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docx
《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问题导引:
1. 主题班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 主题班会的内涵解读和功能分析
3. 提升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理念
4.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基本过程
5. 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是创新路径
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沃土,是学校品格和心理教育的一种有效载体。
班主任应从课程的高度和德育功能的视角去体认主题班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不仅具备成功地开展班会的技能,而且要认真地做主题班会的研究,不断提升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创新主题班会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模式,在反思和创新的行动研究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实践智慧。
一、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主题班会设计实施中存在问题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式僵化
在我们观摩过的主题班会中大多数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来主持,不仅有华丽的主持串词,还有严格的仪式和程序。
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春节联欢会的现场。
有的班主任甚至认为,主题班会就是由学生做主持人来开展的班会。
另一种形式的僵化表现就是对发言讨论活动形式的过分依赖。
很多主题班会演变成了一种单调沉默的发言会。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极大地桎梏了班主任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使主题班会成为一种僵化、刻板的八股模式,进而导致了主题活动中的形式主义。
(二)倚重表演
与主题班会模式僵化、呆板特征相伴随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主题班会设计实施过程中强烈的表演色彩。
尤其是在一些所谓的优秀主题班会的观摩现场,因为大量观众的存在,更强化了学生和主持人“在场”的感觉。
很多主题班会在设计上考虑不足,简单地采用“拼盘式”的设计方式,把学生的活动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活动连着活动,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班会开下来,似乎完成一项表演。
有场面,有掌声,却唯独缺了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效。
(三)单向灌输
老师、主持人烧火棍子一头热,大部分学生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成了主题班会的看客乃至局外人。
很多班会都是主持人在卖力的吆喝,而下面的学生反应平淡,有些主题班会则完全异化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课”,所以,班会结束时,同学们似乎认同了老师的观点,接受了主持人的要求和倡议,但整个过程却缺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兴趣。
致使主题班会变成了单向的灌输和主持人的独角戏。
(四)共鸣缺失
很多班会在设计时对情感教育的目标关注不够,缺乏激发学生情感的恰当素材和适合的活动形式,班会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和节奏的变化,主持人和老师情感投入也不够。
感恩主题的班会,不能感动学生也不能感动老师和主持人自己。
班会现场的学生机械地被动接受主持人的活动任务安排。
主题班会中的活动既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也不能让学生通过班会中提出的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
主题班会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等深层次的问题。
研究视角的缺失,导致主题班会设计实施中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处理。
因此,班主任需要以研究的视角看待主题班会,研究意识的增强可以确保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符合科学性原则。
促使班主任认真推敲设计理念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否符合学生品格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避免主题班会出现严重的导向性错误。
也会最大程度地避免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和强制灌输。
以研究的视角看待主题班会,可以使班主任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掌握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班主任通过自己寻找班会的主题,制定主题班会的实施方案,通过主题班会方案实施后的总结和反思等行动研究过程,不断地在案例研究中,探寻问题解决的规律性,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二、主题班会的内涵解读与功能分析
从班主任工作内容来看,主题班会属于班级活动的内容,是班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级的成员参加的集体教育活动。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的和小学教育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级集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
它包括班级的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等。
狭义的班级活动则是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
它是班主任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主题班会在内容归属上应属于学校狭义的班级活动之一。
