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917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docx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

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

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

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

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

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工程施工布置及进度、淹没、占地与移民安置规划概况、工程投资估算。

2、工程分析

增加流域规划协调性分析;列入分析的工程包括:

大坝、施工作业场、各种料场、贮场、对外交通、施工道路、弃渣区、生活区、淹没区、库区清理、移民安置区、迁建工程等。

施工期

水环境影响源

砂石骨料废水、混凝土拌和废水、汽车保养与机修废水、生活污水。

大气污染源

爆破、砂石骨料加工、运输、燃油机械。

声污染源

爆破、砂石骨料加工、运输、振动机械。

固体废物

生活垃圾。

生态影响源

施工占地和坯方开挖对农业生态环境、林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弃渣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社会环境

施工运输车辆的增加对交通环境的影响;人员的增加可能引起疾病。

运行期

占地与淹没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生物量变化、生态变化、水文泥沙情势变化、建筑物阻隔、水资源分布改变等。

移民安置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生态破坏。

2.1.3主要环境影响

施工期

工程施工期的直接影响是占用土地、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施工现场噪声、扬尘及废物的污染;对原有自然景观或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的破坏;人类干扰和栖息地丧失造成野生动物物种减少或丧失;施工队伍进驻造成的污染和对水库水坝地区动植物的干扰与破坏等。

运行期

淹没土地,丧失农、林、牧和湿地资源;有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的文物资源的破坏;野生动物、植物物种迁移或丧失;淹没土地上残存有机物在水库蓄水时会成为营养使水库鱼类和其他植物大量繁殖,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水质恶化;为水坝建设进行的河道加宽或改造,会改变原来的水文状况,形成塌岸或塌堤灾害;泥沙在水库前沉积,造成回水现象和上游地区的泛滥;影响鱼类产卵环境和洄游通道。

防洪构筑物

为防洪而建设的构筑物破坏了洪水的天然模式,会使原来洪水泛滥的平原土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使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改变而数量下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也会有水体流失问题。

水库移民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大量移民。

大量移民造成新移居地土地、用水等压力。

与水传播有关的病原孳生,导致传染病流行。

功能协调问题

许多水库有多种功能,有些功能可能相互矛盾。

如供水与养殖、旅游等功能矛盾;上游污染与下游引水的矛盾。

2.1.4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筹建期

筹建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一般包括:

筹建环境管理机构、人员培训、把环评报告书中的有关环保措施列入工程最终设计文件、招标文件及合同文件中必须包括环境保护条款等。

施工期

一般按常规项目施工期采取相应措施,包括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噪声控制、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人群健康保护、景观与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措施。

运行期

关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合理开发)、水土保持(土壤环境保护主要采取砌浆片石、砌块石、设置临时拦挡及排水设旆等工程措施以及复耕、覆土造地、绿化等生态措施)、生物保护及其他生态保护、下游生态流量(保证减少河段水生生物的生存)、在适宜河段和库区投放鱼苗。

2.1.5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是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关注生态环境影响(含水土流失问题)和水环境影响评价,特别是水文情势的变化及由此导致的生态影响。

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1、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影响及可能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2、森林生态系统切割(森林生境切割)与阻隔导致的野生动物影响;

3、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特别是农业占地和占用基本农田问题;

4、取土场、弃渣场等非永久占地的复垦与生态恢复(植被重建);

5、河流水生生态影响:

影响因素;影响对象;重点是底栖生物和鱼类;重要影响问题;产卵与卵孵化,回游通道、越冬及其他栖息地、水温、水文情势。

6、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7、景观美学影响评价;

8、噪声敏感点的监测、影响评价及保护措施;9、水环境尤其是水源的保护问题;

10、水资源配置及所产生的生态影响;11、大坝建设对河流廊道的生态功能的影响;

12、移民安置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社会问题;13、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

3、现状调查

3.1、生态现状调查及影响评价

①工程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的植被类型、面积,特别是库区淹没区的植被类型与面积、分布情况;森林调查:

类型、面积、覆盖率、生物量、组成的物种等;评价生物量损失、物种影响、有无重要保护物种、有无重要功能要求(如水源林等)。

②陆生和水生动物:

种群、分布、数量;评价生物量损失、物种影响、有无重要保护物种。

要阐明是否有鱼类“三场”、洄游通道分布。

特别要明确区内是否有国家和地方保护、珍惜濒危特有鱼类的分布,如有需阐明其生态习性、繁殖特性等。

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及其产卵场。

重点调查陆域范围内有无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和特有种,天然的经济物种及自然保护区等。

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调查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与保护要求等。

③农业生态调查与评价:

占地类型、面积、占用基本农田数量、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土地质量。

土壤情况,包括耕作层的厚度、结构与肥力等;

④水土流失调查与评价:

侵蚀面积、程度、侵蚀量及损失,发展趋势及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工程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⑤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库周边景观敏感点段,主要景观保护目标及保护要求,水库建设与重要景观景点的关系。

⑥地质环境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可能发生情况;

现状调查方法有:

现有资料收集、分析,规划图件收集;植被样方调查,主要调查物种、覆盖率及生物量;现场勘察景观敏感点段;也可利用遥感信息测算植被覆盖率、地形地貌及各类生态系统面积、水土流失情况;以及访问专家和当地群众等。

记忆口诀:

生态调查(题干)时把动物(陆生和水生动物)弄(农业)到深(森林)水(水土流失)井(景观资源)里。

3.2、陆生生态现状调查

A、工程影响区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及分布,

B、野生动物区系、种类、数量及分布

C、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类、种群规模、生态习性、种群结构、生境条件及分布、保护级别与保护状态

D、受工程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级别、范围与功能分区及主要保护对象状况。

(1)调查上游陆域大坝蓄水淹没区及影响范围内涉及的物种、种群和生态系统。

(2)重点调查陆域范围内有无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关键种、土著种和特有种,天然的经济物种及自然保护区等。

如涉及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生物、珍稀濒危生物和地方特有物种时,应逐个或逐类调查说明其类型、分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与保护要求等。

(3)植被调查可设置样方,调查植被组成、分层现象、优势种、频率、密度、生物量等指标。

(4)动物调查,应调查动物种类、分布、食源、水源、庇护所、繁殖所及领地范围,生理生殖特性,移动迁徙等活动规律。

(5)调查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和演变过程。

(6)调查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

3.3、水生生态现状调查

(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和沉水植物或挺水植物种类;

(2)重要的是鱼类及其他经济水生动物的种类;(3)是否有洄游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4)水生生物的生物量;(5)水生生物生境条件,包括水文情势、水质等。

记忆汇总:

1、植物(浮游、挺水、沉水)2、动物(浮游、底栖)3、生物(着生、水生、洄游)水生生物生境条件、生物量。

种类、鱼类

3.4、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查

(1)基本农田分布,给出分布图;

(2)工程占用的基本农田数量、位置;(3)基本农田土壤类型、结构、肥力等;(4)主要农作物种类、产量,生长季等;(5)农田灌溉设施及其分布,工程可能影响的主要农灌设施。

4.生态影响

4.1、主要生态影响

(1)施工期:

人员的进驻及水文改变引起野生生物(含水生生物)物种的迁移或灭绝;绿地数量及空间结构的变化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施工对土地生产能力的影响;施工对自然遗迹、人文景观及人群健康的影响。

(2)运营期:

项目的运营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景观生态影响;移民安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库的淹没对陆生生态的影响;大坝的建设对水生生物交流的影响,尤其是洄游性鱼类;水文情势的变化对水生生态的影响;减脱水段生态系统的影响;对鱼类三场的破坏;长期库岸侵蚀和边坡稳定引发的塌方、滑坡、泥石流及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陆生生态重点关注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重点从水库淹没、工程占地、施工期及移民安置等方面进行分析;

水生生态重点关注是否有鱼类三场、洄游通道、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物种、重要经济鱼类及渔业资源的种类、分布等。

4.2、引水式年调节电站对坝下区域的主要生态影响

(1)坝下出现减脱水段,生态系统类型与结构,以及生物种群将发生变化,尤其是河流生态系统将变化为陆地生态系统;

(2)清水下泄对河道具有一定的冲蚀影响;

(3)存在下泄低温水的可能性,若用低温水灌溉,容易导致下游区域农作物的减产;

