《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0267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docx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做鸟巢—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长征小学刘小静

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发展方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提出:

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

本节课是在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激发学生想做鸟巢的兴趣。

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

学好本节知识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生能自主观察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方法:

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前准备:

(1)准备好直尺和三角板。

(2)预习新课,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具准备:

PPT课件、鸟巢模型、直尺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

师:

同学们,春天来了,许多小鸟儿从南方飞回来了。

护鸟小分队的同学为鸟儿做了许多漂亮的鸟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看到这些鸟巢,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情境图)

生1:

这些鸟巢有不同的的图形.

生2:

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

老师也做了一个鸟巢,从这个鸟巢你发现了什么图形?

生:

长方形、正方形

师:

请你到这指一指,哪是长方形、哪是正方形?

(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并和学生一起边指边看,加深空间印象。

师:

鸟巢上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刘老师为你准备的信封中也有长方形和正方形。

小组长将信封倒在桌面上,看谁能安静快速的找到并举起一个长方形。

相互看一下是长方形吗?

(将它放在你自己的桌角上)再快速找到并举起一个正方形,相互看一下都举对了吗,有没有举成正方形的?

师:

刚才,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找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生1:

长方形比较长,正方形比较短。

生2:

他们不一样……

师:

看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板贴)

二:

大胆猜测

师:

老师这也有,这个是?

(生:

长方形)这个是?

(生:

正方形)(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师:

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长方形?

仔细观察长方形,大胆猜,你感觉它有什么特点?

生1:

长方形的边又长又短。

师:

请你上台指一指,哪条边长?

哪条边短?

(生指)这位同学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长有短。

长方形的边还有什么特点?

生1:

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和右边一样长。

师:

上边和下边是相对的,我们把它叫对边,左边和右边也是相对的,我们也把它叫对边。

刚才这个同学的猜想,我们就说对边相等,你的猜想和他一样吗?

(板贴:

对边相等)

师:

长方形还有什么特点?

生:

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老师把这位同学的猜想也贴到黑板上。

师:

一起来看,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我们的猜想。

长方形是否是个角都是直角?

对边是否都相等呢?

接下来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三:

动手验证

师:

快看看你都准备了哪些工具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生:

直尺、三角板

师:

有了直尺我们就可以动手量一量,有了三角板我们就可以比一比,甚至你还可以用其他的办法;来验证长方形的特点。

开始吧!

开始验证。

(学生验证,教师巡视指导,同时加以指导。

师:

有结论了吗?

我们先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点。

你用的什么工具?

(生:

三角板)三角板上有三个角,你用的(生:

直角)指给老师看一看哪是直角?

(生指)

师:

看老师这也有三角板,谁想上来验证一下黑板上贴的这个长方形?

(引导生变验证时边说方法,师帮忙画上直角符号!

师:

通过验证,你得出的结论是?

生:

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

你们都同意吗?

看来这个猜想是准确的,那么这个问号就可以擦掉。

师:

怎样验证对边相等呢?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生1:

我量的上边是12厘米,下边是12厘米,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

左边是8厘米,右边是8厘米,说明这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

你说的真好,表达得真完整。

哪位同学和他的长方形不一样也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

我量的上边是9厘米,下边是9厘米,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

左边是6厘米,右边是6厘米,说明这一组对边也相等。

师:

这几个同学都是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的,除了测量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师:

这位同学不用尺子会怎样验证呢?

(学生演示对折的方法)

师:

他的方法你看明白了吗?

你觉得他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

很简单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先大胆猜测了长方形的特点,又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准确的,看来长方形的特点确实是: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现在这个问号也可以擦掉了吗?

师:

刚才有同学说,长方形的边有长有短,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

那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呢?

四:

猜测、验证正方形的特点

师:

谁来大胆猜一下。

生1: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生2:

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

老师赶紧把你们的猜测贴到黑板上?

(边贴边画问号?

师:

好了,有了大胆猜测,接下来该干什么啊?

生:

验证。

(学生自主探究)

方法交流

师:

我们先来验证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特点。

说说你的方法吧!

生:

交流验证直角的方法。

师:

怎样验证四条边都相等呢?

生:

测量,得出四条的长度都相等。

师:

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

我用的是对折的方法。

(一名学生到前面来,给大家折折看。

师:

他这种方法你们看明白了吗?

这个同学真不简单,想到了这种方法,掌声鼓励一下。

(注意引导学生折出对边相等)

师:

由此你们的验证的结论是?

生:

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

这个问号现在可以擦掉吗?

