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517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7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docx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中学届高三语文测试试题十一

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教学测试(十一)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各行业所需从业人员。

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及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

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

虽然史书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义,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功人”等。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

李白的<少年行》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其中的胡姬是西域来的胡人女子。

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

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这些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通过官府颁布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可知总的趋势是限制逐渐松弛:

一是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旧唐书》),居住地原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的身份问题,也使国家有可能重新掌控大量流失的人口;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

这一制度在北宋得以确立,并推广到全国,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至此拉开帷幕。

三是中央官府在招聘和选用执役杂使人员时,对一些重要和关键岗位有户口的限制,如规定在选用门仆时,必须“取京城内家口重大、身强者充”,但在某些岗位,对“浮寄”人口给予了更宽松的政策。

此外,国家财税征收的结构和对象也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如唐德宗建中年间,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反响最大的是建中四年开始征收“税间架”,即房产税。

结果“怨讟之声,嚣然满于天下”(《旧唐书·卢杞传》)。

最终被废止。

百年后,北宋时期城市的房产、商铺等都已逐渐作为征税的对象,不仅户籍管理实行城乡分治,城乡的税收对象和税收内容都形成各自独立的体系。

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结构重心的变化,户籍制度发生了变化,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倾斜,向城市居民倾斜,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和群体倾斜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摘自《光明日报》:

《唐代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管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建筑业吸引了大量外来劳动力,进而又招引了大量人员进入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B.为了扭转唐中后期对人口管理逐渐松弛的趋势,宋代对户籍管理实行了城乡分治制度。

C.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等吸引外来人口的原因是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较容易就业。

D.北宋时期,政府财税结构和重心更多地向城市、向财富集中的区域倾斜乃是大势所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讲唐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再述政府对城市人口进行管理的情况,层次分明。

B.文章为了说清楚唐朝户籍管理的措施,引用了《旧唐书》《太平广记》等史籍中的资料。

C.作者引用古籍上的内容时,多是直接引用,有的还注明JLH处,使本文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D.户籍管理与国家税收关系密切,文章就把两者结合起来论述了唐宋户籍管理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只看史书而不参阅其他资料,我们很难了解唐代城市与建筑业有关的外来人口情况。

B.唐朝对外来无户籍人口的限制是逐渐松弛的,这从官府颁布的具体措施和条文即可看出。

C.宋代吸取了唐朝征收房产税的教训,所以能成功地将房产、地产、物业等纳入征税对象范围。

D.随着涌人城市谋生的人数增多,不同朝代的统治者一般会调整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

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

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

我们有我们的世界。

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

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

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

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

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

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

还说得过去。

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

我能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

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

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

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

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

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

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

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

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

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

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

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

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

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

中埋伏了是不是?

肯定的。

对。

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

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

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

“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

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

‘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

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

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

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

’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

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

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

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

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

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

”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

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5.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

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

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

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

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

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

材料二:

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

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

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

“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

”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

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

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

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材料三:

图表1:

2011-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

单位米,%)

图表2:

2014年公路桥梁调查表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

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

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

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

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

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与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7.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

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既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9.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皋,字城武,京兆万年人。

张镒节度凤翔,署营田判官。

德宗狩奉天,李楚琳杀镒,劫众叛归朱泚。

始,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以部将牛云光督之。

至是,云光谋请皋为帅,将劫以臣泚。

别将翟晔伺知以白皋。

云光惧不克,率众出奔,至沂阳,遇泚奴使皋所,谓云光曰:

“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许之。

皋迎劳,先纳奴,伪受泚诏。

皋曰:

“大使固善,苟无它图,请释甲以安众,而后可入也。

”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

明日,置酒大会,奴、云光与其下至,皋伏甲左右庑,酒行,尽杀之,以其首徇。

贞元初,代张延赏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初,云南蛮羁附吐蕃,其盗塞必以蛮为乡道。

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

五年,东蛮断泸水桥攻吐蕃,请皋济师。

皋遣精卒二千,与蛮共破吐蕃于台登。

顺宗立,诏检校太尉。

会王叔文等干政,皋遣刘辟来京师谒叔文曰:

“公使私于君,请尽领剑南,则惟君之报。

不然,惟君之怨。

”叔文怒,欲斩辟,辟遁去。

皋知叔文多衅,又自以大臣可与国大议,即上表请皇太子监国,又上笺太子,暴叔文之奸,且劝进。

会大臣继请,太子遂受禅,因投殛奸党。

是岁,皋暴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

皋治蜀二十一年,始,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

皋没,蜀人德之,见其遗象必拜。

凡刻石著皋名者,皆镵其文尊讳之。

(选自《新唐书·韦皋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B.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C.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D.太尉已为天子/使我以御史中丞授皋/若听/固吾人也/不受/可遂诛之/请以兵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狩,指打猎,又可用于帝王巡视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也可婉指帝王逃亡。

文中指德宗逃亡到奉天。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在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

C.受禅,指接受禅让。

禅让是指古代帝王把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

D.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避讳指帝制时代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皋足智多谋,诛杀叛逆。

