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606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docx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小学思想品德教案模板

思品教案-喜欢和同学在一起_小学思想品德教案_模板

教学目标

认知:

  知道和同学在一起生活十分愉快有趣。

情感:

  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行为:

  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在一起。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团结友爱”得目中设计的,教学内容部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

  一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缺乏儿童之间相互关心、爱护、合作的条件,因而“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时常出现不愿意和别人在一起的现象。

小时不合群,长大就不容易与他人合作,又容易养成孤僻的性格。

针对这种情况,在一年级小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和幼儿园,开始过小学生活的时候,及时教育他们喜欢和同学在一起是大有益处的。

这包含着集体意识和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的启蒙。

教法建议:

  1.本课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较多,所以应把每一个环节组织好,在活动之前要明确活动的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地参加到活动中,活动后要有小结,切实达到目的。

  2.本课教学一定要联系本班实际,了解本班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的问题。

如:

羞怯、不合群等。

这样可在让学生演出时有意安排羞怯,不合群的学生参加演出,使本课更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示例

认知:

  知道和同学在一起生活十分愉快有趣。

情感:

  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行为:

  在学校里要和同学在一起。

教学重点:

  是使学生知道和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十分愉快、有趣,激发他们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情感。

教学难点:

  是使学生知道和同学在一起时应该怎样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一看。

(使学生知道校园里同学多,大家在一起很快乐。

1.想一想:

  每天清晨当你在校园里遇见自己的同学时,你什么心情?

会怎样做?

2.出示投影片。

(看一看中的图)

  

(1)说一说:

  清晨,在校园里,同学们脸上都是什么表情?

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2)小结:

  学校里有许多同学,大家在一起可快乐了。

二、说一说。

(使学生知道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十分愉快有趣。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有什么好处?

2.小结:

  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时,当你有了不会的问题,同学会帮助你;当你忘带学习用具时,同学会替你出主意、想办法。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会使大家共同进步。

  出示图二

1.即兴表演:

  几个同学在一起做游戏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其他同学连忙上前扶起他,并安慰他。

2.现场采访:

  当别人扶起你时,你心里怎么想?

  你为什么要去扶这位同学?

(给表演好的同学鼓励)

  小结:

  和同学在一起游戏时,不仅可以玩得高兴,而且当你遇到困难时,同学还会帮助你、照顾你。

看!

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多快乐呀!

3.全班交流:

  现在你们说说是一个人学习、游戏有意思呢,还是和同学在一起学习、游戏有意思呢?

说说理由。

三、想一想。

(使学生知道和同学在一起应该怎样做。

  出示课件一(小动物学校的故事)

1.小组讨论:

  小羊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你想对小兔说什么?

  小兔听了小羊的话会怎样做呢?

2.小结:

  同学见面时要主动打招呼,课上一同学习,课下一同游戏,只有和同学在一起才会快乐、有意思。

四、唱一唱。

(激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的情感。

  放音频

1.师生同唱《找朋友》

2.表演唱《找朋友》。

五、练一练。

(使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和同学交朋友。

  出示课件二(练一练中的图)

1.小组交流:

  图中的同学是怎样交朋友的?

他们的表情告诉了我们什么?

2.即兴表演。

  请两位同学到前边来。

  

(1)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

  

(2)说出同学的名字。

  (3)互相握手说:

你是我的好朋友。

  叫多组同学到前边表演。

3.小组比赛

  比比谁认识的同学多。

  请认识同学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和同学交朋友的。

(对表演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4.小结:

  主动地介绍自己、认识同学是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游戏的第一步。

每个同学都应该尽快地和同学认识并成为好朋友,因为同学都是好朋友。

六、读儿歌,总结全课。

1.学儿歌。

《我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板书儿歌

2.学生边拍手边说儿歌。

3.总结:

  和同学在一起生活是非常快乐、有趣的。

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互相关系心、互相帮助、互相照顾,成为好朋友。

  板书设计:

         三、喜欢和同学在一起

           

           同学们,在一起,

           同学习,同游戏。

           你喜欢我,我喜欢你,

           好朋友,多亲密,

           在一起,多欢喜。

扩展资料

合群

  喜欢与他人交往,能同大家合得来,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合群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统一的重要品质。

在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现代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与他人交往,团结协作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能合群的人,就比较容易与人合作,人际关系和谐,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合群的反面是“孤僻”。

性格孤僻的人,常常与集体其他成员格格不入,不易相处,不易合作,最后影响学习、工作,也会影响自己的进步。

因此,从小培养儿童合群的品质十分重要。

可以通过组织各种生动活泼、有趣的集体活动来吸引儿童参加,让儿童学会与大家一起过集体生活,从而培养儿童的合群心理。

                    ——摘自《小学教学全书思想品德卷》

怯懦

  作为一种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性格缺陷,怯懦的基本表现是:

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张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失败;一个学生一旦形成怯懦性格后,往往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僻地自我封闭,而由此形成的不良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加深怯懦。