以往关于主题班会的解释通常是:
主题班会是在某个阶段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班会。
我们研究一个概念的时候,通常先关注这个概念中的关键词。
在“主题班会”这个概念包含两个重要的关键词:
“主题”、“思想教育”。
“主题”一词,把主题班会与常规管理的班会区分开来,而“思想教育”则强化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主题班会旨在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这个解释似乎包容了班会的所有内容,但是,仔细想来,又似乎过于笼统。
思想教育的范畴显得过于宽泛。
比如,临近暑假,班主任很担心学生在假期出溺水、交通事故等安全问题,就召开一个以“让我们平安的度过假期”为主题的班会。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远离假期中的潜在危险。
严格地说,这是一个安全教育的班会,而不能笼统地称为思想教育。
再比如,初中老师发现,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一以后,学生很多的学习习惯存在问题,而且在班级中具有普遍性。
于是,老师就开一个主题班会解决共性问题,所选择的主题名称是:
“让我们从好习惯开始”。
严格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思想教育。
因此,我们认为主题班会在概念表述上应更加精确,突出主题教育的特点。
我们在这里把主题班会解释为: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
这个表述突出了主题班会中的几个核心特质:
(1)主题特征:
主题班会是要完成一个主题教育,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设计和较好的计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常规管理班会。
(2)主体性特征:
老师老师在班会主题的选择和实施过程起主导作用,但活动的主体是参加班会的所有学生,学生是是主题班会的“主角”,不能本末倒置,把班会变成教师的“一言堂”。
(3)目标与功能:
主题班会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针对的是班级中的现实教育问题,班级中、学生成长中的所有共性的教育问题,或话题都可以提炼为主题,主题班会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核心技能:
主题班会可以理解为班主任主导下实施的一堂活动课。
相当于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的观摩课。
是班主任技能的核心内容,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主题班会也成为我们考察和评判班主任教育能力和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参照。
我们可以初步确定主题班会这种特殊班级教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主题班会不是班级的联欢会,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实施的教育活动。
所以,不能把主题班会变成表演秀,主题班会不是为了场面的华丽,而是为了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2.主题班会不同于班级的常规班会,而是为了完成主题教育而实施的特殊教育活动,要充分凸现教育功能。
因此,班主任要加大对主题班会的研究力度,要凸显活动设计和活动计划性的特征。
3.主题班会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自己特殊的活动要求,它突出体现了活动广泛性和参与的程度。
主题班会要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把主体班会演绎成活动外衣下的文化知识“灌输”。
4.主题班会要摒弃那种追求“大场面”和“轰动效应”的设计思路,要让主题班会回归常态化,要让主题班会成为简便易行,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轻松实施的常态化教育形式。
5.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主导下的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展示自己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的“观摩课”。
班主任要加大主题班会的研究力度,不断提升自己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和实施能力。
三、提升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的理念
理念是一个人观念和思想的总和。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其活动方式和行为选择结果。
如同管理学家波拉德说的那样:
“我们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隶”。
对于班主任而言,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决定主题班会质量的最终要的因素。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决定着班主任怎样理解德育的本质,决定着班主任如何看待班会中的师生主客体关系。
具体而言,理念在主题班会设计和实施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具体方面:
科学的理念避免方法上的强制与灌输,科学的理念可以保证主题班会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科学的理念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杜绝主题班会组织中的“新形式主义”,假借活动之名,行灌输之实的形式主义。
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若要做内容分解和具体化,势必需要进一步聚焦问题,进一步关照教育过程的诸种要素。
简言之,主题班会的设计理念集中体现在我们如何回应和体认德育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如何看待活动的功能和影响机制?
怎样看待学生态度和行为改变,这三个现实的教育命题。
怎样定位德育的问题,其实,主要是我们把德育看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的具体问题。
把德育看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过程和学生教育中诸要素关系的理解。
德育是一个显性教育为主的过程?
还是更多需要倚重隐性教育的过程?
德育是否可以仿照知识教学,即学科教学的模式,进行内容设置和方法的选择?
