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665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docx

学年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单元检测专题一检测

专题一检测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

下图剪纸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答案:

A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B.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解析:

井田制是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均田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故选C项。

答案:

C

3《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

“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西周B.春秋战国C.唐代D.宋代

答案:

B

4下图是出土于甘肃省嘉峪关地区魏晋墓葬中的两幅壁画。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B.犁耕技术已在西北地区出现

C.北魏均田制推动了农民垦荒

D.魏晋时期曲辕犁还没有出现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故魏晋时期牛耕的使用谈不上农业生产动力的重大突破,故排除A项;因为壁画在嘉峪关地区发现,说明在该地区出现了犁耕技术,故选B项;犁耕技术与均田制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虽然曲辕犁确实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但材料没有反映这个结论,故排除D项。

答案:

B

5北魏至唐中期,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坊市制

解析: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政府为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的土地制度,故C项正确;坊市制是唐代商业发展状况,不属于土地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C

6唐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均田法令,规定“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

乐迁就宽乡者,并听卖口分(田)”。

这反映了唐朝(  )

A.均田制趋向瓦解B.农民生活日趋贫困

C.小农户自给自足D.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

解析:

“听卖永业田……并听卖口分(田)”并不能说明均田制趋向瓦解,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表明生活贫困者可以出卖永业田,不是农民生活日趋贫困,故排除B项;材料与自给自足特点无关,故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农户的永业田可以因为家庭情况的变化而出卖,这体现了封建土地买卖限制的放松,故选D项。

答案:

D

7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

“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  )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明朝初年政府将大量富户迁到南京,这样一方面便于监视富户,另一方面对土地兼并现象也是一种抑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

这表明(  )

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解析:

“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铁器需求大,利润高,因而A项符合题意。

而B项与D项的说法错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大多实行抑商政策,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不鼓励私人铸铁。

材料中说的是“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与政治环境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

A

9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

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号

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

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解析:

骨梭、陶纺轮纺织的不一定是丝绸,也可能是麻线,故A项错误;汉代丝织品没有远销到大西洋,故B项错误;唐代官营纺织业并未衰落,故C项错误;明代松江、苏杭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古罗马的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农产品的丰富B.商业的繁荣

C.冶铁技术的成熟D.纺织水平的高超

答案:

D

11史书记载:

“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

”材料直接反映出(  )

A.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解析:

题干中材料的意思为:

濮院镇位于秀水、桐乡两县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清朝初年很多远方的商人带着钱来到这里做生意,每年贸易的金额不少于十万两黄金。

材料能够直接说明的问题是濮院镇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故A项正确;宋代商业活动已突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远方商人来此,并非“长途转运贸易”,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未松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新唐书》记载:

“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

“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科举制让人埋首功名利禄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坊市制度的变化,与社会治安好转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以及“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放松,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选B项。

答案:

B

13陆游在《杂赋》中写道: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诗中“草市”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城市布局的变化B.私营手工业繁荣

C.交通条件的改善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草市”属于自发形成的民间集市,其产生得益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4“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

《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

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晚唐时期,对夜晚醉酒的人进行惩罚体现了对市场的严格控制;宋代解除“禁夜”有利于促进夜市的繁荣,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5右图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项经济政策。

该政策是(  )

A.盐铁官营

B.“海禁”

C.“重农抑商”

D.“闭关锁国”

答案:

C

16宋出现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

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最终白银获得政府认可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古代纸币的兴衰表明(  )

A.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解析:

题干材料表明中国古代各专制王朝不受制约,滥发纸币,这导致古代专制政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市场,故选C项。

答案:

C

17某学生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了下列四项分析,你认为合理的是(  )

时间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北宋政府推行重商抑农政策

B.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D.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

重农政策贯穿整个中国古代,A项错误;表中农业税无大幅度变化,B项错误;赋税的增加不能说明北宋财政充裕,C项错误。

本题选D项。

答案:

D

18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研究的美国学者艾维斯认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在33750~48750千克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

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则达到57500~86250千克。

这(  )

A.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表明明清统治者未执行“海禁”政策

C.说明“重本抑末”政策有夸大嫌疑

D.证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解析:

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可见,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故A项正确。

B项与史实明显不符合,明清长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C项也不正确,从历史看,明清是“重本抑末”“重农抑商”较为严重的朝代。

题中材料只反映了货币白银的流入,并未反映外贸的情况,无法反映D项的结论。

故选A项。

答案:

A

19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代初具规模。

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

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目的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压迫剥削农民

D.为国家生存筹措人力物力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建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其目的之一是要加强对人们的管理,维护封建统治;其目的之二是作为征税的依据,因为中国古代长期征收人头税,通过户籍管理,掌握人口的变化情况,以服务于赋税征收。

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

B

20从经济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A.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制瓷、矿业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解析:

“近代的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D项“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正反映了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要求:

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1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6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6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8分)

参考答案:

(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2)经济政策:

盐铁官营。

实施目的:

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如答其他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3)特点:

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

阻碍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宋)始完全废除。

且科举盛行,白衣(平民)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

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二 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使词由原来的士大夫文人词向市井词转变。

……柳永使宋词进入一个慢词的历史新时期,大胆吸收口语、俗语入词。

——据[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等整理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政治意义。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史实一例。

(4分)

参考答案:

(1)变化:

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科举制盛行。

意义:

破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提高行政效率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市”突破时空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城郊和乡村出现的“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直接管理)。

23下列是一组反映我国唐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图文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唐代时期,位于浙江宁波一带的越窑和位于河北邢台一带的邢窑,都是当时著名的官营瓷窑,其产品在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图1 越窑青瓷莲花碗     图2 邢窑白瓷执壶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中期)……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唐以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扬州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唐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6分)

(2)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制瓷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发的特征。

(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市”的基本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6分)

参考答案:

(1)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比较小;性别分工相对简单;产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2)发展状况:

瓷窑遍布南北;瓷器制作精美;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答出其中3点即可)特征:

起源早,历史悠久;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手工业种类逐渐增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生产规模逐渐扩大;生产分工日益细密;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并存。

(答出其中4点即可)

(3)发展趋势:

交易场所由集中到分散;交易时间的限制逐渐取消。

影响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日趋进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