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7178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docx

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

2020年高考历史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0)

  第10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0淄博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

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

  A.商品经济B.自然经济

  C.君主****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B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分析,C、D两项错误;商品经济下人员的流动不利于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成,故排除A项,答案为B。

  2.(2020武汉四调)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民间发行交子B.铁钱数量充足

  C.白银资源丰富D.战乱后经济萧条

  解析:

A 宋代,成都的铁钱监停止铸钱,意味着该地区金属货币的流通会减少,但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这主要是因为四川地区民间发行交子,纸币流通的缘故。

故选A项。

B项不符合逻辑,铁钱数量充足与停止铸钱没有必然关系。

C项与史实不符,宋代四川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是铁钱而非白银。

D项不符合逻辑,即使四川地区经历战乱,但这与停止铸钱没有必然关系。

  3.(2020潍坊调研)新航路的开辟,不但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

  A.荷兰、意大利B.葡萄牙、英国

  C.西班牙、意大利D.意大利、法国

  解析:

A 荷兰在新航路开辟后迅速崛起,创立了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而意大利则在新航路开辟后丧失了欧洲商业中心地位,逐渐衰落。

  4.(2020合肥联考)某历史著作中包含有“蒸汽机引发的技术革命……‘工场退位,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的出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等小标题。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B.东方国家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解析:

D 题干中“蒸汽机”“工厂上位”“东方诸国的衰落”“无产阶级……”“世界市场……”等信息提示这个著作主要研究的是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5.(2020济南模拟)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

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

  A.平等观点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解析:

A 据材料时间“1906年”能够排除B项;C项“三纲五常思想”与材料无关;D项“被中国人普遍接受”在材料中并未体现;由“下跪”变为“长揖”、废除“卑职”可知,这是平等观点的体现,并在湖北、江苏、河南等省得到效仿,所以A项准确。

  6.(2020黄山质检)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个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

  解析:

B 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后,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粮食,同时粮食收购的价格又远低于成本,征购的数量逐年增加。

这种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于是造成题干反映现象的出现。

  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现象。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在(  )

  A.“一五”计划时期B.土地改革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

A 题干中“‘不合理的现象’有所改变”是指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这个改变始于“一五”计划时期。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故选A。

  8.(2020北京测试)根据下表,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

  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1952年41.53.2430.720.6

  1956年54.517.127.20.041.2

  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

  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升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解析:

D A项偷换概念,其“占国民生产总值”说法错误;B项“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不但是对农业实行的改造,C项说法错误;表中数据表明1956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这主要与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相关,D项准确。

  9.(2020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某一“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

在该“五年计划”时期(  )

  A.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B.“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C.国民经济逐渐陷入了瘫痪状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

B 观察材料反映的经济发展状况可知,这个阶段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第二年”“第三年”重工业过于突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造成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10.(2020中山模拟)“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对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

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

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

”材料反映出(  )

  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

A 材料反映了人民公社期间我国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增加了农业灌溉面积,说明人民公社化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故选A项。

  11.(2020杭州一模)《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

“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准确道路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解析:

B 据材料信息“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判断,材料所述的“新的社会组织”指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实行集体劳动,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律,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12.如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水平。

从材料中的时间看,我国正处于从三年经济困难中逐渐恢复过来的时候,A、C、D三项均属于从材料中反映出来的现实状况,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通过携带粮票的现象,能够理解到其反映的实质是我国正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B。

  13.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点

  解析:

D 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点,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点”的变化,所以D项符合题意。

  14.(2020南安模拟)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谈及经济体制改革时语惊四座,充分表现了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

不过,当时有的大报仅刊登了一条不足200字的报道和一幅照片,至于谈话内容则只字未提。

当代有学者评论说“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变成多数人的共识,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对邓小平当时的“高瞻远瞩”的合理解读是(  )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C.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

  解析:

D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A、B两项均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决定,故排除;C项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

1979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探索阶段,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提出社会主义也能够搞市场经济,当时语惊四座,但因为多年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被多数人接受是需要时间的。

但实践已证明,这个理论是准确的。

  15.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个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升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升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开始,题干材料中把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目的正是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鼓励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6.(2020安溪质检)在1978年7月的国务院工作会上,国务院财贸小组的姚依林在发言中引用了列宁讲的“在狼群中要学会狼叫”。

这反映出当时姚依林主张(  )

  A.开启对外开放的大门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

C 1978年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持续深入,改革开放也在开始酝酿。

“在狼群中要学会狼叫”指的是中国要开放,要与西方资本主义打交道,就要了解资本主义,主张利用市场关系来发展经济。

  17.(2020河南一模)如图是我国商务部于2020年11月公布的当年1~9月世界主要贸易体对外贸易情况,该图表明(  )

