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448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docx

文学批评常见问题解答

第一章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概述

1.何为批评理论?

答:

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

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2.依据中外批评理论的一个模式分析一具体文本。

答:

对职业化牛仔裤的“文化研究”批评,如下(只提纲要)。

文化现象:

白领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职业化牛仔裤作为自己的着装选择。

背后的文化内涵:

(1)时间紧缺文化的体现;

(2)女性对自由的更多要求、向往;(3)日常审美化的进一步要求。

第二章西方批评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1.何为批判现实主义?

答:

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中影响最为重大的文学流派,19世纪中后期最为辉煌,成为一时的主流,后来成为多种文学观念中之一种。

现实主义批评理论是在认识性价值论模式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观念,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真实性、典型、完整的故事,而批判现实主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等。

批评家们就是以这些概念为标尺来衡量文学作品的。

他们确信文学可以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并进而对生活产生改造作用。

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有两个最杰出的范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评实践,另一个是19世纪俄国的那些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即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批评实践,都成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

2.评述唯美主义。

答:

唯美主义是一种否定文学之社会功用,反对表现激情,而是以形式、感觉为关注焦点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核心口号,追求“生活的审美化”。

康德开启的德国古典美学精神是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理论来源。

康德的“审美无功利”说与席勒的借助于审美教育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分裂的观点对唯美主义的发展都提供了理论根据。

但唯美主义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泛形式主义倾向,是一种对生活的消极的逃避。

第三章 形式主义批评

1.谈谈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互相渗透和转化。

答:

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文学形式。

诸如抒情比较适合采用诗歌体、散文体,而叙事相对来说更适合采用小说体。

同样的叙事,一些诸如侦探之类的的故事,则最好采用倒叙方法,而一些平常题材则可以采用平常叙述方法。

形式影响内容,适应的形式可以对内容产生充实、提升、增补的作用,例如“有意义的形式”就是形式对内容转化的典型。

朴实的叙述语气、自然的语言修辞给人的则是自然无华的感情体验;相反侦探类作品中倒叙的使用,能增加作品的神秘感,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2.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作品形式的功能。

答:

威廉斯《便条》:

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是美国诗人威廉斯的一首颇有名气的诗。

然而从内容上看,它和一张普通的便条似乎无甚区别,也就是一张对自己吃了冰箱里梅子表示道歉的留言条。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留言条,它将一种普通的留言条形式摇身一变为陌生的分行书写的形式,由此达到了一种不同于平常留言条的特殊效果,因此也从留言条变成了诗。

这首诗巧妙地引进日常实用语言,描写了我与你、冰箱与梅子、甜蜜与冰凉之间的对立和对话,使人体味到人的生理满足(吃梅子)与社会礼俗之间的冲突与和解的意义,或者领略到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以及寻求理解和沟通的努力。

这个例子说明,诗之为诗形式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同的内容,被赋予不同的形式,则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是一个形式内容化的典型范例。

第四章 新批评

1.简述新批评派的发展过程。

答:

现代主义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玄奥,使批评家不得不通过细读来探索。

西方文论的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都从形式方面对文学进行了探索。

英国的瑞查兹和美国的艾略特从基本理论倾向和方法论的角度为新批评派奠定了基础①,兰色姆出版了《新批评》使新批评由此被正式命名。

而《意图谬见》、《感受谬见》以及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的出现,使新批评完成了“制度化”过程,新批评由此占有了当之无愧的主导地位。

但在此之后,文学批评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异彩,各种各样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方法纷纷出笼,新批评于是走向衰微。

2.谈谈对反讽的认识。

答:

“反讽”源于古希腊喜剧,指人善于掩饰自己,并习惯于运用潜台词式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最后出奇制胜。

后来成为一种修辞术,指我们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恰恰相反,也就是所谓的说反话,也常常指希望与结果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

反讽可以体现在诸多层面上,如词语反讽、结构反讽、戏剧反讽、浪漫反讽、命运反讽等。

词语反讽指词语的深层意义与表现意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它表现为一种态度和评价。

新批评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并把它作为评价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了新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指互相干扰、冲突、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人手中结合成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是诗歌的结构原则,是“诗歌的一个普遍而重要的方面”。

第五章心理分析批评

1.简述心理分析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

心理分析批评是20世纪初由弗洛伊德开创,侧重于研究人的“无意识”,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引入心理分析,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心里结构和“前俄狄浦斯阶段”、“俄狄浦斯阶段”的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

荣格打破了弗洛伊德的泛性主义,突破了对象的个体局限,提出神话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给心理分析引入了文化历史的维度。

弗莱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自成体系的批评方法,世称“原型批评”。

拉康开动了“语言论转向”,主张语言塑造和最后结构了我们的意识—无意识心理,提出了“镜像说”和“心理三界论”。

在拉康之后,“文化论转向”日益鲜明,心理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以及临床技术性的治疗。

 

2.简述弗洛伊德的基本学说。

 

答:

以人的“无意识”为自己的研究重心,再度将“无意识”规定为一个心理动力系统。

将两个经济学概念引入心理过程的描述之中,提出“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快乐原则”仅仅是追求快乐,渴望在一瞬间满足本能冲动;“现实原则”承认社会标准和社会规范调节快乐的必要性。

