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整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0232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整理.docx

《心理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整理.docx

心理学整理

概念;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情绪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

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组织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性情、秉性意思相近。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因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诱因:

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表扬、奖励等

形成性评价指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监控和测验,以巩固教学成果,并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此种评价往往伴随学习全过程。

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正迁移对心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零迁移是一种习得的经验,对一种学习不起作用,即两种学习之间无任何影响,迁移效果为零。

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习得性无助:

学习者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

学习策略: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填空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与集中性。

由恐惧、内疚、痛苦、愤怒组成的复合情绪可命名为焦虑

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八个不同的时期,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和老年期(65岁以后)。

在人的一生中,能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具体表现在:

(1)出生头四、五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在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智力发展得特别迅速。

(2)童年期和少年期是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从3岁左右到12岁左右,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是等速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变化。

(3)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到40岁)。

当然,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如塞斯顿的研究发现,12岁时知觉速度已发展到成人水平的80%;而推理能力、词语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等则要到14岁、18岁和20岁以后才分别达到同一水平。

(4)成年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在25—40岁间人们常表现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5)老年期的智力呈衰退趋势。

有研究者对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智力在中年以后开始下降,而晶体智力则在人的一生中都呈稳定上升的趋势。

目前心理学界将气质类型划分为四种,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抑郁质的人表现为敏感多疑、胆小、孤僻,情绪兴奋性弱、情感体验极为深刻,行为极端内向、喜独处;观察仔细、能发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困难和挫折面前容易退缩,但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枯燥乏味的工作忍耐性较强。

根据作出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

准备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概念和命题学习;2)下位(类属学习,分为派生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获得、保持、提取。

学习策略的特征:

有效性,主动性,过程性,程序性。

会谈技术:

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学习动机的种类1)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2)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3)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地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简答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特点

(1)言语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独白言语表达能力也迅速发展,因此,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能够系统地回答老师的提问。

(2)注意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有意注意比小学生有了明显的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上,但由兴趣引起的无意注意也经常出现。

(3)记忆能力的发展初中生有意记忆占主导,能够根据学习目的和任务进行记忆,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帮助记忆,并能逐渐自觉地、独立地检查记忆效果。

(4)思维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但他们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仍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形象才能进行。

(5)想象能力的发展初中生的想象丰富多彩,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强,创造性想象不断发展。

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要,如:

食物、水、空气、性欲等。

生理需要为得到满足时。

(2)安全的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免遭威胁、痛苦、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及生活稳定的需求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属于某一群体的需求等。

(4)尊重的需要。

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对地位、成功、名声等的需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针对人生至高境界获得的需求,是在前面几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需要。

动机就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或要做某种决定使的心理上的念头或力量。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激发学习动机的途径首先,从培养学习需要的角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其次,可以从培养学生价值观、兴趣等角度入手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儿童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这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

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是促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最有效手段。

2.权威阶段(6-8岁),此阶段成人的过分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这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

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在此阶段的儿童教育中要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权威形象,给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动方式。

3.可逆阶段(8-10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发展自律道德水平的萌芽。

这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

注意观察学生同伴群体的形成过程,加强道德价值的正向引导。

4.公正阶段(11-12岁)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权威人物赞扬的就是好的,遭到他们批评的就是坏的。

他们以避免惩罚或无条件服从权威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而不会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本质。

阶段二:

功利主义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首先考虑的是准则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道德在互利关系的作用而作出判断,但此阶段的道德取向依然有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2.习俗水平

阶段三:

人际关系的定向阶段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主要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否可受到别人赞扬。

阶段四: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等明确规则取代了同伴群体规范,赢得社会的赞扬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而转向遵守法规和正式律令,尊重权威,形成社会责任感。

3.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前一阶段,个人持严格遵循遵守法律与社会规则。

而在本阶段,他认识到法律、社会习俗仅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

儿童能从法律上、道义上辩证地分析看待道德律令。

阶段六: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个体拥有了某种抽象的、超越某些刻板的法律条文的道德标准。

道德判断已超越了某些规章制度,更多地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准则。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探索)学习

让学生体验地球引力对身体的作用,引导学生想象追问这些问题:

“为什么球型的地球在旋转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站立地稳如磐石呢?

”、“江海为什么会有潮起潮落?

”“为什么抛起的重物总会落在地面?

