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0040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docx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电子教材

【学习目标】

1.掌握:

手功能评定的内容及方法;手外伤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及感觉障碍的康复疗法。

2.熟悉:

常见手外伤的康复治疗方法、手的姿势、手外伤的常见康复问题。

3.了解:

手的基本动作、手外伤的一般检查法。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手外伤是指由于各种意外所造成的手部损伤。

由于手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受伤机会较多,手外伤发病率约占创伤总数的1/3。

手外伤多为骨骼损伤与软组织损伤同时存在,许多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由于组织损伤及手术等因素,可发生肿胀、粘连、瘢痕形成、挛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从而导致手部功能损害。

手外伤康复是指在手外科诊治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作业疗法及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

手的康复不仅局限于对伤残的愈合和功能训练,还包括预防伤残的康复措施。

康复治疗已渗透到整个手外科临床,从受伤到手术,从组织愈合到功能恢复,从职业训练到重返社会,都需要康复治疗。

(二)手的基本动作

手的基本动作分为抓握及非抓握两类,抓握又分为精确性抓握和力量性抓握。

(1)精确抓握:

如捏、拈、夹、撮等动作,必须有拇指和示指、中指相对的动作。

(2)力性抓握:

如握、提、钩等动作,必须有手指屈曲动作,示指、中指起主要作用,紧握时必须有无名指和小指参与。

(3)非抓握:

如推、托、戳、搅、掀等动作,其特点是手指向外的动作。

(三)手的姿势

手的姿势有休息位和功能位。

手的休息位指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时的位置,呈半握拳姿势。

此时手的内在肌和外在肌张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腕关节背伸约10°~15°,并有轻度尺偏;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触及示指远节指间关节的桡侧;其余手指的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呈半屈曲状态,其屈曲程度从示指到小指逐渐增加(3-18)。

在手部损伤的诊断、畸形的矫正或是在肌腱修复手术时,都需要用“手的休息位”。

手的功能位指手做各种动作前的准备姿势,能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呈握玻璃杯的姿势。

表现为腕背伸约20°~25°,拇指充分外展,掌指及指间关节微屈;其它手指略为分开,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半屈曲,远侧指间关节微屈曲(图3-19)。

这种姿势能根据不同需要,很快产生不同动作(如张手、握拳、抓握等),手外伤骨折后,一般需将手固定在功能位。

图3-18手的休息位图3-19手的功能位

(四)常见康复问题

1.运动功能障碍手外伤后由于肿胀、粘连、瘢痕形成、肩手综合征等,导致肌肉萎缩、无力、关节僵硬等,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若伤及周围神经,则可出现感觉功能障碍。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均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

4.职业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下降。

5.心理障碍由于手部功能障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易出现失落、孤独、自卑感。

二、康复评定

(一)一般评定

一般评定能评价手的结构与功能变化,包括望诊、触诊、动诊和量诊四部分。

1.望诊包括皮肤的色泽、纹理、有无伤口、有无瘢痕,有无红肿、溃疡及窦道,手的姿势及有无畸形等。

2.触诊可以感觉皮肤的温度、弹性、软组织质地,检查皮肤毛细血管反应,判断手指的血液循环情况。

3.动诊是对手部关节活动的检查。

动诊可分为主动及被动活动范围的检查。

4.量诊包括关节活动度、肢体周径、肢体长度、肢体体积的测量。

知识链接

肢体体积的测量

肢体体积测量用于评定手部肿胀程度,了解治疗和康复效果,观察手活动时对及手支具应用后对肿胀的影响。

用容积测量仪测量,测量仪包括有排水口的大容器及量杯。

测量时,将肢体浸入容器中,容器中有水平停止杆,当肢体进入容器中的一定位置,水从排水口流出,用量杯测出排水的体积,即为肢体的体积。

需测量双侧肢体,以便对比。

(二)手的功能评定

1.手的运动功能评定

(1)手的关节活动度评定:

手的运动是骨骼、肌肉、神经等综合作用下的关节运动,其中任何一部分障碍均会导致关节活动度变化。

评定手的关节活动度对寻找关节活动障碍的原因、判断功能障碍程度、选择治疗方法、评定治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1)手关节活动角度评定:

一般用量角器测量手部各关节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角度,测量原则是中立位定为0°,从中立位起至关节弯曲的度数为屈度,从屈曲位向中立位方向活动为伸,用负值表示,超过中立位为过伸,用正值表示。

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屈伸用小型半圆量角器,正常值掌指关节屈90°、伸0°,近端指间关节屈110°、伸0°,远端指间关节屈60°、伸0°,拇指外展活动度可用半圆规量角器或分规测量,正常值男性为(5.1±0.55)cm,女性为(4.7±1.48)cm。

拇指对掌活动度评定是其与2、3、4、5指指腹及第五指指基部相触时评为1、2、3、4、5分。

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见表3-9-1。

为了准确记录关节活动度与功能的关系,建议采用下列关节活动度表示法,它能反映关节在不同位置的活动范围,下面以腕关节为例。

腕关节僵直无活动,记作:

0°~0°~0°。

腕关节背伸60°,掌屈45°,记作:

60°~0°~45°。

腕关节背伸不能,而且掌屈范围也受限制,仅能在背屈20°至掌屈50°范围内活动,活动范围仅30°,记作:

0°~20°~50°。

表3-20手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关节

活动方向

正常活动范围

是角器放置法

注意事项

固定臂

活动臂

轴心

拇指

桡侧外展

0°~60°

示指

拇指

腕掌关节

活动方向在掌面上

尺侧内收

示指

拇指

腕掌关节

掌侧外展

0°~90°

示指

拇指

腕掌关节

活动方向与掌面成直角

掌侧内收

示指

拇指

腕掌关节

屈曲(掌指关节)

0°~60°

第1掌骨

拇指基节

掌指关节

伸展(掌指关节)

0°~10°

第1掌骨

拇指基节

掌指关节

屈曲(指间关节)

0°~80°

拇基节

拇末节

指间关节

伸展(指间关节)

0°~10°

拇基节

拇末节

指间关节

对掌

由外展、旋转、屈曲3种动作构成,用量角器测量困难。

常用测量法:

测拇指端和小指掌指关节间距离

屈曲(掌指关节)

0°~90°

2~5掌骨

2~5基节

掌指关节

伸展(指间关节)

0°~45°

2~5掌骨

2~5基节

掌指关节

2)手关节总主动活动范围评定:

Eaton首先提出测量关节总主动活动度(Totalactivemovement,TAM),作为一种肌腱功能评定的方法,其优点是较全面地反映手指肌腱功能情况,还可以对比手术前后的主动、被动活动情况,实用价值大。

其缺点是测量及计算方法稍繁琐。

测量方法是用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主动屈曲角度之和减去各关节主动伸直受限角度之和。

正常值是TAM=(90°+110°+60°)-(0°+0°+0°)=260°。

评价标准为:

优,活动范围正常;良,TAM>健侧75%;尚可,TAM>健侧50%;差,TAM<健侧50%。

3)标准化评定方法:

屈曲功能评定:

手握拳,测量指尖距近端或远端掌横纹的距离,手损伤康复治疗后,该距离在0.5~1.5cm范围内可认为疗效满意。

伸展功能评定:

伸指,手背贴于桌面,测量指尖距桌面的距离。

拇指功能评定:

评定拇指外展和对掌能力,测量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或小指根的距离。

(2)手部肌力评定

1)徒手肌力评定:

可用Lovetter的6级分类法评定。

2)握力的评定:

用握力计评定手部屈肌的力量,测定2~3次,取最大值,一般为体重的50%。

3)捏力的评定:

用握力计分别检查拇指分别与示、中、无名、小指的捏力;拇指与示、中指同时的捏力;拇指与示指桡侧的侧捏力。

2.手的感觉功能评定评定手的各区域的感觉是否存在减退或消失,以及存在的区域和范围。

包括浅感觉、深感觉和复合感觉的评定。

下面介绍几种手部感觉功能评定的方法。

(1)Semmes-Weinstein单纤维感觉测定器检查:

是一种精细的检查触觉的方法,测定从轻触到深压的感觉。

可客观地将触觉障碍分为5级,以评定触觉的障碍程度及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测定器由20根不同编号的尼龙单丝组成,最细的是1.65号,单丝直径为0.064mm;最粗的是6.65号,单丝直径为1.143mm。

