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3783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8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docx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文化定义

1.爱德华·泰勒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

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

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文化研究特点:

跨学科和多元化:

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如历史、社会学、文化和传媒研究、妇女研究、经济学、人类学等等

第一章文化与现代性

一、现代性问题

♦1.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现代性阶段,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现代性问题逐渐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盛现代性阶段,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社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专业社会和大众社会渐趋形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

第三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时期。

与之对应的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阶段。

发达国家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一方面是高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入侵,另一方面则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合流。

♦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

英国社会学家,“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现代性特征一:

断裂性

首先,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迁的程度却是更加神速。

这一点在技术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还渗透进了所有其他领域。

其次,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

当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相互联系时,社会巨变的浪潮实际上已席卷了地球的整个层面。

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

某些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此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

现代性特征二:

两重性(双刃剑)

3.现代性

“现代性”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

♦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

双重的现代性--既是希望,也是末日

♦现代性带给人们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实惠:

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饿死人口的减少、重大疾病的根除、不同背景和不同收入者享受平等地待遇等。

♦现代性的许多阴暗面:

技术的发展不仅发生于医疗和农业领域,同样也出现在军事方面。

♦环境问题构成了现代性的另一个阴暗面。

在环境问题当中,人们对于污染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有人也将由发展引起的生物物种减少和气候变化也看作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有人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作的发展视为未知危险的源泉。

♦现代生活在心理和道德方面存在的风险:

异化、无根的感受、牢靠的人际关系与共同价值的丧失、享乐主义等。

二、利维斯主义

利维斯(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

1.基本观点

♦利维斯将少数精英掌握的所谓高雅文化与大众文明对立起来。

他宣称,在19世纪之前,英国存在着一种有机共同体(organiccommunity)的文化,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将这种有机共同体的文化分解为两种文化,一种是少数人掌握的文化,另一种是大众文明。

少数人的文化体现在精华思想和精华谈吐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之中,凝聚在伟大的文学传统之中,归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支配。

♦与此相对的大众文明指的则是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消费的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如流行小说、广播、

♦4.无所不在的控制

♦在文化工业中,人们看似有充分的自由,但实际上却受到了全面整体的控制。

文化工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力量极其强大,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统治已经从早期的粗暴方式趋向文化心理支配。

 

第二章文化与不平等

权力

♦福柯:

“权力无所不在,不是因为它包含一切事物,而是因为它来自所有地方。

♦史蒂文•卢克斯的三种权力观

“单一向度的权力观”指A能够使B去做某件他本不愿意做的事;“双向度的权力观”指A不仅可以决定有利于他自己的结果,而且可以决定有利于她们“游戏规则”;“三向度的权力观”是指能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和喜好,使人们接受他们现有的地位而无任何怨请。

一、理论阐释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2.韦伯:

三个范畴

♦韦伯承认经济是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准,但他的经济标准并不是指的所有制关系,而是指的“市场上的能力”或“市场上的机会”。

在韦伯看来,单凭财产上的所有权并不能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一些专门的知识、技术和劳务等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可以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

♦财产、知识、技术和劳务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发挥作用,市场为个人把财富变为资本,为个人发挥技术和知识专长,或供给劳务提供了公平而有效的机会。

身份:

声望或地位

他所说的声望主要指人们的出身、门弟、受教育程度、仪表风度、生活方式等。

在韦伯看来,当今社会“教育差别,较之财产和经济作用下的阶级形成因素,如今已形成了造成地位差别的最重要因素”。

那些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往往互相交往,并排斥其它人进入自己这个圈子,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卡里斯马(charisma)

♦马克斯.韦伯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出自《圣经·新约》的《哥林多前书》,特指因蒙受神恩而被赋予的一种天赋。

韦伯则用以指称社会世界中一切具有超自然神圣特质的人与物。

它是与世俗相对的超凡,更是与庸常相对的神奇。

♦人格型权力或影响力,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二、不平等的合法化

1.葛兰西:

霸权或领导权

♦霸权: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是通过宣传,通过其在道德和精神方面的领导地位,让人民接受他们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或世界观来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霸权”。

(霸权差不多就是反思社会运作机制时作为常识性的、不加质疑的背景而畅通无阻的东西。

♦现代权力关系的转换

“霸权”的概念,是葛兰西洞悉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认同”作为权力的两种方式以后提出的。

“统治”即通过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如军队、警察、法院等实现的,而“认同”是一种隐蔽的权力关系,也就是一种领导权的施行。

如果说,“统治”是以强硬的、武力压服的方式出现,那么,“认同”则是对主导价值观念的趋近,它具有一种社会、道德、语言的制度化形式,而非暴力的形式。

♦意义:

霸权理论对文化研究,尤其是大众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一个整合框架,把它看作一个冲突的场所,是国家意识形态与大众相互斗争、相互协商和谈判的场所,这样就能更为丰富和深入地帮助我们去理解大众文化,为我们理解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球化背景下的霸权:

布热津期基在《大棋局》一书中明确无误地指出,美国争夺欧亚大陆的结果最终将由非军事手段决定,“政治上的生命力、意识形态上的灵活性、经济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变成了决定性因素”。

2.布迪厄: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及无形资产。

尽管我们无法像对待经济资本那样对其实行定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它却发挥着和金钱与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

身体化形态指行动者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文化产物。

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

具体指书籍、绘画、古董、道具、工具及机械等物质性文化财富。

行动者的藏品——书籍、绘画和古董等物质性文化财富——越丰富,或者其质量(文化价值)越高,他拥有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就越多。

制度形态就是将行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某种形式(通常以考试的形式)正式予以承认并通过授予合格者文凭和资格认定证书等社会公认的方式将其制度化。

文凭是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典型形式。

布迪厄指出,学历资本的积累只有通过经济层面的教育投资才能得以实现。

学历资格是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的典型方式。

♦获得文化资本的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在人们对此还未形成意识的早期就全面展开了。

它是通过年幼时期的家庭体验获得的”。

第二种方式“从较晚的时期开始,以一种系统的、速成的学习方式进行”。

♦学校不仅默认家庭文化资本传承的不平等性,而且还给予这种不平等以合法的身份。

学校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等文化资本的场所。

♦学校教育体制也不是启蒙主义者所宣扬的那样,是一种体现着自由与平等精神的社会制度。

它是生产和再生产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制度性基础。

♦文化资本不仅和经济资本一样凝聚着社会的不平等关系,而且它还具有使这种不平等关系合法化的“隐蔽或秘密”功能。

♦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信息资源的不均衡所造成的。

如果说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所引起的话,那么,造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即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贫富差距的原因则要复杂得多。

它不仅与经济资本的不均衡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广义文化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有着直接关联。

 

♦男权制或父权制patriarchy:

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不公正的男性统治女性的制度,核心是对男性特权和权力的维护和将其合理化。

♦人的性别可以在不同层次中划分出6种性别,分别是:

基因性别、染色体性别、性腺性别、生殖器性别、(生理性别),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制度)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提出,用来指“该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套组织安排,这些转变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安排中得到满足”。

盖尔·卢宾认为正是这些组织安排,将语言和文化意义强加在生理结构之上。

♦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性别”被大量引用到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中,成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

社会性别理论:

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

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

男女两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第三章文化与表征

一、表征representation

1.表征的定义和类型

♦表征是一种经反映而被构造出来的、作为认知对象的替代物而存在的在思维中被加工的形式。

♦表征有知觉表征和语言符号表征之分,而语言符号表征又可分为自然语言表征和科学知识表征。

a.知觉表征

♦知觉表征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视觉的作用尤为重要,它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里,通过形状、尺寸、颜色、相对位置和先后次序等因素,可将变化和运动着的纷繁的外部世界表现出来。

♦知觉表征具有直接性,物理信号直接进入感知系统,不借助于其他中介。

b.自然语言的表征

♦它的反映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思想的,它通过命名、联结等方式,获得了十分丰富的表征手段。

♦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有一个潜在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创造新概念等方法去表征新的未知对象,或使以前的对象获得新的表征形式。

c.科学知识表征

♦首先,科学知识表征系统是封闭的,它具有明显的界限,因而只能描述本系统所规定的对象,涉及系统以外的对象时就会失效。

♦其次,它本身存在着正误的问题,可能因系统自身的缺陷而失效。

♦更重要的是,科学系统在构造上是外显的,即这一系统的内部结构是清晰可知的,从而较容易被学习和模仿。

2.表征系统特性

♦一个系统若要进行表征,首先必须具备区分对象的能力。

区分是对差异的标定,也是对整体事物的切分。

区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系统的表征能力。

♦表征系统的另一基本方面是它自身的组织性。

系统各元素之间必须建立起各种联结关系,才能使表征获得意义,或者说,通过表征所表现的内容,是经由这个表征同其他事项的联系而实现的。

二、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1.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

♦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

♦结构主义基本特征一:

整体性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

特征二:

共时性(索绪尔指出:

“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毫无共同之处:

一个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一个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

”)

2.符号学

符号

♦凡是能够作为某一事物标志的东西都可称为符号。

引起高等生物的条件反射的声音、动作、物象是信号。

♦它们的区别:

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

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

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语言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有声符号集和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

b.罗兰·巴尔特与符号学

♦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

♦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

♦《写作的零度》、《神话学》、《恋人絮语》、《符号学原理》、《S/Z》、《文本的快感》等

能指与所指

♦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所谓的能指,就是用以表示者,所谓的所指,就是被表示者。

符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

明示义和隐含义,前者是符号明显外在的意义,后者是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引申的意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稳定程度相对较低

意指历程

♦转喻(metonymy):

用某物的一个部分或一个因子来代表其整体。

♦隐喻(metaphor):

一种模拟机制,利用符号的相似性进行比拟。

三、广告

♦1.广告形象2.广告的讯息3.广告诉求方式4.广告创意

1.广告形象的分类

♦广告中的人物分类:

广告主的形象(产品研制者、生产者、服务的提供者);来自于广告主之外的人物形象,如产品代言人、购买者形象等。

♦广告中的事物形象可以分成两种:

所推销的商品的形象(包括商标、生产过程的图像等);为推销某商品而采用的辅助事物形象。

♦广告形象的作用

一是广告主和商品的形象大多起到一种“展现”的作用,或是告诉受众商品生产者或服务提供者的部分信息,或是表现商品或服务的出众之处。

二是广告主之外的人物形象和商品之外的事物形象大多起到“象征”的作用。

2.广告的讯息

♦语言性讯息:

广告中的语言文字符号

♦非代码图示性讯息:

“指示性讯息”,接受者可以一目了然明白其中的意思

♦代码图示性讯息则蕴涵着深意,是“象征性讯息”,需要接受者结合文化习俗、惯例等作出一定的解读,不同的接受者解读的程度、层次也不一定相同

3.广告诉求方式

♦广告的诉求是一种策略,即广告采用什么方式进行劝服,通常的诉求方式有诉诸性感、诉诸幽默、诉诸亲情、诉诸社会地位等。

♦跨文化传播的两种策略:

一种是在全球或是相当大的区域内采用同样的视觉形象做广告

另一种是根据各地区的文化、风俗等选择特定的形象做广告

4.广告创意

♦“报纸杂志中任何一则引人注目的广告注入的思想和心血,都大大超过了特写文章和社论中投入的思想和心血。

任何耗资巨大的广告,都精心构筑在已经验证的公众的陈规定见或‘成套’的既定态度上,正如摩天大楼建立在基岩上一样。

……任何受欢迎的广告都是公众经验生动有力的戏剧化表现。

……广告队伍在研究和测试公众的反映上,每年有数以十亿计的经费,他们的产品积累了有关这个社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大量资料。

倘若广告偏离了上述共同经验的中心,它们就会立即发生崩溃,因为它们将失去对我们情感的控制。

 

第四章文化与身体

一、身体研究

柏拉图《斐多篇》

笛卡尔

2.身体研究的三个领域

♦唐·伊德(Donihde,1934-),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当代著名技术哲学家和现象学家。

“三个身体”理论

♦身体一,肉身意义上的身体,我们把自身经历为具有运动感、知觉性、情绪性的在世存在物。

♦身体二,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身体,我们自身是在社会性、文化性的内部建构起的,如文化、性别、政治等等身体。

♦身体三,技术意义上的身体,穿越身体一、身体二,在与技术的关系中通过技术或者技术化人工物为中介建立起的。

技术中的身体

●身体体验,即我们是技术存在。

这一体验切合于当前的体验,我们以符号化的方式、信息化的方式存在于网络空间中,一切发生都在技术世界中展开,而这种体验却很少被揭示出来。

3.身体文化研究的内容

♦身体认同:

人的身体不仅是一个自然存在,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塑造的客体。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仅最初具有生理性别属性(性别、年龄、种族)的身体被打上了文化、习俗、信仰、阶级、阶层、职业、思想、价值观等社会性别的烙印,而且又通过各种规范和仪式不断强化了身体认同。

对身体的规训

♦一种是对人类身体的解剖政治,包括优化它的能力,增加它的用途以及顺从,从而对身体加以规训;

♦另一种是人口的“生命政治”,包括调节生育率、道德、健康水平等等。

性、身体、人口和生命就这样成为政治和权力所包围的对象。

身体体现

♦身体是一种感觉性、实践性的行动因子,形塑着文化,生产着文化。

身体规划

♦承认身体是一个规划意味着接受这样的观念:

身体的外观、大小、形体都是可以依据身体拥有者的意志改变的。

这使得个体意识到并关注身体的管理、保养以及身体的外观。

身体消费

二、身体技术

1.马赛尔·莫斯:

身体技术P279

所谓身体技术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中,根据传统了解使用他们身体的各种方式。

这种身体技术带有鲜明的社会文化色彩,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打交道的对象其实不是具体的身体,我们打交道的是各种身体技术。

