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88045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精.docx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料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精

专题22地理过程分析

[高考命题展望]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

其研究的内容大致包括:

①认识有限时段内的变化规律。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作为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这是“地理过程”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地理学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集中体现;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中。

[主干知识串讲]

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形式与意义)、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包括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阶段与影响)、产业活动(区位、地域类型与联系)、人地协调等。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中学地理复习特点,可大致归纳出以下内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下垫面因素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5.说明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6.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7.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8.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9.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

11.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12.以某经济发达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3.运用资料,从地理角度说明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形成原因;

14.以某种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要点串讲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1.基本原理:

(1)地表冷热不均,温度高处受热上升,温度低处收缩下沉;

(2)高低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3)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2.热力环流实例:

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季风环流等。

【例1】试从海陆热力性质的角度,分析地中海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气候的成因与分布等知识,核心知识是热力环流的成因。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中海冬季气温较周围陆地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会加强西风的势力;夏季相反,地中海会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势力。

【答案】冬季,地中海的气温周围陆地上的气温高,形成一个局部低压,对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有增强作用,使地中海地区温暖多雨;夏季,地中海的气温比周围陆地上的气温低,气压高,对(亚速尔)高压有加强作用,使沿岸地区晴热少雨。

二、地质作用及其影响

1.有关地震、火山的形成原因通常可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表面各种形态都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在分析某些较大的地形单元或地貌(如巴西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三峡、北欧西侧的峡湾等)形成原因或形成过程时,应考虑内力(通常用板块构造学说)、外力的共同作用,这样分析问题才会透彻,答案也显得更完整。

3.局部小地貌的形成原因可用最主要的地质作用来解释,如喀期特地貌、冲积扇、风蚀地貌等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4.河流地貌

(1)山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下切,形成V形河谷,一般多峡谷,流速快,谷底沉积物较粗大。

(2)在河流出山口,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形成扇形锥状堆积体,即冲-洪积扇。

一般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干旱地区绿洲一般位于冲积扇边缘。

在我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有较大面积的冲-洪积扇。

(3)平原地区河流,河道开阔,水流平缓,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冲积平原。

河底沉积物颗粒较细小,曲流发育,往往在凹岸侵蚀而凸岸堆积。

这里一般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源充足,有航运和养殖之利,人口、城市密集。

在河流入海口处,受潮水顶托等影响,流速减慢,泥沙堆积成多个沙洲,逐渐发育成为三角洲。

【例2】(原创题)经计算,黄河输送的泥沙堆积,只要2000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渤海填满,将华北平原抬高。

然而几千年来,渤海形状基本未变,华北平原海拔也基本维持在50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答案】一方面黄河泥沙虽然在堆积,但另一方面渤海地区的地壳也在不断下沉,二者同时进行,相互抵消,形成动态平衡。

【例3】读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某区域示意图,分析斜线所示地区地貌名称及其形成过程。

【解析】根据图中等高线及材料可以确定该地貌为冲积扇,其形成原因可根据流水沉积作用的原理进行解释。

【答案】该地貌是(山麓)冲积扇,是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所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由于流速降低在山前堆积形成的。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

1.产业结构调整

(1)农业结构调整: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应从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2)工业结构调整: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工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受资源条件、市场需求、科技水平、交通、劳动力成本、环境、政策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2.产业转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如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高,生产组织和员工培训等内部交易成本较高;一个地方投资环境改善后,可以减少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例4】阅读下面材料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回答: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

近十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关:

如,地势低平、降水丰富、河湖众多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市场需求、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改变。

【答案】

(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

(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

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

【例5】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

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读上图,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2)九十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成本)因素是影响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

(1)香港经济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劳动力、土地等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失去优势;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

因而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珠三角成为香港产品的加工基地,香港输出产品的经济格局。

(2)“珠三角”地区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放宽、灵活;随着“珠三角”地区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需要升级调整。

【课标新题借鉴】

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_________型产业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_______基地,香港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的优势担当研究开发中心和_________中心的角色,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2)结合所学简述图示地区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趋势。

(3)粤北山区设立的产业转移园区主要有哪些比较区位优势?