长方形四条边都有自己的名字,长和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边”叫什么?

(生说边)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就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习就是这样,认真的看一看,大胆的猜一猜,再动手做一做,结论就出来了!

五:

巩固练习

练习一:

迅速填写出长方形另外两条边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么样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的长度?

练习二: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

学生自己画,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收起来。

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评价你是怎样画的?

修改完善自己的图形。

你来当当老师,评价评价这几位同学画的怎么样?

不好在哪里?

怎样才能画直?

练习三:

找出图中正方形的个数?

练习四:

剪一剪把正方形剪掉一个角,你觉得还剩几个角?

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六: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

七:

布置作业

师:

好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为了做什么?

生:

做鸟巢。

师:

是呀,成千上万的小鸟等待着同学们的帮忙呢。

晚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做一个漂亮的鸟巢.也为保护小鸟献上我们的一份爱心,好吗?

 

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的精彩

----二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授课反思

长征小学刘小静

上完本课第一感觉是,如果再重来一遍效果一定会更好。

课堂结束时,通过孩子们茫然的眼神和磕磕绊绊的小结,我意识到自己在本堂课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失误还有对孩子们的延误。

教学的道路上要“磨”的太多,深深的感受到:

要想上一堂好课,如同张主任所言,老师的眼中要有学生,而不是在演绎教学设计,演绎自己不成熟的素质。

课堂要“活”,孩子们“活跃”,教师就要“灵活”不仅需要教学热情,更要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让数学课成为真正学有所得的课堂。

以本次授课为主谈一下在这次教学中的收获。

团队凝聚力,是课堂的奠基石

本节课在三位指导老师的提议下,将教学流程确定为:

初步感知图形—大胆猜测特点—动手验证猜想—巩固练习小结四个环节。

每个环节的确立都是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依托,以学生的主体性为载体,环节清晰明确。

凝聚了三位指导老师的辛劳付出。

这节课教学的是青岛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做鸟巢》的信息窗一的知识点,学生已经有直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初步感知,但比较模糊。

因此,在刘校长的提议下,在教学设计中加上了“你能上来指一指长方形、正方形在哪吗?

”这一环节,并让学生快速从信封中找到两种图形,进而提问:

“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找准了两种图形?

”。

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特征。

有“猜测”是让孩子们学会敢于想象。

学生能凭直观感知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但缺乏直观形象的验证。

因此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引导学生用纸片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验证之前的大胆猜测。

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让学生在“猜测—验证”中学会学习数学。

先引导学生观察猜测,然后利用手中的材料,讨论,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探究这类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有了前面对于长方形的“猜测—验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并主动获取新知识。

通过方法的转移,在教学中继续让学生运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再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猜测—验证”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好策略。

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力量。

四次“讲”“听”“评”“议”感动于团队指导老师每次不厌其烦的聆听和指导。

正如丛老师所言:

无论在什么,团队的强大才是个人的强大,团队的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

小我的成长,是体验后的反思

反思才能知其然,才能有所悟有所收获。

对本次授课进行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与之前的试课和期望值相比,仅能给自己打4分。

因为整个课堂缺少的还是如同刘校长所说的“稳”字。

1、环节颠倒问题。

教案的设计是课堂上学生问题生成后的修改和理顺。

成型后的教案依然要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案自身为主。

教案是落纸成字,而学生是活灵活现。

所以当出现环节遗漏时,不是思考怎样强行把遗漏补上,而是要巧妙地在学生需要的环节补上。

课后思考其实“从信封中找图形”也可以放在验证前环节加入。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板书)

……

师:

这两句话都是同学们的猜想,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

对边是否相等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验证,请同学们从老师为你准备的信封中找到并举起长方形,相互看一看有没有举成正方形的。

都找对了,那接下来就要验证了,看看你都准备了哪些工具?

再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有条不紊的按照之前的设计有序进行,相信效果会好很多,最缺少的就是一份沉稳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2、课堂细节的处理无章法。

表现在课堂语言不规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换个字表达的意思就会改变,如:

“你是怎样一下子就找出了长方形?

”和“你为什么一下子就找准了长方形?

”前者是找出来的方法倾向于行为,而后者才是找准的原因?

看似意思差不多,而对于学生的问题信息接受来说相差就较远了。

还表现在评价语言不丰富,上台折对边相等的同学,只得到了我的一句,“好,请回”,想来太吝啬了,学生的回答激情就不会太高!

