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2991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 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知识点精讲】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惟君左右之

5、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答案:

1.行李:

古义:

指使者。

(使者的任务就是传达两国之间的意见)

今义:

出门时带的包裹和箱子等。

2.师徒:

古义:

军队士兵。

今义:

师傅与徒弟。

3.夫人:

古义:

那个人。

 

今义:

妻子。

4.左右:

古义:

动词,调遣。

今义:

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

古义:

效死命。

今义:

导致死亡。

专题训练

考点: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1、教学目标:

1、明确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在高考中的题型。

2、指导解题方略,准确把握辨析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古今异义词题型与解题方法。

2、学会知识积累,培养迁移能力。

三、导入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意思并不相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4、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一)古今异义判断方法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会发生变化。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六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

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专指黄金。

“谷”古代泛指庄稼(“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

“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未干”),现在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

如?

“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

“走”,古指跑/逃跑,今指行走。

?

“劝”古指鼓励,今指规劝。

“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今指经济上贫穷。

“丈夫”古指成年男子,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这些都属于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属于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

(5)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

(6)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恨”古代仅仅表示遗憾、不满,今天表示仇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二)高频考查的古今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

  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是一个词。

【古义】从,跟从:

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是两个词。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孔雀东南飞》)

  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

  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

  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

  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

  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1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

  更衣——【今义】换衣服。

【古义】上厕所,讳饰的说法。

  1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

  故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

【古义】先例、旧事。

  1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豪杰——【今义】才能杰出的人。

【古义】①有声望有地位的人。

  16.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

  横行——【今义】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

【古义】纵横驰骋。

  17.①因具富厚,交通王侯.(《论贵粟疏》)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交通——【今义】①往来通达。

②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①勾结,②交错相通。

  18.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结束——【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古义】整理好装束。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鞠躬——【今义】弯身行礼。

【古义】恭敬谨慎地。

  20.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具体——【今义】不抽象,不笼统。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2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区域。

  2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

  会计——【今义】管理帐目收支等财务工作的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23.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五人墓碑记》)

  慷慨——【今义】大方,不吝啬。

【古义】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24.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东南飞》)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

  可怜——【今义】值得怜悯。

【古义】①可爱。

②值得同情。

  25.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开张——【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不闭塞,广泛。

  26.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琵琶行》)

  老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

【古义】年龄大。

  27.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

(《柳敬亭传》)

  南面——【今义】南方,表方位。

【古义】南,向南;面,面对,朝向,有时代指称帝。

  28.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烈士——【今义】为正义、为革命献出生命的人。

【古义】指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

  29.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指宫妃)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美人——【今义】美貌女子。

【古义】指美貌女子,也可特指歌伎、宫妃。

  30.相如前进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义】前,走上前;进,献上(是两个词)。

  3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是狭义。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伯叔、子侄及母、妻家中的人,是广义。

  32.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33.秋天漠漠向昏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天——【今义】秋季。

【古义】秋,秋季;天,天空。

  3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妻子——【今义】配偶(女方)。

【古义】妻和子女。

  35.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肉食——【今义】肉类食物。

【古义】食肉。

“肉食者”,指生活优裕的大官。

  36.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过秦论》)

  山东——【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战国时秦国殽山(函谷关)以东的楚、赵等六国。

  37.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赤壁之战》)

  束手——【今义】无办法,与“无策”连用。

【古义】投降。

  3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虽然——【今义】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古义】尽管这样。

虽,虽然;然,如此,这样。

  39.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无论——【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40.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牺牲——【今义】为正义而死。

【古义】作为祭品的牲畜。

  41.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蔺列传》)

  宣言——【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的文告。

【古义】公开扬言。

  42.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

  学者——【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古义】求学的人。

  43.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往——【今义】过去。

【古义】从这里起到那里。

  44.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赤壁之战》)

  殷勤——【今义】热情而周到。

【古义】关切、问候。

  45.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

  因为——【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古义】于是写作了。

  46.将军岂有意乎?

(《荆轲刺秦王》)

  有意——【今义】故意。

【古义】有某种想法、打算。

  47.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古义】盟约。

  48.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荷蓧丈人》)

  丈人——【今义】指岳父。

【古义】老人、长辈。

  49.丈夫处世兮立功名。

(《群英会蒋干中计》)

  丈夫——【今义】妻之配偶。

【古义】成年男子。

  50.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古义】指给人看。

  51.可谓智力孤危。

(《六国论》)

  智力——【今义】指人的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能力。

【古义】智慧和力量。

  5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中间——【今义】当中。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53.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5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六国论》)

  祖父——【今义】父之父。

【古义】祖和父,祖辈和父辈。

  5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56.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

【古义】不久。

  57.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②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

  往往——【今义】常常。

【古义】①处处。

②时常,常常。

  5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鱼肉——【今义】鱼的肉。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

  59.①天子春秋鼎盛。

(《治安策》)

  ②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

  春秋——【今义】①夏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60.先生可留意矣。

(《中山狼传》)

  留意——【今义】当心,注意。

【古义】考虑。

  61.①先生举手击狼。

(《中山狼传》)

  ②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举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

②告别时的动作。

  6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

【古义】口和舌,代指说话。

  63.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

  不避——【今义】不躲开。

【古义】不次于。

  64.宁可致意耶?

(《柳毅传》)

  致意——【今义】表示问候。

【古义】把自己的心意表达于人。

  65.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屈原列传》)

  ②重念蒙君实现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答司马谏议书》)

  反复——【今义】重复。

【古义】①扭转形势。

②书信往返。

  66.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从容——【今义】不慌不忙。

【古义】文采华丽,纵横华丽的言辞。

  67.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

  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

【古义】方便。

  68.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无赖——【今义】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古义】活泼好动,顽皮。

  6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于是——【今义】承接连词。

【古义】在此。

  70.吾状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五人墓碑记》)

  行为——【今义】举动。

【古义】行,品行;为,作为(两个词)。

  7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以为——【今义】认为。

【古义】以,把;为,当做

  72.认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作文——【今义】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

【古义】写文章。

五、专题训练指导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

(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

(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

(6)“因为”,古义是“因此/于是写了”,今义是“因果连词”;

(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

(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

复习巩固

一、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男孩)

2.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牲畜)

3.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4.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头儿 头领)

二、下列句子中对“风流”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繁华景象

 

(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有功绩有文采的 杰出、英俊的

 (3)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浪荡的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风采特异,英俊杰出

3、下列句子中对“风流”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5)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男女私情  

   (6)风流倜傥                                                      潇洒而不拘礼法 

   (7)风流蕴藉                            风雅潇洒,才华横溢或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8)是真名士,自风流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答案:

   

一、(4,头颅、 首级 )

二、((3)、风韵,多指姿容姣好)

三、((5)、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课后练习(作业):

(一)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疆域 地域 

2.谍报   谍报敌骑至                                                        侦察的报告

3.非常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情况  不一般的情况

4.夫人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那个人

(二)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感动激奋

2.①故事   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之故事           旧例  先例

②故事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旧事 

3诡辩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骗人的话

4.河北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黄河以北

(三)下列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1.即使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投之河中                                      表示让步假设

2.户口   然视其户口,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                                    住户和人口

  答 案:

  

(一)1土地方圆 

(二)2.②故:

所以。

事:

事情(全句译为:

随不同时代而发展,政策措施也要适应不

断发展变化的情况)

(三)1即:

就;使:

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