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汽车产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答案】

(1)劳动密集加工销售

(2)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3)优势: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较低措施:

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创新环境、防止工业污染(答出两项即可)

(4)布局特点:

汽车整车厂及其零部件厂在地理上集聚(以集群方式布局)形成原因:

及时交货、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协作与技术创新

【点评】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主题,按照问题探究的思路,逐步给出信息,层层深入,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试题源于教材(工业分散、产业转移)而又高于教材,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要求;采用案例分析的形式,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取材经典而又赋予时代气息。

劳动力与土地价格差异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产业的转出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除土地、劳动力的优势外,还要营造硬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劳动力素质、政策)、防止工业污染;从图中可以看出珠三角汽车产业以集群方式布局,原因来自课本。

 

【专题限时集训】

一、单项选择题

图1为我国东部某河流的一段,读图回答1~2题。

 

1.沿ab线所作的河床剖面图是()

 

2.若图1中的河流为长江的一段,此时以下叙述可信的是()

A.我国华北地区风沙肆虐B.亚洲高压此时最为强盛

C.墨累——达令盆地处在剪羊毛忙季D.长江口附近海水的盐度达一年内的最大值

1.A河流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坡度平缓;凹岸水流急,流水侵蚀强,坡度较陡。

2.C根据图中等潜水位线分析,此时河水补给潜水,长江流域应处于夏半年。

读下图,完成3~4题。

3.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地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国家海岸地区的典型景观?

A.挪威B.新西兰

C.日本D.西班牙

4.图中海岸典型景观,形成原因是

A.海浪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3.A该图为典型的峡湾,在挪威西侧最典型。

4.C该地貌是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后地壳下沉,海水入侵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回答5-7题。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是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

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

6.有关我国产业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B.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C.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D.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平衡

7.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A.日本一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我国中西部地区

B.日本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一我国中西部地区

C.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一日本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我国中西部地区

D.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一日本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

5.D目前,我国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6.D我国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

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一般在40%以上,一直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东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

7.A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方向主要是:

日本一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我国中西部地区,总是趋向于向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地方转移。

读美国1965—1983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表,回答8—9题。

美国1965—1983年间不同地区的净移民人口数量(单位:

千人)

地区

65-70年

70-75年

75-80年

80-85年

东北地区

-715

-1342

-1486

-640

中北部

-673

-1915

-1173

-1182

南部

+656

+1829

+1764

+1194

西部

+696

+718

+893

+518

8.下列有关美国人口迁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70年代东北部地区迁出人口多于迁入人口

B.70年代以后,南部地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

C.80年代以后,东北部地区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D.80年代以后,迁往“阳光地带”的人口数量明显减少

9.导致美国地区间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

A.地区间气候差异B.环境质量的变化

C.土地租金差异D.经济结构的调整

8.C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看出,美国东北地区和中北部一直是人口净迁出地区,西部和南部一直都是净迁入地区。

9.D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安徽省某镇是“蓝田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读图,回答1-3题。

10.部分污水不进沼气池而排人河流,不久以后,发现鱼类大量死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繁殖,鱼类缺氧死亡

B.污水有毒,鱼类中毒死亡

C.污水较脏,鱼类得病死亡

D.污水成分复杂,鱼类一时难以适应而死亡

11.二氧化碳进人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B.二氧化碳进人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C.大棚中蔬菜的生长会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及时补充

D.二氧化碳进人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10.A含有大量N、P的污水排入池塘,导致大量藻类和水生生物繁殖,使水中溶解氧的深度下降,鱼类主要因缺氧死亡。

11.C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温室大棚封闭与外界通风差,蔬菜生长消耗了室内二氧化碳,所以应及时补充。

二、非选择题

12.读我国部分地区一月气温分布图和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状况,回答问题。

(1)图中P地的温度范围是,比较图中M、N两气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6分)

(2)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区位选择的导因素是,不利因素是缺乏,它的铁矿石来自等国家;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宝山钢铁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原因是。

(6分)

(3)分析武汉市城市的区位和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

(6分)

(4)2018年东风汽车公司将总部从十堰迁至武汉,可以获得的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6分)

(5)根据图中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状况,分析工业扩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2分)