号码代表折弯单丝所需的力用10的对数取值。

检查时需要有一个安静无干扰的环境,受试者闭眼,只凭感觉回答知或不知,10次中答对7次即为正确。

评定标准分级为:

正常轻触觉:

1.65~2.83

轻触觉减退:

3.22~3.61

保护性感觉减退:

4.31~4.56

保护性感觉丧失:

4.56~6.65

感觉完全丧失:

>6.65

(2)移动触觉:

铅笔橡皮头在感觉正常区域轻压,并慢慢向指尖远端移动,要求患者体会轻重刺激感觉的变化。

(3)恒定触觉:

首先用铅笔橡皮头在感觉正常区域施加作用力,然后缓慢向远端移动,当刺激强度改变时注意患者反应。

(4)振动觉评定:

使用30Hz音叉检查振动觉。

为了避免桌子的影响,医师轻轻举起患者患手,将音叉轻轻放置在患手手掌近端,逐渐向远端移动,直到患者不能分辨振动感为止。

检查时需要让患者区分压力和振动。

当患者指尖能探测移动触觉和恒定触觉后,按相同方式检查256Hz振动觉。

通过对振动觉评定,反应周围神经损伤后功能丧失或恢复程度。

(5)两点分辨试验(two-pointdiscrimination,2PD):

人体任何部位皮肤都有分辨两个点的能力,但不同的部位,两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当两点之间的距离小到一定程度时便难以分辨两点。

两点分辨试验是是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感觉功能恢复的一种定量检查。

只有指尖能感受恒定触觉才能测试两点分辨觉,两点分辨觉测定更能反映手功能是否完好。

根据美国手外科学会的标准,2PD的正常值与手功能的关系见表3-21。

表3-212PD的正常值与手功能的关系

两点间距分辨能力

临床意义

功能

2PD<6mm

正常

能做精细工作

2PD在6~10mm

尚可

可持小器件或物品

2PD在11~15mm

能持大器件

仅有一点感觉

保护性

持物有困难

无任何感觉

感觉缺失

不能持物

(6)“触觉识别”的评定:

是指手指的精细感觉,人只凭手部感觉而不用眼看就能分辨物体。

触觉识别丧失的手可以说是“瞎”手,因此进行手的功能评定时都应包括触觉识别的评定。

评定手的触觉识别常用Moberg拾物实验。

这一试验能代表手的感觉及运动的综合功能,并可通过相应的活动测定感觉的精确度。

Moberg拾物试验:

在桌上放一个小木盒,木盒旁放上五件常用生活小物品,如硬币、钥匙、茶杯、玻璃球、纽扣等,让患者尽快地、一件件地将桌上的物品拾起放到木盒内。

先用患手进行,在睁眼情况下拾一次,再在闭眼情况下拾一次;然后用健手按以上程序进行。

计算每次拾完物品所需的时间,并观察患者拾物时用哪几个手指,用何种捏法。

在Moberg拾物试验中,常将患手和健手的结果比较即可看出差别。

当双手均有疾患时,可参考正常人的数值。

假如患者的拇指、示指、中指感觉减退或正中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在闭目下,很难完成该试验。

3.手整体功能评定即手的灵巧性及协调性评定。

手灵巧性、协调性与感觉和运动功能有关,亦与视觉有关,评定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三种标准测试方法。

(1)Jebsen手功能评定:

测试内容由7个部分组成:

①书写短句;②翻转7.6cm×12.6cm卡片;③拾起小物品放入容器内;④堆放棋子;⑤模仿进食;⑥移动轻而大的物品;⑦移动重而大的物品。

记录完成每项活动所需的时间,测试结果可按年龄、性别、利手和非利手查正常值表,以判断是否正常。

其优点是测试费时短,易于管理,费用少。

(2)明尼苏达操作等级测试(minnesotarateofmanipulationtest,MRMT):

此测试主要评估手部及上肢粗大活动的协调与灵活性。

测试内容由五个部分组成,包括上肢和手部前伸放置物件、翻转物件、拿起物件、单手翻转和放置物件、双手翻转和放置物件。

测试结果以操作的速度和放置物件的准确性表示。

(3)9孔插板试验:

插板为一块13cm×13cm的木板,木板上有9个小孔,孔深1.3cm,孔与孔的间隔为3.2cm,每孔直径0.71cm,插棒为长3.2cm、直径0.64cm的圆柱体,共9根。

患者取坐位,将插板放于患者前方桌上,插棒放于测试手一侧的浅器皿中,让患者将9根木棒一次一根地分别将插入9个孔中,再一次一根地将木棒从孔中拔出放入浅器皿中。

记录完成时间。

先测定健手再测定患手。

(三)神经电生理检查

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等。

三、康复治疗

手外伤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包括:

预防和减轻肿胀,促进组织愈合,减轻疼痛;避免肌肉的误用、废用和过度使用,避免关节损害或损伤,预防畸形;提高手的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手的灵巧性及协调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一)运动治疗运动治疗是手外伤康复治疗的重要方法,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

若无肌腱损伤或损伤已愈合,应酌情进行肌肉肌腱的牵伸训练。

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可进行受限关节的关节松动术、手部肌肉的肌力训练等。

伴有感觉神经损伤者则需要进行感觉再训练。

1.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训练此项训练可预防关节挛缩,恢复或改善关节功能。

患者在去除外固定之初难以自主活动,应予以各关节全范围的被动活动,随着主动活动的增加,逐渐变被动活动为助力运动,渐渐减少助力直至完全主动活动。

手部关节活动训练包括不同肌腱的滑动和复合的握拳运动。

为维持正常关节活动范围,每天应活动三遍关节,每遍应使所有关节至少作5~10次全范围活动。

被动的关节活动范围练习要在病人耐受限度内进行,手法要轻柔,过度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练习会加重组织创伤,产生疼痛,引起肿胀,影响手的活动。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前可采用热疗改善软组织的延伸性,减轻治疗中的不适感,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后,可采用冰敷改善肿胀和疼痛。

如病人诉手长时间疼痛,则提示治疗强度过量,应及时调整治疗强度或治疗时间。

手主动运动方法:

①腕关节背伸/掌屈;②桡偏/尺偏;③前臂旋前/旋后;④掌指和指间关节屈/伸;⑤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同时伸直/同时屈曲;⑥手指内收/外展;⑦拇指外展/内收;⑧拇指与其他指的对指;⑨拇指屈伸。

2.肌力训练早期外固定时嘱患者进行受累部分肌肉的等长运动训练,去除外固定后,可进行被动活动、助力运动等训练,以后渐过渡到主动运动训练、抗阻运动训练,以促进肌力最大限度地恢复。

抗阻训练可用健侧上肢提供逐渐增加的重量和阻力进行,亦可由作业治疗师徒手施加阻力进行,或选用手辅助器、手练习器、各种弹簧和负重物、治疗用滑轮和弹力带等进行渐进性抗阻练习。

3.关节松动技术是治疗者在关节可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属被动运动范畴,具有增加关节活动度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操作如下:

(1)腕掌关节:

主要做长轴牵引,起到一般松动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病人坐位,前臂旋前放在治疗桌面,腕部伸出桌面,中立位。

治疗师一手固定近侧腕骨,另一手握住相对应的掌骨,向远端牵伸。

(2)掌骨间关节:

主要做前后位或后前位滑动,其作用是增加相邻掌骨间的活动。

病人坐位,前后位滑动时前臂旋后,后前位滑动时前臂旋前。

治疗师面对病人,双手拇指放在相邻掌骨的远端,前后位活动时,拇指在掌侧,其余手指在背侧,后前位活动时,拇指在背侧,四指在掌侧。

松动时,治疗师一手固定,另一手将相邻的掌骨由背侧(后前位)推动。

(3)掌指关节

1)牵拉挤压:

作用是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中立位置放桌面,腕中立位。

治疗师一手固定掌骨远端,另一手将指骨轻柔缓慢地向远端牵拉,然后放松,挤压掌指关节。

2)前后位或后前位滑动:

前后位滑动增加掌指关节屈曲,后前位滑动增加掌指关节伸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放在桌面。

治疗师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近端指骨向背侧(前后位)或向掌侧(后前位)推动。

3)侧方滑动:

作用是增加掌指关节内收、外展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前或中立位置于桌面,治疗师一手握住掌骨远端固定,另一手握住近节指骨的内外侧,将指向桡侧或尺侧推动。