德育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些追问和反思构成了我们如何定位德育,把德育看成是怎样一个过程的基本理念。
(一)怎么定位德育并解读德育过程
1.德育是一个隐性过程
我们都清楚,冰山水面上的部分体积很小,水面以下的部分却体积巨大,水上部分的体积和水下部分的体积之比竟然达到1:
9。
而我们观察冰山的时候,却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水面的一小部分,认为这就是冰山的全部,恰恰忽略了作为主体的水下部分。
用冰山来类比我们学校的德育十分贴切:
我们可以把学校的德育分成显性的德育和隐性的德育。
显性德育相当于冰山的水上部分,隐性德育相当于冰山的水下部分。
显性的德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广泛存在于各种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中。
我们学校里的思想品德课、少先队活动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系统的设计安排,属于显性的德育。
位于水下部分的隐性德育则是渗透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班级文化、校园环境中的潜在的教育影响。
2.德育是一个主体性过程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教育格言:
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
但是,你不能强迫它饮水(Youcanleadahorsetowater,butyoucan‘tmakeitdrink.)它提示我们教育主体性的重要地位。
前苏联也有这样一句教育谚语:
“教育如果不调动学生的兴趣,就是在打冷铁。
”要想避免主题班会成为“打冷铁”,就必须关注班会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班会贴近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现实的生活。
增强主题班会的趣味性和感召力,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体,把班会还给学生。
3.德育是一个情感过程
德育实践早已经无数次验证了这样的德育命题:
道德是感染而成,绝不是教来的(Moralsarenottaughtbutcaught!
)德育必须触动学生的心灵,必须切入学生的情感层面。
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一直是一种倚重认知主导的教育。
德育过程被理解为像知识传授一样,可以通过记忆、咏颂就可以简单完成的过程。
我们在德育实践中,不仅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更需要不断创新学校德育的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二)怎样看待活动的功效和影响机制
主题班会离不开学生的活动。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断言:
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
主题班会为什么要借助活动来完成?
活动的功效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是仅仅为了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提高主题班会的吸引力,还是活动本身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具备的功效?
对于活动的理解和价值判断,决定了我们在主题教育中对活动的设计方式和类型选择。
美国教育学家克伯屈关于儿童学习类型的分类给了我们理论上的启示。
克伯屈认为,儿童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即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加学习。
其中,主学习是掌握教学大纲所指定的知识和技能。
副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经意间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附加学习则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态度,所收获的一系列感受、体验或经验。
我们平时的教育基本都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主学习上,副学习和附加学习都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
我们会发现在一个活动中,学生们在不经意间就掌握了平时在课堂上难于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学生们会形成自己关于某一问题的强烈感受和体验,并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态度。
(三)怎样看待学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
时下有这样一句流行的网上语录:
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
一件事情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钱包里,另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头脑里。
网上的语录尽管不乏戏谑、调侃之意,但是,其背后的隐喻不能不引发我们关于价值教育策略的思考。
价值教育和信仰教育是艰难的,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曾在他德育的论著中多次提到“德育之重”,“德育之难”。
而“德育之难”更在于价值教育的多端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等自身特质带给学校价值教育的挑战。
价值教育与信仰教育的实效低迷一方面缘于价值教育环境的桎梏,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无疑是价值教育理念层面的误区和价值教育实践策略的僭越。
因此,必须针对价值教育的原则和态度转变的心理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设计。
上面提到的关于德育的定位,活动意义的理解,对学生改变的评价等具体问题看似很大、很空的问题,如果我们都对此都有了科学正确的体认,并能够把他们和我们的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环节进行对接和思考。
那么,我们在主题班会的目标制定、方式选择方面就可能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班会的实施过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主体班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达到更好的实效性。
四、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步骤和基本过程
主题班会从酝酿主题到完成实施,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这也是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设计实施中要关注的具体问题。
了解了每个阶段的主要内容,班主任才会明晰自己在班会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了解和熟悉了每一个“组块”,才能顺利、准确地完成主题班会这张“拼图”。
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酝酿主题;撰写方案;组织实施。
(一)主题提炼和酝酿阶段
主题酝酿的阶段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班会的目标、任务来选择实际的主题的阶段,那么这个过程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班级中存在的具体教育问题选择适宜的班会主题。
主题班会的设计、召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让所有学生在班会运作、召开过程中都有责可负、有事可做,才能达到其应有目的。
主题的酝酿和提炼阶段要优先考虑主题班会的功能和目标,简言之,主题班会究竟要干什么?
