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513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docx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自考《大学语文》诗歌单元复习要点

1、《蒹葭》学习要点

(1)本诗是《诗经·秦风》中一篇意境优美、情愿深长的恋歌,属于民歌。

(2)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

蒹葭茂密,霜露高洁,烘托出痴情者挚热的追求和纯洁的感情。

三、四句点明主题:

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后四句描述追寻的两种境况:

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即,“伊人”不可得。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具有多种象征意义。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4)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仓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求对象的飘忽难觅。

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主人公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

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这就是本诗的朦胧美。

2、《湘夫人》学习要点

(1)本诗是先秦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水神乐歌改编而成的抒情诗(爱情诗)。

(2)湘君、湘夫人是传说中湘水的一对神仙眷侣。

《湘夫人》是写湘君相约湘夫人但最终未能见面的情景,表达了对湘夫人刻骨铭心的思念深情。

(3)全篇依托水神祭祀中降神、迎神、娱神、送神四个基本步骤,大致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写湘君似乎看到湘夫人飘然降至湘水北岸的小洲,但期约未遇,心中充满忧伤。

第二节描述湘君对湘夫人的焦灼期待和反复追寻,表现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第三节铺叙湘君筑室水中以迎接湘夫人的情景,显示出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无比向往。

第四节写湘夫人终究没有来,湘君十分遗憾地将衣物投入水中,以寄托对湘夫人的思念。

(4)湘君与湘夫人的相约而不遇的悲剧情景,可类比屈原与祖国,渗透着自己对遭受排挤、打击、流放的忧伤情绪和社会理想、完整人格的执著追求精神。

(5)这首诗运用多种抒情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在情感。

有直抒胸臆,如“目眇眇兮愁予”、“思公子兮未敢言”;有通过描述举止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登白薠兮骋望”、“捐余袂兮江中”;有融情入景,通过描写周围秋色来渲染浓郁的愁情,如“溺溺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有因情造景,通过描写事理颠倒的假想景象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如“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至于水中筑室情景的描写,则是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来张扬湘君心中美好爱情理想。

3、《陌上桑》学习要点

(1)本诗是汉朝由民间流传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女婿”三类故事合编的民歌。

(2)罗敷的性格特征表现为:

美丽、勤劳、坚贞、聪明。

诗分三段。

第一段极写罗敷的美貌,用侧面烘托的方法展示女主人公光彩照人的形象;第二段写罗敷严正拒绝使君的无理要求,揭示她不慕权势、不畏强暴的坚贞品德;第三段写罗敷以“夸夫”的方式斥退“使君”,进一步展现她的聪明机智。

这是一首美女赞歌,体现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

(3)诗中描写罗敷之美,采用了极力铺陈渲染手法。

先写环境氛围的绚丽,日出东方,朝霞映照;再用6句诗,从多个角度具体进行侧面烘托,写她的采桑用具精美芳洁,写她的服饰鲜明华丽。

后面写旁观者为之倾倒,也用了三组8句诗极力铺陈,烘托她的美貌。

尤其是写罗敷夸夫,则极尽了铺陈渲染。

她从官高位显、威势赫赫、雍容富贵、接连升官、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受众官夸赞几个方面夸耀夫婿,达到了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夏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的效果。

这表现出了罗敷的聪明机智,增强了诗篇的喜剧色彩。

(4)诗的最后写旁观者为之倾倒,“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吸引,均有失态,忘了自己该做的事。

这种民歌中常用的侧面烘托手法,不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增强了诗歌的幽默风格。

(5)“夸夫”情节中的那位“夫婿”,实为女主人公凭借机智和口才想象、编造出来的。

她是用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吓退眼前那个居心叵测的太守。

以官压官,对症下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表现出罗敷的聪明机智,而且增加了诗篇的幽默风格和喜剧色彩,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智慧。

4、《饮酒》(其五)学习要点

(1)本诗是晋朝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首田园诗。

(2)本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摒弃混浊的世俗功名后,返璞归真,陶醉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

全诗以“心远”为纲领,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和深度;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世”心态,有“大隐隐于市”的深致;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有“物性即我”的深致;末二句的“忘言”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有“美在无意识之中”的深致。

三层意蕴是层层推进的。

“心远”是“忘世”、“忘我”的根本原因,只有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才能达到“忘世”、“忘我”,“忘我”是“心远”的最高境界。

所以,“心远”是全诗的诗眼。

从虚静、到物化、再到“得意”,从忘世、到忘我、再到“忘言”,这是陶渊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的深刻揭示,也是他返璞归真诗歌风格的充分体现。

