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3538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docx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版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2020版)

上海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2015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本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机制,提高上海超大型城市人员应急防护和避难安置的应急能力,保障公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上海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疏散安置分类

1.3.1本预案所称的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将危险区域的相关人员疏散安置到避难场所或安全区域的行动(以下简称“人员疏散安置”).

1.3.2按照地域范围划分,人员疏散安置分为两类:

(1)区域内疏散安置.指突发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组织安排辖区内人员,在本辖区范围内进行疏散安置的行动.

(2)跨区域疏散安置.指突发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时,因应急处置和人员防护的需要,组织安排本辖区内人员,进行跨辖区疏散安置的行动.

1.4疏散安置分级

按照疏散安置的人数规模,本市人员疏散安置分为四级:

ⅰ级(特大规模)、ⅱ级(重大规模)、ⅲ级(较大规模)和ⅳ级(一般规模).

(1)ⅰ级(特大规模)疏散安置行动,指疏散安置的人员在50万人以上.

(2)ⅱ级(重大规模)疏散安置行动,指疏散安置的人员在10万人以上、50万人以下.

(3)ⅲ级(较大规模)疏散安置行动,指疏散安置的人员在1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

(4)ⅳ级(一般规模)疏散安置行动,指疏散安置的人员在1万人以下.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突发事件需要组织本市行政区域人员疏散安置的应急行动.

1.6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上海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本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市政府是本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市应急委决定和部署本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其日常事务由市应急办负责.

2.2应急联动机构

市应急联动中心设在市公安局,作为本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履行应急联动处置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组织联动单位对特大或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先期处置等职责.各联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工作.

2.3指挥机构

当发生突发事件需要人员疏散安置时,在相应市级应急指挥机构设立人员疏散安置工作组,并由相关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当需要疏散安置较大规模以上人员时,市政府视情成立市人员疏散安置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市领导确定,成员由市民防办和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教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市卫生计生委、市体育局、市绿化市容局和有关区县政府等相关部门、单位组成,开设位置根据应急处置需要确定.有关区县政府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并在市人员疏散安置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具体组织实施人员疏散安置等工作.

2.4工作机构

本市各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相关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常态管理.

市民防办负责市级突发事件人员疏散撤离和避难场所启用应急预案保障,并对各区县相关预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收集、汇总、上报相关数据资料;统筹协调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并会同相关部门检查督导.

2.5专家机构

本市各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避难场所主管部门、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组建相关突发事件专家组,为突发事件处置及人员疏散安置提供决策咨询建议与技术支持.必要时,参与指导人员疏散安置行动.

3预防与信息管理

3.1监测预报

3.1.1本市各类突发事件主管部门、各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负责搞好相关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预测和预报.及时向上级部门提出可能受到危害区域的人员疏散安置建议,内容主要包括:

突发事件可能危害区域、时间、强度及后果,人员疏散安置的范围、对象、时间及转移路线、时限和安置区域等.

3.1.2各区县政府、市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负责各自行业领域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汇总、收集和研判,并根据需要提出人员疏散安置的建议和计划,重要预报信息应当立即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3.2信息报告与通报

一旦发现和掌握需组织人员疏散安置的灾情、险情,有关单位、社区和市民要及时通过“110”向市应急联动中心报警.市应急联动中心接警后,立即将警情信息通报相关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并由相关区县政府会同市有关部门迅速组织开展人员疏散安置.当突发事件需要组织较大以上规模人员疏散安置时,应当在事发后30分钟内以口头方式、1小时内以书面方式向市政府总值班室报告.发生特殊情况,应当立即报告.

4应急处置

4.1即时处置

当突发事件需要组织人员疏散安置时,事发地区县政府和单位要立即组织有关应急力量,采取有效措施,实施即时处置.同时,向上级报告有关情况.

4.2先期处置

市应急联动中心接报后,负责组织、指挥、调度、协调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对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进行先期处置.

4.3分级响应

4.3.1ⅲ级、ⅳ级响应

由相关事件主管部门或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市应急联动中心会同事发地区县政府决定响应等级,并启动ⅲ级或ⅳ级响应,统一组织指挥协调人员疏散安置行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实施.

4.3.2ⅰ级、ⅱ级响应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市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指挥人员疏散安置行动.以相关区县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实施.市应急指挥部要及时将人员疏散安置情况报告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

4.3.3响应等级调整

响应等级一般由低(ⅳ级)向高(ⅰ级)递升,出现紧急情况和严重势态时,可直接提高响应等级.市政府及有关应急机构根据突发事件的态势、影响和处置需要,可以决定或变更响应级别.

