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2918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12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 必修3.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1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1.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精品学案必修3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

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指导思想及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②“民主”与“科学”的含义③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扬弃观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方式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背景:

(1)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3)中国民资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4)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新文化运动概况:

(1)标志:

1915.9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

《新青年》

(4)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3、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战胜恶社会”。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儒家传统道德)。

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甚至提出“打到孔家店”。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和陈独秀写文章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4、影响:

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再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材百家: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岳麓版认为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一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人民版认为:

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主义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3.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从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以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阶级,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五四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

【要点名师精解】

1.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点析】

(1)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前期内容是倡导民主和科学(核心),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3)其积极影响是:

①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②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典例】对右图所反映的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B.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D.十月革命对整个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

此题易错选B。

错因是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由一部分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发起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其中的一部分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后来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但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还是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才对它有一定的影响,才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所以排除B、C、D。

【答案】:

A

2.正确分析比较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点析】

(1)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中华民族还没有完全觉醒,封建主义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康有为借助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而否定了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潮涂上了一层保护色(提供历史依据)。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儒家传统道德相结合,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有为借助孔子宣传变法思想,在当时比较容易被社会接受,这也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本质所决定的。

(2)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情况下发生的。

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

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

为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矛头直接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批孔的意义在于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理论基础,促进思想解放。

其社会影响和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但对孔子本人绝对否定,对东西文化绝对化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典例】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相似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文化         B.主张民主共和

C.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D.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

此题易错选D。

错选原因是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程度区分不清。

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

其区别是反封建的程度不同,维新变法运动停留在制度层面上,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君主立宪,因此反对君主专制是正确的,但是新文化运动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制,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君主已经不在存在,新文化运动的任务是批判封建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了儒家思想文化,维新变法运动借用孔子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答案】:

C

【感悟高考真题】

1.(2010·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

“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

D

2.(2010·广东高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答案:

B。

3.(2010·福建高考)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

“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

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

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

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步”“不断的变动”,概括出观点“与时代同行”。

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4.(2010·湖南高考)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考试内容:

(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

分析:

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故不难判断选C。

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答案:

C

5.(2009·上海高考)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答案:

C

【解析】: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期开始称《新青年》。

D.《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

6.(2009·天津高考)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革新开国之思想界”“梁启超”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梁启超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强。

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B项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特点。

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7.(2009·福建高考)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

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答案:

B

8.(2009·四川高考)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19年4月”“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B项反映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态度变化,排除。

D项须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

正确选项为C。

答案:

C

9.(2009·广东高考)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的社会等级秩序。

而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社会等级,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答案:

B

10.(2009·浙江高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

无新政府?

无新国家?

非尔者。

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

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

······青年乎!

其有以此自任者乎?

······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

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

(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

(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系。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的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

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幅对联:

“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

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中外交失败

【解析】:

选D。

时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解题时一定要注意看时间,找出时间。

此题的时间是1919年,A.是1901年B.是1912年C.是1915年,因此只能选D,巴黎和会发生于1919年,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2010·湖南省桃源一中高三模拟)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1891---1962年)原学名胡

洪只,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1887---1958年)初其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

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方启蒙思想深入人心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

C这些人追求民主与进步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解析】:

选C。

考查阶段特征和对题意的揣摸。

本题最容易错选A项,启蒙思想产生于17---18世纪,而进化论则产生于19世纪中期,所以A项不能涵盖题干材料的全部内容。

难题。

3.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称: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即追求近代

化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是基于它

A.全面揭示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B.根据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结论

C.考虑到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

D.重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政治前提

【解析】:

选B。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几个主要阶段。

原始文明是完全接受自然控制的发展过程。

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的发展过程。

工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征服的发展过程。

近代中国人民追求近代化实际是向工业文明发展。

4.某报报道:

“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

因铲除殆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人或事)……当然接踵而生,毫不足怪。

”这则报道应出自下列哪一份报刊?

A.《国闻报》B.《时务报》C.《新青年》D.《民报》

【解析】:

选C。

新文化运动针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舆论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的情况进行批判。

而其主要阵地就是《新青年》。

5.历史学家指出:

“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

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

”这段材料表明

①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均有多元力量参与

③五四运动是工、商、学各阶层努力的结果

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参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并没有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而五四爱国运动中,有社会各阶层的参加,有②的排除,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但从所给的材料中,看不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有④的排除。

6.某学生在档案馆读到上海《民立报》辛亥九月十九日的一则报道,题目为《浙江敢死队之壮观》:

“浙

江革命军之编制皆以敢死队为先锋,然后继之以各标新军。

敢死队之编制共分五队,以蒋介石为指挥官……(队员)出入于弹雨之中,而无一惧色。

”这则报道

1是珍贵的史料

②它是在吹棒蒋介石,不具备史料价值

③经考证无误后,可作为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

A.①正确,②③错误B.②正确,①⑧错误

C.①③正确,②错误D.③正确,①②错误

【解析】:

选C。

作为当时的新闻报纸,是珍贵的史料,如果考证无误,当然可以当着研究蒋介石的史料使用,而不是一棒子打死,逢蒋必反。

7.为纪念陈独秀先生诞辰13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2009年10月9日,即陈独秀先生

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报告厅,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

陈独秀曾在辛亥革命后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其结果也,不过党派之胜负,于国民根本之进步,必无与焉。

”为此,他主张

A.动员民众关心国家丈事B.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

C.批判孔孟的愚民政策D.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独秀对民众不关心民主政治的现状不满意,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故B项正确。

8.1919年的《每周评论》指出: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

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

……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中国人“直接解决”的表现不包括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解析】:

选A.依据“直接解决”的“具体问题”——即“重在本国的权利”分析,BCD都属于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而A则是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9.蔡元培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他担任北大校长

后,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主张最重要的影响是一

A.活跃了思想,使学术兴盛

B.对旧势力妥协,致使北大旧势力猖獗

C.不利于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

D.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蔡元培—名人系列明信片)

【解析】:

选D。

在当时思想界复古逆流盛行的情况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实际上保护了进步学术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10.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A.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B.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

C.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解析】:

选C。

《国闻报》、《民报》、《新青年》、《劳动界》分别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重要报刊,C项正确。

11.右图是毛泽东的著作《反对党八股》。

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毛泽东说: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

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一切都好。

”这段话指出运动的缺陷是

A.一味崇拜西方文化抹煞传统文化

B.脱离了当时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C.倡导资产阶级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

D.没有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解析】:

选A。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

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结合材料可知A项正确。

12.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A.李贽的“异端”思想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D.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解析】:

选D。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提倡自由平等思想,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最容易误选的是A,李贽反对崇拜权威,主张个性解放,但其思想超不出时代的局限,不可能提出自由、平等的思想。

13.(2010·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模拟)1921年,有人谈到:

“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

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

”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解析】:

选C。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19世纪90年代宣传维新思想的著作;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应在20世纪30年代后,两者与1921年时间不吻合。

B项袁世凯1915年提倡“尊孔复古”,使儒学有一定的恢复,与材料中不敢谈孔子不符。

答案选C项,正由于陈独秀等思想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14.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

在中国,“公民”一词是泊

来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的政治词汇中,“公民”取代了“臣民”,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开展B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C民主平等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