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案.docx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案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从教材引用的老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声音的高与低、前和后都是两个不同的方面,甚至是直接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有区别,但它们又“相生、相成、相形、相倾、相和、相随”,说明它们还有密切的联系;在赫拉克利特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高山区别于平原,冬区别于夏,春不同于秋,但它们又共同联系组成大地,组成一年的四季;同学们举的事例中同样具有这样的共同点——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第2自然段。
)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矛盾是如何对立统一的。
首先看哲学上讲的“对立”的含义是指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2页第3自然段并思考:
①在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是如何对立的?
②哲学上讲的“对立”、“斗争”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否是一回事?
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阅读,结合事例分析、回答问题①,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归纳、总结。
)
从同学们对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共同的东西,对立指的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
(1)"对立"的基本含义: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板书)
(学生分析回答问题②,教师讲授。
)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
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也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现象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
例如生物学上讲的遗传和变异就各有不同特点,他们的对立表现在:
遗传指的是亲代与于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我国民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我国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亲代与于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指的是变异现象。
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变异的这种差异性也是哲学上所讲“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其它还有同学们在学习上的比学赶超;理论专家们在学术上不同观点的争鸣、讨论同样也是“斗争”的具体表现。
因此,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斗争”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因此我们不能把哲学士讲的“对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混为一谈。
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3页第4自然段至第84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
①统一的两种情是什么?
②分析课初你举的事例中,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怎样统一的?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并分析自己所举事例,教师归纳、总结、补充讲授;)
(2)"统一"的基本含义:
(板书)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板书)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板书)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对事例的分析也很好,但在理解“统一”的含义时,还需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
例如在空气、阳光、营养等“一定条件”下,同化与异化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生物体这个统一体中s在教育设施、教育设备、教育资金等"一定条件"下,教与学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教师的启发讲授,就没有学生的领梧与接受,没有学生的领悟与接受,教师的启发讲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双方共处于教学活动这个统一体中。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个道理。
第二,矛盾双方之所以能相互转化,是因为具备转化的可能性。
矛盾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被的桥梁,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构成的事物,就有了转化的可能性。
没有发生相互关系的双方,构不成具体的矛盾,也就构不成事物。
例如,同化与异化构成矛盾,而不是同化与教师构成矛盾。
第三,转化的含义。
教材上讲“向它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里,既指化合转化为分解、分解转化为化合,胜利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胜利等这种甲变成乙、乙变成甲的转化,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的转化。
第四,转化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段材料井思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有哪些?
最重要的是什么?
阅读材料;
……在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时刻,必须郑重指出;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这是近2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
……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教师课前把此篇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人手一份;或制成投影片在课上打出,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
正像同学们所说,需要的国内条件有很多,比如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政治要稳定等,但最重要的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因为这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保证。
需要的国际条件,最重要的则是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要注意(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5页第l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
(l)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犯了逻
辑错误;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即事物的对立统一法则。
扼要强调,矛盾的含义;“对立”的含义;“统一”的含义;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三点。
巩固新课
选用教材《议一议》的内容,思考、讨论:
①天下事、人之为学有没有难易的分别?
②难和易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
①天下事、做学问都有难易之分,这正是它们对立的一面;②难和易相互依存,共处于天下事、人之为学之中,难易转化的条件关键在去“为”去“学”,只有立志去“为”去“学”,才能化难为易。
因而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下面这些诗句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但今天,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们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呢?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投影)(设计以上题目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掌握、运用旧知识的情况,为引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打下基础。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些诗句之所以具有烩炙人口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它透过具体形象,揭示出了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的联系,包含了辩证法有关矛盾规律的深刻哲理,正如诗人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所说“艺术的规律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是在参错里取得和谐,是在运动里取得均衡,是在繁杂里取得单纯,自由而自己成了约束。
”这是对艺术领域中对立统一关系的揭示。
那么其它领域的事物也都存在着矛盾,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板书)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板书)
在哲学发展史上,有这样两个挺有意思的事例,一叫做“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阿斯是宙希腊传说中一个行走如飞的人,而乌龟爬行之缓慢是人们众所周知的。
但如果让?
乌龟先行,阿基里斯要赶上乌龟,首先要跑到乌龟的起点,当他到达乌龟的起点时,乌龟又前进了一段路程,当他赶上这段路程时,乌龟又继续前进了,如此推证下去,是不是他可以j愈追愈近,但始终赶不上乌龟?
二叫做“飞矢不动”。
离了弦的箭,在飞行路程上的每一点是静止的,静止的总和并不产生运动,所以“飞矢”是不动的。
假如我们采用实践的办法是很容易反驳这两个事例的,但请同学们注意,这两个结论的得出都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因此我们也只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来加以反驳才有效,你能试一试吗7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提示、总结。
)
提示一:
要注意无论是时间还是运动空间,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
从相对静止的观点看,物体在“某时某刻”会停留在“某处某点”,但运动是绝对的,物体既在某时某处”,又离开“某时某处”向接踵而来的另一“某刻某点”过渡了,这就是机械运动的发生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所在——存在着“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的矛盾。
提示二:
不能将时间上的“某时某刻”、空间上的“某处某点”从时空的连续性中机械地
分割出来,这种设想的前提由于否定了时空本质上是连续的,因而导出了错误的结论。
通过对最低级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中存在矛盾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推出“既然简单的机械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o页)你能运用自己在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等科中学过的知识加以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教师利用辅助板书和补充事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重点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
)
所以有人说“我们制造火药来开天辟地,却也萌发了战争;我们发明指南针来追求幸福,却也诱使了掠夺;我们使用农药来捍卫植物生命,却同时也招致了疾病。
”这种种事实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
同样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及其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不存在矛盾的事物?
