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163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docx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

品三国文化赏经典风韵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报告

所在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

2013级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

2013221101220014姓名:

孙天明

摘要诚如此书卷首语道: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尽管作者罗贯中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受一定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将中国历史上朝代的更替尽归结于此是不准确的,朝代的兴替并不取决于时间长短,而是取决于社会矛盾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

但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四次大统一即秦晋隋元和四次大分裂即战国时期、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确是交互更替的。

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有言: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每逢乱世却是英雄辈出建功立业之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是一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英雄人物的命运总是和所处时代绑在同一辆战车上的。

本文笔者把眼光投向第二次大分裂——三国时期,结合探讨此书的人物个性、管理思想及小说主题。

关键词乱世年代分裂割据个性英雄命运管理思想

一、时局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皇帝骄奢淫逸,朝廷腐败不堪,促发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八个月后即告平息。

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衰退迹象日渐凸显,积重难返的大汉却并没有重获生机,反而陷入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气数几近的凋残境地。

黄巾之乱平定后,地方势力拥兵自重,导致中央政府尾大不掉,皇权旁落,诸侯割据并立,曹操趁机而起,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魏蜀吴三国鼎立抗衡的局面随之日渐形成。

2、三国起讫年代

三国即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

公元一八九年,十四岁的汉少帝刘辩继位,执掌外戚势力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彻底剿除宦官势力,听信袁绍的建议密令董卓统军进京。

三国这个长达一百多年的时代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公元一八九年,董卓废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

协继位,是为汉献帝。

高祖皇帝英雄盖世,大汉王朝是何等极盛一时。

传至献帝江山沦丧,日月无光,宗庙屠毁,巨奸篡国,天子受辱,君臣蒙羞,先有董卓横行于朝,外有群雄称霸于野。

后有曹贼以扶汉之名行篡汉之实。

内挟天子以自重,外凌诸侯以自威。

三国鼎立之势已成大势所趋。

国名

年代

曹魏

(公元220—265)

蜀汉

(公元221—263)

东吴

(公元222—280)

开国皇帝

高祖文皇帝曹丕

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太祖大皇帝孙权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延康元年(220)

章武元年(221)

建兴七年(229)

泰始元年(265)

炎兴元年(263)

太康元年(280)

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诸葛孔明北伐途中逝于五丈原。

公元二五一年,七十二岁的司马懿病逝,司马家族主宰魏国朝政。

十二年后,司马昭灭蜀刘禅降。

又两年司马炎篡位称帝,建立晋朝。

公元二八零年,司马炎荡平吴国。

三国再次一统,天下终归司马氏。

三、人物个性分析

此书之所以能引起众人的浓厚兴趣,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一部英雄博弈的史书型全景式著作。

生逢乱世的英雄崭露头角,蠢蠢欲动,暂且不论其根本出发点如何,但都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天下观,加以政治、外交、权势、谋略上的攻势,或据守或征讨或谈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进行武力对抗。

尽管学界认为《三国志》才是真正的记载三国的史实,甚至可以说此书很大程度上有对历史的虚构,我称其为“合情却不合理”,但这也丝毫不能掩盖此书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小说中拥刘反曹的主旨思想倾向是贯穿作品的主线,也与作品的悲剧精神紧密联系,拥刘反曹思想倾向的确立为整部小说奠定了悲剧基础。

"美好事物的毁灭",这是《三国演义》悲剧性的最生动写照。

(一)刘关张赵——忠、义、仁、善、智、勇

1、刘备方今天下各路英雄豪杰皆以兵马权谋称霸一方,刘备皆不及,有两样他们没有。

其一,以仁义为立身之本待人之道,以仁抗不仁,以义拒不义;其二,除贼扶汉毕生所愿,让世人知道正道不灭,大义永存。

忠义——刘玄德曰:

天下大乱之根源,首先在于人心丧乱,因此欲安天下,先取人心,而人心之本在于循天道,行仁义,持忠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是曹孟德,曰:

如今安天下已不可能,取天下却有可能,而取天下之道在于权谋,权谋所至,则英才毕集。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交锋之处。

刘备—“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之玄孙”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还能坚守忠义信条,并为他匡扶汉室的毕生所求奔走呼号,鏖战终老。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旗号得到大批仁人志士的响应和追随。

在他看来,汉室的正统地位不容动摇,耗尽毕生心血所做的实属王道。

尽管今天看来他是逆时代潮流,注定是失败的苦苦挣扎,甚至可称得上是愚忠,尚且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这种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气节就值得尊重。

仁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闯天下,立下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的誓言。

