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6040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ocx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获得了高速发展,进出口总额连年递增。

中国经济正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正向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迈进。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贸易结构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也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的认清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形势,更好的指导我国贸易的发展,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贸易强国之路。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本文研究的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的是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即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81.4亿美元;2004年,我国加入WTO的第三个年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达到11545.5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居全世界第3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7%。

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上升,从1985年的22.8%提高到了2004年的将近70%,中国外贸依存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也在不断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越来越大。

1.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远远高于初级产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自觉不自觉地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极大的促进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如今,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比达到93:

7,这一比重不仅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60:

40的平均值,也高于发达国家或OECD成员国80:

20的平均值。

2.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由于中国的要素禀赋的特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是通过国有企业放权改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地在中国沿海开放地带形成以轻纺、服装、机电组装为主的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二是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速了中国出口导向产业的工业化进程,面向国际市场的轻纺、机电类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较快地转化为出口优势,促进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1986年纺织品和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为土向劳动密集型为主转变。

3.机电产品进出口比重上升

  1995年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9.5%,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日商品,标志着出口商品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为主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此后,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增大,2000年达到42.3%,连续6年保持第一大类出日商品的地位。

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达777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4.6%,当年机电产品项下实现贸易顺差763.7亿美元。

表1反映机电产品进、出口变化情况(表1)。

表1?

2001-2004年机电产品出口、进口变化

(单位:

亿美元)

年份

出口额

占出口

总额的

比重(%)

进口额

占进口

总额的

比重(%)

2001

1187.9

44.6

1205.2

49.5

2002

1570.8

48.2

1556

52.7

2003

2274.6

51.9

2249.9

54.5

2004

3234

54.5

3018.8

53.8

资料来源:

《中国海关统计年鉴》。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与趋势

1.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相一致

  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动,特别是中国对外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变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图1),我们可以发现,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增长率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基本上是趋同的,这四者发展增长率的变化具有非常大的同步性和相关性,并且我们发现,上述三种商品的出口变化率的波动具有非常的相似的规律。

一般来说,对外贸易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而经济增长又会影响到贸易结构的变动。

王永齐(2004)检验了对外贸易结构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随着经济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值(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比值除以二者进口比值)也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这一点在1992年以来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资本品,尤其是机器设备等制成品的出口速度增长快于消费品的出口增长,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在增加。

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四者的变动规律几乎是相同的,特别是20世纪90年之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除个别年份之外,中国工业制成品和代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年出口增长率都远远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长率。

1981~2004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20.3%,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也高达20.7%,远远高于同期初级产品出口年平均增长7.3%的水平。

目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

这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已逐渐改变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状况,对外贸易结构日渐趋于优化,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规律是相一致的。

 

图1经济发展增长率与贸易增长率

2.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增长

1980~2004年间,两者的比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从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4年的6.8%,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从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4年的93.2%,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图2)。

图2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

3.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

  按1位数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出口商品中,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工业制成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一般认为,6类(纺织、橡胶及矿冶产品)和8类(杂项制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5类(化学品)和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

以这一标准列出我国从1989~2004年间主要年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二者的比重变化,充分展现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变动的规律(图3)。

图3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发展及结构变动

(单位:

亿美元)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5,统计而得。

  可以看出来,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总的来说呈不断下降趋势,所占比重已从1980年的75.90%下降为2004年的46.50%,下降了26.2个百分点,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则不断上升,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21.8%上升到2004年的53.3%,提高了31.5个百分点。

到2003年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

尽管两者差距不算大,但已说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这一层次上有了较大的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依靠劳动力丰富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进行出口,这与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相符合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积累,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反映在对外贸易上就是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客观上更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贸易结构,改变贸易格局,参与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中。

作为国际上的一个大国,我国也在力图改变仅仅作为一个劳动加工厂的局面,这些因素联系起来,使得我国会不断加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

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一国贸易结构的变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比较优势状况、国际市场前景、其他国家的竞争等等。

本文选取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汇率和金融发展等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来反映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动。

1.技术进步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仅仅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没有什么机制使得它能够在贸易中得益较多,从而在长期的增长中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由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大多是资源性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因此,在和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中,长期来看,贸易条件是恶化的,贸易得益是相对减少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他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在资本和技术方面,因此他们利用比较优势与推动技术进步一般不矛盾,他们越是推动技术进步就越能加强和利用他们的比较优势。

