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1658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docx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提纲:

一、多愁善感

1、《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多愁善感的基调。

2、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是多愁善感的家庭因素。

3、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生理因素。

4、艰难曲折的爱情是多愁善感的感情因素。

二、叛逆性

1、因爱而叛逆,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权利人物不阿谀和对下层人物不欺压。

 

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内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其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

这主要与她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她希望渺茫的爱情有关。

她同贾宝玉一样,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她的叛逆思想;此外,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表示鄙视,对权贵不阿谀、对下人不欺压,自尊而纯真。

  关键词:

红楼梦 林黛玉 性格

      多愁善感 叛逆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最高峰。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面目创作的最杰出的典型人物之一。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长廊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她既坦率真诚又尖酸刻薄;既敏感多疑又脆弱易伤;既心高气傲又自怜自卑。

本文试从其最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和叛逆性进行分析。

一、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

她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

这主要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感染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曲折艰难的爱情有关。

因此,她爱哭,爱流泪。

正如蒋和森所论:

“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

笔者认为,形成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基调。

小说原著,将她说成是“饥餐秘果”“渴饮灌愁水”的“绛株仙子”。

“绛株”本就是血泪的意思。

这绛株仙子在没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前,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君畔的一株绛株草,时赤瑕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滋养,才修成女体。

她入世就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就是“自己受他甘露三惠,我并无此生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

”这就象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定下了她那悲惨命运的基调。

二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

由于黛玉心惠,更由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异常敏感。

初到荣国府,她留神观看一切,她似乎谨记母亲遗言:

“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行一步路。

”一天傍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并说:

“二爷吩咐过,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管你是谁”,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

“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客边。

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

”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青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卑卑切切,呜咽起来。

”别人无意的话,她认为是对她的轻辱。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在骂她的外孙女,黛玉却认为在骂她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她有太多敏感和自尊,但这一切是由于在她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因此,别人的无心之言,她却认为是影射自己,可以反复回味,黯然神伤。

这就是她年幼便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

三是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

黛玉生来有“不足之症”“五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没有史湘云健康的身体和那“英豪阔大宽宏量”的乐天气质。

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的眉,因此,宝玉一见她就送她一个表字“频频”,说得更明白就是“病如西子似三分”,西施的美就在于她的病态,美在她心痛而皱眉的愁容。

林黛玉之美多半也是由“愁”字得来的。

关于她的笔名“潇湘妃子”,探春是这样解释的:

“当日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斑,故今斑竹有叫湘妃竹。

如今他住在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

”林黛玉先天弱“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早晨在潮地里站了一会儿,就觉得腿酸”;“元宵节闹了一夜,几天没有歇过来,浑身酸疼”;“螃蟹鹿肉虽爱吃,却不敢多吃甚至不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几岁的少女竟是个“美人灯”,风一吹就受不了……作品反复地强调黛玉的体弱,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日药吊子不离火”,一年四季多数时光是在病中度过。

这样的身体素质使她对外界的反应自然比别人敏感。

不见黛玉连淡雅的香水也禁不住吗?

这种体质当然会影响到精神。

“众人都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身体娇弱,禁不得一丝委屈”。

“多愁”的原因虽不全是“多病”,却有一部分是由此引起来。

与林黛玉处境相似的史湘云却豁达大度,这不能不说与其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有关。

林黛玉多病的原因,也许是聪明太过思虑太过造成的。

“他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是眼泪不干的。

先是有人劝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语宽慰劝解。

谁知一年一日竟常常如此,把这事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王夫人常对宝玉说:

“我想你林妹妹素日是个有心的。

”宝玉最了解黛玉,知道黛玉爱多心,总怕得罪了她。

这种心细的病从何而来?