(4)阻隔的洄游性鱼类的通道,使其产卵场受到破坏,并影响其产卵。

(5)下游区域容易产生盐碱化。

(6)下游区域如有湿地,可能出现一定的萎缩。

4.3、大坝建设可能导致的生态系统变化。

坝上淹没区,由原来的河流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变成湖泊型生态系统;

坝下减脱水段,则由原来的水生生态系统(河流、湿地、湖泊)变为陆地生态系统。

并有可能导致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萎缩。

4.4、对鱼类的影响:

施工期

主要是施工作业造成局部河段水文情势改变,特别是施工期库区清理、施工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及施工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进入河道,对鱼类生境造成不良影响。

施工期的施工活动会扰动水体,导致水质、流速、水文等的变化对鱼类种类、数量、种群、分布、生境、鱼类三场等的影响。

营运期

①若工程未能设置合理的过鱼设施,则大坝建设将阻断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通道;

②由于水流变缓,使原来适应流水生境的鱼类不能生活,被迫向库尾上游流水生境迁移,而喜欢静水环境的鱼类则可在库区繁育、生活,造成库区鱼类种群组成与结构的改变;

③由于大坝的阻隔影响,库区水流变缓,不能使卵苗进行长距离顺水漂流,影响卵苗孵化。

④由于库区淹没及其水文情势的改变,影响了本地特有洄游性鱼类的产卵场环境。

⑤对坝下游鱼类的影响:

过饱和气体的影响、水文情势的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水利水电的建设

①大坝阻隔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同时也阻隔上下游鱼类的交流(能流、物流、饵料流等);②库区的水质恶化;

③氮气过饱和;

④低温水下泄;

⑤库区前后鱼类三场的破坏;

⑥下游形成减脱水段;

⑦库区水文情势的变化特别是水流变缓对急流性鱼类的影响进而影响鱼类种群结构。

拦河建筑物(大坝)

(1)水电水利工程拦河建筑物使河流水生生境片断化,阻隔鱼类洄游通道;

(2)大增阻碍上下游鱼类种质交流。

(3)库区水深、流速等水文情势的变化,坝下河段的减脱水等会造成原有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水生生境的改变甚至消失,致使鱼类区系组成(急流性鱼类与静水鱼类)发生变化,特别是珍稀保护、特有物种的消失。

(4)水电水利工程泄流消能可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对部分鱼类特别是幼鱼造成严重影响。

大坝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

大坝对半洄游性鱼类影响

水文情势的变化改变了洄游性鱼类的生境,对鱼类饵料的生存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洄游性鱼类的生存及生长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如果大坝没有设置过鱼通道(或设置的通道不合理),大坝就会成为半洄游性鱼类与其“三场”之间的障碍,阻隔了半洄游性鱼类洄游行为;

对鱼类三场的破坏;

大坝建设改变了半洄游性鱼类的水生生境,包括水温、盐度、流速、流量等水文情势,以及水质和饵料,影响半洄游性鱼类的繁殖等生理活动。

大坝的阻隔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

低温水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

减缓措施就是设置合理的过鱼通道。

根据洄游性鱼类的洄游特性,选择鱼闸、鱼池、鱼梯等方式保障鱼类的洄游。

氮气过饱和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

半洄游鱼类,也称河口性鱼类—终身生活在河口者除外,是指淡水鱼类在淡水水域中从一种类型的水体到另一种类型的水体,以及栖居在浅海区或咸淡水区的鱼类进入江河的洄游。

4.5、水库运行期对下游河段鱼类的主要影响因素

(1)在工程运行期,由于大坝阻隔,对上下游鱼类物种交流有一定阻碍。

(2)本项目大坝下游有鱼类的索饵、产卵场,被大坝截在上游的鱼类进入索饵和产卵场成为困难,而水库不同方式的放水对下游河道的水生生态影响明显。

(3)水文情势的变化导致饵料生物变化无常,水温、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的变化对鱼类产卵也有不利的影响。

(4)河道中鱼类的种群结构将发生变化、急流性或深水性鱼类将对下游水位变浅不适应。

4.6、针对水电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特点,可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1)在珍稀保护、特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洄游通道建闸、筑坝,须采取过鱼措施。

