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928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6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docx

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考试复习

2018高二下学期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部分:

选修三《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

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

总体: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

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

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a+.促进文化交流(

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

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4.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5.旅游资源的分类

(重要标志)

 

6.旅游资源的特性

多样性(表现在:

a.内容上的多样性b.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

非凡性

可创造性

永续性(相对的:

只有在适度开发和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7.评价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

资源价值a.美学价值b.科学价值(指:

地文景观)c.历史文化价值d.经济价值e.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侧重景观数量)f.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侧重景观类型)

地理位置与交通

客源市场(对客源市场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

主要指标:

a.客源地(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b.客源地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靠近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价值高)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9.我国的世界遗产价值

【中国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  

1、泰山(山东,1987.12)  

2、黄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乐山大佛(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10处)】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湖南)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四川)

3、黄龙风景名胜区  (四川)

4、三江并流  (云南)

5、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江西) 

6、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基地(四川)  

7、中国南方喀斯特( 2014.6.23“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作为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云南、贵州、重庆)  

8、中国丹霞(贵州、福建、湖南、广东、江西、浙江)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

10、新疆天山(新疆)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31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2.长城(北京,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沈阳故宫(辽宁),2004.7世界文化遗产)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世界文化遗产)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世界文化遗产)  

10.福建土楼(福建,2008.7.7世界文化遗产)  

11.丽江古城(云南,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2.平遥古城(山西,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3.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世界文化遗产)  

14.颐和园(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遗产)  

15.天坛(北京,1998.11世界文化遗产)  

16.大足石刻(重庆,1999.12世界文化遗产)  

1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盛京三陵(辽宁),2004.7世界文化遗产)  

18.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19.龙门石窟(河南,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20.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世界文化遗产)  

21.云冈石窟(山西,2001.12世界文化遗产)  

22.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7.1世界文化遗产)  

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世界文化遗产)  

24.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世界文化遗产)  

2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6.28世界文化遗产)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2011.8.2世界文化遗产)  

27.元上都遗址(内蒙古,2012.6.29世界文化遗产)

28.庐山(江西,1996.12世界文化景观)  

29.五台山(山西,2009.6.26世界文化景观)  

30.杭州西湖文化遗产(浙江,杭州,2011.6.27世界文化景观)  

31.哈尼梯田(云南,2013.6.22世界文化景观)

10.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了解景观信息(在景观观赏前,应通过查看有关资料,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

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了解景观形成原理,景观的美学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等)

选择观赏位置(确定好观赏距离、观赏角度和选择是否动态观赏)

把握观赏时机(如:

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

抓住景观特色(在观赏的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应保持一定的节奏)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主要有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

其和谐可表现在:

a.人文景观布局设计因势、得体,与自然协调,突出自然美。

b.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渲染自然景观。

c.民俗风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以情观景(方法:

a.综合感受,动用感官b.发挥想象c.移情于景,情景交融d.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11.园林的构景手法[4]

主配(即主景和配景)

层次

框景

借景

★12.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概况

(1)位置:

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

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

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黄山四绝

 

成因

奇松

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

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

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怪石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

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

云海

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温泉

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13.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2)成因

 

形成条件

海域环境

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盐度平均3.5%

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

海水浅,阳光充足

地质环境

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14.云南元阳梯田景区

地理位置:

位于云南省南部,与昆明相距290千米。

元阳梯田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崎岖;哀牢山区一年四季有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附近元江水汽

蒸腾升空,形成了连绵雨水。

人为原因:

当地人修建水渠网络,引山泉溪流进田,解决水源问题。

15.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古城区

塞纳河概况:

由东南向西北穿过巴黎,水位稳定,少洪涝,全年不冻,利于航行。

被法国人称作“母亲河”。

塞纳河畔的建筑艺术和名胜古迹:

埃菲尔铁塔、戴高乐广场、爱丽舍宫、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

16.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a.环境污染b.对生物的危害(捕猎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干扰生物的生活习性、阻断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导致某些珍稀物种的灭绝)c.开发建设和游人对地表环境、自然资源的破坏(如:

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板结、滑坡、雪崩等)d.对视觉效果的破坏(建筑物、索道、停车场等)

对社会环境的破坏:

a.对传统社区文化的破坏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c.旅游热点地区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如:

城市景观破坏、建筑物过于密集、交通拥挤等)

17.旅游环境容量(或称旅游承载能力,简称旅游容量)

定义:

指对某一旅游开发地域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

旅游开发地域及级别排列:

旅游景点<旅游景区<旅游地

意义:

旅游环境容量的合理测算,是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依据,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分类:

a.旅游极限容量(达到旅游极限容量称为饱和)b.旅游合理容量(或称:

旅游最适容量或旅游最佳容量,指旅游环境处于最佳状态)

★18.旅游环境保护的措施[9]

政府:

a.建设排污处理设施b.倡导绿色旅游c.建设各种环境保护区

旅游研究和教育专家:

a.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b.普及旅游环境保护教育

旅游开发商和经营者:

a.评定旅游环境容量b.禁止破坏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工程

立法机关:

a.编制旅游开发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和法规b.健全旅游环境保护法规

19.设计旅游活动的步骤

了解旅游者的主观愿望和能力a.考虑主观因素[个人的兴趣(即旅游动机)和爱好(即旅游偏好)的不同。

其中,旅游动机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要求,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b.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闲暇时间的限制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旅游服务设施和条件,以及大致的旅行费用等)