那是因为黛玉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太过,思虑太多,故忧虑伤身结成病。

同时,黛玉还有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多愁善感的另一原因。

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她的哀愁和悲愤。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实则是大有深意的:

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

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是用诗来发泄痛苦和悲愤的。

四是爱情的曲折艰难加深了其多愁善感的性格。

爱情是黛玉生活中的唯一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

这种爱情产生于她和宝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极其曲折,极其艰难地发展起来的。

爱情的阻力是她背上的一副精神枷锁。

她无法摆脱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当作不道德行为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

因此,爱情给她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痛苦和哀愁。

父母双亡的境地、“金玉良缘”的宿命观点、不祥的预感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折磨着她。

于是她更加的多愁善感了。

她对宝玉的恋情尽管是真挚而热烈的,但又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也为她那“主子姑娘”的身份所不容。

这样,就显得非常矛盾:

一方面她热恋着宝玉,把生命的孤注押在上面。

另一方面,她又要维护她“主子姑娘”的地位。

如她见宝玉命晴雯送来定情的绢子“不觉神醉”,“再想到私相传递,又觉可惧”;在宝玉多次说:

“你死了,我做和尚”时,她“登时放下脸来”说“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什么?

你们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

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做和尚呢?

”甚至到痴情的紫鹃替她的终身担忧,劝她“拿主意要紧”,说“万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时,她竟然说:

“我明日必回老太太,退你回去,我不敢要你了。

”这些情节真实而又确切地表现出来这个“春困发幽情”的林黛玉,强烈地渴慕自由爱情而又不敢触犯封建礼法,并想维护贵族小姐身份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境。

她的爱情也被打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她在追求纯真爱情的同时,却又背负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她的心思也只有宝玉最清楚:

“你皆因总放不下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会一日重似一日。

”宝玉所指的病,显然不仅是身体上的病,而是身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愁的总概括。

如同《枉凝眉》中所说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到冬,春流到夏。

”为自己的处境,为自己的爱情,她的眼泪越流越少,渐渐走向“泪尽夭亡”的宿命归宿,应和了那个“还泪”的神话。

二、叛逆性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

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她有很多看上去“过敏”“多心”的言行,实则蕴涵了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

而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甘于卑、伏于弱,所以林黛玉的自尊和自卫的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

在她身上有一定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文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境界里。

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的贾宝玉引为知己,结为同心。

一是因“爱”而叛逆。

主要表现为她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林黛玉同贾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她的叛逆性格在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上表现得最充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的。

此外,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思想。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基础上。

林黛玉爱贾宝玉,主要还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

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美丽动人的,但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还要美丽一些。

但为什么林妹妹能赢得贾宝玉的心,而宝姐姐却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呢?

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宝玉是不协调、相冲突的,她是以封建统治者规定的人生理想为理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理想;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才和贾宝玉一致的。

如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一点。

这一回史湘云和袭人所谈的是一些女孩们的私房话,由于她们的谈话,引出了史湘云对宝玉的规劝,又由于宝玉对湘云的态度,引出了袭人转述宝钗用同样的话劝宝玉所受的难堪。

接着袭人又对宝玉对黛玉的态度作比较,于是便引出了宝玉这样一句话:

“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

”这个情节从正面表现了宝玉否定封建社会为他确定那一条升官发财、封妻萌子、光宗耀祖的正规道路,这是宝玉反封建思想的核心,是他全部性格的基础。

尽管他对宝钗是非常尊重的,对湘云也是非常喜欢的,他对任何女孩儿从来很少疾言厉色给以难堪的,但是宝钗说了,他咳了一声,一跺脚就给了宝钗一个无言的鄙视。

湘云说了,他就要湘云到别的屋里去坐“我这里仔细腌杂你这样知经济的人”,给湘云一个当面的难堪。

而林黛玉则不同了,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她同情和支持贾宝玉那些不被一般人所理解,而常遭人们申斥的叛逆言行。

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得贾宝玉,并不是宝二爷在贾府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和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而感情更加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知己,并且后来明确地知道了贾宝玉也把她当作知己,就在这一回的场面里,贾林的关系又有了进展,不是先前那样云遮雾障、疑虑重重,而是晴光乍展、推心置腹了。

林黛玉无意听到了宝玉对她这个评价,于是“又悲又惊,又悲又叹”。

我们看到了这个孤独少女,她陷入了无法解脱又无法申诉的苦海情波之中。

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太没有认识了,她只想到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只想到自己体弱多病,不能久持。

她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在已笼罩在她的身上,当她和宝玉的感情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这张魔网也在一步步地慢慢紧缩。