而构成这人格、诗风的关键,则都在“无我”二字。

(3)诗的中四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纯朴、美好、和谐;写出了诗人静观景物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在这里,人与自然、情与景已经交融得浑然一体,无法区分。

(4)诗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两句中,在“人境”,“无车马喧”是一种不正常现象,这是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功名的虚静“忘我”心态,不是社会现实。

一个“而”字,通过转折,表达了这种心态。

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采菊东篱下”是实现田园生活的描写,诗人沉浸在自然景物之中,悠然自得,心神陶醉,已达到物化“忘我”的心境,有“物性即我”的深致。

其中的“见”字,是悠然而见,活现了诗人“忘我”的无意心态。

(5)本诗情意真切,语言质朴,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5、《行路难》(其一)学习要点

(1)本诗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歌行体抒情诗。

(2)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后,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他对朝廷的昏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自信,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

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诗中一、二句直接描写表现写朋友的热情;三四两句,以“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典型行为举止,形象揭示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五、六两句运用比兴,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难比况仕艰难;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则是用典,借古人的事例、言论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念。

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急遽,生动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理矛盾,也使这首篇幅不长的歌行,呈现出开合跌宕、纵横翻卷的气势。

(3)诗中三、四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借典型举止抒情,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的抑郁悲愤。

(4)诗中五、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兴象征,以自然景物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仕途艰难,抒发了自己对仕途艰难的困苦情怀。

(5)诗中七、八两句与末尾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都是运用典故抒情,借吕尚遇周文王和伊尹梦日而受商汤重用的故事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借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宏伟抱负。

(6)李白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具有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本诗一至四句的借行为举止抒情;从五句开始,想象“渡黄河”、“登太行”、吕尚、伊尹等表达自己的困境和对前途的希望;最后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表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就体现了这个特点。

6、《秋兴八首(其一)》学习要点

(1)本诗是盛唐时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的抒情诗,形式上是七律。

(2)杜甫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国家局势尚未安定,回归长安的心愿仍无法实现。

他面对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

不能东归故园的悲哀。

悲秋是古代诗歌中习见的主题,而杜甫此诗,由悲自然之秋到悲国运衰落之秋和悲人生遭际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国家之思,含蕴深厚。

(3)诗中运用了多种抒情方法。

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融情入景,写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引起流寓在外的伤悲情怀。

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黯然和心情沉闷。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移情于景,借“丛菊两开”、“孤舟一系”展开联想,抒发羁旅外地的伤感,彰显乡思之深长、浓烈。

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则以暮色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烘染心情之落寞惆怅、阴沉苍凉。

全篇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4)诗中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修辞:

“开”字既指菊花开放,又指平定了安史之乱、国运重开,引发诗人伤心落泪;“系”字既指船系岸不发、无法回都城长安和故乡河南,又指内心牵系国家和故乡;“他日泪”,既指菊花面对深秋之寒而落泪,又指因东归愿望未实现而落泪。

因回忆往事而落泪;“故园心”,既指对河南故乡亲人的惦念,又指对都城长安和皇帝的思念,语意双关,于平易流荡中显出新警奇特,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5)诗中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和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联对偶极为精当工稳,颔联山与水对照,颈联情与景相得,句式又富于变化。

(6)颔联象征寓意,写望中的巫峡景象,骇浪滔天,阴云匝地,暗寓时局动荡和新潮翻卷,象征着国运暗淡和心情沉闷。

(7)杜甫的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本诗借悲自然之秋表达悲国运、人生际遇之秋,心情沉闷,思乡心切,充满落寞惆怅、阴沉苍凉的特点

7、《长恨歌》学习要点

(1)本诗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抒情浓郁的叙事长诗。

(2)长诗对李、杨故事的描述,有一定的史实与传说作依据,但也容进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因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出美丽的宫廷爱情悲剧。

诗中对李、杨早先的耽乐误国,有所讽刺,如“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但这不是主要的。

作者精心描绘的是李、杨生死离别,在天人阻隔之后,依然苦苦相思的那份真爱与深情。

因此,全诗的主旨是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和对两人真心相爱的歌颂。

(3)作者用力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

对唐玄宗,突出了他早先宠幸杨妃和耽乐误国,以致生离死别,后来对杨妃苦苦相思,情深四海;对杨贵妃,着重描绘了她的美丽风姿和身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

(4)作者将笔触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理活动。

按常理,杨贵妃身死马嵬坡,悲剧就完成了,而作者却匠心独运,在第三段大肆铺写玄宗幸蜀途中,还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后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情感活动,如“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写玄宗从傍晚到深夜、到黎明、到清晨的整整一夜的心理活动;再如第四段“闻道汉家天下使”以下写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

