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727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docx

宋词发展的过渡期

第一节宋词发展的过渡期概述

从1127年到1160年左右的这段时间,是宋词发展史上由北宋词向南宋词的过渡期。

两方面,从作家队伍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多是由北宋入南宋的词人,如李清照、陈与义、朱敦儒、张元干等。

另一方面,从创作来说,也鲜明地体现了过渡期的特点,即这一时期的词人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更多的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们早期的词一般多是婉约词,这显然承接了北宋后期的特点,而后期的词则由于时代的动荡与战乱的影响,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如果说,前一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主要关注的是自身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实现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词则往往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结合在一起,忧伤与愤慨成为最普遍的情绪。

而这又开启了下一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的创作。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称这一时期的词是下一时期词的准备阶段。

(一)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文学家,作品有词、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词。

受生活境遇的影响,李清照的词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早期的词主要表现她作为少女和少妇的生活与情怀。

在她的笔下,少女生活是充满欢乐的。

有她的两首《如梦令》为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均是李清照少女生活的反映,笔调轻松,充满诗意。

而少妇之词,则主要抒写离别相思的感受,与少女之作相比,明显多了一分沉重。

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她作为寡妇的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

无论哪一时期的作品,李清照都能写得独具韵味、真切动人,因此,人们将李清照这种独特的风格称为易安体。

易安体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以往的婉约词,往往是代言体,即男作者代女子说话,因此,抒发的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女子的情感。

李清照则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例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下忆吹箫》)看起来似乎是平常语,读来却令人回味无穷,这表现了李清照独特的驾驭语言的本领。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花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开陵春》),运用各种手法,使情感的表现形象而具体。

(二)张元干、陈与义

张元干的词以南渡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北宋时的前期词,风格多婉约秀丽,属于典型的言情之作。

后期的词则慷慨悲凉,豪放壮阔,将身世之感与国家之忧打成一片,成为辛弃疾、陆游词的先声。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水调歌头》(举手钓鳌客)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词中弥漫着强烈的悲凉感,这种悲凉感既来自于个人的怀才不遇,也来自于国家的不幸,具有巨大的艺术容量。

陈与义的词虽然现在只有十八首,但语意超绝,笔力不凡,甚至有人认为其中的某些作品“可摩坡仙之垒”(《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从内容来说,其最大的特点是将个人遭遇、感受与国家之忧结合,而在艺术上往往运用追忆的方式,今昔对比,富于概括性。

例如《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阳旧游),虽是对个人往事的回忆,但其中的家国之忧、沧海桑田之感是十分明显的。

全词运用对比的手法,概括地写出了二十余年间巨大的变故与作者的深切感受。

他的另一首《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既有“酒杯深浅去年同”,而今则是“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的今昔感叹,又因为运用了“万事”、“天涯”之类的词汇,而具有较强的概括力。

(三)朱敦儒

朱敦儒的词大致分为两大类:

一类表现隐逸,主要见于早期和晚年。

例如《鹧鸪天》(西都作)以“清都山水郎”自居,词中流露出的不仅是闲适之情,更有隐居之后“几曾着眼看侯王”的傲岸。

晚年的《好事近》则呈现出一种风貌: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远离尘世,自适自足,“定”、“闲”二字可见其心境。

另一类则是表现忧国伤世,主要是他中年时期的作品。

经历了靖康之难,看到了历史的巨大变化,于是他写了不少关于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例如《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等。

这些作品虽然较少下面描写国难与报国雄心,但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国家的变化,从中表现出忧国之情。

在宋代,朱敦儒是享有比较高的地位的。

南宋的汪莘在《方壶诗余自叙》中总结宋词的发展时,将他与苏轼、辛弃疾并列,认为朱的主要功绩和特点在于“多少尘外之想,虽杂以微尘而其清气不可没”。

这一评价虽不无偏颇,但也可见朱儒的影响。

(四)张孝祥

张孝祥的词很多是表现爱国感情的,例如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既表现了对中原被金人占领的悲伤、对南宋朝庭安于现状的愤慨,又表现了自己壮志难酬、老大无成的哀伤。

又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面对着烽火满地的中原,作者只有借酒浇愁,挥泪向悲风了,表现了他对中原不能忘怀的心情。

这类词往往写得豪放慷慨,悲壮激昂。

张孝祥也有许多写山水自然景物的作品。

例如《念奴娇》(过洞庭)、《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西江月》(黄陵庙)。

这些词与一般的山水自然之作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往往创造出一种独立于现实界之外的带有仙境意味的旷远而优美的境界,表现出坦荡的胸怀、乐观豪爽的性格、潇洒出尘的风貌。