二是黛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周围现实的傲视和鄙视上,和虚伪、狡诈的大观园格格不入。

在大观园里,黛玉和宝钗的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相反:

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一片纯真,毫不矫饰。

她对权利人物不阿谀,不奴态,不惧怕。

宝钗在贾母、王夫人这些权利人物面前极力逢迎、百般讨好,黛玉在这些权利人物面前不说一句阿谀话,不做一件奉承事。

如第七回中,王夫人的陪房丫头周瑞家的,受薛姨妈之托,分送十二枝宫花给众姐妹。

在贾府中,王夫人地位巩固,周瑞家的气焰嚣张,众人也都投鼠忌器。

周瑞家的女婿打官司,居然能搬动凤姐从中周旋,就可见非同一般。

宝钗对她非常亲热。

有一次,周瑞家的寻常串门到宝钗处,宝钗正在描花样子,一见周瑞家的“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堆笑,让周姐姐坐。

”周瑞家的送花至迎、探、惜春处,迎、探春“忙收了棋,欠身道谢”,惜春也与周瑞家的“大家取笑了一回”。

惟独黛玉不然,周瑞家的来时,黛玉正在宝玉房中作解连环的游戏。

周瑞家的进来笑到:

“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

”宝玉素知黛玉目无下尘,忙与周瑞家的敷衍,并接过宫花。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一看,便问到:

“还是单我一个,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周瑞家的道:

“各处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

”黛玉冷笑到:

“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周瑞家的一声也不言语。

黛玉就这样一步步失掉人心,不但失去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除了贴心的紫鹃和知心的宝玉外,没有什么知己,非常孤立。

又如第十八回中,为庆贺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建成,元妃先提一绝句,却平平不见诗才。

她让诸姐妹提一匾一诗,嘴里虽说“随意发挥,不可为我微才所缚”,但又让宝玉就大观园四景“各赋五言律诗一首”,明显是想借“自幼教授”的宝玉来抬高自己。

宝钗和黛玉各作一首诗,宝钗的诗处处逢迎元妃,而黛玉没有只字阿谀。

虽然她的一首诗被指为四首之冠,显示了才华,但元妃让众人住进大观园的口谕中,久久不提及宝玉、宝钗,所赐的礼物也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

黛玉先失掉人心,后失掉天心,却在另一方面体现了黛玉的纯真与不谙世事。

虽有满腹诗情,却不能作好“人情练达”这篇文章。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相反,她对待“下人”却从不欺压,从不疾言厉色。

她对待紫鹃,亲同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门发钱,见了她,就抓了两把给她。

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

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待,并说:

“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

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让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堪称“诲人不倦”。

古人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人必诽之,其势然也。

”群芳宴时,众姐妹以花为谶,黛玉抽的是“风霜清愁”的芙蓉签。

芙蓉一直是高洁的象征,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秉性,花不能容众的同时,自然也会被众花所拒。

签上的“莫愁东风当自嗟”,点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一部分也是由于自身性格酿成的。

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通过多方面的、立体的手段把各种生活场景同时展现出来,精心刻画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

黛玉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懂妥善地去保护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不懂巧妙地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更不懂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利用某种手段。

机诈奸巧、虚伪权谋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完全与她无缘;逢迎阿谀、苟合取容,这些哈巴狗式的奴才哲学更与她无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容忍退让这些中庸之道,她似乎也没学到。

她是这样的自尊,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到半点侮辱和损害;她又是那样的高傲,鄙视那个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

她爱宝玉,仅仅是因为情投意合、思想一致。

富贵荣华不是她选择的条件;聪明秀惠也不是她倾心的根由;仕途经济不屑一顾;光宗耀祖从不挂齿。

“金玉良缘”这个宿命观点她敢于勇敢冲击;杂书野史她也敢于大胆玩味,她秉绝世才华、具稀世俊美、锦心绣口捷才敏思。

她勇敢而又柔弱,聪明而单纯,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超凡脱俗而又热爱生活。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在优秀古代文化熏陶之下,所具有的一切美丽和诗情。

参考文献:

1、《红楼梦》原著;

2、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

3、霍松林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