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docx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设计书
1概述
1.1项目来源和目标
根据国家公共资金使用和招投标法的有关精神和具体要求,福瑞尔科技通过公开招投标活动,承担省市竹山县农业局组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
本项目的目标为在全面查清农村承包土地利用状况和分布,查清每一宗承包地的空间位置、界址、权属、面积;查清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地址、承包土地经营权权属等信息基础上,建立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集影像、图形、权属为一体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
建立和完善农村承包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1.2测区围和行政隶属
图1-1竹山地理位置示意图
竹山县隶属省市,竹山县地跨东经l09°32-110°25’、北纬31°30’-32°37’之间。
位于西北巴山区腹地。
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
东邻房县,北界郧县,西北邻省白河县,西交竹溪县、旬阳县,南接神农架林区、市巫溪县。
县城东北距市城区158公里,东南距市638公里。
1.3项目容及任务量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设项目工作主要任务是对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农村土地经营权权属数据、栅格数据,以及相关表格、文档、图件资料,实现对矢量数据、栅格数据、表格数据、文档、图件资料进行质量检查、组织、整理并导入县级数据库。
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相关信息的电子化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体系,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益,完善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3.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确权登记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入库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定位基础、境界与管辖区域以及对承包地块四至描述有重要意义的其他地物信息。
1.3.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确权登记权属要素和栅格数据入库
农村土地权属要素指用于描述承包地块空间位置、坐落(四至)、面积、编码和毗邻关系的矢量信息。
栅格数据指用于描述承包地块及其空间分布、方位、毗邻关系等信息的栅格图件。
1.3.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确权登记权属属性数据入库
权属数据包括发包方、承包方、承包地块信息、权属来源、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承包经营权证等。
1.4工期要求
第一阶段,合同签订日起30天天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二阶段,合同签订日起70天天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质量检查。
第三阶段,合同签订日起100天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数据入库与成果提交。
如有特殊情况根据双方协定为证。
2项目区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1项目区概况
竹山县隶属省市,竹山县地跨东经l09°32’-110°25’、北纬31°30’-32°37’之间。
位于西北巴山区腹地。
地处鄂西北山地,北属武当山,南属大巴山。
东连房县,西交竹溪县、句阳,南接神龙架林区、巫溪,北邻郧县、白河县。
县治城关镇东南距省会市682公里,东北距郧阳行署驻地市172公里。
县境东西最大横距81.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23.5公里。
总面积3,582.4平方公里,折合为537.93万亩,其林2,690.864亩,耕地850,997亩(水田132,171亩)水面87,695亩,其他1,749,764亩。
全县地势由南、西向东北倾斜,特点是高差大,坡度陡,切割深。
以官渡公社的瓦桑河巨型断裂为界,南为高山区,东南为二高山、低山区,中南为低山区,北为高山、二高山、低山区,西北为二高山区,中西部为低山、平丘、盆地区。
海拔高差2,520米。
境最高点是葱坪山,海拔2,740.4米,最低是尼姑河口,海拔220米。
山脉境各山由两大山系构成。
绵亘县西北的双星寨、家山、天堂寨、圣母山,省旬阳、白河县交界,在县境东北的沧浪山、马槽山、野人山、界岭山,与郧县交界;属于由西向东定向,海拔在l,500米以上,属岭东延余脉的界岭——武当山系。
在县境东南的龙王岭、白岩寨、竹山垭子,与房县、神农架林区交界,位于县境西南部的黄宝山、黄家坪、黄龙山尖、南天门、苦菜地子、葱坪,竹溪、巫溪交界;由南向北定向,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属大巴山系。
此外,九华山、云霄观,在县境中南部,海拔在l,000米以上;宝丰山,十转山,霍山在县境中部和中西部,海拔在600米以下。
竹山县版图呈“7”字形,北宽南窄,东西横距最宽为81.8公里,南北纵距最长达123.5公里,总面积358780.74公顷,折合538万亩,占省版图面积的1.93%。
其中耕地3957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1.03%;林地239961公顷,占66.9%;园地5103公顷,占1.4%;牧草地23公顷,占0.01%;水面6177公顷,占1.72%;城镇、村庄、工矿占地7683公顷,占2.15%;交通设施及道路占地995公顷,占0.28%;未利用地59246公顷,占16.51%。
2.2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2.2.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成果资料
包括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成果数据、图件、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划区定界资料等。
2.2.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资料
农村土地承包方案、承包合同、承包台账、已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依法变更的有关合同、申请和审核材料,以及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会议记录、决议和表决结果等。
2.2.3基础测绘资料
(1)控制资料
项目区围及周边有国家B、C级GPS网点,可作为本次控制测量的起算点,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以下简称HBCORS)其精度满足本项目直接RTK方法加密一、二级点和图根点及界址点的精度要求,施测时必须按规定在已知点上进行检核,如超限,应分析原因,进行处理。
(2)影像资料
