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731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docx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

中国未来石油供应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受国内石油资源的制约,石油产量难以自给自足,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石油安全面临诸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全球石油资源分布、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了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应对措施,为此应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关键词:

中国石油安全战略储备对策

Abstract:

Chinahasbecomethesecondcheckandsupervisionthatthepetroleumconsumesthecountrytobesubjectedtothelocalpetroleumresourcesinworld,thepetroleumyieldhardandself-sufficient,supplyanddemandantinomypresentsthepetroleumsafetytofacemanyproblemsincreasingly,havingbecometheourcountry″bottleneck″oftheeconomicdevelopment.Forthis,thediversificationthatshouldstrengthenthelocaloilspiritresourcesreconnoitringtoexplorethedevelopmentandcarryoutthepetroleumtrade,buildupinkeepingwithourcountrythepetroleumstrategystoragesystemofthestateofthenation,makeuseofvariousmeanstostrengthentointernationalpetroleumofcontrol,supportthepetroleumsafetyoftheourcountry.

Keywords:

petroleumpetroleumsafestratagemstorage

 

目录

 

一、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4

(一)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4

(二)供求矛盾日益显著……………………………………………………………………4

(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4

(四)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4

二、我国加大石油供给量的措施……………………………………………………………5

(一)大力实施煤化油战略和积极开发原油替代品,加紧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研发海洋采油技术…………………………………………………………………………………………5

(二)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5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6

(四)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6

三、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6

(一)加大能源外交力度,摈弃“内向中国”思维框架…………………………………6

(二)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7

(三)选择适当的市场进入方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7

(四)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9

(五)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9

1.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9

2.要建立起科学的选人制度………………………………………………………………9

3.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10

4.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10

结论………………………………………………………………………………………………10

参考文献…………………………………………………………………………………………10

 

一、我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现状

(一)中国的石油储量相当有限,对外依存越来越严重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资源不足、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尽管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探明石油储量却在逐年下降。

(二)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自1993年以来,中国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另一方面中国现有主要油田的产量都在经历着自然下滑。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已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国际能源署(IEA)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比例将高达84%。这种供需之间矛盾的日益显著,必将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与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相比,中国的原油自给能力却在下降。原油产量不能满足需求,供需矛盾突出,进口石油依存度不断增大。

(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随着中国对WTO有关条款的逐步兑现和中国进口石油数量的持续增加,世界石油价格的涨跌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最近,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就已经造成了国家外汇支出的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增加等现象,已严重影响和波及工业、农业、交通动力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产生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甚至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外交上的主动权。有关专家对我国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下降0.01个百分点。同时,石油价格上涨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面临着下降的危险,一是使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因为生产成本的上升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在世界市场上的下降,从而使出口面临着下降的潜在可能。二是出口对象国因油价上涨使他的国际收支出现困难,从而影响了其进口能力,进而使我们的出口面临着潜在的下降危险。

(四)缺乏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石油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今天,其是否建立有健全完善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是否有符合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对于该国的石油安全和国家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要想在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建立符合标准的石油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建立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石油战略储备及商业储备,以增强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二、我国加大石油供给量的措施

(一)大力实施煤化油战略和积极开发原油替代品,加紧海洋石油资源的勘探和研发海洋采油技术

石油安全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中国石油安全战略时,不能就石油抓石油,而要从整个能源战略出发,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比例,尽可能地实现非石油能源向应用石油能源的转化,进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资源的过分依赖,如煤化石油的生产就能极大地缓解经济发展对石油紧缺的巨大压力。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万亿多吨,年产量达10亿吨。而且煤化石油的成本也较低,在煤化石油的同时可以开发出附加值很高的上百种产品,如乙烯、丙烯、蜡、醇、酮、化肥等。因此,应重视煤炭液化、气化技术的研究,发展“以煤代油,以煤造油”的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煤炭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增值利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同时,我国还可以大量开发可再生能源。如:

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柴油等。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主力油田已进入中后期,但还有大量探明程度较低的地区,具有继续保持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的资源潜力。尤其是海洋上,石油资源的潜力较大,必将成为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地区。资料显示我国海洋的石油发现率仅为18.5%,可以说海洋勘探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可挖。仅南沙海域的石油资源可开采量就约为100亿吨。

(二)实施石油贸易的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石油海外依存度将不断提高,相应的,我国的石油安全将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干扰。从石油安全的角度来看,今后我国的油气资源外部供应线路必须实施多元化的方针而绝不是像目前的这种单一的和绝对的海上运输路线,改变石油贸易上长期的偏向中东和非洲的地域保守做法,开发地域盲区,充分的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总体来说,为了应对随时到来的石油安全危机,我国的石油贸易应实施进口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进口方式和进口品种的多样化。同时,采取来料加工和合资、合作等方式获得石油资源也可以作为中国获得稳定石油供应的重要途径。除了不断在境内开采石油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从国际市场上寻找稳定的供货渠道,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以实现石油供应的多元化,规避当前石油集中带来的风险,避免石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应当以“份额油”的方式多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开发,这样一来,我们拿到手的就是实物,石油的进口量不至于受价格波动太大,因此,可以说,“走出去”买油不如“走出去”采油。而在石油贸易上,我们还应当改变对石油现货过分依赖的现状,采用国际石油的期货交易方式来减少油价上涨对我国石油安全造成的影响。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

立法先行是国际石油战略建设的成功经验,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务必走“要储备,先立法”的道路。在石油储备建设前,应加快石油立法,尽快制定出台我国的《石油法》、《石油储备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石油储备建设的目标、管理、资金、方式等问题,使我国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可行,有法律保障。在石油战略储备的体系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采取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在进行国家与企业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中,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使得储备不但是一种国家行为还是一种企业行为。在石油储备建设的资金筹措方面我们也可借鉴日本与德国的做法,实施筹措资金的多渠道化,即国家、社会、企业三方面结合筹措资金。

 

  (四)积极应用政治和外交手段加强对国际石油的控制能力和决定力

回顾20世纪特别是近几十年的世界石油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危机、冲突,都与石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油与外交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各国围绕石油问题的外交战将会更加激烈,能源外交、石油外交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的主旋律。2006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已增至3亿吨,进口石油1.2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按国际通行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1亿吨时,该国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动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中国应当采取务实的石油外交政策,和那些大的产油国之间保持密切关系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的合作,这也是中国能源外交所推动的合作方向。同时,巩固和发展中东国家、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巩固和发展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我国的石油供应,通过高层互访加强与欧洲的关系,继续发展中国与东盟的10+3和10+1对话机制,争取同周边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同时,积极的采用外交方式,利用我国的资金和技术去开拓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石油市场。只有以积极的政治外交去为我国开拓广阔的国际石油供给市场,才能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得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我国的石油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

(一) 加大能源外交力度,摈弃“内向中国”思维框架

由于石油这种产品的特殊性,石油勘探开发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目前海外石油投资的输赢,已经不仅仅是资金、企业结构、同业竞争等经济因素决定的了,任何国家的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保证,都需要依靠本国政府的石油外交政策。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能源外交一定要转变思维方式,摆脱“内向性中国”思维框架。

“走出去”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依赖别的国家。

既然许多方面需要依靠别的国家,就不可能再有静态的、什么都自给自足的安全,一国安全与大家安全和整个国际社会秩序直接的联系在了一起;既然只有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动态安全,就要更多地强调国际合作,共同改善国际秩序。

  

除了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也同样存在改变传统的内向思维模式的需要。

一方面,在国内石油供应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越来越依赖国外的石油资源,而全球81%的石油储量又被西方石油巨头所垄断。

这种“市场消费在国内、资源供应在国外”的窘迫使我国陷入无时不在的供应危机中。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已成为稀缺的资源。

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大油公司纷纷退出在我国的上游勘探开发领域,抢滩成品油销售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要有较高的运筹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市场筹码去控制、利用国外的石油资源,变劣为优。