4)旋前旋后:

作用是一般松动、增加掌指关节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前置于桌面。

治疗师一手固定掌骨远端,另一手握住指骨近端,将指骨稍作牵拉,同时向掌侧或背侧旋转。

(4)拇指腕掌关节

1)纵轴牵引:

作用是一般松动、缓解疼痛。

病人坐位,前臂中立位置于桌面。

治疗师一手握住远侧腕骨的大多角骨固定,另一手握住拇指近节指骨,并向远端牵拉。

2)前后位滑动:

作用是增加拇腕关节的屈曲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后位置于桌面。

治疗师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及远侧腕骨固定,另一手握住第Ⅰ掌骨,向掌侧推动。

3)尺侧滑动:

作用是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后位。

治疗师一手握住手腕背,手指放在舟骨、大多角骨及掌骨近端,另一手放在第Ⅰ掌骨处,将第Ⅰ掌骨向尺侧推动。

4)桡侧活动:

作用是增加拇指对掌活动范围。

病人坐位,前臂旋后位。

治疗师一手握住手腕背,手指放在舟骨、大多角骨及掌骨近端,另手放在第Ⅰ掌骨处,将第Ⅰ掌骨向桡侧推动。

(5)指间关节:

包括近节及远节指间关节,松动手法相同。

①牵拉/挤压;②前后位/后前位滑动;③桡侧/尺侧滑动;④旋前/旋后滑动。

上述手法基本与掌指关节松动手法相同。

腕部损伤或固定时间过长会造成手和腕关节僵硬、疼痛及功能障碍,因此腕骨间松动亦很重要。

一般以头状骨为轴心作腕骨间松动。

(二)手夹板的应用

手夹板是手功能康复的重要治疗用具,用来制动、支持和纠正受损和变形的身体结构,并能够维持和促进关节活动的一种装置。

手夹板按其功能可分为固定性和功能性夹板两类。

固定性手夹板没有可动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固定手于功能位,限制异常运动,故常用于治疗手部骨折脱位、关节炎、手术后暂时性制动等。

功能性夹板允许肢体有一定程度的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使用的手夹板种类较多,现介绍以下几种。

1.手功能位夹板主要是维持腕和手的功能位,对抗手部畸形位置。

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手部创伤性的肌腱损伤和手部烧伤等。

2.抗痉挛夹板主要是维持手于最佳姿势,预防畸形及挛缩。

由手休息位夹板和背托夹板组成。

3.手舟骨固定夹板主要用于舟骨骨折后的固定,制动碗关节、拇指掌腕关节及拇指掌指关节,四指掌指及指间关节可活动,为腕关节及手提供力量支持。

4.Kleinert夹板主要适用于腕以远的屈拇长肌腱及屈指浅、深肌腱断裂修复术后固定。

夹板可以维持腕关节30°屈曲,掌指关节70°屈曲,在夹板的控制范围内可主动伸指间关节、利用橡皮筋被动屈指间关节,帮助修补后的屈肌腱滑动。

5.掌骨固定夹板适用于掌骨骨折的固定,减轻掌骨骨折后的疼痛,并预防掌骨骨折处的移位。

有掌骨头骨折固定夹板及掌骨基底骨折固定夹板。

6.腕伸夹板用于支持手和腕于功能位,允许拇指和手指的运动。

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桡神经损伤、烧伤、四肢瘫、腕管综合征等。

7.伸指夹板可以保持手指远、近端指间关节完全于伸直位,掌指关节90°屈曲。

适用于指骨骨折或指间关节屈曲挛缩的患者。

(三)物理因子疗法

早期使用物理因子疗法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消炎镇痛、防治感染,加快伤口愈合。

后期使用可以软化瘢痕及粘连组织,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组织的可塑性,从而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

1.消除肿胀可选用冰疗法、压力疗法、超短波疗法及电磁波治疗等。

2.控制伤口感染可选用微波、超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及电磁波治疗等。

3.缓解疼痛可选用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微波疗法及超声波疗法等。

4.处理增生性瘢痕可选用超声波疗法、音频电疗法及蜡疗法等。

5.改善肌肉收缩可选用低频脉冲电疗法及干扰电疗法等。

6.促进骨折愈合可选用干扰电疗法、直流电钙离子导入疗法、电脑骨折愈合治疗仪治疗等。

7.促进神经生长可选用超声疗法、磁疗法等。

(四)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针对伤手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和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有助于恢复伤手功能和技能的作业,让患者参与“适应性活动”,并按指定的要求进行训练,逐步最大限度地恢复伤手的功能。

