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乡明.docx
《是故乡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是故乡明.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是故乡明
七下第9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七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l、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学习重点】
1、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学习难点】
1、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知识积累
三、预习过关
四、整体感知
六、合作探究
七、小结迁移
八、巩固练习
九、教学反思
十、板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二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
(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
这让我们想起了?
诗歌是?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三 解题: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四 教学过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2)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
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
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
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师提问: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6)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
那我想问: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
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
六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1)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
(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
这让我们想起了 ?
诗歌是 ?
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
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
(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
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
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
题目、作者和注释。
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看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季羡林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辞掉剑桥大学的约聘,毅然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金会”成立。
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
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读,读的同时请把你认为优美的段落作上标志)
同学们读得不错,男生声音洪亮,女生感情细腻。
这里有几个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浩渺 篝火 旖旎 绝伦 惆怅 耄耋
嚼烂 慨然 恍然大悟 离乡背井
(学生认读)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学生站起来朗读并稍加分析,3-4个人)
我也找了两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
在________的瑞士莱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
________的,我都异常喜欢。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这么好的段落大家应该记住,现在,我们试着不看课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跟生字词语一样,希望同学们课后还要再复习巩固,不妨把它背下来。
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同学们请结合背景资料,(提前印发《季羡林的故乡情》)默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你认为好的(或不好)的地方找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质疑,学生自主解答)(教师穿插点拨)
问题:
1。
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学生甲回答:
季老年龄大了,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回家不方便……。
学生乙回答:
季老的家乡没有亲人了,所以没有回去的必要了……。
学生丁回答:
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个家乡,而不是现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们的理解,只是从文章本身出发来分析。
我们的分析与季老的内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
就很难肯定了。
所以,我有一个建议:
季羡林老先生就在北大,大家可以写封信给季老,谈谈一个中学生对他的文章的理解。
我相信,他一定会乐于解答的。
当然了,更好的是拼搏三年,到北大与季老当面讨论。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生答:
过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中国古代诗文写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衬,所以下面提到了山,还写了水……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生答:
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捉知了、看月亮、做梦、捡鸭蛋都跟月亮有关,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
3.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生答:
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
我觉得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个同学的回答非常好。
是啊,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老师提问:
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齐读一下。
(倒数第二段)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借物抒情。
因此,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
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
那我想问: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很好,是月亮!
文章虽然写了很多看似无关的事物,但却都是紧紧围绕月亮展开的。
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解惑结束后,重申三个问题:
对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
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本文的哪一段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
正如作者所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所以,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乡,还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
季羡林先生走出了鲁西北那个小村庄,走出了国门,但没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爱国情结;他走进燕园,走上了大学的讲台,但没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乡土情结;他走上了社会的高层,步入了人生的辉煌,但没有走出那刻苦名新的平民情结。
有评家称他为“平民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平民”。
(为一名大学生看行李。
)
五、写作实践:
同学们,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
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训练——写作实践
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家乡的怀念:
老树、老街、老房子、门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唤儿女的声音……请置身于某个情境,写一个片断。
、月是故乡明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
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
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
“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
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
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月是故乡明
江苏盐城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王高春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二、预习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廿( )七岁 黏( )合 什刹( )海 菜圃( ) 别墅( )
熠熠( )闪光 静谧( ) 贫瘠( ) 悲怆( ) 奇诡( )
烙( )印 逃遁( ) 墟( )场 魂牵梦萦( ) 悠邈( )
搭讪( ) 匝( ) 侘傺( )( ) 铩( )羽而归
门扉( ) 谪( )居 欷歔( )( ) 桑梓( ) 慰藉( )
方兴未艾( ) 根深dì( )固 含辛rú( )苦 发rèn( )
2、阅读思考
(1)了解作者
(2)阅读文章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准备课上进行交流。
三、相关链接:
1、有关老舍
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很浓。
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
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话剧《龙须沟》、《茶馆》。
全是写北京的。
2、有关韩少功
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3、补充阅读语段:
(1)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
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
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2)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
你没法重新选择父辈,他们的脸上隐藏着你的容貌,身上散发出你熟悉的气息,就埋藏在这张黑白照片里。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3)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