”,进而引出讲述内容。

2.合作学习

人数尽量控制在2-10人之间,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人数可以作适当调整。

我们非常熟悉的“同桌制”其实可以当做合作学习的一个类型,只要实际搭配合理,有时候同桌彼此之间的协作对提高学习成绩大有帮助。

3.个别化教学

课堂管理的功能1.维持功能2.促进功能3.发展功能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

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2、思维发展特点

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第二,思维品质。

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

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

有效地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4适当运用奖励,维护内部学习动机。

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发展快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用手来摸自己的鼻子,动作来反射环境的适应。

前运算阶段(2—7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A﹥B,B﹥C,则A﹥C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特征;会用推理、演绎方式解决问题、接近成人的水平。

心理健康标准:

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单选题

1、青少年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D.自我意识

2、智商是能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称IQ,其公式表述为:

()

A.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 B.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X100

C.IQ=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100%  D.IQ=实际年龄/智力年龄X100

3、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机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发现学习

4、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A组织教学能力 B、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C.组织教学能力和组织学生能力 D.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组织管理学生集体的能力

5、班杜拉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B.认知建构理论C.社会学习理论D.认知识结构理论

7.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来进行的学习属于典型的()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

8.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

9、.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

效果律、练习律和:

A.准备律B.刺激律C.失败一成功律D.成功一成功律

10.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A.自我了解  B.自我实现  C.自我行动    D.自我临近

1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什么规律的科学(  )

A. 基本教育规律   B.基本教学规律  C.基本心理规律    D.基本身心规律

12、儿童刚刚表现改进错误的行为,家长便取消他看动画片的禁令,孩子随后表现出更多的改进错误的行为。

这种取消厌恶刺激,从而使某一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13.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出现在反应的()A.前面  B.后面  C.同时  D.很久以后

14、学生学习是为了获得老师和长辈的赏识,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C 附属内驱力          D 求知欲

15、行为主义学者斯金纳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这种行为先前所受到的(       )有很大的关系。

A 归因训练     B 强化C 缺失性需要的满足         D 自我效能感的训练

16、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指出,成长性需要是指(          )。

A 生理的需要            B 安全的需要C 自我实现的需要                    D 归属与爱的需要

17、某学生考试失败后,家长斥责他时说:

“我看你就不是读书这块料”,这实际上是将失败归因于(     )。

A 努力                  B 运气C 难度                                D 能力

18、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动机激起水平是(       )。

A 低等程度                   B 紧张程度C 中等程度                            D 高等程度1.一种19、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活动所需时间或练习次数减少。

这种现象属于(          )。

A 正迁移            B 负迁移C 逆向迁移           D 重组性迁移

2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形成了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概念,当这些概念不能解释“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时,就要在原有经验系统中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媒体”来标志这一事物。

这类迁移属于

A 同化性迁移              B 顺应性迁移C 重组性迁移                D 逆向迁移

21.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

A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C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D 一般知识和特殊知识

22.对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被称为(       )。

A 符号学习                B 概念学习C 命题学习                 D 上位学习

23.以下选项中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是(      )。

A 关于鸟的内涵    B 候选人简介C “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描述      D MP4使用说明书

24.课堂上,教师出示的经过放大了的标有原子核与电子结构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属于(    )。

A 实物直观               B 模像直观C 言语直观             D 形象直观

2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了20分钟以后,知识就被遗忘了(         )。

A 42%             B 66%C 50%                  D 20%

26、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27、数学教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要学生审清题意,必要时可以画示意图。

这样做的目的是(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28.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29.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认同     D.内化

   30.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       D.认同

  31.品德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价值体系   D.策略系统

32、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

 3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   )。

   

   A.习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34.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认知性道德情感   

 35.表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当个体出现了与自己的价值标准相反的行动时,会感到内疚、不安,此时其态度与品德的形成阶段主要处在(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参与

 36.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阶段可划分为(   )。

A.顺从、认同和内化   B.顺从和认同C.逆反、认同和内化   D.认同和内化

37.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客观结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38.在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中,只根据行为后果是否受惩罚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

A.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B.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好孩子”取向阶段

39.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   D.比较不稳定的

40.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A.自律道德   B.无道德规则 C.他律道德   D.依存性道德

4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

50.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A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51.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A.权威阶段   B.可逆性阶段 C.公正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

52.(   )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包括两阶段,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

A.班杜拉   B.柯尔伯格   C.加涅       D.皮亚杰

53.皮亚杰认为形成儿童道德的他律道德在(   )。

A.0—5岁   B.6—8岁    C.8—10岁   D.10—12岁

54.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55.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

(   )。

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56.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在于培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57.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58.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59.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60.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

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   )。

A.避免学生观看类似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服教育

C.影视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  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61.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无规则水平

6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63.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6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