4.4应急指挥

4.4.1当突发事件需要组织人员疏散安置时,相关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构或市应急联动中心应当及时向有关区县政府、部门和单位下达人员疏散安置的指令,内容主要包括:

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时间、区域、范围与程度,人员疏散安置的范围、对象、编组及时间,转移方向、路线与方式,转移集结的地点和时间,避难场所的启用、安置地域运行保障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4.4.2人员疏散安置指令下达的同时或稍后,现场指挥部要及时向相关地区(单位)和人员发布实施人员疏散安置的通告.通告内容应当简明扼要,主要包括:

人员疏散安置的原因与范围、对象,集结地点与时间,避难场所位置、安置地域、行动路线及注意事项等.

4.4.3人员疏散安置指令、通告的发布与解除,可通过电话、传真、广播、电视、警报器(车)、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员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适当的告知方式.

4.5疏散撤离

4.5.1事发地区县政府及有关单位在接到市应急指挥机构人员疏散安置的指令后,要立即通知所属乡镇(街道)并组织有关人员向预定地点或指定区域转移.其程序包括:

(1)发布人员疏散撤离通告与行动信号;

(2)组织疏散撤离人员集中和编队;

(3)组织疏散撤离人员向预定地点或指定区域转移.

4.5.2人员疏散撤离行动,通常以居委会、行政村或企事业单位等为基本单元,编成疏散撤离梯队,人数较多的居委会、行政村和单位可编为2个以上梯队.事发地区要尽可能安排多条路线组织疏散撤离,在一条路线上疏散撤离的,各梯队按时间先后顺序相继疏散撤离.情况紧急时,要立即通知处在危险区域的人员,自行向安全区域疏散撤离.

4.5.3人员疏散撤离后,事发地区县政府要组织乡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及有关单位指派专人逐户检查,以防遗漏而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5.4人员疏散撤离通常通过陆上交通方式进行.必要时,也可通过其他交通方式疏散撤离.

4.6避难场所启用

4.6.1事发地区县政府及有关单位在接到市应急指挥机构启用避难场所、接收安置受灾人员的指令后,要立即组织实施.其程序包括:

(1)发布启用避难场所、接收安置受灾人员的通告;

(2)确定需要启用的避难场所,启动避难场所应急设施设备;

(3)引导受灾人员有序进入避难场所;

(4)妥善安置进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

4.6.2按照上级或市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相关区县政府及有关单位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避难场所的启用、运行,保障受灾人员的接收安置,避难场所的权属和管理单位要积极配合.

4.6.3控制避难场所容量与安置受灾人数比例,避免造成拥挤和超负荷运转,为进入避难场所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的安全避护.

4.6.4进入避难场所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由所在区县政府负责保障.

4.6.5跨区域疏散安置的受灾人员安全避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由市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承担接收安置任务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落实.

5后期处置

5.1人员返回

5.1.1当突发事件危害已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时,要及时组织疏散安置人员撤出避难场所、返回原住地.疏散安置人员撤出避难场所、返回原住地的指令和通告,由组织人员疏散安置的机构发布.必要时,也可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发布.

5.1.2组织疏散安置人员撤出避难场所、返回原住地,其梯队编成、撤离路线与组织方式等,可参照先前人员疏散安置行动实施.必要时,也可采取其他有效方式组织实施.

5.1.3安置地区县政府要负责做好疏散安置人员撤出避难场所的相关工作.

5.2信息发布

5.2.1组织特大规模、重大规模或跨区域人员疏散安置行动时,经市政府授权,由市政府新闻办及时、准确发布人员疏散安置的行动指令和相关信息,并负责现场媒体活动管理.

5.2.2较大规模、一般规模人员疏散安置行动的信息,由突发事件处置责任部门、单位和区县政府等组织发布.

6应急保障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预案,切实搞好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各项保障,确保人员疏散安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6.1避难场所保障

6.1.1市民防办负责统筹协调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各区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根据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利用公园绿地、大型场馆和学校校舍等新建改建,加快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齐全、标识统一的各级各类避难场所.

6.1.2本市各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分别由其权属或管理单位负责,确保应急时能够正常使用.

6.1.3各区县政府要组织编制突发事件人员避难场所启用和开设应急预案.