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一般还在自然资源或简单无技能的劳动力方面,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就可能与技术进步发生矛盾,要推动技术进步,现有的比较优势可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可能就意味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放慢。

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才能使自己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使自己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着主要地位,资本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发达国家贸易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来看,技术进步才是我国贸易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最终选择。

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型产品的比例,真正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扩大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开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受益。

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也是我国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的最佳途径。

2.产业结构

  从理论上说,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同一产业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取决于各国相同产业和可替代产品相互比较的生产力,贸易结构即所反映的是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

在开放型产业结构条件下,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一国贸易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快,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必然趋于上升;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较慢,甚至出现衰退现象,因而在贸易结构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贸易结构的变化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同时也取决于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我国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0.1%、48.5%、21.4%,2004年,这一比重变为15.2%、52.9%、31.9%。

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自2000年以来,一直占据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第三产业则自1988年以来,其比重一直在30%以上(图4)。

图4中国三大产业的比重趋势图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5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改善了产品结构。

另外继续引进外资,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引导外资向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同时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按照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重新构筑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其产业结构的格局应该是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制造业发达,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3.外商直接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从零开始,实现了快速发展,1979~2004年期间,我国总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5621.05亿美元。

国内学者冼国明(2003)等利用1983-2000年的数据,对我国出口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关系进行计量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江小娟(2002)在对FDI企业对我国出口增民的贡献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

FDI企业对扩大我国出日规模和提升我国出日商品结构做出犷突出的贡献。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笔者选用1985~2004年的数据对FDI和我国贸易结构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分析FDI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出口方式结构之间的关系。

出口商品结构方面,EXC是初级产品出口量和EXZ是制成品出口量;出口方式结构方面,EXJ是加工贸易量;考虑到FDI的滞后性,加入一变量AFDI,是从1979年截止到上一年度的外国直接投资累计量。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数据两边求自然对数,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a,b,c都是系数,

是随机扰动项。

运用软件Eviews3.1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

把回归的结果还原到原方程中,得到下面的结果:

(31.163)(-1.328)?

(3.699)

R2=0.852DW=0.862F=48.857

(15.718)?

(-2.114)?

(8.053)

R2=0.972DW=0.486F=299.526

  方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

并且从回归结果来看,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现期FDI的相关性远远小于与AFDI的相关性,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上述三项都有正的影响,并且影响主要表现在存量上,这由于资本投资的滞后性决定的。

同时,AFDI对制成品出口的影响远远大于初级产品出口,这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优化。

  从外资影响对外贸易结构的途径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在制造业上,2004年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到了总的实际利用外资的80.0%。

另外,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要承担者。

2005年,我国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达到了83%,可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来完成的。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众多国内学者关注外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他们在不同的前提下得出不同的结论。

江小涓、李蕊(2002)研究了2000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相关指标,认为FDI的增长有助于促进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

徐涛(2003)假设FDI与国内资金的非同构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同样得出FDI对中国技术进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4.汇率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不仅可以用来调节贸易流量和贸易平衡,长期来看,汇率政策也可以用来调节贸易结构,它也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都是通过汇率的贬值来降低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获得竞争优势。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汇率的作用,经历过五次较大的汇率调整,汇率的变动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年变动的情况如表所示(表2):

 

表2中国的名义与实际有效汇率(1980~2004)

年份

NEER

REER

年份

NEER

REER

1980

332.07

289.96

1993

95.75

69.81

1981

324.23

256.88

1994

86.68

75.90

1982

333.26

245.31

1995

85.63

84.57

1983

349.94

241.16

1996

89.25

92.76

1984

332.71

215.00

1997

95.11

98.84

1985

284.70

182.45

1998

99.45

100.81

1986

207.68

132.86

1999

97.31

97.51

1987

177.64

115.83

2000

100

100

1988

136.34

96.46

2001

104.49

104.32

1989

153.29

111.27

2002

103.59

102.64

1990

148.84

98.94

2003

96.48

97.29

1991

134.77

87.75

2004

94.11

96.92

1992

119.27

78.90

 

 

 

注:

NEER为名义有效汇率,REER为实际有效汇率。

资料来源:

1980~2002年参考《我国贸易发展与汇率变动的实证分析》,以2000为100,2003~2004据《中国统计年鉴》《国际金融统计》(IFS?