好的评价语是一种反馈,也是一种激励,让孩子能更投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并注重累积。

再者,如同丛老师所提到的,问题的设计不够细致应该是在钉子板上“画”出图形而不是“围”成图形。

一字之差学生的理解就有变化;验证猜测的三种方法写在黑板上就更直观形象了,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操作验证的印象。

3、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

丛老师在评课时也谈到了“放手”的问题,青年教师总是担心学生回答不出,于是着急抢着说,帮着说,其实这些都是不相信学生的表现。

课堂是学生的,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说。

给他们暴漏自己缺点的机会,同时也相信他们能说好!

在学生折对边相等环节,我总是一味的打断学生的话,希望能帮助孩子说的更完整,殊不知这是在包办,是不对的。

4、课堂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扎实有效的上好常态课。

经过近一个周的磨课,收获特别大!

从一开始刘校长出口成章理清授课思路,于老师、董老师细节处着手精修教案,再到反复手写背诵教案,一直都最后的展示、评课。

每个过程下来,都是蕴含着团队的智慧和对我个人的启迪与帮助。

正如丛老师所言。

“课堂的精彩是学生的精彩,扎实有效的上好常态课。

”讲糟糕了那一刻,心理一直在想:

今天的讲课综合起来还是平日课堂的累积。

可见今后需要在常态课上下功夫,把每一节常态课都要上扎实了才行。

想到了一位老师曾说过,他年轻时讲课,总是喜欢停下来先问问孩子们能不能听懂?

听的高不高兴?

不懂不高兴,就换新法子,懂了高兴就继续进行!

这正是我现在所缺少的,于是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也借用了这位老师的方法为自己的课堂做一番新的尝试:

首先采用打分制,共10分,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节课喜欢听就为老师打10分,感觉这节课有个别知识点没听懂,那就要打9分或者8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为老师的分数。

老师也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打分。

其次,三个目标:

学会、快乐的学会、快乐扎实的学会!

给自己找找在哪个目标上。

其实两个目标归结到一处还是扎实有效的问题。

新的尝试,希望能带来新的收获!

《时、分的认识》教学设计

孙家疃小学陈孝玉

学生及教材分析:

本节是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钟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种时刻。

对于本节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作用。

本节是以“庆元旦”这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为素材,通过“联欢会”情境图引出一系列有关时间的问题,从而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2.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并写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3.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时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时=60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会看钟表,能正确读出并写出钟面上指示的时刻。

课前准备:

钟表模型、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元旦我们孙家疃小学都要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大家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庆祝元旦的吗?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

你觉得这段视屏大约播放了几分钟?

看来大家的意见都不一致啊,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就能正确判断了。

板书:

时、分的认识。

二、认识钟面、探究时分的关系

1.随着四位小主持人的上台,联欢会正式开始了,同学们知道这是几时开始的?

(课件:

8时)

师:

大家同意吗?

你真聪明,但是呢,我们的好朋友懒洋洋他不认识钟表,它给大家提了一些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钟面上一长一短的是什么?

钟面上有几个大格?

每个大格中有几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多上个小格?

要求:

同桌合作,边观察边记录

2.哪位同学来汇报你们帮他解决的问题?

老师要找声音响亮的同学来汇报。

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3.根据学生发现课件出示:

钟面上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这么多小格你是怎么数的?

4.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啊,我们先来看一下时针的走法?

(课件演示)

问:

时针走1大格代表了什么?

(1时)分针走一个小格代表了什么?

(1分)现在看分针走了多少时间?

(5分)你怎知道的?

现在呢(25分)你怎算得这么快?

善于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是来解决新问题,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用刚才这同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时针分针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总也不分离,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仔细看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那么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呢?

生齐读几遍的同时,板书1时=60分

三、读、写时刻

1.同学们学的可真认真,几个精彩的节目过后,小主持人又上台报幕,你能准确地读出这个时刻吗?

课件演示8:

30并让学生读出。

2.现在同桌讨论:

你是怎样认读这些时刻的?

你先看的那个针?

在看那个针?

师(小结):

也就说我们在看时间时,先看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把时针和分针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4.精彩的节目开始了,现在你能准确读出器乐合奏这个节目开始的时刻吗?

(8:

31)(课件出示)说的真好,8时31分也可以写成8:

31并板书,这种写法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生:

电脑上、手机上,电子表上……(实物投影手机、电子表)。

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啊!

四、体验1分钟,1小时

1.同学们真了不起!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时刻8:

30和8:

31,相差了多少时间?

生:

1分钟。

2.1分钟有多长呢?

让我们感受一下1分钟有多长?

(做口算)

让学生说感受。

师:

1分钟虽然短暂,充分用好它却能做很多事情。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

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来?

