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652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docx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分析与比较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

——分析与比较

 

姓名:

***

单位: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07级

学号:

**********

 

“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

——分析与比较

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我们就不能不研究讨论希腊先哲的哲学与教育思想。

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理论,至今仍具有启迪和教育意义。

然而,当代中国学术界对他们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其哲学思想,而以他们教育思想为主题的专著尚不多见,且研究成果零散而不集中。

因此本文将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出发,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系统内分析他们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一位开先河的人物

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绝对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

在苏格拉底以前,哲学家们的是宇宙的本源,揣测大千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等等,直到苏格拉底才把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例如伦理,政治,使哲学走向实践。

这一划时代的转折为希腊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苏格拉底,才会有柏拉图根据他的对话编写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也是建立在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性继承之上。

(一)教育目标的明确性

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目标非常明确,即要培养更多懂得如何统治城帮、实现国家正义和城帮强盛的治国人才。

苏格拉底作为热爱雅典城帮的公民,作为奴隶主阶级中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敏锐地透察到了雅典存在的深刻危机,在他看来要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由此才能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甚至全希腊的宏图。

(二)教育方法的独特性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产,她自己并不生产;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须经过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这种独特的教育法就是问答法,又称为启发式教育法。

(三)以道德为核心的教育观

寻求道德的一般,苏格拉底不满足指着门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他汲取自然哲学家探讨万物本原的思想方法,要求在真理、道德问题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寻求本质,这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影响了柏拉图对共相、理性的探求。

智慧即德行。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即道德。

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因此他认为“自制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对一个人来说,口才的流利、办事的能力、心思的精巧都是次要的,“首先必须是自制”.这里的自制与孔子的“克己”不谋而合,不仅是伦理学的中心问题,也是两千多年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乃至各种宗教理论探讨的共同话题。

但早期基督教将自制扭曲为禁欲主义。

守法就是正义。

正义的本质含义就是遵守城邦的法律。

因此苏格拉底认为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就是是否守法。

苏格拉底将教育、道德和政治、法律完全糅合在一起,把守法寓于道德之中。

二、柏拉图——苏格拉底梦中的天鹅

据传,在柏拉图拜见苏格拉底的头一天晚上,苏格拉底梦见一只小天鹅飞来停在自己的膝上,小天鹅的翅膀很快长大,接着就飞向天空,唱着优美的歌曲。

当然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但是柏拉图却真的不负众望,很快成为希腊文化领军式的人物。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在雅典乃至整个希腊由盛到衰之时。

期间,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民主政体陷入危机,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信仰、法制陷于解体。

柏拉图的思想渊源一部分来自于动荡的社会背景,一部分来自他的导师—苏格拉底的影响,同时迎合了当时教育发展的要求,并在理论的挖掘上开展了实践的教育工作。

(一)教育目的——哲学王

《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而柏拉图的思路在于,城邦公民的普遍“失德”会导致城邦的失序,而失德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失教”,而“失教"根本来自于统治者的无知。

因此,有知者才能成为统治者,其统治行为才能教化公民。

柏拉图相信教育的作用,他这样认为,“教育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人是一种文明的动物,然而他需要适当的教育,或教育得不好,他就是最野蛮的动物。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实现的是政权和智慧于一身,而这必须依赖教育。

“我认为一种适当的教育,只要保持下去,便会使一国中的人性得到改造,而具有健全性格的人受到这种教育又变成更好的人。

(二)灵魂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人是有灵魂的,而且人的灵魂中蕴藏着某些普遍的原理、概念。

无论是数学概念,还是逻辑概念,如相似、相等,存在与非存在、同一与差别、统一与杂多等,都是先天所有的。

柏拉图还进一步地提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是可以轮回的,他说:

‘既然心灵是不死的,并且已经投生了好几次,既然它已经

看到了阳间和阴间的一切东西,因此它获得了所有一切事物的知识。

因此人的灵魂能够把它以前所得到的关于美德及其他事物的知识回忆起来,是不足为奇的。

”不过,当灵魂降到人世时,即与肉体结合而取得人形,由于受到惊恐和骚乱,灵魂就把理念世界,即知识忘掉了,后来是在现象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下又逐渐地能把理念世界的事物回忆起来,因此人的认识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种认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就是把人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对理念的回忆过程。

(三)教育分级说

柏拉图主张,3—6岁的儿童都要集中到村镇的寺庙里的游戏场接受早期教育。

他是世界上最早倡导早期教育的人。

结束早期教育以后,6—17岁这一段时间里,儿童都应接受初中等教育,这仍然是不分等级的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国民的(不包括奴隶),但是经过这一段教育或者在这期间,有不能上进者,可责令其从事农业、工商、航海和医学等职业,这种人也就是第三等人,是注定就要从事生产的人。

