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8081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docx

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专题专项限时练五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

专题专项限时练(五) 古代诗歌五种角度针对练

(建议用时:

每题组30分钟,每小题6分)

题组一 “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76082064】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

何王台殿?

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 ①定王台:

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

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

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逐层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 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

“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

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

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

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赏析】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

“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

“书生报国无地”五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

作者将登临凭吊而激起的忧国之思、怀古之意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感情。

结构严密,寄慨深沉,苍凉雄阔,慷慨悲壮,有辛派词人之风。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梅雪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

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

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 ①银河:

天河。

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

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

滥开。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上阕引发归思,下阕由雪下梅引出闺思,作者非常巧妙地从相思双方着笔,借梅雪表达了愁思之苦。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远,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赏析】 此词咏梅雪,而实为抒羁旅别情,并暗含飘零不偶之慨。

首句大笔渲染,雪岸苍茫,随江蜿蜒,状如银河,“三千曲”极言其逶迤不绝。

第二句呈现一幅腊去春尽的景色,晴光淑气,凛冽中透露出生机。

下阕由雪下梅引出闺思,表达了相思之苦。

全词八句,可谓句句景,亦句句情,景中寓情,情以景见。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

76082065】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清]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归雁宿汀沙。

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

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抓住“鬓”“独醉”“暮鸦”这几个词去理解这两句诗,结合手法,体会情感。

【答案】 (情感)表达了词人孤身漂泊在外、西风染白双鬓的伤感,孤独、无聊的情感。

(表现)①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换”字,说明头发不是逐渐变白的,而是“换”一下就白了,用夸张手法写头发变白之快,写出年华易逝的伤感;②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情感,用“东篱”“暮鸦”写出了醉酒遣愁、百无聊赖地去数乌鸦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无聊。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①

[明]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

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这首诗前三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答此题的时候先答出写景手法即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再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即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

【答案】 表达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

用了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花香、溪水、鸟鸣、草露、松风,渲染出静谧凄清的氛围,烘托了作者月下独行的落寞孤寂。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栀子花诗

[明]沈周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 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

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修饰使用之妙以及情感的表达,可以结合栀子花的颜色思考这一比喻;诗人的情致可从“艳精神”“暗送娇香”等词句中体会得出。

【答案】 ①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凉之气、舒爽之感。

②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76082066】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以及词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北写望

林 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

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注】。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

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 翠微:

青绿色的山气。

“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要求概括“观点和情感”,其中“观点”指的是对“山北”之景的评价,即如“图画”那么美。

而“情感”则应当是由观点而引发的个人心理反应,即喜爱之情。

【答案】 观点:

写北山,绘声绘色;色彩鲜明,宛若水彩画,但是在这里诗人说图画也难以描绘出它的美丽。

情感:

作者极力渲染北山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北山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组二 “形象题”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 ①沈:

同“沉”。

②绿蚁:

一种美酒。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词在写梅花时,采用正面与侧面结合的手法,上阕正面描绘,下阕侧面烘托。

上阕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写出梅花半开的娇媚姿态,像新出浴的美人一样,展示梅花的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下阕写梅花偏宜月下观赏,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珑剔透,使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

并且直接点明“此花不与群花比”,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答案】 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

上阕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

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风,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诗中的“山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时要对所描写的“山翁”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其形象特点,理解其形象意义;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感情。

【答案】 通过描写溪村的清雅、幽静、深远的世外仙境,山翁邀客饮酒,闲话成文,写出了一个不同凡俗、耿直孤傲、高雅脱俗的山翁形象。

同时,寄寓了诗人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闲逸)、返璞归真的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河传·秋雨

阎 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词人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写女子的秋雨闺怨。

上阕描绘秋雨连绵不断的典型环境,下阕用西风渐急,摇窗喧竹,断断续续的凄厉声,加强了悲凉的音调。

“腻脸悬双玉”直写粉脸垂泪的形象。

最后,以随雁回来的旧约为念,写出怨由。

结合这些内容不难概括出主人公的形象。

【答案】 词人描绘了一个满身哀怨、粉脸垂泪的空闺女子形象。

与丈夫的分离使得美丽的女子在秋雨的触动下,满生悲凉;西风吹打窗前竹枝,女子思念的泪水在粉嫩的脸上悬挂;以“雁归”为约的期限又过,丈夫违期,女子无止境地独守空闺。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归燕诗

张九龄[注]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相,以直言敢谏著称。

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渐渐疏远张九龄。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并赠予李林甫。

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海燕的哪些行为?

表现了燕子的什么神态?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抓住题干中提示的“前两联”“行为”“神态”,然后筛选诗句中的描写点,“乘春”“暂来”,不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写出了归燕的辛劳和专注。

【答案】 ①燕子在春天到来之际,款款飞回;它们衔着泥滓穿梭玉堂门户之间,为筑新巢而勤劳不息。

②表现燕子悠闲自得,一心筑巢,心无旁骛。

(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明]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 ①山丹:

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

②杨一清:

明朝人,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

③逼仄:

狭窄。

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开头的景色描写往往要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答案】 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

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浓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人物形象鉴赏思维的切入点有以下几种:

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②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诗中的环境描写安静,烘托诗人的孤独落寞;“嫩竹”“红莲”这些意象,象征诗人的高洁;尾联的景物描写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答案】 首联隐居环境的静寂,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落寞;颔联颈联的“鹤”“松”“竹”“莲”等意象写出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尾联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表现了诗人的悠然闲适。

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注]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 本诗写于1278年,诗人战败被俘,押往元都,途经金陵。

此时南宋已亡,金陵被攻破四年了。

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鉴赏诗歌的形象。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

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要抓住诗文的主要的景物,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看到了战乱后金陵城破败荒凉的景象。

行宫破败,荒草四合;城池尚在,百姓离散;沿路荒凉,归雁失巢。

题组三 “语言题”专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导学号:

76082067】

蝶恋花·春景[注]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 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的首句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

要抓住“褪”字一语双关的特点,找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

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景的清新婉丽之作,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己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融入自身深沉的慨叹。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

全词词意婉转,词情动人,于清新中蕴含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惜 花

韩 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颔联中“随”“满”两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随”即追踪、追随。

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诗人目光追随着片片落花随流水飘零的情景,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惜花心意表现出来了。

“满”写出诗人惆怅满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花枝上,抒发了诗人看到落花飘零残败的怅恨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要抓住诗句中直接写到的“色”和“声”,再结合前面的“不知名”分析,可知手法上绘声绘色,欲扬先抑。

【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赏析】 此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闲 行

邵 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

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

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请赏析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