【答案】

(1)0℃~4℃M地的气温高于同纬度N地的气温,主要原因是M地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的秦岭对南下的冬季风有阻挡作用。

(6分)

(2)市场原料、燃料澳大利亚、印度、巴西合理位于河流的下游,盛行风垂直方向的郊区。

(6分)

(3)武汉城市区位是:

地势平坦、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

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接近原料(棉花)产地、该地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6分)

(4)武汉市为湖北省的省会,水陆交通发达,具有更好的技术、信息、市场等优势。

(6分)

(5)一个地区工业的扩展,会带来当地经济腾飞,交通发展、城市化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同时也会导致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资源的紧张,环境质量的下降,可能会弱化当地发展工业原有的区位优势。

(12分)

【解析】读图可知,4℃等温线在四川盆地向北凸出,说明比同纬度地区气候偏高,原因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工业的布局一是要考虑经济效益,二是要考虑社会效益。

三是要考虑环境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主要是防治污染,也就是考虑减少对大气、水体的污染。

从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可知,该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的台湾转移到长江三角洲,从2018年开始又由长江三角洲转移到武汉,辩证地分析该产业的转移,一方面是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即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地区某些产业优势的消失。

13.读世界某地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

百帕)分布图(虚线表示航海线),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气压值为________________。

(2分)

(2)此日,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7分)

(3)右图是渤海沿岸5个海水盐度测量站的海水盐度统计,概括渤海沿岸海水盐度变化的特征,并简述其成因。

(8分)

(4)如果某海轮因故在M点抛锚,而图中天气系统向西移动,问海轮所在处的天气将如何变化?

(从降雨、气温、风向等三方面简要分析)(12分)

(5)简述图甲河下游多发生洪水灾害的自然原因。

(7分)

答案:

1.(36分)

(1)1000百帕(2分)

(2)P地的风力比O地大

(2)P点的气压梯度大于O点(等压线疏密判断)(3分);P点为海洋表面,摩擦力小于O点。

(2分)

(3)七月盐度比九月低。

(2分)影响渤海沿岸海区盐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径流(4分);北方地区河流7、8月径流丰富,对海水稀释作用强,盐度偏低;九月份径流减少,盐度增大。

(2分)

(4)降雨:

晴→雨→晴→雨→晴(4分);气温:

冷→暖→冷(4分);风向:

偏西风→西南风→东南风(4分)

(5)甲河为海河,海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3分);海河流域水系呈“扇形”,干支流同时进入汛期,支流水位猛涨(2分);海河下游泥沙淤积,泄洪不畅(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过程的分析能力、海水盐度变化规律及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及过程等。

比较风力的大小,主要看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下垫面对风力的阻碍作用等。

天气的变化主要根据天气系统移动过程中气压场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海河流域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气候、水系等方面的原因有关。

14.读“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地貌类型示意图(图一)”及“华北部分地区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示意图(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冲积平原是什么平原?

具备哪些主要地形特征?

(2)该平原的形成与我国哪个地形区有密切联系?

请说明该平原的形成原因。

(3)观察图中运河,当时开凿运河在选址时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4)图一的两座山峰中,较早纳入世界自然一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哪一座(较高或较低的一座)?

该山峰是怎样形成的?

(5)图二中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后什么?

(6)图二所示地区在水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题?

请提出解决该地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

【解析】

(1)从图一中经纬度位置及海陆轮廓可知该冲积平原为华北平原,据此可思考华北平原地形特征。

(2)了解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势必会想与其相邻的黄土高原;要求动态地思考沉降与积全过程;并注意图中冲积扇及其他河谷。

(3)观察图中古冲积扇的东部边缘和山东丘陵的西部边缘,并联想到一系列湖泊的形成,可想到运河所经地区的地势及可利用的条件。

(4)图中较高的山峰(1524)是泰山,较早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其形成原因属于断层作用形成的断块山。

(5)河川径流量与该地区降水量和集中性强度有密切关系,要根据A、B两地地形和降水,具体分析。

(6)根据水资源的集中性程度及该地区气候条件可以得出结论是降水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再针对时间分配不均考虑应采取的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