诗人把人物内心活动写得合情合理。

诗中第四段的道士在海上仙山找到了成仙的杨贵妃,杨贵妃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一系列情节,本是子虚乌有,却使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充满浪漫色彩。

(5)在杨贵妃于马嵬坡死后的描写中,作者为了表达李对杨的思念,有大量诗句运用了融情如景和移情于景的手法。

融情入景,如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来抒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纯用以景染情,庶几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

移情于景。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的唐朝皇的感受中,它们却改变了性质,变成“伤心色”、“肠断声”,这无疑是主观感情强行移人的结果。

(6)作者对杨、李的描写都运用了借典型神态举止抒情的手法来抒发主人公的情感。

作者用“回眸一笑”的媚态,点染杨玉环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用“婉转峨眉”“血泪相和流”的惨相,渲染杨贵妃缢死马嵬坡时的哀婉凄绝;用“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彻夜成思,彰显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刻骨深情;用“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的失态举止,凸现杨贵妃“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激动、惶急心情,用“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的举止表现杨贵妃对爱情的忠贞,也都取得了“以一目尽传精神”的艺术表达效果。

(7)诗中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比喻杨贵妃的美貌;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比喻杨玉环“闻道汉家天子使”时的情态,既活画出容颜如花、泪流纵横的外在形貌,又显现出惊喜与幽怨交织的内在心情,形神兼备,堪称神来之笔。

诗中还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比翼鸟是雌雄相并而飞的鸟,连理枝是干或连生在一起、好像一颗树一样的两颗树。

这里用“连理枝”和“比翼鸟”比翼希望杨李二人的爱情生死不渝、天长地久。

8、《早雁》学习要点

(1)本诗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咏物诗,七律,诗歌特点是托物言志。

(2)本诗整体运用了象征手法抒情达意,“言在此,意在彼”。

诗人闻知回纥进犯唐王朝北方边境地区,借用早雁表达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同时用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颔联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

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尾联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全诗表层意象与深层意蕴两相契合。

含蓄而深沉。

(3)本诗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关系时事与逃难的人民。

首联通过雁遭到惊吓而四散飞逃、声声哀鸣,比兴百姓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颔联通过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表达百姓的苦难,暗示朝廷对百姓的漠不关心。

颈联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尾联用叮嘱大雁暂留南方,安居潇湘表达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全诗既隐含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又隐含了对君王腐败堕落、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也包含着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4)诗中的对偶句是“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前两句写失群的孤雁飞过长安。

经过皇宫时的凄凉情景。

运用以典故借指的方法,以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而建的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后居住的长门官指代长安宫廷。

后两句用反问的语气告诫大雁不要返回北方,反映出敌人的猖狂、朝廷的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前两句融情入景,后两句直接抒情。

9、《虞美人》学习要点

(1)本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所写的一首抒情词。

(2)这首词写在李煜亡国被俘之后,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其中既有他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故国河山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情调虽然感伤低沉,但情感真实,感触真切。

(3)“春花秋月”意味着良辰美景。

这句词表面上写良辰美景何时终了,实质上是思念旧时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何时了结。

春花秋月一年一度来刺激自己这个“阶下囚”,使自己倍生故国之思,倍感亡国之痛,实难忍受,故有望其了结之质问;然而春花秋月不会了结,实乃词人忍受不了亡国之痛和囚居生活,内心生出让生命早日了结的恨意。

这是一种借景抒情法,以良辰美景抒写痛苦之情。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具有双重寓意。

“雕栏玉砌”指南唐宫殿,“朱颜改”既指南唐宫殿由于易主而失去了旧日的光辉,又喻指自己原本红润的脸色已经变得憔悴不堪,物是人非。

(5)诗中最后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一江春水”比喻亡国的忧愁和悔恨,使抽象的愁绪有了载体,变得形象可感,写出了胸中忧愁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永无止息。

10、《八声甘州》学习要点

(1)本诗是北宋著名婉约词人柳永写一篇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抒情诗。

(2)这是柳永借秋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的名作。

词人倾吐了萍踪漂泊的苦衷,表现了因事业无成而生产的内心矛盾。

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中下层士子典型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

(3)本词上片,以层层铺叙的手法,描绘登高所见之景。

开头以一“对”字领起,先总写清秋江天之寂寥;继以霜风、关河、残照之景,作气氛渲染;“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江水无语,又可谓言外有意,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下片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

“不忍登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

(4)上阙中的“红衰翠减”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红代指花,翠代指绿叶,属于借代修辞中的以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衰翠减”,更见一片萧瑟,词人以之自喻,寄托了自己青春不再的感伤。

(5)词的上阙尾句“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其深意在言外。

江水目睹了自然界的兴衰变化,实则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衰老、事业无成,寄托了词人青春不再、人生如寄的感伤。