在十八岁的青年中,凡对学业、操练及观战等事,最为灵敏,并能临危不乱的,再学两年到二十岁,凡学习平平,不能上进,可投入军营,以此为终身职业。

这就是第二等级的人,即军人,其职责是保卫国家。

剩下的人,可以接受较高的荣誉,接受科学教育,从理论方面来训练心智。

对于这些在战争,学业和职业上最有坚忍性的人,再经过挑选,当他们到了三十岁时,以五年时间研究辩证法,从事理性的探讨,认识最高的“善”的理念。

三十五岁之后,再经十五年,对社会事物加以亲身体验,能够明辩慎思,止于至善,这些人就是所谓“哲学王",“哲学王"才能根据来自理念世界的普遍、绝对真理来治理国家,

(四)柏拉图的终身教育思想

柏拉图强调教育应是终身进行的,这一理念至今仍意义重大。

正是要提醒教育应该坚持自己的初衷,历史是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古典的关注自身道德和理性的教育理念,经过近代科学精神的熏陶,今天应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出来。

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既树立科学精神,也注重人文素质。

三、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希腊教育家中最后一个继承人,在某些方面也是他们中的最伟大的一个。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

在基本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是一致的。

他非常重视教育,全面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完善的重要手段。

他在《政治学》中指出:

“人们通过三种途径成为善良贤明之人。

这三种途径是本性、习惯、理性。

本性应当在先,比如首先必须是人而不是其他某种动物,从而他就具备了某种本性,具有了身体和灵魂。

有一些自然禀赋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习惯会逐渐改变它们;另有一些禀赋天生就有两种可能,受习惯熏染变坏或变好。

其他种类的动物最主要地靠自然本性生活,只有极少部分会受习惯影响。

人类还能够依靠理性,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理性。

”正因为人有理性灵魂而有了完善的依据,但这只是一种天性,天性与德性不是等同的。

对此,亚里士多德分析说,天赋的东西是不能训练而有所改变,而德性恰恰是教育训练和习惯的结果,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

自然给我们以获得美德的才能,这种才能是由习惯而完善的。

因此,天性为人的美德形成和人的完善提供了可能,教育和训练则使之成为现实。

由此,亚里士多德主张人的完善,剩下的事情就有赖于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人也是质料和形式的统一。

在人身上,质料表现为身体,形式表现为灵魂。

因此身体和灵魂是和谐统一的。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个马可伦理学》中都将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

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的灵魂又包括两种成分。

所以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这三个部分由分别对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

说明也是动物的一种,但人又高于动物,因为人能用理性指导欲望,教育应该包括体育,智育和德育

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的灵魂发展三个层次,确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内容都与相适应的灵魂发展层次相适应。

基于这种认识,亚里士多德以7岁为一个自然阶段,将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

第一阶段是0—7岁,是幼儿教育阶段,以发展儿童身体灵魂为主。

所以这一阶段着重进行儿童游戏和身体训练,注意对儿童脆弱生命的保护。

7岁以前儿童不能有任何学习任务或强制性的劳动,主要是游戏和听故事。

但是,这些游戏不应流于卑俗,不应过于劳累或过于散慢。

故事应由被称为“儿童法监”的官员做出精心的选择。

游戏和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生活联系起来,为儿童将来的生活道路作好铺垫。

7岁以后,可以适当加入课业的学习,但总体上讲不能过重,也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

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是有相当价值的。

第二阶段是7—14岁,进入学校教育时期,身体的训练仍要重视,但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非理性灵魂,进行情感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这与“动物灵魂”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是相适应的,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养成道德方面的美德,即中庸之道。

第三阶段是14—21岁,是学校教育的高级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理性灵魂,即智力教育。

这一阶段主要开设纯粹思辨的学科,从事于沉思,专心于学问,从而能过好闲暇生活。

三、“希腊三杰”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史料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两人的师生情深。

柏拉图跟随苏格拉底学习八年,柏拉图是苏格拉底最引以为傲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最尊敬的老师。

柏拉图亲自旁听了对苏格拉底的不义审判并参与营救苏格拉底的活动。

在苏氏去世后,柏拉图曾感叹“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为了纪念老师,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思想融入自己见解编成了一部对话录,即赫赫有名的《理想国》。

他的很多思想也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说的,他的很多思想都体现了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苏格拉底主要关心的是我们怎样才能认识正确的生存方式。

他的这一思想给柏拉图以深刻的影响。

对于老师由于被指控破坏性地怀疑约定观念而被处以死刑,柏拉图大为震惊。

苏格拉底辞世之后,柏拉图感叹“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现实的政治和哲学打破了他的幻想,柏拉图不仅追求是阶段真理,而且还寻找医治社会弊端的理论指南。