例如《念奴娇》(过洞庭)描绘出了月光朗照下的洞庭湖“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景象,词中既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独特体会,又有“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的豪迈与超然。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则描绘了长江在月光下“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动摇,海气夜漫漫,涌起白银阙”的壮阔景象,并表现了遗世独立、超尘出世的感觉。

张孝祥的这一类词最得苏轼真传,所以有人将《念奴娇》(过洞庭)称为“小《赤壁》”。

张孝祥的词既有超迈飘逸之作,又有雄豪悲壮之声,可以看做苏轼向辛弃疾过渡的桥梁。

第二节宋词发展过渡期作品选讲

李清照生平及其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生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年约在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间(1150至1156),是宋代杰出的词家。

在她一生中,经历了宋代两件政治上的大事变:

一是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相,假借再用新法,排除元祐人士,谓之奸党,当时党祸牵连甚广,遭罢黜的朝士达三百九十余人之多,其中有清照之父李格非;一是靖康之耻,徽、钦二帝为金人所虏,宋室仓皇南渡,偏安淮左。

两次政治事件,都直接影响作者的生活。

靖国建中元年李清照十八岁,适赵明诚。

李赵均是望门宦族,和好无事。

但实际上在党争中,李赵是两个极端。

赵挺之趋附蔡京排除元祜人士甚力。

当时清照曾上书赵挺之斥责之,有“炙手可热心可寒”之句。

并预言赵终必为蔡所卖。

果然赵挺之在崇宁五年为蔡所陷,追所赠司陡,落观文殿学士,明诚被捕送制狱。

可见清照之卓识。

李清照父亲格非是吏兼儒者,母王氏善于词,清照不但继承了父母的文学禀赋,而且继承了父亲耿介忠直、忧国忧时的崇高品质。

清照与丈夫明诚感情很好。

明诚曾任莱州、淄州太守。

夫妻精工词,同时爱好古董文物。

靖康之乱毁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双双避乱江南,许多图书文物丧失,后来明诚又病死建康,她就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过着孤苦伶仃生活,在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

一说她后来改嫁过,不几天就闹翻。

学术界尚有争论。

李清照打破了封建社会“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致力于文学,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伟大的女作家。

她工词、工诗文,成就很高。

夏承涛先生说:

“她不仅闯进了男人们的禁地,同时也走进了男人们不曾到过的地方。

古人称她是‘压倒须眉’。

她的词喊出了妇人们的心声”。

朱熹也说:

“本朝妇人能文,惟李昌安及魏夫人而已”。

(沈雄《古今词话引》)李调元说:

“易安在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练处可夺梦窗元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班,盖石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

李清照在宋代刊行的《漱玉词》已经失传,现在辑录的只有七十多首,其中还有些不可靠,黄墨谷先生的《重辑李清照集》刊削了一些,共辑有四十五首。

李清照的生活在词中得到反映,可分为前后两期。

即南渡前南渡后。

黄墨谷先生却分为三期:

他把靖国建中元年至崇宁五年,赵挺之为蔡所陷,明诚被牵连罢官屏居乡里以前为第一期。

他不同意有些论客所论,李清照在南渡前,“整天嬉戏玩乐,沉溺在吟诗填词、赏玩古物的悠闲生活里”。

认为前期就过着严肃的生活,有忧愤之作,艺术上是“处在一个模仿《花间》和探索创造新风格的时期”。

他把“李清照从崇宁五年借赵明诚屏居乡里至南渡以前,作为她创作活动的第二时期。

主要精力用在搜辑校勘《金石录》”他不满一些论者息视《金石录》的校勘工作,认为把李清照贬低为“仅仅是玩古董、赏书画的贵族夫人”是不公正的。

认为“自从崇宁蔡京执政,排元诸人,到政和年间,黄山谷、秦少游、张文潜、晁补之、周邦彦诸人相继谢世,词坛荒芜,作者已寥若星辰。

清照以一妇人,而能在词学的发展上起继往开来的作用,这种功绩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南渡以后是为第三期,“这时的作品可以说是以血泪凝成的”黄先生此人分法不无道理,但只从词来看,分为前后两期似乎更觉合理。

前期的词,就达到很高的造诣,词意含蓄典重,布局严密堂皇,韵调优美,明显地看出她对《尊前》、《花间》优良传统的继承,但她不满足于继承,而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善于经过提炼的口语写真切独特的感受,昔人称其能以平常言语入之声律,辛弃疾号之为“李易安体”。