  怯懦性格的产生同家庭溺爱、袒护、娇惯有关,也与学校生活中缺乏意志力的锻炼有关。

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的学生倘若得不到适当的锻炼和引导,便容易形成怯懦性格。

                    ——摘自《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教学目标:

  1、体验如果遭遇意外伤害,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受伤后,在成人不在的时候,学会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事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

  2、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3、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教育目标:

  1、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

  2、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情境中的小伙伴提供帮助。

  3、受伤后一定要告诉家长或长辈。

  教学方法:

  1、为学生创造几个模拟场景。

  2、通过体验遭遇意外伤害时,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痛苦和烦恼,认识到要学会自我保护。

  3、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了解受伤后,如何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情况。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1)请学生利用课间时间观察同学们在教室内外的活动,思考哪些同学的表现可能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

  

(2)学生自带一些处理常见小伤口的药品(如创可贴、药棉、纱布、红药水)

  2、教师准备:

就相关问题向校医请教或查阅资料。

  3、教学器材:

常见药品、宣传卡片、判断分析表格。

  4、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交流

  1、教师出示讨论题目:

课件一

  

(1)是否曾经因为不小心而受伤?

  

(2)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受的伤?

  (3)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

  (4)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

  2、学生小组自由交流经验

  3、请几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

  二、观察分析

  1、看一看:

观察同学们的课间活动。

  2、说一说:

在学校生活中哪些行为与表现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1)课间猛跑;

  

(2)踢球不注意;

  (3)上下楼梯奔跑;

  (4)教师里追跑;

  3、想一想:

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

  三、情境表演

  1、师提供情境:

当自己受到意外伤害时,家人……

  2、学生模拟表演:

鼓励学生创设多种情景

  3、尝试总结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

  4、说一说导致意外伤害的原因。

  5、教师小结:

意外伤害是指由于我们疏忽大意或缺乏安全意识而引起的身体伤害,如磕伤、撞伤、烫伤等,伤害无论大小都会给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我们要多加注意,尽量避免伤害。

  四、判断分析

  1、课件二,教师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境。

  

(1)学生在马路上踢球;

  

(2)互相争抢玩具;

  (3)用扫帚和伞打闹;

  2、小组讨论:

以上情况怎样避免伤害?

  3、学生判断,并提醒小朋友要注意什么?

  4、引导学生分析下列情况下如何做:

课件三

  

(1)乘车时(车上车下)……

  

(2)课间活动时……

  (3)看见剪刀放在沙发上……

  (4)插电源时……

  (5)学生自己说出几种情境

  五、实践操作

  1、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常识

  

(1)学生自由介绍;

  

(2)教师介绍;

  (3)教师小结:

虽然我们受伤时要及时向家长或老师说明情况,以获得及时的治疗。

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常见的医药知识,学习一些小伤口的处理办法,当家长和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先对伤口进行一下处理,对日后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2、分组展示自带药品

  

(1)小组互相介绍自带药品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2)全班介绍

  3、教师补充:

选出常见的几种药品,介绍其作用并模拟演示使用方法。

  4、学生模拟:

小伤口的处理方法

  

(1)擦伤

  

(2)划伤

  (3)流鼻血

  六、讨论分析

  1、课件四,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57页图)?

  2、讨论:

能不能因为害怕家长的责备而隐瞒情况?

  3、教师小结:

当我们受到伤害的时候,无论轻重都要注意及时向家长或老师说明情况,这样才会使我们更加安全。

  七、积累资料,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1、介绍救护小常识

  

(1)受伤后及时告诉老师或家长;

  

(2)伤口要及时处理;

  (3)在工地受伤要及时去医院;

  (4)烫伤后要用冷水冲洗、降温;

  (5)流血要马上包扎(因为人的血量有限);

  2、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宣传救护知识。

  3、教师小结:

鼓励在生活中学习救护常识,通过上网、向家长请教、询问老师等其他途径掌握救护知识。

  4、办一期《自我保护》宣传板报。

  5、与家长共同编写《自我保护》诗歌。

  教案点评: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成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后安排了办一期《自我保护》的板报,既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又将课堂的知识带到生活中作为指导检验。

当学生们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知识时,又将这些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学习。

这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品德课来源于生活,通过交流、分析、演示、讨论、判断、评价等多种手段,将生活范例上升为理论、经验后又去检验学生生活。

帮助学生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师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课堂模拟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学生通过个例分析、课件演示、图片讲解,明白如何避免伤害;防范意外伤害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技能;学会救护小常识。

 

探究活动

关于“了解常用自救药品”的探究活动

  探究目的:

  通过了解一些常用的自救药品,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

  探究内容:

  1、创可贴的作用

  2、药棉的作用

  3、纱布的作用

  4、红药水的作用

  5、医用酒精的作用

  探究形式:

  1、到学校医务室请教校医。

  2、查阅相关书籍或者网站。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建议

  

(一)九至十三课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教育。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单元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