  A.中国已成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B.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过去

  C.经济世界化进程加快

  D.在此期间主要贸易体中中国增速第一

  解析:

D 图中明确反映了2020年1~9月中国外贸增速在主要贸易体中位列第一,D项准确。

增速第一不代表是第一贸易大国,A项错误。

B、C两项与材料无关。

  18.(2020北京模拟)北京建国饭店初营业时,专为接待外国友人。

时值法国总统举办答谢宴会,不巧遇上天花板漏水,外方经理遂吩咐一位领班站在漏水处,引导往来宾客。

据此推断,建国饭店是(  )

  A.尼克松访华时的驻地

  B.苏联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样板

  C.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

  D.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峰会的会场

  解析:

C 由题干中的“专为接待外国友人”“外方经理”可知,建国饭店是中外合资企业,故C项准确。

A、B、D三项材料没有反映。

  19.(2020乌鲁木齐一模)“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近年来,相关全国各大城市中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

这种状况开始于(  )

  A.20世纪初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解析:

C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汽车日益进入百姓家庭,所以造成了全国各大城市持续出现交通拥堵现象。

  20.(2020滨州一模)“XX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有,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解析:

B 网络热词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文化,B项准确。

A、C、D三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能够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

“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到如何!

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以前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理解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但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CCTV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归纳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这些观点的积极意义。

(4分)

  

(2)结合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星星之火”和“新思路”的具体含义及其历史作用。

(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4分)

  解析:

本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学生获取史料并实行论证印证史料的水平。

(1)问,注意材料一出处,据材料信息“道之以德”“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信息并结合孔子生活时代及思想主张作答。

(2)问,首先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变迁等角度阐述其观点的合理性,但也应强调其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3)问,据所学可知,“星星之火”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新思路”指南方谈话对市场经济的论述;“历史作用”分别从对中国民主革命影响和改革开放影响的角度思考。

第(4)问,注意归纳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新”的史实,如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等。

  答案:

(1)观点:

渐进改良,以德治国;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积极意义: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民生的保障与改善。

(4分)

  

(2)观点:

材料二作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

评价:

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

资本主义入侵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中国开始了自身痛苦的近代化历程。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效仿实践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弘扬民主科学精神;社会生活上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但是,中国近代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民族尊严遭到践踏。

(6分)

  (3)含义:

“星星之火”指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思路”指邓小平1992年到南方视察强调能够利用市场经济来解放发展生产力。

  作用:

“星星之火”突破了苏联的“城市中心”革命模式,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新思路”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

(6分)

  (4)建立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

(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50~1938年各大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

  175018001830186018801900191319281938

  英国1.94.39.519.922.918.513.69.910.7

  美国0.10.82.47.214.723.632.039.331.4

  法国4.04.25.27.97.86.86.16.04.4

  俄国5.05.65.67.07.68.88.25.39.0

  材料二 1953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比例仅有2.3%……中国的人口每年以数以千万计的高速度增长,占人口绝绝大部分的贫穷的农民,其人均产值低得可怕……20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受到过很多干扰。

……中国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60~1938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的相对份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00~1953年中国的发展主要受到了哪些干扰?

(3分)

  (3)20世纪50年代,中国采取哪些重大措施来改变制造业的落后状态?

结果怎样?

(5分)

  (4)“中国的工业要想腾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长期的安定和巨额的投资。

”1978年后,中国为了解决巨额的投资,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请概括对外开放采取的措施。

(5分)

  解析:

(1)问“变化”据表格内容概括;“原因”据相对应时间段美国国内及国外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分析。

(2)问可从内因(军阀混战、国共内战、人口增长过快)和外因(民族矛盾加剧)两方面思考。

第(3)问结合20世纪50年代经济建设的相关措施回答。

第(4)问对外开放措施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变化:

1860年至1928年所占份额持续上升;1928年至1938年所占份额有所下降。

(2分)上升原因:

①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经济发展迅速。

②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赢家。

③主要竞争对手英法等国发展速度放慢。

下降原因:

①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②主要竞争对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5分)

  

(2)干扰:

①军阀混战。

②日本入侵。

③国共内战。

④高出生率(人口过快增长)。

(任三点得3分)

  (3)措施:

①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大跃进”运动。

结果:

①1958年前有一定的效果,中国的工业较快发展。

②存有弊端,特别是“大跃进”运动给经济带来了比较大的破坏。

(5分)

  (4)措施:

①建立经济特区;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③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