6.2交通运输保障

交通、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优先安排和调度保障人员疏散安置的交通工具与交通线路.必要时,对现场及相关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开设应急专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安置安全、快速.

6.3物资保障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以市级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为依托,负责本市人员疏散安置所需相关基本生活用品等物资的协调保障.市民政局负责社会捐赠活动的组织、款物接收、管理和分配.各区县政府根据有关规定,搞好本级和辖区内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物资的储备和应急供应.

6.4医疗卫生保障

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防控等工作.必要时,动员组织社会资源参与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现场应急救护与卫生防疫保障.

6.5治安维护保障

市公安局负责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治安维护.加强对人员疏散安置的重点区域、场所、线路、人群及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按照有关规定,协调驻沪部队、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队伍参与人员疏散安置的治安维护.

6.6通信信息保障

市经济信息化委、市通信管理局、市文广影视局等部门负责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人员疏散安置行动的通信顺畅.

6.7经费保障

6.7.1本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日常管理所需经费,由市、区县财政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予以保障.人员疏散安置行动所需经费,由相关单位按照有关预案和规定,报市、区县财政部门审核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落实安排.

6.7.2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对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财政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与评估.

7预案管理

7.1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市民防办负责解释.

7.2预案修订

市民防办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评估修订本预案.

7.3预案报备

市民防办负责将本预案报上级备案.

各区县政府和本市相关部门、单位分别负责本级和本部门、本单位此项应急预案的制订、评估和修订,并报市民防办备案.

7.4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市民防办组织实施.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为5年.

附件:

1.成员单位及职责

2.避难场所分类分级

附件1

成员单位及职责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

以市级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为依托,负责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相关物资的协调保障.

市教委:

组织协调各级各类学校,编制、实施学校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应急预案;协助开设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供应站.

市公安局:

指挥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现场警戒、道路交通管制和避难场所的治安维护,配合搞好人员疏散、转移和安置.

市民政局:

负责救灾物资储备,保障启动人员疏散安置ⅰ级(特大规模)、ⅱ级(重大规模)响应后避难场所内人员食品和饮用水供应;负责社会捐赠活动的组织、捐赠款物接收、管理和分配.

市财政局:

负责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

市建设管理委:

组织、协调、督查落实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避难场所的建(构)筑物、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措施;组织协调避难场所因灾受损的建(构)筑物、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复.

市交通委:

组织、协调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交通运输队伍和运力,保障人员疏散安置和应急物资的运输.

市水务局:

组织、协调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的应急供水和避难场所供水设施设备的修复.

市卫生计生委:

做好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过程中的疫情防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护工作.

市体育局:

组织、协调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体育场馆的开放,协助在辖区内体育场馆开设避难场所.

市绿化市容局:

组织、协调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公园绿地的开放,协助所在辖区内公园绿地开设避难场所.

市政府新闻办:

经市政府授权,及时、准确发布市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的行动指令和相关信息,并负责现场媒体活动管理.

市通信管理局:

组织、协调各电信企业配合相关主管单位,做好应急避难场所的固定电信网络和政务800m通信网的配套建设工作,并在必要时提供应急通信保障.

市电力公司:

组织、协调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所需的应急供电和避难场所供电设施设备的修复.

区县政府:

具体组织实施辖区内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安置和避难场所启用的相关行动.

附件2

避难场所分类分级

1.本预案所称的避难场所,是指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它灾害事故,利用室外开阔场地和坚固室内场馆,配置必要应急设施设备,以接收、安置和救济受灾人员,为受灾人员提供安全避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2.按照场所的用地属性,本市避难场所分为两类:

(1)场地型避难场所.用地类型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园、广场、公共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等室外开阔场地的避难场所.

(2)场所型避难场所.用地类型为具有一定规模、安全的学校室内场所、体育馆、影剧院、宾馆饭店、救助站、度假村等坚固室内建筑的避难场所.

3.按照场所的容量能级,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分为三级:

(1)ⅰ级避难场所.指较长时间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30天以上,面积在20000平方米以上(浦西内环以内15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000米的场所.

(2)ⅱ级避难场所.指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上至30天以内,面积在4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1000米的场所.

(3)ⅲ级避难场所.指紧急避难场所,可供受灾居民避难生活10天以内,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500米的场所.