对于拦河闸和水头较低的大坝,宜修建鱼道、鱼梯、鱼闸等永久性的过鱼建筑物;对于高坝大库,宜设置升鱼机,配备鱼泵、过鱼船,以及采取人工网捕过坝措施。

(2)工程建成运行造成鱼类资源量减少,应实施人工增殖放流措施。

(验收工程考虑)

(3)工程建设使鱼类“三场”和重要栖息地遭到破坏和消失,应尽量选择适宜河段人工营造相应水生生境。

(4)工程建设造成珍稀保护、特有鱼类资源量下降,影响鱼类种群稳定,除了人工增殖措施外,可在社会和自然条件适宜河段设立鱼类保护区和禁渔区。

(5)对存在气体过饱和影响的水电水利工程,需采取对策措施,如调整泄流建筑物形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泄流时间,降低泄流量;多种设施合理组合泄流措施等。

4.7、工程对受保护鱼类产生的影响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1)大坝建设阻断了该受保护鱼类的洄游通道。

(2)库区大量蓄水,受回水的顶托作用,库尾的产卵场环境也受到影响,影响鱼类产卵和孵化。

(3)库区水文情势变化,特别是水流变缓,不适宜急流性鱼类生活,将导致库区鱼类种群组成的变化,包括受保护鱼类。

(4)库区较大面积的淹没区,蓄水及周边面源污染物的排入,特别是如果移民安置不当,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使库区水质变差,影响鱼类的生境。

(5)由于工程建设导致下游出现减水段,影响鱼类的正常生活和洄游。

(6)针对以上问题,库区蓄水前应进行认真的清理,妥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包括合理选择安置区);采取合理调度工程发电,确保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工作的长效性;采取人工增殖放流、营造适宜的产卵场(如建立人工鱼礁)措施、建立鱼类保护区;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过鱼通道、加强渔政管理和生态监测;防治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切实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4.8、河道生态用水素需考虑的因素

(1)坝下工农业生产及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水量;

(2)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防止河床水位过低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3)维持河道水质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

(4)水面蒸散量(一般不考虑);

(5)维持地下水位动态平衡所需要的补给水量;航运、景观和水上娱乐环境需水量;

(6)河道外生态需水量,包括河岸植被需水量、相连湿地补给量;

(7)河口地区生物的需水量和防止咸潮入侵的基本水量等。

4.9、水电水利工程生态调度需考虑的因素。

(1)下游河道生态用水需要;

(2)缓解下泄低温水影响需要;

(3)鱼类洄游和产卵需要;

(4)降低大坝泄流造成水体溶解气体过饱和程度的需要;

(5)水体水质保护和防治富营养化的需要等方面。

4.10、生态用水量的确定理由及保障措施

(1)引水式和混合式电站引水发电以及堤坝式电站调峰运行将使坝下河段减(脱)水;

(2)调水、引水和供水等河道外用水水利工程也将造成下游河道减(脱)水;

(3)水文情势的变化将对水生生态、生产和生活用水、河道景观等产生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措施:

为维护河流基本生态需求,工程必须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其纳入工程水资源配置中统筹考虑,使河流水电动能经济规模和水资源配置向“绿色”方向发展。

4.11、确定维持河道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

(1)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最小水量一般不应小于河道控制断面多年平均流量的10%,当多年平均流量大于80m3/s时按5%取用;

(2)在生态系统有更多更高需要时应加大流量;

(3)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流、同一河流不同河段的生态用水要求差异较大,应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合适计算方法予以确定;

(4)应根据生态系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对流量的要求,给出年内下泄流量过程线;

(5)工农业生产、生活需水量和最小稀释净化水量计算需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4.12、水利水电项目对农业的影响

(1)永久占地及水库淹没:

库区的建设将占用土地、淹没一定的农田,要对农户进行经济补偿并在异地开垦土地,尤其是基本农田要保证“占一补一”实现占补平衡。

(2)水量:

大坝的建设将降低下游的水量,影响农业灌溉和生长,要保证一定的下泄流量。

(3)水质:

由于下游水量的减少进而影响水体的稀释净化能力,可能产生水体恶化、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区域污染控制措施,保障农业用水的水质。

(4)水温:

下泄低温水影响农业生长,要采取分层取水措施或水温恢复措施。

4.13、对两岸农田的不利影响途径与减缓措施。

(1)如果坝上河道两岸原来有农田,则会被库区蓄水淹没,造成损失,坝下河道两岸农田会由于水库蓄水而导致农灌用水的不足,或低温水下泄而使农作物减产,清水下泄对下游河道两岸的冲蚀会剥蚀掉一部分临近河岸的农田。

(2)对造成的农田损失进行补偿,对失地农民进行经济补偿,并进行异地开垦。

(3)保障一定的下泄流量,满足农灌用水,采取分层取水的方式使下泄水的水温不致太低,避免在中午植物蒸腾旺盛时灌水。

4.14、工程建设对陆生野生动物的影响

(1)施工期:

施工作业对陆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施工期大量的施工人员活动和施工机械噪声对野生动物产生惊扰;人员活动及可能发生的捕杀行为对动物造成不利影响。

(2)营运期:

库区蓄水淹没了陆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并对动物迁移形成阻隔影响,动物生境有可能缩小;坝下由于水位下降,为某些动物提供了生境,其数量可能增加,如鼠类。

4.15、库区“消落带”的生态问题。

(1)消落带(区),是指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

大坝建成,水库完工后,为保证发电需要,库区冬季正常蓄水水位较高,而夏季为防洪,水位下降。

这其间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即为消落带。

①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化。

蓄水前良好的陆生生态系统变成水生或半水生生态系统,而反复的水淹与出露,使消落带原有植被难以成活而退化,成为江(河)岸带中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带。

②水环境污染。

水位下降后,河道内沉淀的各种污染物将滞留在消落带上,在高温下易产生异臭,滋生病菌、寄生虫和蚊蝇,或导致流行病发生。

更严重的是,累年冬、夏两季蓄退水位,头一年沉淀在消落带内的污染物,又将成为第二年水质污染源,周而复始,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③生态屏障消失。

消落带植被淹没消失,库区失去了一道生态屏障。

消落区形成之前,库区两岸的植被不仅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而且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分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趋加重。

④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由于库岸长时间在水中,库岸山体吃水比重加大,而当夏天水位下降时,坡度较大的山体就可能造成滑坡、泥石流等。

⑤影响库区的旅游景观,浸泡的泥土不易排水,污染伴着垃圾、杂草,造成景观破坏。

记忆歌诀:

生态系统大改变,屏障消失水污染,地质灾害大风险,库区景观没人看。

4.16、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1)珍稀濒危植物采取工程防护、移植栽培、引种繁殖栽培、种子库保存和管理措施。

(2)珍稀濒危动物采取预留迁徙通道或建立新的栖息地和管理措施。

(3)鱼类和珍稀濒危水生生物采取栖息地保护、过鱼设施、人工增值放流、设立保护区和管理措施。

(4)水土流失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措施。

4.17、针对河流鱼类,工程建设及营运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充分调查和研究鱼类的生理生态特性,在大坝设置过鱼通道,根据河道生态及鱼类生长繁殖的要求分层放水,既保证一定的生态流量又尽可能创造较适宜的水文水力条件。

同时,要保证鱼类饵料生物的生活条件。

4.18、对植被的保护措施

(1)合理布置施工作业场所,控制占地面积,减少对植物的破坏;

(2)对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

(3)对于工程永久占地,施工前剥离表层土壤并保存,用于取弃土场、弃土弃渣场或其它受破坏区域的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

(4)对现有的古树名木等采取移植、工程防护、引种繁育栽培、种子库保存等措施和管理措施;

(5)对水土流失地区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控制水土流失进一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6)优化移民安置,严格控制在25°以上的陡坡开垦种植农作物,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7)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和植被破坏,必要时采取必要的拦挡等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破坏植被。

4.19、工程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

(1)临时占地在使用前应先剥离上层土壤层,堆放保存好,采取苫盖或截水、排水等必要的临时水土保持措施,用于农田或植被恢复。

(2)工程淹没及永久占地征用了较多的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因此临时占地的生态恢复应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