如他的《如梦令》二首,就是创立新意的名作。

先看第一首: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简析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花庵词选》题作酒兴,《乐府雅词》不加题。

玩词意盖写郊游。

一首短短的小令,不能象慢词那样,纵横捭阖,极尽张之能事,只能写一点感受,一个小场景。

此词作者集中笔墨写归途中的一幕光景,写得新颖活泼,雅趣横生。

首句点出饮酒之地“溪亭”和郊游时间“日暮、”“常记”一直贯下,说明其他事情已忘,惟那次醉酒郊游还萦系于怀,作者当时兴致可见。

一个“常记”启下“兴”字。

一个“暮”字暗示饮酒已久。

第二句写醉态,作者面对溪边奇花异草、潺潺流水、西沉红日,开怀痛饮,不觉已酩酊大醉,以致不知归路。

“不知”二字已写尽醉态。

作者乘兴而来,兴尽才归。

作者愉悦心情蕴藏在“晚回舟”这一行动中。

似乎兴致、醉态已写尽,可作者又接一笔,承“暮”字和“醉”字而生出“误”字,因为日暮,加上醉态袭心,“误入藕花深处”自然而然了。

文思缜密如此,非高手不可接。

“误入”比“比知”更见功力。

谈到此,我们为作者担心,确实难以寻觅归路了,可作者又陡接一笔“争渡、争渡,惊起一渡鸥鹭”。

使读者悬起之心又放下。

这里宛如一个特写境头:

作者直身藕花之中,苦于无路可寻,忽听见争渡声声,鸥鹭腾飞,于是飞舟寻渡口了。

这幅渡口晚景图写得自然逼真、生意盎然。

作者虽然以景语,没涉及心情,但词人愉快的心情却从这争渡鹭惊的图景中流露出来。

词纯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意境新颖,写得开朗明快,生动活泼。

剪裁也是很有功夫的。

李清照《如梦令·春晚》简析

第二首写晚春,题一作“春晚”。

全词仅三十三字,却巧妙曲折地写出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

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猛然想起昨天晚上的骤雨疏风。

“浓睡”、“残酒”见出昨晚醉之沉。

见骤雨而怜花之厄运,古人同之。

孟浩然春眠觉晓之后,想起“夜来风雨声”,也不禁担心问“花落知多少?

”此时窗前之海棠,经过一夜风雨,会怎么样呢?

词人不得不担心。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的命运,当然作者是会想象得出的,但她不愿这样想,不愿出现这种“钗钿堕处遗香泽”的情况,因此明知而故问“卷帘”的侍女,希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海棠尚好的消息。

那卷帘的侍女也许是粗心,也许是迎合主人的心意,违背客观事实,随便说“海棠依旧”。

幸好,无恙。

这里写了出了词人对客观事物的关注、留恋,含蓄地表现了她惜花的心情。

对于侍女的答语,应该说是一种安慰了吧,可是凭着词人敏感的心灵,她已经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

因此她又不满于侍女的粗心(或者是迎合)的回答,颇有微词。

“却道”二字微含责备意。

意思是“还在说。

”这里很好地传达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

最后词人以自己设想、推理出的结果否定了“卷帘人”的结论,说明应是“绿肥红瘦”。

一个“应”字说明了“海棠依旧”与客观事实的相悖。

“绿肥红瘦”造语精警,古人极为赞赏。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说“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在这句中,作者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还是一般写法,古典诗词多用,如唐僧齐己诗“红残绿满海棠枝”。

但着一“肥”字和“瘦”字,境界全不同。

“肥”字状枝叶繁茂,非“满”字所能写出;“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惋,非“残”字所能代替的。

“肥”、“瘦”状“红”“绿”似乎费解,实是通感之法,由风雨中的海棠而想到人,进而想到“肥”和“瘦”,无情之物已着词人之情,静止的东西写活了。

这词结尾的答语,造意遣词,都是崭新的,独创的,这虽然不是作者眼前亲见,是在床上的推想,但却符合生活真实,把生活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

“知否”二字是逼出来的,词中写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此二字,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很工巧,“雨疏”、“风聚”,“浓睡”、“残酒”均是当句对。

此词脱胎于唐韩偓《懒起》诗: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

”韩诗也写得细致委婉,有情致。

但李词结以问答,委曲精工,更胜韩一筹。

无怪乎《蓼园词选》说此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从上面二首小令的分析可以看出,易安在吸收前人精英的基础已具自己的风格。