2013年由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制作的全省1∶2000正射影像图(DOM),分辨率优于0.5米,1980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按3°分带。
该成果经坐标系转换、重新分幅后作为调查工作底图制作的基础数据。
2.2.4其他资料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各级行政界线包括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
(2)2013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库;
(3)土地登记、征收、征用、出让和划拨用地登记资料;
(4)身份、户籍、婚姻登记或证明资料等。
(5)每个村家庭人员名册。
3政策法规及技术规
3.1政策法规文件
(1)《中华人民国物权法》(主席令[2007]第62号);
(2)《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主席令[2004]第28号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4)《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
(5)《中华人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
(6)《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60号);
(7)《国土资源部、中农办、财政部、农业部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11〕178号);
(8)《农业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法制办、国家档案局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1〕2号);
(9)《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农办经[2012]19号);
(10)《农业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农经发〔2010〕12号);
(10)《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12)《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方案》(鄂办文[2014]17号);
(13)《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鄂办文〔2006〕82号);
(14)《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扩大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试点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文〔2008〕47号)。
3.2技术规文件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NY/T2537-2014;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素编码规则》NY/T2538-2014;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NY/T2539-2014;
(4)《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
(5)《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
(6)《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业规》(GB/T7930-2008);
(7)《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GB/T7931-2008);
(8)《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GB/T15967-2008);
(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10)《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11)《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CH/T2009-2010);
(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GB/T18314-2001);
(13)《HBCORS网络RTK测量技术规定》(试行);
(1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5)《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1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
(17)《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NY/T1634;
(18)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4.1数学基础
4.1.1坐标系统
平面采用CGCS2000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按3°分带,中央子午线为111°。
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2调查比例尺
调查基本比例尺为1∶2000。
4.1.3分幅与编号
(1)栅格数据分幅与编号
1:
2000比例尺的工作底图、调查草图、地块分布图及其栅格数据采用正方形分幅(50cm×50cm)。
图幅编号按图廓西南角平面坐标公里数编制,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以短横线连接。
1:
2000比例尺取至0.1km;小数点前数字全取,如1:
2000编号为3557.0-467.0。
(2)矢量数据分幅与编号
承包地块、地物等矢量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文件命名方式为6位县级区划代码+4位年份代码,共10位数字型代码。
4.1.4成果数据格式
矢量数据采用标准shapefile格式(*.shp);
数字正射影像(DOM)采用标准无压缩带坐标信息的影像数据格式,即TIFF+TFW;图形文件采用DWG格式(*.dwg);
元数据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采用XML格式。
4.1.5计量单位
长度单位采用米(m),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面积单位采用平方米(m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统计汇总时,面积单位采用公顷(hm2),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将亩(mu)作为辅助面积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界址点坐标x,y分别取7位和6位整数,小数点后取3位。
4.2精度指标
4.2.1界址点精度指标
本项目采用2013年由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制作的全省1:
2000正射影像图(DOM)作为工作底图,在此基础上图解法进行地块测量作业,界址点精度指标见下表:
表4-1解法界址点精度指标(米)