(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讲解。
)
提示:
在分析一个事物的矛盾时,一定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看,要把它放在运动的过程之中,放到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事物只要处在运动中,事物就存在着矛盾,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矛盾也必然是普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有些时候有矛盾,有些时候没有矛盾。
例如同学之间吵架时、阎意见时有矛盾,大家意见一致时就没有矛盾了。
是这样的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7页第l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并思考:
①教材中的"试一试"。
②人从生到死是否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⑧无阶级社会,社会矛盾是不是就没有了?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
人,从生到死,时时刻刻存在着矛盾,刚才同学们所举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就说明了这一点。
另外,从生理角度看,人们每天有一部分细胞在死亡(数十亿细胞),同时新的细胞又在产生。
人体中的水分子每7天更新一遍,人体中的组织蛋白平均8o天有一半死亡;人体中所有原于,过一年以后98%都已经更新了。
其实,就是在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内都同样发生着旧的死亡、新的产生的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矛盾斗争,人就停止生命了。
人死了,还有矛盾吗?
生命有机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矛盾运动的终止,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
将来无阶级的社会,只是没有阶级矛盾了,社会的其它方面如保守与改革、落后与先进、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差别……仍然存在着矛盾。
所以矛盾不仅事事有,而且时时有,吵架的时候、闹意见的时候有,不吵不闹的时候也有,毛泽东同志说:
“差异就是矛盾”,只不过有时缓和,表现不明显;有时激化、表现明显,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时时有矛盾)(板书)
(利用原辅助板书,加以补充、完善,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原理。
)
说明:
3条线段代表三大领域,可逐一说明"事事有矛盾";而每一领域中的事物自始至路终(虚线)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
开始萌芽时A有矛盾,发展壮大时B有矛盾,将要灭亡时c也有矛盾,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D开始新的矛盾运动。
其实要承认矛盾事事有,必须承认矛盾时时有,因为“时时”即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第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划书。
)
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同学们还记得《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吗?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再讲一遍?
并分析一下蔡?
桓公是如何对待疾病的健康这一对矛盾的?
(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
)
在座的同学生了病不会像蔡桓公一样吧?
也不会请"巫婆"来治病吧?
一个人生了病必然客观地存在着疾病与健康这一对矛盾,像蔡桓公讳疾忌医,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病人膏盲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然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那么要想解决它,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板书)
(l)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并敢于揭露矛盾。
(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8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并思考:
①矛盾普遍性、客观性的含义是什么?
②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过害怕、回避、掩盖矛盾的时候吗?
请举一例。
(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并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
正确对待矛盾,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
请同学们看这一张漫画,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方法?
(将教材中"为看问题片面者造像"的漫画制成投影片。
)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并思考:
①什么是两点论、两分法?
两点论是否仅仅指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
⑧什么是一点论?
它的表现及危害是什么?
②怎样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学生阅读并思考,教师写板书。
)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板书)
(学生回答问题。
)
①两分法、两点论是全面地着问题的观点。
(板书)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告诫我们,不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搞“单打一”;周恩来同志告诫我们切不可偏听偏信,他说“一个人如果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就等于只有一只耳朵了,生两个耳朵,就是要听两种不同的意见。
”
不能把两点论仅仅理解为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问题,自然界、人类社会所有的事物和人们的思维领域都存在两个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事物确立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②一点论是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板书)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一方法分散在3节书中。
策2节和第3节中,还要讲几种矛盾分析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加以注意。
第l节中主要讲的是两分法、两点论,那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呢?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板书)
(l)首先对自己要一分为二。
(板书)
(教师组织学生议一议,如何正确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如何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
(2)要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板书)
请同学们运用两点论的观点,分析下面这段话:
(投影)
“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强调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
(学生议论,回答问题,教师继续提问。
)
如果贯彻执行时只是“一手抓”,后果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
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两手抓”,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
例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两个文明不同,但又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既要看到前者是后者的物质保障这一点,又要看到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一点,因而要"两手抓",坚持"两点论",全面观,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如果只抓"物质文明"一点,不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将会失去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失去正确的方向。
反之,只抓"精神文明"一点,精神文明失去了物质基础,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一点论"的片面观点,危害甚大。
(适当举例说明。
)
小结:
矛盾普遍性原理告诉我们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并要求我们不但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巩固新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选自教材第l13页练习二)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问他的宰相魏征;“为人君怎样才能明智?
怎样就会昏聩?
"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还说:
"尧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秦二世、梁武帝、隋扬帝由于偏听偏信于宠臣,所以遭到了失败。
"李世民赞赏地说:
"好!
"魏征死后,李世民大哭,对侍臣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正衣冠;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见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由来,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个成语故事中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个哲理呢?
(设计这个题的目的,是复习已学过的旧知识,考查学生运用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导入新课。
)
导入新课
这个故事包含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看待问题或处理事情,都要用全面的观点,即两点论的观点,切忌片面性。
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正面的,又听反面的既所顺耳的,又听逆耳的,才能避免片面性。
如果偏听偏信,并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就会出现错误。
通过我们对矛盾普遍性这一知识的复习和回忆,我们了解到,这一原理为我们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但仅仅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我们教材上所讲的传说中的哲学故事和现代指纹技术,说明世界上的树叶千千万万,但没有两片相同的;人手的指纹千千万万,但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这说明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又各不相同。
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会千差万别,事物之间会有相异性、差别性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新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