韦皋假意接受叛贼朱泚的伪诏,诱骗牛云光解除武装,第二天在廊下设伏,一举诛杀牛云光等叛贼。

B.韦皋交好南夷,平定西南。

云南与吐蕃交好,吐蕃在入侵时,必以云南作为先锋,韦皋离间云南与吐蕃,联合云南,大败吐蕃。

C.韦皋巴结权贵,反目成仇。

王叔文专政,韦皋派刘辟去巴结,因出尔反尔被王叔文拒绝,于是转投太子门下,弹劾王叔文弄权。

D.韦皋治蜀有功,备受尊崇。

韦皋治理四川时,属下各州都相互免除租赋,每隔三年,便豁免一次赋税,老百姓因此十分爱戴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云光以皋诸生,亡能为,乃命士委仗铠,皋受而内其卒。

(2)皋计得云南则斩虏右支,乃间使招徕之,稍稍通西南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送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B.“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使用典故概括了悲秋的感受,宋玉的悲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抒情主人公心头,引起他的共鸣。

C.“故人何在,烟水茫茫”,承上启下,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D.“立尽斜阳”,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于夕阳残照之中,念远怀人,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在回忆与思念之中。

15.“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几句有什么含意?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两句写一位性情敦厚的男子经营布料生意。

(2)《逍遥游》中,写朝菌、寒蝉等生物生命短暂的两句是“___,____。

(3)《岳阳楼记》中,写阴雨天气中,远行之船的桅杆、船桨都被折断的一句是“___”,写野兽咆哮悲啼的一句是“____。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借我一生》中,余先生以“湿漉漉的落叶”为题讲述了自己辞职的经历。

主要讲他努力辞职的过程,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味道。

关于为什么辞职,我不了解余先生,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更不了解胡黄,只能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余先生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因此,从思想意识到行为习惯应该说总是倾向于“自然”,与更加“社会”的城市是有距离的。

从他对家乡的可以看出,从他与上海“某些人”的也可以看出。

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虽然也有个别的“嚼舌头”,但基本与谋略无关,如麻雀的叽叽喳喳,是天性。

()从余先生书中得知,余先生的祖辈、父辈不精于谋略,余先生自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与感染。

因此,他做不了“城市蛟龙”,只能做乡村的“”。

因此,他倾向于业务,胡伟民成了他的知己,黄佐临成了他的榜样。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足轻重流连忘返水火不容斗鸡走狗

B.举足轻重眷眷之心格格不入闲云野鹤

C.举重若轻流连忘返水火不容斗鸡走狗

D.举重若轻眷眷之心格格不入闲云野鹤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B.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靠交际、策略,而不是情感和纯真。

C.在城市混,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交际、策略,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

D.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不是靠情感和纯真,主要是交际、策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B.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但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C.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D.我不了解余先生,更不了解胡黄,关于为什么辞职余先生只讲了是“胡伟民之死”以及“黄佐临的影响”之故,于是非常八卦地说出自己的揣摩。

20.下面是某校一则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考虑到我校师生人数众多,每天进出人员多,车辆流量好大,为保障师生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合计决定,自7月1日起在学校东门与教工宿舍区启用车辆自动识别道闸系统,到时候车辆一律规范进出,请尚未登记车牌号码的教师速到学校安保处登记。

请求大家积极配合。

21.下面是某校图书馆办理借阅证的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2016里约奥运赛场,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重返世界之巅,创造了令国人惊喜和震撼的奇迹。

2018世界杯足球预选赛,冰岛以2-0击败科索沃,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

冰岛这个只有34万人口的国家,只靠2万球员就创造了这个伟大的奇迹。

奇迹是一种实在的结果,还是一种期待的缘分?

富尔格姆在《信条》中锐:

“要承认奇迹。

”而学者陈书凯告诫我们:

“不要相信奇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

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贵阳市第二中学高三教学测试语文试题(十一)答案解析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口向大城市主要是都城的流动与集中,是由唐到宋城市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

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有两类需求日益增长,一是方兴未艾的建筑业所需劳动力,二是日益繁盛的各行业所需从业人员。

由此带来的人口压力及户籍管理成为当时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推行,大量人口溢出户籍,流寓异乡。

这些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可以提供更多生存空间的城市中。

虽然史书对与建筑业有关的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如《太平广记》中记载的大商人窦义,从事了多种经营,所雇佣的人中有长安坊市内的少年、“功人”等。

除了建筑业,外来人口更多集中在商业、服务业和娱乐业。

李白的<少年行》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其中的胡姬是西域来的胡人女子。

唐后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长安城的餐饮业、旅店业、屠宰业、租赁业等日益繁盛。

这些行业起点低,技术含量低,市场需求大,容易生存,大量外来人口充溢着这些行业。

唐朝对这些人口到底如何管理,虽未见出台严格的措施,但通过官府颁布的一些具体措施和条文,可知总的趋势是限制逐渐松弛:

一是唐德宗时推行的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旧唐书》),居住地原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流动人口的身份问题,也使国家有可能重新掌控大量流失的人口;二是坊郭户成为城墙内及周边附郭居民的正式称谓,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也成为有别于乡村户的主要标志。

这一制度在北宋得以确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