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7178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总复习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后跟踪训练11.docx

高考总复习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后跟踪训练11

课后跟踪训练(十一)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1920年5月4日,胡适撰文指出:

“我们希望学生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

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

”胡适意在(  )

A.反思五四时期的社会风潮

B.指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

C.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D.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20年5月4日”,胡适认为学生活动是在“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这说明胡适目的是在反思五四时期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社会风潮,故A项正确;胡适并没有认为五四运动得不偿失,故B项错误;胡适不赞成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并不代表其阻止学生参与社会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没有赞扬青年学生爱国行动的意思,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娄底联考)1919年5月,一位西方观察家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

A.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

C.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革命运动获得民众广泛关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5月”“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D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排除,B项发生在1919年以前,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D

3.(2017·江苏四校联考)“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以便支持革命左翼反对右翼软弱和动摇政策的斗争’,保证土地革命和土地国有化以及废除不平等条约、撤除外国租界等革命化措施的实施。

”下列革命实践活动符合材料的是(  )

A.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

B.发动广州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

C.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

D.开辟抗日根据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解析] 据材料“为使中国革命‘越出资产阶级民主的界限’,‘共产党人应该参加广州政府’”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共产党提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开展国民革命运动,打倒列强、除军阀,C项正确;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广州起义均出现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排除A、B两项;中共开辟抗日根据地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

[答案] C

4.(2018·湖南省岳阳市模拟)林毓生在《五四:

多元的反思》中认为:

“‘五四’个性解放思潮所向往的自由说到底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艺家所标榜的‘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

”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

A.未能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

B.标榜民主却忽略民族危机

C.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

D.政治主张理想化而忽略实际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五四运动是否彻底地变革中国社会,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五四运动标榜民主,故B错误;“‘人格自由’,而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即‘政治自由’”说明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激进有余而政治变革不足,故C正确;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政治主张理想化,故D错误。

故选C。

[答案] C

5.(2019·湖南省醴陵市联考)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

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

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

A.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C.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

[解析] 从材料中的“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来看,说明中共中央教条地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只能依靠工人阶级,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故答案为C项。

这种做法与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无关,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并非排斥其他阶级参加革命,排除B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C

6.(2018·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联考)“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

”材料中的“分水岭”(  )

A.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解析] 从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可以得出,“分水岭”事件是遵义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妥善处理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这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故A项正确;B项是指延安整风运动,排除;C项是指中共七大,排除;D项是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

[答案] A

7.(2018·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一中模拟)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

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

A.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度

C.标志着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解析] 从材料“没收一切土地”到“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再到“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中可以分析出土地法的变化发展逐步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这体现出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符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国情,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最高度”;材料强调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故C项错误。

[答案] A

8.(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模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积极推行反苏方针,使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但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国民政府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积极抵抗日本侵略B.为剿共创造有利环境

C.顺应美英远东政策D.压制东北抗日义勇军

[解析] “积极推行反苏方针”“决定与苏联复交,并愿与之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说明蒋介石政府目的主要是剿共的需要,B正确;国民党政府此时对日本是不抵抗政策,A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压制显然不是国民政府主要目的。

[答案] B

9.(2018·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质量检测)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

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

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

这反映了(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解析] 我们从名称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们逐步摆脱苏维埃这一称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D选项错误,一直以来共和国观念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的,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 A

10.(2018·江西联考)“决命重兵之间,刚烈之情毅毅……奇正之谋悄悄。

测北斗以握机……克疲劳。

运三略,合六韬。

民族政策,得道多助,战略选择,突围逍遥。

劲旅留精锐之骨干,沿途汇铁血之同胞。

笑谈比飞天之玉龙,枕枪眠冷月之蓬蒿。

”该诗反映的事件(  )

A.为中共筹建第一个全国性政权奠基

B.推动革命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C.赢得国共两党之间战略决战的胜利

D.促使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

[解析] 由材料中“决命重兵之间”(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奇正之谋悄悄”(四渡赤水)、“劲旅留精锐之骨干,沿途汇铁血之同胞”可以看出,这是描写红军长征的诗。

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转移,革命中心地区由东南的闽浙赣地区转移到西北的陕甘宁地区,D项正确。

[答案] D

11.(2018·山东淄博模拟)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的“温和的土地革命”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C项表述符合题意。

国民党的“土地革命”只限部分省区,不能体现“积极”,排除A项;B项结论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C

12.(2017·湖南八校联考)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强调:

“一切军政与军令之权,皆完全属于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握,务求军事绝对统一。

”该决议还规定,将地方财政管理系统集中起来,以防各省挪支法律上属于中央政府的收入。

材料反映了(  )

A.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C.国民政府力图真正统一中国

D.北洋军阀削弱了中央权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涉及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统制经济”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官僚资本主义与材料无关,排除B;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1929年从军事和经济两方面加强管制,力图真正统一中国,故C正确;“北洋军阀削弱了中央权力”与材料无关,排除D。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省南通、扬州、泰州联考)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大事记(部分)

时间

大事

五月五、六日

北京总商会为学生被捕事开紧急会议,决以实力赞助学生

五月七日

上海举行国民大会。

天津、南京等城市群众也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

五月二十日

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议决抵制日货办法

六月五日

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

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4年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

国民党重视并开展民众运动,也是在改组之后出现的新现象。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持续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

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

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

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运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摘编自王建郎、黄充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进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国民众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

据材料二,归纳国民党改组带来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推动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主要因素。

[解析] 

(1)由表格,可以从五四运动的发起者、范围和参与力量归纳。

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对孙中山重振声威大有帮助,可以统一所有的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结合所学归纳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政策举措即可。

由材料“国民党的改组”和“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持续高涨,各界民众反帝爱国的积极行动越来越踊跃。

民众运动的开展,为北伐的酝酿与进行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可以从国民党、人民和国民革命等方面回答。

(3)由材料“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和“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可见,“这场革命”实质任务是要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经过新三民主义宣传,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答案] 

(1)特点:

青年学生揭开运动序幕;运动范围从北京扩展到全国;参与的社会阶层迅速扩大。

直接原因: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政策举措: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积极作用:

国民党的革命性增强,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促使民众反帝爱国运动高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

(3)实质任务:

实现国家统一;获得民族独立。

主要因素:

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民族凝聚力增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道:

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

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

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

概括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加以评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史学素养,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提取信息、论证观点的能力,以及客观科学地认识历史的能力。

材料强调了1912~1928年中国历史的正统是北洋政府,这打破了革命史观“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历史的弊端,承认北洋政府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答题时要注意题目限定的“现代化”角度,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角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

[答案] 观点:

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的正统,应客观评价这一历史时期。

评述:

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短暂春天,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治上:

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外交上:

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

思想上:

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社会生活上:

“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变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