莫斯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身体技术的学习和训练。

诸多身体技术同时还受到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通过训练获得为社会所承认的各种身体技术,从而表现自我并与他人交往的过程。

2.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亚当和夏娃的七张面孔

三、对身体的规训和教化

♦1.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

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普瓦捷,1984年6月25日逝世于巴黎,法国哲学家。

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

《规训与惩罚》

作为公共景观的惩罚逐渐消失,惩罚不再是一种公开的表演,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已经逐渐完成,这种转变具有许多历史与社会原因如启蒙运动和人道主义的兴起,但酷刑的隐匿实际上与一套关于犯罪与刑罚的知识转变是分不开的。

肉体逐渐脱离了惩罚的重心,惩罚的对象被灵魂所代替。

对于灵魂的规训也因此得以展开。

规训代替酷刑是古典时期转向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个过程不是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人性的张扬,而是一种新的知识型的产生,一种新的控制和塑造人的权力机制的产生。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的成功应当归因于三种简单的手段:

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

规训权力行使的三种手段是三种配套的技术,它们相互契合将身体置于一种可控制和分析的结构中,并围绕着身体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建立起知识和制度。

监狱的诞生是一种典型的规训作用形式。

 以纪律为特征的规训社会的形成,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符合特定的政治—经济发展进程。

如果说专制时代的惩罚是进行肉体消灭的话,那么以规训为特征的现代惩罚机制则是一种制造新人的生产性活动。

权力无所不在,是一种关系和网络。

♦在福柯看来,当代社会就是一座巨大的监牢,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检查是对身休进行规训的主要手段;学校、医院、兵营等组织和机构则是对身体进行规训的具体场所。

《性经验史》

♦福柯重点讨论了权力是如何通过对话语的清洗,来强化对社会与个人的控制力。

♦“我是要写一部有关性的话语的考古学。

这些话语指明在性这个领域里,我们做什么,我们被迫做什么,人们允许我们做什么,不允许我们做什么;还有,对于性行为,我们被允许说什么,不允许说什么,不得不说什么。

这才是关键所在。

2.埃利亚斯:

教化身体

♦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Elias,1897——1990),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

♦《文明的进程》:

从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人类是如何随着各种限制的不断增加而获得控制感情表达的能力,以及其他身体行为能力的。

强调社会结构变化和人的行为、心理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四、身体的表征:

时尚

1.时尚的功能

♦时装在展示自身的同时,也是在寻求一种群体的身份认同,即时装表现出的“区分”和“融入”的双重张力。

♦西美尔:

时尚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社会圈子更加紧密。

资产阶级在操纵时尚,他们拥有大量的资金,控制着设计师、艺术家、模特儿、工厂、媒体、销售渠道和发布会。

  小资产阶级在模仿或传播时尚,他们是时尚神话在尘世中的扮演者。

  数量更为宠大的无产阶级则是时尚的杀手,他们能在一夜之间将时尚普及到跳蚤市场,从而及时宣判时尚的死刑。

♦所谓的时尚,是一个社会性的合谋。

制造者、传播者、反抗者一起在左右着时尚的兴衰。

 

第五章文化与政治

一、软权力二、文化全球化

一、软权力

1.约瑟夫·奈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曾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

后来重回哈佛,曾任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现为该院教授。

♦ 约瑟夫·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最早提出“软权力”概念而闻名。

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

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对外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权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权力”概念。

“软权力”随即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专有名词。

在2004年出版的新著《软权力:

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中,他又对“软权力”概念进行了补充。

♦  约瑟夫·奈所说的“软权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

“软权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近年来,他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并于2005年底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软权力的崛起》一文。

2.软权力的定义和内容

♦奈给“权力”下的定义是:

权力是达到自身目的或者目标的能力。

奈的定义强调的是运用权力的目的,即权力是达到自身目标的能力。

♦在奈看来,“硬权力”指的是通常同诸如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具体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权力”(hardcommandpower),“软权力”指的是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资源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式权力”(softco-operativepower)。

硬权力

♦硬权力是指通过威胁或者奖励,让别人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之能力。

而软权力则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让他人自愿追求你所要的东西之能力。

换句话说,“硬权力”的运用,表现为借助引诱(“胡萝卜”)或者威胁(“大棒”)手段,直接迫使他人改变自己的意志或者行为。

软权力

♦而“软权力”的运用,则表现为通过自己思想的吸引力或者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让其他国家自愿效仿或者接受体系的规则,从而间接地促使他人确定自身的偏好。

也就是说,让别人追求你想要的东西。

软权力的内容

♦第一,文化吸引力。

♦第二,意识形态(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