十八镇诸侯会盟讨伐董卓,被手握重兵的诸侯挖苦为织席贩履之徒,卖酒屠猪之辈。

刘备却付之一笑,以仁义处之。

2、关羽、张飞、赵云

关羽杯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三国演义》是一部塑造人物形象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其中众多的武将、文臣、谋士被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关羽则是其中一位被艺术加工成的英雄人物。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事业、忠义耿直、知恩图报的仁义豪杰,又是一位武艺超群、有勇有谋、屡立战功威震“三国”的英雄。

张飞性情虽粗鲁,易暴怒成性,但骁勇悍将彰显其英雄本色。

长坂坡上一声断喝吓退曹操二十万大军,足见其英勇无比。

赵云当初是刘备从公孙瓒那里借来的一员猛将,深受刘备知遇之恩。

“世人只知道吕布名冠天下,却并不知道常山赵子龙之勇远胜于匹夫吕布”,这刘备对他高度评价,其后赵子龙英勇救主传为佳话。

(二)曹操——奸、恶、疑、险、雄

刺杀董卓失败后落荒逃命途中,由于多疑在成皋县无辜错杀吕伯奢一家,一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名扬天下。

青梅煮酒论英雄对时局的分析足见其志不凡。

有时连我对曹孟德都是既爱又恨,世人都辱他奸宦之后、贱民之孙、鹰犬之辈、无耻之辈,却都拿奸雄莫可奈何,而那些自诩君子的人败在此奸雄手中。

如果当君子的代价却是被凌辱,被践踏,甚至被消灭,那些想诛杀曹操的人都成了冢中枯骨,与其如此不如选择做能实现自己抱负的奸雄。

自古以来大奸似忠,大伪似真,忠义奸恶都不是从表面就能看出来的。

虽说国运兴衰,俱凭天意,生逢乱世都是英雄辈出建功立业之时。

在我看来,真正够爷们的男儿心中都有一股三国情结。

(3)陈宫为代表的小人物

陈宫《三国演义》这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中,共写人物近一千人。

除了主要人物贤相诸葛亮、枭雄刘备、奸雄曹操、英雄孙权之外,还有数不清的王侯将相、无名走卒。

在三国的乱世风云里,他们或崭露头角,或避世隐居,共同书写着只属于那个时代的魅力。

在罗贯中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英雄辈出、谋臣如云、猛将如雨的艺术舞台上,陈宫只是一个来去匆匆的角色,却在亿万读者心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分析造成其短暂而又崇高悲剧一生的原因。

四、管理思想浅析

管理思想运用价值:

进步的人才人事观、决策谋略观、法纪法度观,为现代的高效率管理提供一系列借鉴经验。

在那枭雄蜂起的年代,诸侯要想一统天下,建立帝业,除了自身要有雄才伟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人的资源,笼络一大批文臣武将。

尤其表现在曹操、孙权、刘备这类时代的弄潮儿身上。

在战争的间隙里,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四方之士,纳八方之才,笼将士之心。

(一)求才不惜屈身,唯才是征。

吴侯孙策,为求彭城名士张昭和广陵人杰张雄,曾亲自备礼下榻造访;皇叔刘备为求孔明出山,曾顶风冒雪三顾茅庐。

尽管曹操没有像孙刘那样拜访名士的记载,然而他的怜才、爱才、敬才之心也不亚于孙刘,官渡之战中他赤脚迎许攸就是例证。

(二)敢于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在曹魏集团表现得尤为突出。

曹操用人,强调唯才,不拘品行,不咎过往。

在他的人才库里,有亡命之徒,也不乏淫乱之辈。

包括后来夺取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大胆启用,甚至连为袁绍作檄文,把曹操祖宗三代骂得狗血喷头的陈琳,也收入帐下。

(三)用人不论资辈,唯才是用。

魏蜀吴三国在选用人才过程中,久而久之形成各自特点和风格。

蜀强调德才兼备,吴国用人不论资辈,赤壁鏖战,年仅二十九岁的周瑜被孙权推上吴军都督的宝座,夷陵抗蜀,孙权启用陆逊担任全军统帅,连夜筑将台大会文武百官,请陆逊登台拜将,赐以宝剑印绶,赏以先斩后奏大权,嘱之曰:

“阖之内,孤主之,阖之外,将军治之”。

(四)识人识面识心,用人深信不疑,疑而绝对不用。

慧眼识人,知人善往,是三国贤君明相的共同特点。

长沙城孔明初见魏延,就知其日后必反;白帝城刘备偶见马谡,就断言“用谡必误大事”。

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对群雄的描述可谓可圈可点,入木三分。

官渡之战中,曹操在袁绍营中,缴获了许多部属通敌的信件。

当时有人建议,把这些通敌分子全部抓起来处死,但曹操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令人把所有信件一把火烧了。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插恩深”,连带有明显“尊刘贬曹”倾向的罗贯中对其赞扬之意也尽在文中。

