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9362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docx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

高三语文复习第21讲

南京一中孙芳铭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

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

①又以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同“谪”,“又

以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

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

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

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

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

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

“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

“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

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

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

“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

“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

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

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

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

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

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

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

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

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

二是虚词连用。

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

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3)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

“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

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

“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

”高宗曰:

“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

“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

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角解,曰:

“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

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

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

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

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

绳:

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

控制。

C.朕之恨深矣。

恨:

遗憾D.请今日为始。

请:

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答案是D。

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

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

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

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

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

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

“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

“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

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

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

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若水言:

“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

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

”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

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

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

粘罕令曰④:

“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

“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

”若水叹曰:

“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

”其仆亦来慰解,曰: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若水叱之曰:

“吾不复顾家矣!

忠臣事君,有死无二。

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

”……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

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

“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

”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

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

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

②躐跻:

越级升官。

③扈从:

随从护驾。

④粘罕:

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

多次率军攻打北宋。

⑤血:

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

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

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觐:

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

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到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

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

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

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

指年龄。

这是一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前三题。

(1)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答案是B。

解题时就根据具体语境,试以所给的词义,看哪一项与上下文意思贯通。

A项“靖”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对于宾语“公议”来说,就是“平息”,可见正确。

C项“觐”古代多指臣下朝见帝王,也可指卑幼者对于尊长的拜见。

这里是李若水去见父母,释为“拜见”,是准确的。

D项“职”,常表示“职责”、“掌管”,又可以表示“职分”,意思是职务上应尽的本分。

文中正是此义。

B项的“曳”,没有“蜂拥”义,应是拖、拉。

“金人曳出”,即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

(2)题考查对虚词“以”的用法的辨别,答案是C。

本题给出四个例句,两两比较,辩其异同。

句①和④的“以”都是介词,但句①的“以”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句④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杀死李若水。

句②和③的“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相当于“而”。

第(3)题考查对一些特殊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

A项“故事”是“故”和“事”两个词的连用,老例,先例。

C项“有司”,不是指各有主管范围,而是指主管官员;D项“春秋”不是指春季、秋季、而是指年龄。

这三项旧解释都是正确的的。

B项“全首领”,从语法上看,是“使首领全”,全,使动用法。

全首领,保全头颅和脖子,保全性命,释为“保持高位”显然不正确。

四、练习及答案

(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A.沛公不胜杯杓:

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

取得胜利

C.何可胜道也者:

D.真黄山绝胜处:

优美的

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

获胜()

2.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君主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开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张开()

3.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同“影”

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同“黜”,被罢免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征伐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验应()

(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1.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2.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

B.哭声直上干云霄

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3.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求,无乃尔是过与()

(三)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1.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C.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军惊而坏都舍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A.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为戮没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何以汝为见

(四)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

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

“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

”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谢灵运传》)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

灵运因父祖之资……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2.例句:

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3.例句:

又要琇更进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4.例句:

旅客易山行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由是贼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C.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别耳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例句:

徐知是灵运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6.例句:

上山则去前齿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君如逃,则谁守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六)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

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

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

“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

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

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

遣承与相见,术问曰:

“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

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

”承对曰:

“在德不在强。

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

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术不悦。

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

“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从,可谓不量力矣!

子以为何如?

”承乃曰:

“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

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

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

范谢曰:

“诸君相还儿厚矣。

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

”贼义其言,悉以还范。

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

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

太祖谓文帝:

“举动必谘此二人。

”世子执子孙礼。

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

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

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间:

(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拟:

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干:

冒犯,冲犯。

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逆:

迎,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起一朝之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子以为何如

B.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附:

答案及简析

(一)1.E(胜,能承受,J“中人”,普通人)2.B(辟,征召)3.C(伐,功业)

(二)1.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

C项“信臣”,忠臣;E项“信”副词,确实)2.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

B项“干”,冲犯,D项读gàn,才干)

3.B、C(都是拜访之意。

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

(三)1.A、E(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结构助词;C项“之”,适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之”,提宾的标志)

2.A、B(都是转折连词,却。

C项“而如同;D项表顺承)

3.B、C(都是介词,表被动。

A项介词,替;D项“汝为见”是“见汝为”的倒置,“为”,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四)C(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

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五)1.B(都是动词因袭、继承之意。

A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趁机;D项连词,于是)2.C(都是造访之意)。

B项“造化”是一个词,D项“造”,建)

3.C(都同“邀”。

A项,约;B项“要”,扼要地说,概括地说;D项,要挟)

4.A(都是改变之意。

B项“易”与“险”相对,平;C项“易”,容易;D项“易”,交换)

5.C(都是副词,才。

A项“乃”,却,竟;B项“乃”就;D项“乃”,人称代词,你)

6.D(都是连词,就)

(六)1.C(A.秘密地、悄悄地;间行,从小路行走。

B项“拟”,效法;D项“逆”,违背)

2.C(A项前句“且”,连词,而且;后句“且”,副词,姑且;B项前句“则”为连词,才,后句“则”为“却”;D项前句“于”,在,后句“于”,向)

3.A(以为,认为。

B项“山东”为“山之东”;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即“内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