比例尺
界址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和相邻界址点间的间距中误差
平地、丘陵
山地、高山地
1:
2000
±1.20
±1.60
注:
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放宽50%。
4.2.2面积量算精度指标
面积计算相对中误差(计算地块面积和实测地块面积的较差与实测面积的比值)不超过5%。
4.2.3限差
取2倍中误差为最大误差。
5设计方案
5.1软硬件环境及其要求
为了有效保证本次任务的顺利完成,投入的软件必须满足项目数据格式要求和下工序的接口需求;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合格,并在有效期使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符合相应测量的要求。
计划投入的仪器设备有:
笔记本电脑(或台式计算机)、GPS接收机、全站仪、钢尺、手持测矩仪、图形图像工作站、绘图仪等。
计划投入的软件有:
数据存储设备、Map3D、ArcGIS、Autocad、图像处理软件等。
5.2数据库建设任务及要求
数据库建设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规》(NY/T2039-2014)开展数据库建设。
5.2.1数据库容
确权登记数据库主要包括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确权登记的地理信息数据和权属数据。
(1)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农村土地权属要素和栅格数据。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定位基础、境界与管辖区域以及对承包地块四至描述有重要意义的其他地物信息。
农村土地权属要素指用于描述承包地块空间位置、坐落(四至)、面积、编码和毗邻关系的矢量信息。
栅格数据指用于描述承包地块及其空间分布、方位、毗邻关系等信息的栅格图件。
(2)权属数据包括发包方、承包方、承包地块信息、权属来源、承包经营权登记簿、承包经营权证等。
5.2.2数据库建设要求
(1)调查数据入库前将按照工作底图、调查草图、地籍图和实际调查情况检查点、线、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拓扑处理,构建拓扑关系并检查其正确性。
(2)同一个县级行政区不同调查单元上报数据结果后,将进行数据汇总和拼接,相邻调查单元矢量数据拼接应确保拓扑关系正确。
不同比例尺或不同精度的数据接边,以较大比例尺或较高精度的调查结果为基准。
(3)数据库的地图投影参数将以调查时的数学基础为准。
对于跨投影带的县级行政区,数据库的地图投影参数以该行政区承包地块主要分布的投影带投影参数为准。
(4)空间数据入库前,将以县为单位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以及空间数据分层和文件命名的规性等容。
5.3数据库总体设计
5.3.1数据库设计要求
(1)依据充分
数据库设计应以土地调查信息化建设需求分析、相关的技术标准等为依据。
(2)设计规
数据库设计应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严格进行设计书评审和修改。
(3)硬件配置适度
存储容量、计算能力、网络带宽应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保证适度余量。
(4)软件配置完整
技术上先进、成熟、开放,支持高效软件开发。
(5)数据独立
数据库中数据的组织方法和存储位置不依赖于应用程序,数据体应采用非冗余结构予以定义。
(6)数据关系完整
逻辑设计完备,应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兼容性。
(7)功能完备
功能设计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不同需求,数据库应具有不断扩充、更新、安全管理等能力。
5.3.2数据库设计过程
按照数据库结构设计理论,数据库的设计经历数据库概念设计(管理业务场景描述)、数据库逻辑设计(形成管理业务模型)、数据库物理部署设计(具体实现设计)三个阶段。
数据库概念设计,就是围绕数据论域归纳形成概念实体及其属性结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其成果则是实体关系(E-R)图。
数据库逻辑设计,将E-R图概念模型转换成关系表,并进行数据设计的过程。
针对数据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专业主题特点,除了进行通用的关系表转换生成1NF到3NF的设计外,还对半结构与非结构化数据组织策略、空间数据组织策略、空间参考系进行明确。
物理设计,就是要选择实例化逻辑模型关系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确定在物理设备上有效地实现一个逻辑模型所必须采取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提高数据库的性能,节省存储空间。
基于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物理设计的容则是确定数据库模式、表空间和数据文件、大数据实体分区组织策略等。
在数据中心,除了要建立各核心数据库之外,还要对核心数据的数据——元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形成元数据库;按照数据集单元、数据集系列为基本单位,形成元数据实体;基于元数据在数据中心所发挥的确定整个核心数据库体系宏观框架、引导数据单元物理布局、数据实体检索定位的作用,各土地承包经营权专业主题的元数据实体集中组织存储,形成单一的元数据库。
下图展示了元数据实体与数据主体之间、元数据库与各核心数据库实体之间的关系,如图5-4所示。
图5-1元数据与数据库关系图
基于基本数据单元的划分大小的不同,核心数据库含单数据集,有的含有多个数据集形成的数据集系列,区级核心数据库往往是多数据集的。
对每个数据集和数据集系列,元数据库中的“元数据实体”在原始元数据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元素,以标识、定位该数据集或数据集系列。
5.3.3数据库编码规则
根据职责的不同,相应的编码方式不同,主要分为以下4种:
(1)发包方编码
编码方法:
发包方代码由四段14位阿拉伯数字构成。
在发包方代码结构中,县级段代码位数6位,表示县级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应按GB/T2260的规定执行;乡级段代码位数3位,表示街道(地区)办事处、镇、乡(木),应按GB/T10114的规定执行;村级段代码位数3位,表示行政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所属乡镇编订;组级段代码位数2位,表示村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代码从01开始,按升序编码,最多编至99,由所属行政村编订。
赋码规则:
在发包方代码结构中,当村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为发包方时,组级段代码围为1~99;当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为发包方时,组级段代码用“00”表示;当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时,村级段代码和组级段代码分别用“000”和“00”表示。
承包期,发包方编码保持稳定,不随发包方外在属性(例如:
名称、承办人等)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村组调整、合并而变化。
(2)承包方编码
编码方法:
在承包方代码结构中,第一段为发包方代码,第二段为4位顺序码,代码从0001开始,在发包方代码后按升序编码,最多编至9999.
