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675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9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docx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

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黄伟

第一部分基本内容与基本观点

一、必修Ⅱ教材基本理念和主题

1、教材基本理念

贯彻“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这一基本理念。

2、教材主题

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本册教材就是一部简明的世界经济发展史。

二、必修Ⅱ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

本册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第一历史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且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文化传统的凝聚与走向。

2、作用:

本册对于学生学会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

三、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

(1)纵向线索:

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

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第二部分基本线索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内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3课(岳麓版教材增加了“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一节课)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4课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5课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6课

分课解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2.基本线索:

本课从宏观角度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耕作方式形成发展过程。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由于生产工具简单,生产仍处于简单的平等互助、刀耕火种阶段。

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从以大规模简单集体耕作为特征的“千耦其耘”发展到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个体农耕”阶段。

从此,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逐渐形成并日趋完善,这种以家庭为农业生产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古代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西方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第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为主要生产方式。

4.小农经济有何特点?

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1)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有一定封闭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负担沉重;自耕农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以扩大再生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承受能力弱。

(2)评价:

一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采用精耕细作经营方式,土地利用率较高,从而在较长时间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其狭小分散的经营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劳动生产率低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

在旧的制度和分散经营的条件下,不可能在更大规模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可能在生产结构的总体上建立与工商业相互协调的生产体系。

到近代以来,从生产力发展的总进程看,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基本线索:

本课主要讲述两个问题:

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和主要的土地经营方式。

需要理解“井田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均田制”、“租佃制”等历史概念。

因此,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第一目“废井田,开叶陌”,讲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的过渡,重点交待了有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到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过程。

第二目“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讲战国以来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及其各自的演变情况,突出介绍了土地兼并以及由此引发的历朝政策调整问题。

第三目“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讲租佃关系的产生、发展,重点讲述了宋代以来的租佃关系逐步发展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以及这种形式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战国以来一直存在的、旧土地制度遗存形态的、国有土地所有制形式,相对于本课主题属于次要内容。

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古代土地制度基本形态随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反抗斗争而逐步变化发展,其发展的方向是人民对统治阶级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提高,社会在不断前进,这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

2.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

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人,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解决上述矛盾,主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

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如西晋的占田制、课田制等。

三是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

如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大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等。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瘤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3.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

古代田庄是豪强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田庄多为聚族而居,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称徒附,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拥有私人武装力量,称部曲。

田庄经济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土地兼并严重而形成的大土地所有制,它是封建社会的瘤疾,激化阶级矛盾,影响政府的收人。

3.租佃关系

(1)产生:

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租地的前提就是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出现,可见这就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

(2)发展:

汉代“佣耕”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到了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出现,同时还出现了雇工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

(3)积极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

(5)中国古代地租形式的演变:

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关系的演变:

人身依附关系―租佃契约关系―没有契约的雇佣关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阐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区域分布变化特征,其核心是古代经济重心及其南移。

具体内容包括:

1.“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

即根据司马迁《史记》对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阐述了四大经济区的特点和成因,表明从战国到东汉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就呈现出区域性、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为分析“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做好铺垫。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是古代经济区域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

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所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

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言: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以精耕细作、土地私有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形态。

由于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这里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人文因素包括历史传统、劳动力的质和量、生产和科学技术等。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性、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不同地域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发展区域。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问题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学生阅读下列史料:

材料一: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夫山西饶材、竹、穀、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也。

材料二:

《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

思考:

(1)《史记》中对我国汉代经济区域分布是如何划分的?

分别指出四大经济区域的地理范围。

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地理范围:

古代所指的地理范围与今天地理概念不同。

山东、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也可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西、关东,大体上是黄河流域。

山东包括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俗称“中原”。

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有扩展到河西和四川巴蜀等地。

江南泛指江淮及其以南地区,包括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钱塘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置山东和山西已被广大地区,又以长城为界分为塞内、塞外。

(2)结合材料二和教材阐述,概括四大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特点,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特点及其成因:

总体看,四大经济区的形成表明: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呈现出区域性、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等特点。

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温带气候;人烟稠密,劳动力丰富;铁器、牛耕等生产技术和代田法耕作技术推广较为普遍;战国以来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江南地区不利于开发,汉代的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比差距较大。

原因: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多为原始森林覆盖,不利于农业开发,但是较适宜农业生产发展,开发较晚;至两汉时期人口较黄河流域少,生产技术不发达。

龙门竭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牧区,塞内在西汉时被辟为农业区,但实力有限。

原因: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人烟稀少。

古人把人民流亡的原因总结为五逃:

“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天指天灾,官指政府的徭役,军指供给军队的物资,钱指高利贷,愚指的是经营不善。

【边讲述,边演示课件】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引用明朝杨东明《饥民图说》

书影图片和教材小字材料,引导

学生思考:

中国古代中原人口为

什么要背井离乡呢?