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相关数据计算而得,权数根据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前十位贸易伙伴国(地区)的贸易额调整得到。

  短期的汇率变动对贸易结构调整几乎没有影响,汇率变动引致贸易结构调整一般与可维持的趋势性汇率变动有关。

而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汇率的升值或者贬值,从而改变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改变其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影响贸易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贬值的,从而具备了影响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外部环境。

许和连、赖明勇(2002)运用中国1978~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分析的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初级产品对外贸易平衡及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的长期关系,发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对我国的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平衡产生了有利影响,且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对初级产品对外贸易平衡的影响要大于对工业制成品外贸平衡的影响。

因为初级产品的价格弹性要小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弹性,汇率的贬值降低了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促进了其出口,有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

  实际上,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趋势性贬值与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相适应的。

随着人民币汇率的趋势性贬值,我国工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替代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成为贸易商品的出口支撑点。

宋泓(1999)研究显示,到1992年至1994年,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服装业、皮革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家具制造业、文化用品业、纺织业、橡胶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及塑料制造业等10个技术含量低、浅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比较劣势则集中在普通机械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业、有色金属压延及冶炼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及供应业、有色金属采选业、仪器仪表业及化纤业等10个深度加工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另外还有一个由于资源短缺而引起竞争力不足的造纸业。

这种贸易结构是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到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人民币汇率贬值促进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任务基本上完成。

5.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具有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等五个功能,这些功能又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白当伟(2004)分析了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波动,得出金融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而后者时传到国际影响的重要渠道。

他认为金融发展会影响借入资金的成本或规模,这一差异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进而对国际分工、国际贸易模式产生影响。

  Beck(2002)对65个国家1966~1995年近30年的数据作了跨部门数据估计和组截面数据估计显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在制成品,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占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从而制成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产品和GDP中的比重高于其他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

我国学者孙兆斌(2004)选取1978-2002年的年度数据作为分析数据集,以制成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的比率代表贸易商品结构,用非政府部门筹资总额(在数额上等于贷款总额+股票筹资总额+企业债券筹资总额)与GDP的比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分析了二者之间长期的均衡关系,认为金融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作者利用1980~2004年的数据,以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EX1)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EX2)代表贸易结构,以传统的金融深度指标LLY代表金融发展水平,它等于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与名义GDP的比率全部金融中介体的流动负债实际上就是M3,但由于我国缺乏M3的统计数据,我们用M2替代。

另外选取QMY也来反映金融深度的指标,它等于准货币(即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与名义GDP的比率。

一般把准货币视为比M2更好的衡量金融中介体的方法。

(此处指标的选择参考S.M.Ahmed和M.T.Ansari(1998)的做法)因为它剔除了总货币供应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总货币中的这两部分似乎更体现了对货币的交易需求而非资金需要。

我们用M2减M1即得到准货币的数据。

由于LLY和QMY有着很强的共线性,本文用LLY和QMY分别对EX1和EX2建立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用Eviews3.1软件把上述模型变量的数据进行回归,把回归结果还原到方程后,结果如下:

把结果还原到方程中得到:

?

(14.105)(9.532)

R2=0.798?

DW=0.240?

F=90.859

?

(-9.295)(26.651)

R2=0.969?

DW=0.462?

F=710.278

(24.767)?

?

(10.822)

R2=0.836?

DW=0.313?

F=117.107

?

(-2.206)(-10.822)

R2=0.969?

DW=0.632?

F=726.060

方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

从回归结果分析来看,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和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都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促进作用更强一些。

这主要是由于机械及运输设备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金融发展对这类产品的产业结构发展和对外贸易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并且方程种QMY要比LLY的拟合度还要好,实证的分析与上文的理论分析也相吻合。

另外,陈建国、杨涛(2005)也认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国内资本禀赋的提高和技术进步,进而改变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偏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贸易升级。

五.结论

  从上边的论述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我国只有培育出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加快技术进步,调整产业机构,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积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提升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规律;影响因素

摘要:

贸易结构是一国对外贸易的基础,贸易结构的变动,不仅关系着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同时也和一国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贸易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在贸易结构的优化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从中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入手,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对影响我国贸易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Abstract:

Tradestructureisthefoundationofacountry’foreigntrade,thetradestructure’alterationisnotonlyconnectedwiththeforeigntrade,butalsotheeconomydevelopment.Sincethereformationandbeingop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