1.手部抓握作业可选编织、包装、木工、装配及园艺等作业,以帮助患者练习手部各种方式的抓握动作。

2.日常生活活动作业可选穿脱衣服、鞋袜、拿杯子、端碗、捏筷子、切割食品、烹调及整理房间等,以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手的灵活性及协调性,改善手部感觉功能。

3.适应环境作业可选择应用矫形器及其他适应器具,改装各种日常用具,以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4.综合能力作业可选下棋、玩纸牌、弹奏乐器、各种球类运动等文娱活动,以提高感觉和运动功能及社交能力。

5.工作前作业可选相关的模拟工作或真实的工作活动,改善手的运动功能,增强患者成就感及自信心,提高职业技能,帮助患者早日重返工作岗位。

(五)心理康复

手外伤多为突发性损伤,尤其青壮年较多,一旦手功能障碍,导致生活不能自理,丧失劳动能力,就容易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

康复工作者在给患者进行手功能康复的同时应进行心理康复。

治疗师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工作性质、家庭情况等,同患者进行坦诚的交流,增进医患间的信任,让患者将心里的痛苦倾诉出来,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配合进行康复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细致、耐心、有计划地向患者交待疾病可能的预后,并进行认知治疗,帮助患者正确评价自己,增强自信,改变不良认知,提高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六)手外伤常见问题的康复

1.肿胀的康复手外伤后常出现肿胀,影响手发挥正常力学功能,因此预防和治疗肿胀是手功能康复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1)抬高患肢:

损伤或手术后应使伤手持续性抬高,伤手位置应高于心脏水平。

(2)固定患肢:

用掌侧前臂夹板(或石膏托)固定伤肢,其远端不超过掌横纹,使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能主动活动。

(3)主动活动:

有助静脉回流,是消除肿胀重要的方法。

(4)加压治疗

1)橡胶条或弹力绷带:

自指尖开始缠绕手指至根部,然后放开。

重复进行,每日数次。

2)弹力指套:

适用于单个手指肿胀。

3)等张压力手套:

佩戴应注意指蹼部位与手套紧贴,否则指蹼部位无压力,将成为水肿液滞留区。

(5)按摩:

若肢体皮肤条件许可,可在伤肢抬高位作向心性按摩,促进静脉回流。

(6)冰疗法

1)冰敷法:

将碎冰颗粒用毛巾包好,敷患处15~20分钟。

2)冰水浸泡法:

用碎冰调节水温至10~15℃,将患手浸入冰水内15~20分钟。

(7)超短波疗法:

无热量,对置法,10分钟/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2.疼痛的康复疼痛是手康复中的一个常见问题,可以引起过度保护和运动功能失调。

治疗方法参照第八章第一节。

3.肌萎缩康复创伤、手术或制动等可能会引起肢体肌肉萎缩,病程较短经过适当锻炼可以迅速恢复,而神经断裂修复术后,由于神经再生到达靶器官时间较长,会影响萎缩肌肉的恢复。

因此,在治疗前应注意评定肌力状况及神经损伤程度。

当肌力0~1级时,可用肌电生物反馈进行肌肉训练;肌力2级时,继续电刺激、按摩或利用滑板器械等方法进行运动;肌力3级或3级以上时,进行抗阻练习,每次练习时,手及各指要有几次最大用力和最大范围的运动。

注意观察手及各指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4.感觉障碍的康复手部神经损伤后,常出现非正常的感觉及某些部位的感觉缺如。

患者可通过感觉学习及训练,在脑中将这种异常刺激感觉与受伤前脑中已存在的、对某物体表面形状的反应联系起来,进一步训练患者形成一种高度的感觉认识,即感觉可以通过学习而重建。

手的感觉恢复顺序:

痛觉和温度觉、30Hz振动觉、移动性触觉、恒定性触觉、256Hz振动觉、辨别觉。

感觉训练分早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