例如中海油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上游产品及储量权益的收购,这个购买行动蕴含了两个购买关系:

一是中海油持股25%的中国液化天然气合资企业向NMS项目的股东购买天然气;二是中海油购买NMS项目的上游产品及储量权益。

通过构架这两层购买关系,中海油开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既实现了市场与资源之间的对接,又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强化了购买各方的协同与合作,是典型的双赢乃至多赢。

 

(二)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风险规避

国际商务领域中投资与贸易自由和投资与贸易保护的争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进入8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一轮不断加强之势,这也给我们的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为此,必须认真研究国际化经营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当地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甚至风土人情上的差异,寻找在政府干预投资下规避风险的可行之路。

  经济制度和法律上的差异往往体现着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之间存在的“爱恨交加”的关系。

“爱”是建立在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

对东道国政府而言,跨国公司是资本、技术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来源,有利于帮助本国发展、扩大就业。

对跨国公司来说,东道国政府是它们打开当地市场和获得资源的一把钥匙,能带来新的盈利、增长和提高竞争力的机会。

“恨”是由双方的动机、目标和评判标准的不同而引起。

虽然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政府双方的共同目标在于获得全球竞争力,但跨国公司希望将子公司纳入其全球经营的范围内,而东道国政府则努力使收益限于本国境内。

跨国公司能根据经济和竞争条件来评估发展状况、衡量经营行为;而东道国政府却要以社会、经济双重标准来评判。

(三)选择适当的市场进入方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目前我们的海外拓展与石油投资项目,还有正在和可能修建的石油输送管线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加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但这种安全是否真实还取决于签约的国家是否真能遵守合约,是否真能保护外国企业的财产,也取决于“国际秩序”对这些国家有无约束力。

中国石油公司在外国的石油股份对于所在国的公民来说,是被“外国人占有的资产”,假如某日在这些国家发生“民族主义”运动,中国在那里的产权就会随时受到威胁。

因此,为了规避产权和海外资源风险,还必须选择适当的进入方式,恰当的结构安排。

  国际上通行的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有直接或间接出口、交钥匙工程、许可证协议、特许经营以及合资或独资公司等。

在国际石油合作过程中,进入市场的方式主要包括租让协议、产品分成协议、风险服务合同以及联合经营合同等。

这些方式按照在海外投资的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份额产出结构:

出资公司提供初始资本或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以未来每年获得事先约定的产出量或产出份额的形式实现收益。

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拿到的是实物,可以规避该产品未来的价格风险。

同时由于不持股、不控股,所以不必太介入所投企业的公司治理,不存在资产安全问题。

  

(2)固定利率债权安排:

与上述结构类似,但出资公司每年收益是固定现金回报。

  (3)“可转债”安排:

出资公司每年所得可以是固定的产出“份额”,也可以是固定的现金利息,但到一定年限后,出资方可将所持债权转成股权。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由于暂时不持股,但有固定份额收益,所以财产安全比直接持股高。

同时,通过每年的收益实现情况,这种结构也有利于监督契约的执行。

  (4)合资但不控股:

参股它国企业,作为少数股东和外国投资者。

好处是由于持股相对少,不会被当地政府或民族主义变为攻击的靶子。

  (5)全资或控股:

100%持股或作为多数股东。

  一般说,企业之所以要控股或全资拥有海外企业,主要是为了给出资方最大的控制权。

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海外扩张,为了保证制造质量和品牌价值,对海外投资进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比较高。

但相比之下,中国石油企业是资源性企业,其产出并不是与大众市场打交道的消费品,它海外投资的中心目的是保证中国未来能以合理价格得到充分的资源,因此在进入海外市场时,更多的应以“份额油”或“份额资源”的债务形式投入,而把海外资源企业的股权留给当地政府或民间。

“产品分成合同”或“风险服务合同”都是合适的。

日本80%以上的海外投资项目采用非控股股东的合资形式,只有不到6%的海外项目是日本公司全资拥有,很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直接购买海外跨国公司股权形式介入海外经营的“曲线救国”也是一种应该研究考虑的方式。