大家想象一下,60分钟长吗?

,是的,我们知道一节课是40分钟,加上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10分钟就是1小时。

在我们学校有同学特别珍惜时间,他们用课余时间培养了才艺,联欢会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有男生独唱和吹乒乓球。

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这二个节目开始的时刻!

(学生记录时刻,找学生板书正确答案。

五、拓展练习

1、看同学表现得这么好,剩下的几个节目的开始时间一定也难不到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看时刻,拨钟表。

8:

159:

21

师:

请同学们在你们的小钟表上拨出这几个时刻,同桌相交流交流,看拨的对不对。

试试吧。

请同学上台拨

2、正确的打对号,错的打错号。

(1)时针从8走到9,经过1时。

()

(2)分针从8走到9,经过1分。

()

(3)时针从2走到5,经过4时。

()

(4)在钟面上分针走1圈,时针也走1圈。

()

六、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看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好,老师奖励大家一段视屏

板书设计:

时分的认识

1时=60分

8时30分8:

308时31分8:

31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孙家疃小学陈孝玉

《时、分的认识》一课,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了作一番反思。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还是比较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但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效果恰恰想法,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

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在于:

1、注重体验

对一分钟的体验,我把它定位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为了让孩子充分的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

先是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

再是欣赏生活中人们1分钟可以干那些事情,让学生体验1分钟有多长。

对1小时有多长,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在课堂上体验1小时的长度,而且1小时能干什么也没有定数。

所以我让学生体验一堂课40分钟,下课休息10分钟,再有10分钟就是1小时。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也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目标的要求。

不足值得改进的地方有:

一是,教师的教态,语言的感染力,影响了整个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很好地融入课堂中来。

比如上课时同学们在背古诗,背的非常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这是教师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学生把这种氛围到来这节课中,然而我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生成性资源。

二是,不敢放手,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信任学生的能力。

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

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我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理解当分针走了一圈时,时针走了一大格,从而感悟1小时=60分,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

实际课堂上我只是单纯的自己在操作,学生观察,学生一直在按着我的思路走,学生的思想被束缚,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这样个别学生就会很容易落队。

三是,布鲁纳说过: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

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习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这节课中,认识钟面时,采用填空式的方式的探索是不正确的,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设计教学时,没有抓住探索的本质。

四是,教学设计环节不够紧凑,知识点有点多,而且每个环节中知识点落实的不够到位,学生只学了些肤浅的东西。

在教学中课堂机智不够,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比如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

有的学生说60分钟,这是老师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说12x5,这是我没有及时的去引导学生,只是让学生坐下,说其实我们可以5个5个的数,然后和学生一起数。

五是,教学细节处理得不够好。

如教学课件主次不够分明。

课件对于这节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清晰的演示能够给孩子建立很直观的表象,以及清晰的概念。

表象建立得好,就给予学生进行想象的平台,为后面继续解决钟表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中图片设计的太大,要解决的问题不够突出。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听课报告

孙家疃小学李婷婷

《时分的认识》这节课教师从大家非常喜欢的“元旦汇演”引入,播放孙家疃小学元旦汇演视频,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趁机质疑:

这段视频有多长时间?

大家交流不同意见,有的说1分钟,有的说5分钟……从而引入课题“时分的认识”。

小组合作探究是本节课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桌两人一组,参与度高。

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从而对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了时针与分针的关系,钟面上大格小格的分布。

在认读时刻的过程中,教师简单的总结:

时针过几是几。

教给了学生简单的认读技巧。

在“体验一分钟”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口算”来体验,学生水平不同,对一分钟的体验各不相同,教师在这里渗透思想教育:

一分钟虽然很短,但是可以做很多口算,也可以做很多其他的事情。

人的一生就有很多的一分钟组成,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在练习环节,小组合作。

但在这里教师组织的不是很好,可能由于学具不太灵活,很多学生拨出的时刻不是很准确。

在学生上台演示的时候,由于学具太小,台下的学生看得不是太清楚。

由于是二年级的学生,孩子们都很活泼好动,课堂纪律稍微有点乱。

这节课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明了,学生积极参与。

总之,对我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时、分的认识》授课总结

孙家疃小学陈孝玉

很荣幸参加这次数学学区研讨,讲完时、分的认识这节课,听了丛主任以及各数学老师的精心点评,使我受益匪浅。

深深认识到自己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不足。

1、课堂上不敢放手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信任学生的能力。

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违背了现在的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状态。

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我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理解当分针走了一圈时,时针走了一大格,从而感悟1小时=60分,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