令词自唐、五代、北宋数百年间,名家辈出,百花似锦,清照生当北宋末年,而能刻意锤炼,名于当世是不简单的。

她的艺术造诣,不惟继踵前辈,工力或犹过之。

但是在北宋亡国之前,以她贵妇人的身份,丈夫明诚又是太学生,两家又是名宦。

夫妻琴瑟和好,夫唱妇随,吟诗填词,过惯了上层封建贵族的享乐生活,国计民生还没引起她的很大注意,因此,词的内容比较窄,虽然也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但就思想意义说,仅仅是追随前代诗人之后,用较流畅的字句,娴熟的调子,弹着古人重复过千百次的赏心乐事或离愁别苦,其社会意义远不及写在北宋亡国之后流露出家国之恨的作品。

下面再看她的一首第一期的作品:

李清照《醉花阴》分析

这首重九怀人词是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同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杰作。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引《外传》说: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

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政(正)易安作也。

词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

为了衬出这无聊之愁,不写哀景反写乐景,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以乐景写哀愁。

“薄雾浓云”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兽形的铜香炉里烧着“瑞脑”,散发一缕缕云状物的烟霭,清香四溢。

这两句写白天贵妇人的生活。

这迷朦的香雾不但不增人乐趣,反而令人生愁,使人觉得白天是那样长,是那样难过。

这里已点出她虽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写重阳之感人。

“纱厨”是有纱帐的床。

这几句写凉爽的秋夜生活,“玉枕”“纱厨”进一步写其舒适的环境。

闻的是瑞脑之香,睡的是纱厨,枕的是细软的“玉枕”,又当此佳节重阳,该是够舒服了吧?

可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良时美景,反生“凉”意。

一个“凉”字写出寂寞孤独之感。

纵观上片,词中主人翁的物质生活是不错的,但她内心是抑郁苦闷的。

因“愁”,所以觉“永昼”,因半夜醒来,而觉“凉意”,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词人的孤寂。

可见是与其夫别后之作。

过片言向晚把酒赏菊,只闻着阵阵暗香盈满衣袖。

这里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想以此表露自己的悠逸闲适。

词从开头自这里止,都是运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写好环境、好光景。

而把节日离索的深刻感情留在结拍,使它高峰突出。

如果没有前面几句为之蓄势,没有前面的平凡的铺叙,即使是名句也难能达到感情的高潮的。

所以全词写美好景物,目的是加强刻划她的离愁。

“人比黄花瘦”是传颂的名句,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却正是用柳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表示思念之深。

这一句是警句。

“瘦”字是词眼,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之地。

清照与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笃。

他们一起研究文学、金石学,生活美满。

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

这词虽没明写相思,而正以深婉含蓄笔墨写出孤茕寂寞之感。

词开篇已点“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孤独无聊,白天焚香闷坐,黄昏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销魂。

最后出之以“瘦”字收束全篇,“瘦”呼应首句“愁”,因离愁而消瘦,而觉得“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这句用语雅饬,比喻精当,词藻绚丽,所以柴虎臣在《古今词论》中说“语情则红雨飞愁,黄花比瘦,可谓雅畅。

这结句之所以有感人的魅力,除了其本身动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了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

在此之先,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异曲同工),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然后才出以“瘦”句,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一句,起绿叶红花的作用。

“帘卷西风”四字既写人,又写景,又点出时间空间,它创造了一个凄清寥阔的深秋境界。

如没这境界为前提,后面的警句会索然寡味了。

因卷帘,才见窗外之黄花,见窗外黄花之瘦,才触已之瘦,“瘦”字才有精神。

这好象是电影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末了一“瘦”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

《新编中国文学史》说:

“因生活环境的变幻,把李清照的词截成两片不同的染色。

前期的词,写的都是童年的憧憬,少女的情怀,初恋的生活;后期却是奔驰的孤苦,孀居的凄凉,颓废的晚景。

后者是悲剧,前者是喜剧。

”的确,濑玉词前后两期风格是不同的,前期内容较窄,多离情别绪;后期(南渡以后)作品,既有故国黍黍之悲,又有悼亡之疼。

绵缠悲苦、情调凄凉,是血泪凝成的。

如“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写流离迁徒,岁月蹉跎;“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悲叹恢复中原无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影射国家社稷,伤国之将亡。

此外如她的著名的《永遇乐》、以及《临江仙》、《蝶恋花》等都是此时作品。

李清照南渡以后写过一些悼亡词,共有五首,如《声声慢》、《武陵春》、《御街行》、《南歌子》、《行香子》等。

这时她失去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加上了丈夫的去世,她的悲愁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她这时的作品把对国计民生的思念与家破人亡的情怀结合了起来,是呕心沥血,肺腑之言。