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稳定,根据省劳动保障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办发〔20xx〕12号文件《印发<关于妥善处置群体上访、异常上访维护正常工作秩序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劳动保障部门职责,制定本应急预案,**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在县政府统一布署下,与相关部门协同处置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原则;

3、快速反映,冷静处理,维护社会稳定原则;

4、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股室和业务经办机构协同处置原则。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另发)。

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县社会保险局、县就业管理局、县医保中心、局办公室、劳动监察仲裁股(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社会保障股、培训就业工资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股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范文《**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处置劳动保障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劳动保障系统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

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维稳办)及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备队(文件另发)。

维稳办设在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由局维稳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业务骨干担任,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应急预备队以劳动保障监察大队为主,成员需要时从局属各单位抽调应急,应急预备队按照群体性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和应急指挥部门要求具体负责实施。

(二)报告制度

群体性及其他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在局机关的,由维稳办负责接待;发生在局属单位的,由各单位负责接待。

最先发现或接到群体的事件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应及时弄清事件起因、规模、涉及人员、所在单位等基本情况,及时报告维稳办。

维稳办在接到报告后,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和通报企业主管部门。

3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群体的事件,在4小时内报告市劳动保障局;100以上的.群体的事件,2小时内报告市劳动保障局。

对正在处理的重大事件情况,要随时向市局报告,涉及敏感外事问题的群体的事件,要在2小时内向县外事部门通报有关情况。

(三)处理方法

1、了解情况,立即上报。

涉及劳动保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无论是发生在局机关、局属单位或其它地方,维稳办人员和应急预备队要迅速赶到现场,了解详细情况后,及时向局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报告,并按要求进行上报和通报。

2、研究对策,妥善处理。

在处置群体的事件时,应急预备队要服从县政府统一调度,与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共同研究处置方案。

要照顾好现场老、弱、病、残人员,稳定职工情绪,避免矛盾激化。

同时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团结大多数职工,孤立少数闹事者,以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力争把问题就地解决好。

要严防出现越级上访和干扰正常工作秩序现象发生。

要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与相关部门一起通过与职工代表对话,找出问题症结,制订可行处理方案。

在制订处理方案时,要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答复处理。

根据处理方案,服从安排,严格按政策答复,在处理群体的事件过程中,不能发表带有倾向性和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言论。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提高我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的应对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目的,根据《重庆市医疗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编写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条例:

一、医院建立院长负责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下设监测报告小组、急救医疗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并配备兼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人员。

二、单位现状:

根据现有的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

有从事各种检测化验,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第一时间知道各种疾病的分类的检验科;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内、外、妇医疗专家;有从事后勤工作的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

在物资方面:

有各类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我院药品种类齐全,可以满足各种应急医疗用药;有用于安全防卫的消毒药品、干粉灭火器。

三、工作职责

肖治:

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总指挥,负责指挥调配各小组所有成员,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覃好甫:

突发公共事件感染控制及监测报告小组组长,负责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分析。

李玲: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急救小组组长,负责调配小组内的内儿、外、妇医疗成员进行医疗现场抢救。

王磊:

突发公共事件后勤保障小组组长,负责提供应急所需的后勤物资,医疗设备及药品。

向海英、温毅华:

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成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工作,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工作,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负责。

2、监测报告小组:

**

监测报告小组成员,负责收集法定传染病的标本采样,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医疗急救小组:

**

四、预防和应急准备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定期查看预防突发事件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及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和调度。

五、应急响应

1、开设24小时值班电话:

**17

2、调度医疗急救小组火速奔赴现场应急抢救。

3、调度后勤小组及时开辟通道、准备急救的药品、器械。

4、铺备突发事件专用病房。

5、向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汇报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6、将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在医院网站上通报,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有关新闻管理的规定向外公布信息。

7、当突发事件的病人康复出院后,半年内未再次发病且在这一地区无新增病例表明应急结束。

8、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由向海英、温毅华负责进行总结,找出经验教训,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员共同提出整改意见,经突发公共卫生小组会议确定形成文字,写入我院应急处理方案。

所有突发事件的归档交由院病案室完成。

六、保障措施

每月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小组成员轮流对各科室进行监督检查;每月护士一个课题,由护士长亲自培训;每一季度进行一次突发事件的演练,检测应急队伍的整体情况。

企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为提高XXX公司(以下简XXX公司)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突发事件的分类

本制度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企业形象受损或危害社会,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可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雷击灾害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发生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员工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各类恐怖袭击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二.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把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作为应急工作的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XXX公司对应急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按集团公司----部门----各子公司三个层次分级负责。

4、应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应急预案及措施的管理,使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宣传,提高应急处理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