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确保主题班会的针对性,避免无的放矢。
主题的确定是基于对班级存在的教育问题和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做出的判断。
所以,酝酿主题、发现主题是要完成一次,某一主题之下的教育活动。
所以,主题酝酿的过程中无非两个基本的方向:
一方面,干预已经发生的,或者正在放生的问题;另一方面,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也就是说主题班会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的设计,也可以是基于某一发展阶段的常规教育。
酝酿主题、提炼主题的阶段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环节。
1.主题的提炼和确定
确定主题的范围以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主题,确定主题内容。
并且要结合学校和班级中的活动实施条件,确定主题实施的具体形式。
班主任要把主题进行简单的归类,进一步厘定主题活动的功能。
在主题提炼中,班主任可尝试借鉴以下汇总方式:
日常主题 即主题班会的主题选择来自学生日常的生活的直接经历。
从与学生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活动中提炼主题。
例如“我们班里的故事”、“同桌的你”等。
政治主题 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主题班会。
这些主题内容可以是国内的重要政治活动为背景。
例如以“我们身边的八荣八耻”、“畅谈科学发展观”、“祖国发展60年”等都属于政治主题的主题班会。
阶段性主题是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的不同,帮助学生解决阶段性的发展问题的主题班会。
例如,在初中这个阶段,学生在面临中考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考前组织一次“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中考?
”的主题班会,这就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阶段性主题班会。
又如“我的青春我做主”等都属于比较典型的阶段性主题班会。
节日性主题 选择在重要的有教育意义的节日或纪年日的时间里,开展的与该纪念日主题内容相关的班会被称为节日性主题班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节日适合作为主题班会的主题日。
偶发主题 偶发主题的主题班会是由突然出现的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时效性的偶发事件所引发的主题班会。
围绕相关偶发事件而引发的思考,结合班级和学生教育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切入点,设计主题。
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班会成为偶发主题班会。
2.主题的物化和表达
班会主题是一个主题班会的称谓和标定。
就如同一个文章标题,她标定了班会的对象、活动内容和所要完成的任务。
从一个班会的主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它需要班主任在自己对所要完成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和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析和综合,把要完成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要把这样一些形象、鲜活、具体的要素以抽象的言语进行概括时,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描述的那样: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主题的表达不仅要做到新式上的美,更要涵盖全面,寓意深刻,同时,又不失活泼和随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青少年的话语方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感。
这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和修正,才能把一个主题班会活动系统中所包含的复杂要素和各种错综的要素关系体现出来。
3.班会主题的表述要求
口语化:
主题班会源于学生的生活,所以,在表述形式上也要平实、朴素,避免政治口号式的班会主题。
例如,政治类主题“爱我中华、歌唱祖国”、“永远跟党走,永做党的娃”。
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明显的“超理智式交往”的色彩,从形式上也强化和助长了主题班会的灌输、说教色彩。
亲切感:
一个有亲切感的主题在形式上就很容易一下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而一个冰冷、生硬、明显属于成人话语体系的主题名称可能一下就让学生对班会失去了兴趣。
所以主题表述中可多使用祈使句,也可使用设问句。
例如,“让我们从好习惯开始”、“让我们平安地度过假期”等。
时新性:
班会主题的表述可以运用一些时新名词或者网络语言,这样也可以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例如和环保相关的主题——“今天你低碳了吗?