这类作品尤以她的不朽作《声声慢》最为卓著。

李清照《声声慢》分析

这首词被称为词学上成功地动用双声叠韵的创格,这首秋词作于建炎三年,地点在建康。

这时北宋已亡,赵明诚在南渡二年死于动乱。

她孑然一身,饱经颠沛流离的生活。

加上无儿无女,晚年块然独处,备尝孤独艰辛。

在大难中,一切珍贵文物丧失,她痛定思痛,“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种忧愁已非前二首词那种淡淡的春愁、离愁所比,作者已把个人生活与民族灾难连结在一起了。

一种凄苦难堪之情自肺腑中喷薄而出。

境界比前期词扩大,情感比以前深沉,成就远远超出了一般女作家和她自己早期的以写“闺情”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古人很激赏。

罗大经《鹤林玉露》云:

“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徐釚《词苑丛谈》说:

“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张端义《贵耳集》云: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

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

”罗肯定了李大胆的创新,张肯定了她的叠字自然,没有雕琢、堆砌之感,肯定了她的音节和谐自然之美。

都有一定的见地,诸于此类评价还很多,但这都只是从形式上肯定了成功,还没有从内容上说明,难令人折服。

所以西北大学教授傅庚生先生认为古人隔靴搔庠,没有搔到庠处,他说:

“此十四字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的确,这些叠字之好处实质上还在于其有层次,有深浅,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了词人难以表达的难达之情,

首四叠字,劈空而来,似乎不好理解,但细细玩味,方知正好表达了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

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不安、徘徊,却又不相信会失去,总想抓住点什么似的。

这丢掉的到底是什么呢?

可能是流忘亡以前的夫唱妇随的生活,可能是夫妻之间的爱情,可能是失去的心爱的文物,或者根本未存在过,故而用“寻寻觅觅”。

这里写出了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

想抓住点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抓住,仍然是空虚。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有四句“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写一人愁思不寐,披衣出户,彷徨久之,复入空房,可作此句注脚;但不及此句传神。

“寻觅”不叠就无此效果。

“寻觅”写动作细节,写主人公企图从环境中寻求解脱。

傅教授甚至认为“寻觅”二字颠倒都不行。

此上一层也。

主人公在“寻觅”一番后,什么也没得到,因而感到“冷冷清清”。

境界更凄寂矣。

四字既明环境,又暗示心情。

此一层也。

“凄凄惨惨戚戚”又一层也,纯粹描绘内心之感觉。

“凄凄”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凄戚心情相连结的关键,承上启下。

因为在语言习惯上,凄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

而“冷清”重在客观环境描绘,“惨戚”重在内心之诉说,中间用一“凄”字作媒介,就层次昭然,文情并茂了。

可见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

由浅而深,含意深刻。

后人东施效频的颇多,如元乔吉《天净沙》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通篇用叠字。

陆以湉《冷庐杂识》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

《白雨斋词话》斥为“丑态百出”。

确实象上所叠,不过文字游戏而已。

当然也有仿得好的,如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云:

“见安排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沈沈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着重重叠叠的泪。

“乍暖还寒”,本是秋末气候,而愁苦之人当此时候,更感适应不易,故曰“最将难息”。

本是心情不佳,觉难以适应,然不说心之惨戚,归咎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三杯”两句本是借酒浇愁,而愁怀难遣。

作者故意不说,只言淡酒不足以敌急风,这样用意含蓄,行文腾挪有致。

在急风、淡酒、愁怀难遣的情景中,一群群鸿雁蓦然闯入。

“雁”本是伤心之物,古人每每见雁而触愁怀。

易安集中多处写到“雁过”,如《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念娇奴》中的“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与本词可参看。

见雁而伤心本是情理之中了,更何况是“旧时相识”者。

雁逢秋而南下,易安亦北人南来,故与雁为旧识也,这里以之比独处凄寂之况。

过片承上而来。

“雁过”三句是仰视,“满地黄花”三句是俯视所见。

这里写出今非昔比之感。

菊花开得如此茂盛,甚而连枝头堆积起来,往常更惹起很多游客赏玩,如今却无人寻摘,任其憔悴不堪了。

“守着窗儿”概上。

上面已写到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所闻所感均令人心碎。

词人此时此刻,坐在窗前,觉得如坐针毡,时间难以打发了。

这里写心情很传神。

彭孙遹yu《金粟词话》说这句是“用浅俗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