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线路a.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b.选择与居住地环境差异较大的旅游地c.选择最小旅游时间比

保证旅游安全a.考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如:

地形、气候、水文等)b.考虑旅游硬件设施情况(如:

交通等)c.考虑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部分: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重点图:

书p5图1.8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分成四类:

气象灾害(干旱、寒潮、热带气旋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水文灾害(洪涝、风暴潮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

2、主要的气象灾害(图册p102)

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台风

暴雨洪涝

干旱

寒潮

成因

低纬度的洋面上湿热空气大规模升至高空,周围低空空气向中心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空气大旋涡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等条件,造成连续的暴雨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

天气系统

气旋

 

冷锋、暖锋、气旋、台风等

单一大陆气团、副热带高压

冷锋

 

在我国的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内陆也受影响

集中在东部季风区,时间上与暴雨时间高度一致

春夏季节,分布普遍,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书p45图2.30)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均受影响

危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有的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防御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警报或紧急警报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预报;防洪采取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能及时返航;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认真阅读:

书p7——16的图、画的重点

3、主要地质灾害(图册p101)

类型

成因

基本知识

基本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地震

内力

作用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

震级:

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书p10图1.13)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滑坡

外力

作用(斜

坡重力作

用)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

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

主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中国的西南地区

泥石流

外力作用

由暴雨、冰雪洪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同上

同上

同上

4、主要海洋灾害

类型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海啸

是由于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

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

风暴潮

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

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

二、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书p25图2.2)

灾害种类

区域分布

原因

旱灾

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

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台风

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

濒临西北太平洋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区

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地震

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

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滑坡、

泥石流

西南地区为多发区

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

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从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看,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

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程度也较低。

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从世界范围看,亚洲和非洲受自然灾害的危害较为严重。

2、我国灾害多发的原因归纳

四.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①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②工程性防御措施:

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主要有三种方式:

方式

实例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的土体,防

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

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改变地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2、部分灾害的工程措施

洪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拦蓄洪水③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④退耕还湖,提高蓄洪能力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提高泄洪能力。

⑥加固堤坝

⑦开挖入海新河,提高泄洪能力(针对海河、淮河)

旱灾:

①植树种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②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③开挖机井,抽取地下水④防治水污染,充分利用水资源

⑤培育、种植旱生作物(针对旱作农业区)⑥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加水分入渗(针对旱作农业区)

沙尘暴:

①退耕还林、还草②合理载畜量,推广轮牧③植树种草,建立防护林④工程固沙

风暴潮:

①修建、加固沿海塘坝②建设、恢复海防林③保护沿海堡礁

滑坡:

①植树种草,做好滑坡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④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泥石流:

①植树种草,做好泥石流区的绿化工程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环境

③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等

蝗灾:

1.农业防治:

①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②在荒滩坑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蝗灾发生环境的面积

③植树造林,改变蝗灾区的小气候,减少蝗虫产卵繁殖的场所

2.生物措施:

④保护或者饲养蝗虫的天敌(青蛙.白翅浮鸥等)⑤大面积施用蝗虫微孢子虫

3.药剂防治:

⑥人工或者飞机大面积喷洒药剂灭蝗

水华和赤潮:

①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达标排放,治理水污染②解决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

③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使用④使用无磷洗涤剂

五、常见自然灾害的有利影响归纳如下:

(1)台风:

①携带大量淡水资源,缓解旱情;②在一定程度上降温,缓解酷暑;③维持着地球的热量平衡;④增加捕鱼产量(使江河湖海底部营养物

质上泛,鱼饵增多,吸引鱼群聚集)。

(2)沙尘暴:

①加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延缓全球变暖趋势;②中和酸性气体,降低北方酸雨发生概率;③形成黄土高原;④给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⑤形成“阳伞效应”,抑制全球变暖。

(3)寒潮:

①低温天气有效杀灭害虫和病菌;②带来大量降雪,利于农作物越冬、生长;③提供风能。

(4)雪灾:

①冻死越冬害虫;②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水源,缓解春旱;③增加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5)火山喷发:

①火山灰是天然肥料;②

提供热能(如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利用10座间歇性的火山热能建造发电站);③带来金刚石、硫磺等大量矿藏;④形成独特火山地貌,以及喷发不很剧烈的火山,均是优质旅游资源(如五大连池、夏威夷群岛上的熔岩瀑布)。

六、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1)洪水应急措施。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

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2)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3)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

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外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4)大雾和沙尘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

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如果遇到沙尘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九、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到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

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

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

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

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特别提醒】3S技术和其他技术、设备等常常联合组成自然灾害技术监测系统,遥感侧重于灾害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

统侧重于精确的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侧重于对灾害信息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为减灾防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1、中国的疆域(四至点、邻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临海)(图册p151、p152内容记要)

2、地理位置的描述:

纬度位置(五带、低中高纬)、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3、中国省级行政区划(位置、轮廓、简称、省会)(图册p151、p153)

4、中国的地形(图册p156-158)

主要的山脉、山脉的走向、地形区名称、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图册p157左下四张剖面图)、地形区特征和山脉的地理意义(图册p158四个表格)

5、中国的气候(图册p161-164)

中国一月、七月气温特征、原因

中国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原因

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气候成因

中国温度带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

中国干湿地区划分

中国锋面雨的移动规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范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6-7月;长江中下游的伏旱是7-8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成因(图册p30-31)

世界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对照图(图册p41右中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