”。
也可以借助时下的热点文化现象来表述主题,如:
“我的青春我做主”就是出自当时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
易理解:
班主任都知道,好的主题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所以,在主题的提炼时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主题表述过于抽象,令人费解。
“今天的奥特曼,明天的多拉A梦”这样的主题看似时新,但是,很容易让人误解。
高中主题班会“生涯规划,始于足下”不如“为四十岁做准备”更易于理解,更有亲和力。
(二)主题班会方案的撰写
主题班会方案制定是主题班会实施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主题班会计划性的具体体现。
主题班会的方案如同修建楼房的蓝图。
有了实施方案,主题班会实施中的细节问题,诸如时间分配、主持人确定等才能做好提前的筹划和准备,主题班会才能更有预见性和计划性。
主题班会方案的撰写对班主任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
主题班会被视为班主任技能的核心内容,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展示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的“观摩课”,独立完成一个主题班会的方案设计是班主任独立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始。
对班主任来说,把自己关于主题班会的零散的设想和构思以书面文字的规范形式书写出来,是班主任把自己丰富生动的默会的知识,变成严谨准确的明言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知识形态转变过程中,班主任的研究能力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把默会的知识变成明言的知识,把自己关于主题班会的理念和知识变成一个规范的实施方案以后,班主任就可以同他人进行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并且在经验的交流和分享中获得更多启迪,在交流分享中,班主任会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更好的改进意见,在改进自己主题班会设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艺术。
1.主题班会的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主题名称:
主题名称是主题班会的最重要信息。
设计者要通过主题名称来表明主体活动的内容、活动性质和活动的目的。
它需要班主任在自己对所要完成的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全面了解和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经过充分分析和综合,把要完成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主题的表达要涵盖全面,寓意深刻,同时,又不失活泼和随意,符合学生的话语体系。
活动背景:
这个部分是班主任介绍主题班会设计实施的背景,换句话说,是回答为什么要实施这次班会。
其中包括对主题班会所要干预的问题的陈述,选择本次活动的理论依据,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的分析。
这个部分也可以叫“主题班会活动目的”。
活动背景部分很像学科教师在观摩课中的“学情分析”。
活动目标:
该部分内容是主题班会目的的具体化,是主题班会实施后要达到的具体效果。
其中可分为主题班会的总体目标和主题班会的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主题班会要达到的宏观教育效果,而具体目标则是主题班会所形成的更为清晰的、可以量化的态度和行为改变。
例如,我们常见的主题“感恩父母”主题班会。
总体的活动目标可表述为:
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体会和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滋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关爱品质。
具体目标可表述为让学生形成回报父母的观念,树立回报父母从小事开始,从身边细节开始的意识,让学生明了优秀的学业成绩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活动准备:
是班主任为主题班会顺利实施,而事先完成的各种物质的和组织上的前期工作。
其中可包括活动场地的特殊要求,活动中使用的用具,活动前的准备、协调事宜,如邀请家长和其他人员参加的具体布置等。
活动过程:
这部分是主题班会方案的核心内容。
是主题班会实施具体筹划和组织实施过程的详细描述。
其中包括活动导入的过程和方式,主题展开和深化的办法,班主任在班会结尾时的总结提升的策略和形式等。
这个部分要求尽量翔实、具体。
应该包括每一环节的用时计划,主持人选择,以及总结发言的具体内容等等。
这个环节班主任要确定好主持人,并写好主持人的“串词”。
(三)主题班会的组织与实施
组织实施阶段是在主题确定以后,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班会计划的过程。
同班主任要完成这样几个工作,第一个是合理安排时间,考虑角色的分工,准备媒体介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因为一次主题班会只有45分钟的时间,因此,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必须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规划。
这个阶段班主任要考虑到角色的分工,考虑好是老师来主持班会还由学生做主持人来主持班会。
另外,如果主题班会要使用多媒体的手段,还要注意准备好主题班会所需的媒体的介质和硬件设施。
有的复合型的主题班会的参加人员不限于本班的师生,有的时候还要邀请家长、或者其他年级的学生代表参加。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的具体实施阶段要做好协调各方面人员的工作。
1.主题的导入
主题导入是主题班会实施的第一个阶段,主题的导入方式也是影响学生对主题班会兴趣与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
如果导入的形式新颖、导入的活动具有趣味性,并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就会给接下来的主题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相反,如果班会导入的形式僵化、呆板,具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和说教意味,那么,则很容易让学生对主题班会产生抵触情绪或排斥心理。
主题班会的导入形式宜符合以下要求:
简捷:
主题班会开始以后要尽快导入主题,而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主题班会绕了很大一个圈子,才迟迟进入主题。
这样不仅让学生觉得班会拖沓,繁琐,而且也不利于凸显题。
朴实:
有些班会为了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的情绪,采用华丽、煽情的主持词来导入主题。
主持人虽然声情并茂,文辞优美,但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给人留下的是“做戏”的感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