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72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docx

中国通史归纳之原创DOC

古代辉煌史

夏商周,春秋战国

一:

政治

1)夏: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3)周1)封国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述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宗法制:

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

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

经济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

(2)石器锄耕(3)铁犁牛耕:

春秋出现。

2、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耕作方法:

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水利工程:

都江堰(战国)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

春秋战国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

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

积极: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手工业的发展: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原始瓷器,出现丝织品。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重农抑商,商鞅变法(战国)

三:

思想文化科技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形成: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

仁;德政;礼。

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

发展:

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等)

形成:

创始人老子,主张:

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

庄子(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

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战国—司南,《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记载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

·诗经:

最早的诗歌总集。

保存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楚辞:

战国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新体诗歌。

代表作《离骚》

秦汉

一: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中央集权:

权力高度集中

·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郡县制: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郡县制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

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影响:

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汉承秦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

设刺史制度

二:

经济

·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

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

耕作方法:

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

龙首渠(汉)

·东汉—青瓷,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三:

思想文化科技

·秦朝:

唯法是之,焚书坑儒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

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

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

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造纸:

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称为“蔡侯纸”,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

·东汉《九章算术》总结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以算筹为工具,以十制位计算的数学体系形成。

·农学:

齐民要术:

南北朝贾思勰,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介绍北方生产经验

·汉赋: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室,巡游兴盛。

出现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赋,吸收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隋唐

一:

政治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二:

经济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夜市出现

·瓷器——南青北白。

丝织业—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灌溉工具:

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炼钢:

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三:

思想文化科技

·魏晋南北朝:

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

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

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火药发明成功

·魏晋南北朝:

发展自觉的书法艺术

隋唐:

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欧、颜、柳注重规范法度、书法理论成熟

特点:

通过线条变化,将绘画艺术与书写内容融合在一起,成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个性的独特艺术。

·唐代诗歌的繁荣,文化多元。

科举制的推动

代表:

(1)李白:

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2)杜甫:

安史之乱后,忧国忧民,体会国破家亡的痛苦(3)白居易:

中唐以后,战乱平息并未带来往昔的繁华盛世。

白关心民间疾苦,寄托政治抱负

宋元

一:

政治

·宋:

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大致与大唐一致】

二:

经济(打破时空限制,突破市坊)

·高转筒车(宋朝),宋朝—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

·两宋:

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大力发展商业,使宋朝维持甚久)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

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三:

思想文化科技

·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程朱理学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

A、世界观:

理。

(世界本原、社会――儒家道德伦理,个人――人性)

(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

(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地位

陆王心学:

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代表:

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张:

A、世界观:

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

发明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张:

A、世界观: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

致良知。

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动。

(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积极

·1、文人山水画2、写意画3、风俗画

山水画:

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兴起使文人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

由衬景发展为独立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画:

注重内心情感的表现,诗、书、画、印结合。

风俗画: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在艺术上表现。

代表作: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写意画(从略):

注重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

·宋词:

又称“长短句”,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词作传于民间。

代表:

辛弃疾、苏轼与李清照、柳永

元散曲:

关汉卿与马致远

元的戏剧:

元杂剧

明清

一: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明朝:

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内阁:

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

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但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最后司礼监太监专政)

·清朝: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全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二:

经济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资本主义萌芽(时间:

明朝中后期,地区:

江南),·明清:

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原因: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

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

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特点:

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

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闭关锁国:

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

世界潮流。

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三:

思想文化科技

1)李贽: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

B、商品经济的冲击,市民阶层兴起,主张追求个性,发展经济

C、儒家道德与吏治腐败。

主张:

A、鞭鞑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权威(反对孔子思想为万世至论,反对四书五经为思考标准。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

 背景:

明末清初,士大夫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代表:

顾炎武、黄宗羲。

主张: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专制。

(顾:

<天下郡国利病书> 黄:

<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影响:

A、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B、冲击君主专制

·明清小说(背景):

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京剧:

(原因):

北京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艺人聚集

概况:

乾隆年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

影响:

形成京剧,在同治、光绪年间繁盛

近代血泪史

一:

政治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鸦片战争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辛丑条约》: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3、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

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

影响:

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

1884年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6、甲午战争:

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7、义和团运动:

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运动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中国军民抵抗外敌,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8、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作用:

迟滞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中国胜利的原因是: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全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国际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2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做出重大贡献;

○4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

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

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4)、《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

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由于缺乏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战争环境未能实行。

2、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意义:

伟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919年)是一次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

由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它动摇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

4)国共的十年对峙

a、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b、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c、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1935年1月),成为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5)解放战争

a、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b、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1948年9月)、淮海战役(1949年1月)、平津战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c、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是解放军占领南京。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二:

经济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现象:

“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瓦解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洋务运动

背景:

内忧外患(内:

太平天国运动;外:

列强的入侵)

含义:

19世纪60~90s,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崇厚(满族):

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民用工业(自富):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破产的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

影响:

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

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

自然经济的解体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人物:

官僚、地主、商人。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

东南沿海

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发展轻工业,重工业极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东南沿海)

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

1、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2、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原因:

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春天(黄金时代)(1912~1920)

原因:

辛亥革命扫除障碍(根本原因)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一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短暂的原因:

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三、曲折发展

1927~1936:

发展较快、1937~1945:

民族工业萎缩、1945~1949:

民族工业绝境

阻碍中国资义发展因素:

本国封建主义的剥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三:

思想文化科技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1)、师夷长技以制夷

背景: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冲击加剧,中西联系扩大。

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进、爱国、具有经世致用思想的中国人冲破思想藩篱,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代表:

林则徐—A、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设立译馆,命人译滑达尔《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介绍地理、历史概况,开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

研究介绍世界知识、“开眼看世界”成为社会思潮。

为抵御外侮,谋求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2)师夷长技以自强

背景:

19世纪60-90年代,西学广泛传播,对儒学为核心的文化产生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之体,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主张与实践:

主张:

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实用技术,才能自强、求富。

实践: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与顽固派。

评价:

A、局限于物质文化层面B、冲击了“夷夏之辩”的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了舆论环境。

2、制度之学—变法图存与民主革命

1)维新变法;早期维新派:

最初是洋务派的支持者,王韬、郑观应是代表。

主张:

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商战;文化上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背景:

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

代表:

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论。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为维新提供符合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依据。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