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有关大政方针。

  本课是在前几年级向学生介绍爱国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精神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与个人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立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维系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

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尽责效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热爱和忠于祖国的道德情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从小培养。

因此,反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很有必要。

  

(二)课题和课文前的导入栏目,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点出这一课要讲的观点。

此言出自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原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的“天下”即祖国之意,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

教材取了后一种说法。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充分认识这一名言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长大要为国效力的责任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课文讲了三层意思。

  1.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祖国的兴衰与每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

  课文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说明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的道理。

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以此为线索,利用事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明白这一道理。

  2.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在祖国危难之时,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甘洒一腔热血。

课文列举了鸦片战争以来,各个时期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为反抗外来侵略,有些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

所选人物均为学生较熟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解这些人物的事迹,体会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第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使我国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许多有志之士,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离开温暖的家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效力。

这方面的事例,在前五年的思想品德课中已有所介绍,如华罗庚、邓稼先、王进喜、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的科技人员的事迹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这些模范人物一心报效祖国的精神。

  第三,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许多人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十年。

课文讲了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事迹。

这样的人物事迹还有很多,如李国安、孔繁森等等。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材料,进行讲解。

  3.少年儿童要从小树立以祖国的富强为己任的思想,立志为国尽责效力。

  这部分只是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提了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盛不仅是老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方面内容在下一节课结合讲未来的宏伟目标时,还要进一步讲解。

  (四)本课课后练习安排了两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述说”,设计了两个题。

第1题是让学生再讲几个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

目的是通过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应该怎样履行自己对祖国应尽的责任。

这个题可以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完成。

第2题是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能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一些为国尽力的活动,从小培养对祖国的责任感。

这道题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讲解来完成,也可以在讲解课文后完成。

  第二个栏目“阅读”,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名言,有三句。

第一句是华罗庚的话,表达了他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

第二句是苏步青的话,表达了他愿为国家献身的报国之志。

第三句是林巧稚的话,同样表达了她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

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这些爱国志士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讲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气发奋学习的事例。

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个人与祖国是不可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为祖国尽责效力。

  (五)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对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爱国人物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中存在的只讲个人实惠,不讲理想和祖国利益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也有影响。

我们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讲解。

  第一,通过事例对比,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第二,通过对爱国人士精神境界的剖析,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以这些人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对祖国有所作为的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上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一、观看资料,导入新课

  1.请同学观看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是啊,这件震惊全球的事发生后,每位中国人都感到非常的气愤。

我们都决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

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3.板书课题: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1)这里的“匹夫”指谁?

  (泛指平民百姓。

  

(2)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1)在旧社会,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自己国家的公园?

  (国家贫穷落后,被帝国主义侵略,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中国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

  板书:

国家落后人民受辱

  

(2)当时中国人不仅在国内受到屈辱,在国外更是受到歧视和侮辱。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后的阅读

(二),把外国学生说的话画出来,谈体会。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外国轮船要在中国领航员的引导下才能进港;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参观,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手续……)

  (4)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板书:

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1)四人小组学习第3~6节,出示投影,讨论:

  ①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先辈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

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解放,他们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

  ②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为什么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想:

建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③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为了使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他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书上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交流后,出示“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读读,背背。

  (3)你还知道哪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4)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中华儿女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板书:

为国效力 前赴后继

  3.我们的先辈深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道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

那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又该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学生畅所欲言,如:

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为国尽力的活动,努力学习等。

  板书:

建设祖国 不懈努力

  4.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而祖国是否兴旺发达,又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学习“读一读”中的第二句名言,强化认识

  1.出示:

  一个人只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人民就不会忘记他。

—苏步青

  2.苏步青爷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你读懂了什么?

请把这句话记住。

  3.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

这样,祖国人民就将会永远记住他。

  四、归纳板书,总结全课

  学了这课书后,我们懂得了(齐读板书)—“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在旧社会我们—“国家落后,人民受辱”,我们的先辈—“为国效力,前赴后继”,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天,我们少年儿童应该为—“建设祖国,不懈努力”,真正做到“匹夫之责”。

板书设计

[1] [2] 下一页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为了完成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是勇敢的行为;只为表现自己,不顾后果去做无益的事,是逞强。

  2、能举例说出勇敢和逞强的区别。

  3、知道一些真正勇敢人的故事。

情感:

  1.敬佩真正勇敢的人,愿意向勇敢的人学习。

  2.不喜欢逞强的行为,不愿意逞强。

行为:

  1.做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表现出勇敢精神。

  2.不逞强,见到逞强的行为能加以劝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勇敢坚毅”德目中有关“要勇敢、不蛮干”的要求编写的。

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一般分不清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

他们比较争强好胜,崇拜英雄和勇敢的人,但又不能分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

本课鼓励学生学做一个勇敢的人,同时使学生划清勇敢和逞强、蛮干的界限,初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学生进行勇敢的教育,一、二年级已有基础。

本课是在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不胆小的基础上进行要勇敢,不逞强、蛮干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