跨国并购是海外扩张的快速通道,产权交易是跨国并购的通行手段。

但以往我们企业“走出去”的历程中,人们的起点多落在承包、参与作业等操作层面上,并购的着眼点大多在通过并购实现参与油气项目的作业。

可以换一种方式,如中国公司通过股票市场购买他国能源公司的股票,成为其大股东,进入董事会。

这样可以间接保证外国公司在第三国获得能源后,中国也能分得一部分。

全方位、深层次地参与产权市场竞争,可以有的放矢地参与资源控制权的竞争,也比中国自己直接投资要安全。

例如中海油目前积极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四)建立石油金融一体化,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持

所谓石油金融一体化,指借助金融的支持,使石油企业可以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通,更好的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

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利用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期货市场。

我们的石油战略储备不仅应包括实物储备,还应包括期货储备。

国际期货本来是规避油价风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但中国的金融发展相对落后,期货发展更为落后,缺乏熟悉国际期货操作的人员。

所以国家应制定专门的石油金融货币政策,对战略性期货储备所需的长期融资和短期投机运作所需的短期融资制订不同政策,要积极培育具有较高信誉能力的期货市场交易主体,并赋予其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更大规模地有效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提高操作主体遭遇恶意攻击时的持仓安全性。

同时,要建立对实物储备的金融支持体系,采取合理对策,把单纯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外汇储备与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

把石油期货仓单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有价证券形式参与外汇组合。

第二方面,要利用金融政策规避国际经营的风险,特别是融资风险。

作为高投入项目,石油的投资本身是非常巨大的,而“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成本就会更高。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必须广泛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支持。

(五)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

过去,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战术管理阶段,而现实要求石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突显出战略性、整体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人力资源部门不能再局限于对劳动力的进、出、管等事务性管理,而应该从战略决策的角度,结合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战略的调整、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市场动态作出总体战略规划。

要以长远的眼光作出人力资源预测和规划,尤其是专业人才要接替有序。

比如,在大学毕业生引进方面,可以和石油高校合作培养,做到“预先选材、按需培养、工学交替、合作教育”,变过去盲目招聘为按需培养。

在现有大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要强化培训的功能和培训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石油企业人力资源优势(人多)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

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建立以能为本、能级匹配的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氛围。

2.要建立起科学的选人制度

吉姆。

柯林斯的“先人后事”原则无疑是有价值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选用合适的人成为石油企业的第一要事。

用什么样的制度选人,决定着能否选到合适的人。

实践证明,用“赛马”的制度,将比“伯乐相马”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它将带来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3.要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

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制度的产物。

无数事实证明:

有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就会有什么样的员工队伍和工作绩效。

石油企业要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人的能级水平和岗位能级结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同时,人是有差别的,其能级变化有快有慢,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竞争条件的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使有些岗位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有些岗位的功能可能增加、能级提升,这些变化必然打破原来的能级匹配模式,要求建立新的能级匹配模式。

石油企业只有以一种动态的观念来考虑人员与岗位之间的匹配,才能使员工获得职业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懒人变成勤快人,使勤快人变成有作为的人,企业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4.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制定合理的薪酬政策,以解决企业内部的公平性和外部的竞争性,薪酬要与工作绩效、员工贡献直接挂钩,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使薪酬成为员工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实践创新、不断贡献业绩的激励手段。

石油企业要创造员工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员工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营造组织与员工共同成长的氛围,让员工对组织的未来和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

结论:

总之(添加结束总结或结束语XXXXXXXXXXXXXXX)。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130-137.

[2]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4,

(1):

1-6.

[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环境,产业[C].北京: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9).

[4]赵笑宇.石油价格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2):

92-96.

[5]陈小华.全面激励模型让员工自己激励自己[J].人力资源,2009

(1)。

[6]龙虹.对新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J],企业天地,2003,3.

[7]刘铁蕾.石油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D]。

天津大学,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