(五)笼人千般法,道义栓人心。

三国笼络人心之法,有时以哭声打动人心,有时凭赏赐激励人志,有时用结义、联姻等方式牵制彼此。

方式多样,但无论如何,施行者往往给它赋以道义的内涵。

哭是当时你最频繁的笼人方法。

刘备爱哭。

小说中他哭的次数最多也最感人。

他别徐庶时大哭,哭是表白自己的怜才爱才之心;败退新释后,携民渡江时大哭,哭的是表白自己的仁爱之心;见刘表墓时大哭,哭的是表白自己的忠义之心。

如此丰富的道义内涵以至后来有人评价说: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曹操也爱哭,他一痛庞德,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哭流涕乃至昏倒于地。

实则他是为尊重活着的将士而哭,为激励将士而哭,同样具有丰富的道义内涵。

三国贤君,重将士也爱百姓,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本思想。

征张绣时,曹操号令三军:

“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令者“并皆斩首”;征袁绍时,他又重申军纪:

“如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这赢得了饱受连年战火蹂躏百姓的赞扬。

(六)事情再忙书不可不读,军务再急兵不可不练。

三国年代,贤君明相都有很强的重学素养。

一方面,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刘备重学,以“师礼事孔明”;曹操重学,名篇佳作传世;孙权重学,劝导吕蒙读书语重心长;关羽重学,千里走单骑犹挑灯夜读;孔明重学,行军途中兵书竹简集于案前;庞统重学,军务再忙仍挂剑诵兵书。

尤其在人事管理方面,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

从人才录用到离职,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才录用后到通过考核考察,或听取谋士意见,或亲自问话,进行组织安排(文官封丞相,武官封都督等)。

第二阶段,通过“恩威并加,道义拴心”等手段拉拢人心。

具体表现形式有赏(金钱美女)、赐(住宅田产)、法(依法行律)、激(行为激励)以及行大礼、感化、说教、许诺、认旧、联姻、义结金兰等数十种。

第三阶段,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提高,进行适当的调整(升、贬、迁),其中第二阶段尤为常见。

5、小说主题论析

俄国学者称赞《三国演义》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其伟大的聚合力,维护国家的的统一与安定,是我们民族一贯的政治目标,是一个牢不可破的优良传统。

几千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民族曾经屡次被“分”开,饱受分裂战乱之苦。

但是,每遭受一次分裂,人民总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牺牲,清除了分裂的祸患,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促成重新统一的实现。

在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汉末大动乱时期,以及罗贯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元代末年,人民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向往更是强烈。

罗贯中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的艺术再现,鲜明地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这是《三国演义》的政治理想,也是其人民性的突出表现。

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

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

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

这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

此外,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

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

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国演义》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极端重要性。

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完全是一伙狐群狗党混世魔王,作品便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

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却急于过皇帝瘾,大失人心,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

袁绍虽然颇有雄心,其集团一度声势赫赫,实力雄厚,但由于袁绍胸无伟略,见事迟缓,坐失战机;不辨贤愚,用人不当,以致关键时刻内讧不已;心胸狭隘,文过饰非,甚至害贤掩过,终于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

相比之下,刘、曹、孙三大集团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

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

曹操虽然心术不正,却也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在战略战术上,他也高出诸雄。

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因此,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对理想道德的追求。

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的历史,描绘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时候,罗贯中不仅表现了对国家统一、清平政治的强烈向往,而且表现了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

他打起了“忠义”的旗号,把它作为臧否人物、评判是非的主要道德标准。

通观全书,有许多讴歌理想道德的动人故事。

为了忠于“桃园之义”,关羽不为曹操的优礼相待所动,毅然挂印封金,千里跋涉寻访兄长;为了维护兄弟情义,刘备不顾一切地要为关羽报仇,甚至宁可抛弃万里江山;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托孤之重,诸葛亮殚精竭虑,南征北伐,不屈不挠,死而后已……当然,对“忠义”这一概念要作具体分析。

作为封建时代具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文人,罗贯中的“忠义”观不可能越出封建思想的藩篱,但也确实融合了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感情。

他的所谓“忠”,常常指一心不贰地为封建王朝奔走效劳,甚至只是为某一集团的领袖卖命捐躯;但也常常指对国家、民族的忠贞不二,对理想、事业的矢志如一,鞠躬尽瘁。

他的所谓“义”,用在政治原则上,有时是封建纲常的代名词,有时又是坚持真理、鞭挞邪恶的同义语;用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以个人恩怨为转移,但也常常指对平等互助、患难相依的真诚追求……使得“忠义”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但就主导方面而言,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中积极的一面,值得后人批判地吸收。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如此丰厚,那么,它的主题是什么呢?

我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

把历史评价与道德评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达到了相当的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