(6)上阙写的是登高所见的清冷衰残的深秋景象,下阙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

下阙起始的一句“不忍登高临远”,关联呼应了上阙的登高望远,又为下阙抒写羁旅之苦、思乡之切启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7)下片以婉转曲折的笔法,抒写临远思归之情。

“不忍登高临远”数句,直接抒发了羁旅之苦、思乡之切;“想佳人”以下,转换角度,驰骋想象,“从对面写起”,由己之思彼转写彼之思己,从而把游子漂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悱恻动人。

这里写的是词人的心理活动流程,未用直接抒情,而是婉曲地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设想佳人对自己的思念,隐含思归心切之情。

11、《鹧鸪天》学习要点

(1)本词是北宋著名词人贺铸近50岁时为悼念亡妻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2)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特点,是将生者与死者合写,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

自己北行后回到苏州,想到妻子已经长眠于此,有物是人非之叹;妻子新亡,中老年丧偶,备感孤独、凄凉;霪雨连绵,长夜难眠,依稀看到妻子挑灯补衣的形象,思念无限。

这是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温馨生活为基础而写成的。

“旧栖新垅两依依”,有夫妻情感已经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之感。

(3)词中三、四句“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中,借比喻抒情,用半死的梧桐树、失伴的双栖鸟来寓意中老年丧偶,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亡妻之痛。

(4)词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和“原上草,露初晞”两句运用了典故。

其中“梧桐半死”出自枚乘的《七发》,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

作者以半死梧桐喻丧偶之痛。

“原上草,露初晞”语出乐府古辞《薤露》:

“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本词中喻意人生短促,如草上易干的露水。

(5)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是借举止抒情,在“旧栖”中彻夜不眠,辗转思念往昔妻子夜补衣的情景,抒写贫贱夫妻之间休戚与共的真情。

(6)全诗运用了抒情手法有:

借叙事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典型举止抒情、借用反诘句抒情。

12、《声声慢》学习要点

(1)本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女作家、女词人李清照(南宋)晚年写的一首抒情词。

(2)当时,国破家亡、丈夫新丧,作者只身流落江浙,处境十分凄凉。

这首词就是抒写她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以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

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后许多离乡背井、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

(3)全词主要通过残秋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有五个层次:

首先是通过气候的反常多变,总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其次是借住“淡酒”和“晚风”来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再次是通过由南飞雁所引发的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凄凉心境;最后则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导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4)词中“淡酒”、“晚来风急”、“雁过”、“旧时相识”、“黄花”、“梧桐细雨”诸意象,都与词人的心绪紧密相关,有着深蕴情感内涵。

“晚来风急”正是气候反常多变的体现,渲染了阴冷难熬的环境中词人烦闷难耐心境;词人想以“淡酒”暖身,但酒力敌不过寒冷,更显得出阴冷难熬的程度,使愁情更加深重;过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接着又通过满地堆积憔悴的黄花自喻,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叹,突出词人晚景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而细雨水滴对梧桐树叶的敲击,声声敲击着词人那破碎孤寂的心灵,将愁情推向高潮,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以景物表现愁情,形象而深蕴,层层推进,达到了高潮,感人至深。

(5)词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句,过雁是词人的错觉意象,她误以为是来自家乡的雁,引发了对故土家园和往昔夫妻伉俪生活的追怀;又可理解为北雁南飞,居无定所,正和自己南渡后的飘零生世一致,作者以过雁比喻自己背井离乡、孤苦无依的困境。

这样就进一步表现了词人因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突出了她的孤苦无依、愁闷难熬。

(6)词中两个植树胸臆的呼告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今有谁堪摘!

”是哀叹自己昔盛今衰,孤苦无依,以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令读者为之哀婉伤悲;“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词人心碎绝望的直接渲染,将愁情推向高峰,具有震人心魂的艺术力量。

(7)这首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从三个层面总写词人的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

“冷冷清清”是表现词人的境遇;“寻寻觅觅”是写词人的心境,寻觅丈夫、朋友,寻不到,展望今后的生活,将更加凄惨,想寻觅的很多,但都寻觅不到;“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的境况和情感,伤心至极。

这是词人悲惨境遇和内心苦痛的总写,统领了后面词句的内容,后面的词句只是用具体形象的意象来表现和深化这个内容。

(8)本词语言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运用九组叠字,富于创造精神;二是采用了不少宋代的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13、《摸鱼儿》学习要点

(1)本词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的抒情词。

(2)这首词借宫中美人的春愁闺怨,抒发了作者对国运威迫、抗金形势衰微的焦虑担忧和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郁闷悲愤。

(3)全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