他得出的结论,在他所著的许多哲学对话中,都借之口讲出,同时也在他所创立的学院中传授。

早期是苏格拉底学派时期,柏拉图主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力求从个别的德行中认识和总结出一般的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命题:

“知识就是美德”。

这一思想发展到柏拉图那里,就是以“善"为一切事物之最高原理,关于“善”的知识——辩证法(哲学或辩证科学)——是最高级的知识,他需要运用最高的认识能力:

理性。

因此,柏拉图的教育理念是以认识“善一为最高目的”,“在知识的世界里,善的观念是最后才出现的。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学识渊博而具有“善德的人,才能把城邦治理好。

因为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懂得怎样统治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

他还指出,在处理政务时,应该听取“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

”如何使有才能的人能当权执政是他探讨的最主要的问题。

他这种专家治国的观点后来被柏拉图发展为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思想体系。

而柏拉图的思路在于,城邦公民的普遍“失德”会导致城邦的失序,而失德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失教”,而“失教"根本来自于统治者的无知。

因此,有知者才能成为统治者,其统治行为才能教化公民。

柏拉图的理智助产术也来自于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启发。

柏拉图的辩证法有两种含义,一是当时希腊人所通用的含义,即指通过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就这一含义而言,柏拉图有时也称之为“产婆术或者理智助产术。

二是柏拉图所赋予的新的含义,他认为辩证法不是研究“可见世界"(即物质世界)的,而是研究“可知世界"(即精神世界)的。

是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最后达到“善"理念的方法。

柏拉图的理智助产术,得益于他最尊敬的老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经常随处和人们讨论问题,他有一个著名的教学方法,叫做问答方法,他自己则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和人们讨论问题教给人们知识,都用这种方法,一点一点的剥去错误的观念,清除非本质的成分,向本质和普遍迈进,最后达到对所讨论的问题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得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或正确的知识。

柏拉图是最了解老师的这种方法的,他将老师的方法加以改造,形成他的理智助产术,即从具体的个别事例中归纳出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东西,从而得到关于事物的真正的知识。

他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他的教学实践之中,继承了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对启发式教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直到今天这种教学方法,仍然

是一种重要方法。

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自觉地去探求知识。

这种方法,从引起学生思想的矛盾中,促使学生思想的发展,在不断揭露学生的矛盾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深化。

它的优点在于,不仅仅教给人们以知识,而且教会人们学会思考、学会正确地去求得知识。

(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从“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句话,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观点并不是很一致,但在基本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其老师是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的学园跟随柏氏学习二十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深受到了柏拉图及苏格拉底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一样,把教育置于与国家的关系中加以考虑,力图使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成为全城邦共同关心的事情,而不是私人的事情。

认为教育是从属于政治艺术的一种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脱离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个鄙夫。

”这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不能脱离国家、社会而生活,每个公民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城邦(国家),是城邦(国家)的一部分,因而对每个部分的关心应当同对整体的关心是一致的。

基于这种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当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邦国如果忽视教育,其政治必将毁损。

同时提出了普遍的公立教育并提出教育的立法,非常具有远见卓识。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从思想渊源上看,主要是师承雅典和谐教育的传统。

因为,亚里士多德在青年时代就学于柏拉图在雅典创建的学园中,柏拉图所作的努力就是试图对儿童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适当地植根于儿童心灵之中,使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

柏拉图对儿童游戏以及体操、骑马、射箭等体育运动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视无不与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相关。

亚里士多德在继承这一传统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以他的灵魂学说作为和谐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说明了为什么要重视和谐发展,并由此阐述了怎样达到和谐发展。

从而使和谐发展教育在古希腊达到最高水平。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也就是教育应当“效法自然”。

这一思想既是亚里士多德对雅典传统的继承,又是个人的创新与发展。

古希腊中期出现过对社会文明的“约定论”和“自然论”之争。

智者派坚持约定论,认为政治、法律、教育等社会制度并无自然的根据,而是出身人为,是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彼此约定的。

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社会制度是事物本性的一部分,有自然根据。

因此,“人的道德行为虽然有许多是顺从约定习俗的,但更多的则是遵从事物的本性。

在教育阶段方面,柏拉图强调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他们的主要任务,实施相应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这一思想,很好地把教育的年龄划分与他的灵魂学说结合起来,为这一思想提供了合理的理论基础。

从而,在占希腊教育史上首次论证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而在教育实践方面,亚里士多德也和他的老师柏拉图一样在雅典开办学园,并在那里讲学、研究和著书立说。

在哲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他批评柏拉图的与客观世界脱节的理念论,认为理念不能解释物质世界,理念不是事物的摹本,相反事物是理念的摹本。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质料含有发展的可能性。

这无疑又是对柏拉图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总之,希腊先哲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直到现在仍有很大的研究借鉴价值,而我们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三)亚里士多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