战乱和自然灾害造成饥民、流民大量外迁。

外迁的方向主要是由北向南。

1.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西晋的八王之乱及各族统治者的相互争杀,是北方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民不聊生。

史称“(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材料二:

永嘉行(唐·张籍)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结合材料分析,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西晋统治阶级内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山东、山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

(结合地图和图示介绍第一次南迁高潮)

 

2.中原人口第二次南迁高潮

出示地图,提问:

该图反映了什么历史

事件?

它对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有什么影响?

改图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它是黄河流域

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

力大为增强。

结合下列图示说明情况:

 

3.中原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

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将宋徽宗、宋钦宗及许多百姓俘虏压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残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

靖康之乱引起中原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

(一边介绍,一边展示“靖康之乱”图片和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讨论:

两晋之际、中唐以后、两宋之际的三次北人南迁高潮有什么影响?

北人南迁改变了我国人口南北分布和原有民族格局,一方面有利于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另一方面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同江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江南;第二,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过渡到“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三、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1.原因: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沈约《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思考:

(1)材料1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

(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

(3)结合教材,分析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⑴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落后,经济不发达;⑵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展示江南生产技术和水利技术发展示意图)。

⑶北方人民南迁不但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用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由于自然条件,南方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

(1)初步开发江南地区:

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而。

(3)江南成为经济重心:

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书上《杭州北关夜市》图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等史实就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3.影响:

读“明代内阁大学上籍贯分布表”,概括该表所反映的现象是什么?

(明代文化重心在南方)

你还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1)“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物渊薮’”

(2)南宋的文学家(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指南针的应用(科技进步)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改变了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小结:

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

随着历史的演变,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些列深刻的影响。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基本线索:

本课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术、纺织技术、陶瓷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从而,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辉煌的世界地位;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特征,以及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孕育而生。

本课第一目“金属冶炼术的进步”,讲青铜技艺、冶炼技术、炼钢技术、金属冶炼原料,突出了青铜文明的辉煌灿烂。

第二目“衣被天下”,讲纺织业、棉织业技艺发展与成就。

第三目“从烧陶到制瓷”,讲烧陶、制瓷技艺、制瓷业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第四目“官私手工业的消长”,讲古代中国官、私手工业发展特征。

官营手工业走向衰败,私营手工业逐渐发展壮大并带来新生产关系的萌芽。

贯穿本课的核心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辉煌成就,私营手工业逐步取代官营手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在农耕社会末期孕育了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基本线索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成就;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及对外贸易著名港口。

本课需要理解认识:

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地位;“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本课第一目“商业的发展”,介绍了自原始商业的兴起到明清时期商业的概况及各个时期的商业基本特点,重点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商业特点。

第二目“城市的繁荣”,讲城市的兴起及其功能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大为增强。

第三目“重农抑商”,讲历代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产生的原因、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贯穿本课的线索是,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对外贸易的发展;从长远看,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关于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

(1)商业产生的根源和商业发展的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剩余产品逐渐出现,社会分工发展,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分离,氏族成员把剩余产品进行物物交换,这就是原始商业的产生。

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原因在于:

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汗放开明的政策;内外交通的便利;自然经济影响弱等。

(2)古代商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曲折和发展高峰: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曲折后,隋唐、宋元的商业接连形成发展的高峰。

发展的新阶段:

明清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基础,商品经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3)中国古代商业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但是,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自给自足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始终不居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

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时空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和控制;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

开始突破时空限制,坊市界限被拆除;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出现了夜市、早市;经营范围扩大,有专业市场出现;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汉唐时期: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4)唐宋时期:

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5)明清时期:

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

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4.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原因:

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

封建经济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是其主要特点,为r保证农业发展所需的稳定,政治上逐渐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

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表现:

一是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称“重本抑末”;二是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三是对商业征收重税。

(3)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

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

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