赋码规则:
在承包方代码结构中,第一段采用发包方赋码规则;第二段采用系列顺序码,由4位数字构成,具体划分为:
0001~8000表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8001~9000表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个人及其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个人,9001~9999表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单位及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
承包期,承包方的代表人或者单位名称发生变化的,承包方编码保持不变;增加承包方,新增承包方在原承包方代码最大顺序号后续编;承包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灭失后,该承包方代码作废,作废代码不应再赋予其他承包方。
(3)承包地块编码
编码方法:
在承包地块代码结构中,第一段为发包方代码;第二段为5位顺序码,代码从00001开始,在发包方代码后按升序编码,最多编至99999。
赋码规则:
在承包地块代码结构中,第一段采用发包方赋码规则;第二段代码赋码围为00001~99999。
承包期,承包地块的名称以及地上作物类型等发生变化的,承包地块编码保持不变;承包地块界址发生变化,承包地块代码在相应的最大承包地块顺序码后续编,该承包地块代码作废,作废代码不应再赋予其他承包地块。
(4)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编码
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代码结构一致,均由两段19位阿拉伯数字(字母)组成。
编码方法:
在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代码结构中,第一段为承包方代码;第二段为承包方式代码,用1位英文字母表示。
赋码规则:
在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代码结构中,第一段采用承包方赋码规则;第二段采用“J”表示家庭承包,采用“Q”表示其他方式承包。
承包期,新增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其编码在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第一段(承包方代码)最大顺序号后续编;承包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灭失后,该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代码作废,作废代码不应再赋予其他承包合同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簿)。
5.3.5数据库安全设计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采集与上报数据在计算机中都是以数据库关系表的方式来表示和存储。
数据库的安全建立在操作系统的安全之上,在网络化的土地利用生产体系中,数据可以分布在不同机器上,也可以集中到文件服务器或数据服务器中,前者要求分布式数据库,后者要求若干客户/服务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的特点是使数据具有独立性,并且提供对完整性支持的并发控制、访问权限控制、数据的安全恢复等。
5.7.4数据中心建设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中,需要建设农村承包经营权数据中心,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农村承包土地确权调查数据库和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调查数据库的建设严格按照《农业部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规(试行)》相关技术要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中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容、要素分类代码、数据分层、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图形和属性数据的结构、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建立农村承包土地调查数据库。
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在农村承包土地确权调查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形成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农村土地承包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在业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文档、图件、表格、档案数据等;空间信息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产权调查宗地图、地籍图等。
5.3数据库结构
5.3.1逻辑结构
县级数据库分为地理信息数据集和权属数据集。
地理信息数据集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子集、农村土地权属要素子集和栅格数据子集。
县级数据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图5-2县级数据库逻辑结构图
5.3.2数据字典
依据NY/T2539-2014定义的相关属性字段名、值域以及数据描述等建立县级数据库的数据字典。
5.3.3数据组织
同一专题的数据要组织成无缝拼接的整体。
不同专题的地理图层数据应采用统一的数学基础和投影分带。
5.4地理信息数据组织与管理
5.3.1分类与编码
地理信息数据分为3个大类,并依次细分为小类、一级和二级。
要素代码由6位数字码构成,其结构如下:
XXXXXX
大类码
小类码
一级类要素码
二级类要素码
三级类要素码
其中:
(1)大类码为专业代码,设定为1位数字码。
其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专业代码为1,农村土地权要素专业代码为2,栅格数据专业代码为3。
(2)小类码为业务代码,设定为1位数字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业务代码按照GB/T13923的大类码执行;农村土地权属要素中承包地块要素业务代码为1,基本农田要素业务代码为5;栅格数据中数字正射影像图业务代码为1,数字栅格地图业务代码为2,其他栅格数据业务代码为9。
(3)一至三级类码为要素分类代码,其中:
一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二级类码为二位数字码、三级类码为一位数字码,空位以0补齐。
(4)各类中如含有“其他”类,则该类代码直接设为“9”或“99”。
5.3.2要素代码与描述
地理信息数据中各要素代码与名称描述如下表:
表5-1层名称及各层要素
序号
层名称
层要素
几何特征
属性表名称
约束条件a
说明
1
定位基础
控制点
Point
KZD
M
控制点注记
Annotation
ZJ
O
2
境界与管辖区域
县级行政区
Polygon
XJXZQ
M
乡级区域
Polygon
XJQY
O
村级区域
Polygon
CJQY
O
组级区域
Polygon
ZJQY
O
区域界线
Line
QYJX
M
区域注记
Polygon
ZJ
O
3
其他地物
点状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