论说了经典的“人格心理结构”:

本能和性欲构成的“本我”,受知觉系统调节和修改的“自我”,理想化和典范化追求的“超我”。

将人类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前俄狄浦斯阶段”和“俄狄浦斯阶段”;对梦作了精彩解析,认为梦是一种“拟语言”,有“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两个层次,“隐意”通过凝缩、移置、再现、象征等方法化装为显意。

第六章 结构主义批评

1.谈谈结构主义批评的特色。

 

答:

第一,认定文学作品内在地决定于结构和系统。

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并不带有主动性、明确的意旨或构想,作者主体的“自我”只是由整个文化系统和结构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受到系统与体系内的某种深层隐秘的准则的“制约”。

第二,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规则。

在把握文学的含义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不必参照在这一体系之外存在的某个现实。

第三,“二元对立”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根本所在,因此根本在于解析和把握住“二元对立”。

第四,“以语言学为模式”或“以语言为比喻”是结构主义批评最大的特色,因此它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基本模型。

结构主义批评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功能,也有意无意地切断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

不但切断了文学的根本,而且过分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结构的原初性。

 

2.简述叙事学研究的理论观点。

 

答: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深入到文学作品内部,试图挖掘和发现“叙事”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形成的叙事理论和批评方法,代表理论家有普洛普、格雷马斯等。

普洛普:

以故事的结构为着眼点分析了100个俄国童话,从中归纳出了31个“功能”和7种“行动范畴”或“角色”。

格雷马斯:

提出一种“行动元”的概念,包括主体和客体、施动者和受动者,助手和对手六种,形成三对语义形态的“二元对立”,涵盖了各种叙事逻辑;另外还提出了基于二元对立原则的“语义方阵”,将各种功能抽象于“是、非、反、非反”的四角关系中。

托多洛夫:

提出“叙事学”的术语,从此现代叙事作品研究有了一个学科名称;将小说中的人物看做名词,将人物的行动看做谓语,将他们行动的对象、结果等看做宾语,于是小说成了主谓宾的陈述,动词谓语可以随情节演化而有“连结”和“转化”。

热奈特:

否认纯再现的“叙事”的存在,尤其重视叙述者在作品结构中的地位;采用相对抽象的“聚焦”概念,将叙事作品分为三种类型(“非聚焦或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第七章解构批评

1.谈谈解构主义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答:

找出一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追溯它的认识论根源,使这个关键词或修辞手段或观念主题在其语义扩散的过程中毁灭了本文,揭示出不可穷尽的种种解释的可能;注重“边缘”,抓住以往批评家视而不见或照顾不周的细节发难,以此推倒本文的既定结构;以本文内部的冲突和戏剧性场面,反证该本文不同阅读模式之间的分歧;留意本文的自相矛盾处,不仅包括本文自身内部的矛盾,也包括本文与其阐释,特别是与权威阐释之间的矛盾,推翻既定解释。

 

2.简述解构主义的意义。

 

答:

它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学活动的理解,有意识地赋予语言符号以独立于其后概念的自足性特点,文学的语言明显地具有一种“颠覆”效果;刷新了人们对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理解,致力于揭示本文中各种盲乱的、非理性的因素,认为批评只能是阐释、阐释、再阐释;强调语言中内在的隐喻性和作用,破坏、怀疑和反抗一切权威的现存理论和模式,试图颠倒世界,解构秩序,揭示了本文的开放性和生命力,强调了阅读的创造性。

但过分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否定语言的指称性和稳定性,也否定了人们思想和交际的现实性,是一种后工业文明时代知识分子非理性主义和怀疑主义心态的表现。

第八章 阐释—接受批评

1.试着对“作品”与“文本”作一比较。

 

答:

从解释学文论到接受美学文论,“作品”逐渐被“文本”取代。

“作品”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学艺术产品的称谓,带有作者原初意向等强烈的主体特征,缺乏历史维度的开放性,自身作为一封闭性的空间而存在,其以一种完整的、稳定的形态,等待人们对之意义的挖掘与发现。

“文本”则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既不同于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将文本等同于作者的化身,也不同于文本中心论将文本视为一个客观的本体,而将之视为一个事件,文本在接受运动中逐渐展开自身,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

其理解也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对话事件,对话使问题得以被揭示、敞开,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因此“文本”的意义是动态的且多样的,永远处于正在生成的过程之中。

 

 

2.简述阐释—接受批评的发展过程。

 

答:

阐释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赫尔墨斯神之名,他不仅把宙斯的神谕传达给诸神和人间,而且还对宙斯的旨意进行解释,使其意义明晰。

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律法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古典阐释学;

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派的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从语法的解释和心理学的解释两个方面,狄尔泰通过将研究历史文本的阐释学上升为研究精神科学的哲学方法论,推动了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化;

20世纪初胡塞尔开辟的哲学现象学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潮,实现了方法论的阐释学向本体论的阐释学转向,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那里接受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高潮。

第九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

1.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答: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了单一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人本主义特点:

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西马文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对资本主义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本表面意义来解读马克思,而应该深入理解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带着问题进行“症候式阅读”,属科学主义思潮。

多元共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后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到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亨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进入多元化阶段。

 

2.简述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批评。

 

答:

法兰克福学派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他们要恢复理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研究,以“破坏一切既定的东西”为宗旨,追问社会实践的合理性或非理性。

(1)对后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批判。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发展,在文化传播媒介中出现了技术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并提出“文化工业”概念。

文化工业制造的是完全被异化了的艺术消费品、精神商品,使得消费者丧失想象力和个体性,文化工业的最终结果就是:

人的非人化,人成为了无意识的表面现象。

(2)精神分析层面的批判。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更多吸收了弗洛伊德理论,侧重从人性和意识形态角度进行批判。

马尔库塞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压抑人的“爱欲”本性,造成人的单维化异化;艺术能够造就人的“新感性”以对抗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其中现代艺术扮演了重要角色。

弗洛姆的文论美学则以人学为基础,且通过“社会无意识”概念综合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认为社会无意识存在于作家心中并发挥作用,与文学艺术有着密切关联。

同时,他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欺骗和控制进行了批判。

第十章新历史主义批评

1.何谓“厚描”?

 

答:

“厚描”原是一种人类学研究方法,后被用来表述新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这种方法来自于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他认为:

“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厚描”也由此成为新历史主义描述文化现象时采用的一种描述方法。

这个概念意为详细深刻地描述文化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是一首诗、一部历史、一项仪式、一种制度、一个社会,而且这种描述是一种解释,这种解释能够把我们带入它所解释的事物的本质深处,以达到对文本的尽可能深刻的认识。

 

2.谈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特色。

 

答:

跨学科的文化分析:

新历史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成了文化,话语的含义很广,包括各类文字作品、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任何个人或集体依赖把观念和行动施加于他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文本是靠和它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产生意义的,因此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是必需的。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作者和作品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所以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是一种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

因此,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第十一章后殖民批评

1.谈谈后殖民批评的发展历程。

答:

殖民主义:

也称旧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殖民宗主国对殖民地国家实行政治、军事上的武装侵略,实施赤裸裸的直接统治,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

新殖民主: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绝大部分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获得独立,但无法获得政治与经济上的真正独立,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

后殖民主义:

即政治与经济的霸权主义逐渐转向文化霸权主义,形成的殖民关系的第三阶段,分为“文化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文学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三个层面。

后殖民批评:

是后现代和后殖民相遇的产物,张扬后殖民叙述中那些对理论特别具有吸引力的方面,注重稍纵即逝、支离破碎的东西,注重事物的构成属性。

  

2.简介后殖民批评的实践操作方法。

答:

祛“东方”之魅:

萨义德认为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在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

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叙事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可以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重读,发现其中的殖民叙事,从而从一个特殊的层面达到为“东方”祛魅的目的。

“属下”能否说话:

斯皮瓦克使女性主义的理念渗透到后殖民批评中,从葛兰西那里借用来了“属下”的概念,而把它与说话权联系在一起,表现边缘者的意志如何被中心者所殖民化。

抵抗遗忘:

殖民化的过程,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被封存起来,被逐渐遗忘,而后殖民文学与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殖民历史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认识今天,重塑自己的身份。

第十二章“文化研究”批评

1.与传统意识形态论相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何特点?

 

答:

(1)无意识性。

在马克思论述意识形态的语境中,意识形态常常是在两种意义的层面上被使用的:

其一是思想体系,其二是虚假意识。

然而,在阿尔都塞看来,正如索绪尔认为语言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描述而不是现实本身那样,意识形态也不存在一个真/假的问题,它只是给人提供了一种认知框架或结构,不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是在意识形态的无意识中成功地改变着人们之间和人们与世界之间的“活生生的”关系。

(2)询唤的主体性。

以往的人本主义者(包括青年马克思在内)往往把人看成是“经验的主体”,人是自己的主人,个人通过自己所获得的“经验”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所有这一切仅仅只是一种幻觉。

因为在获得这些“经验”之前,你已经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主宰或控制。

由于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可实际上我们的无意识深处已经被意识形态所占领。

 

2.谈谈对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的认识。

 

答: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是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矫正。

阿尔都塞认为个体是被询唤为主体的,没有自身的主动性,而在葛兰西看来,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的形成并不是靠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从属的阶级,而是需要依靠被统治者自愿的赞同。

也就是说,统治集团取得文化霸权的过程并非消灭其对立面的过程,而是将对立一方的利益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念中,最终使对立方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念。

同时为了夺取文化霸权,特别强调“常识”与“大众文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常识”拥有极大的普遍性,常识是一个意识形态冲突的至关重要的场所。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帮凶,是整合大众的工具,但从葛兰西的观点看,大众文化本身并不能构成价值判断的依据,因为它既不会自愿为统治阶级服务,也不会自发地进行文化抵抗,毋宁说它只是一个谈判和斗争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既有统治阶级为控制文化霸权所进行的努力,又有被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所进行的斗争,是一个协商、斗争、争夺的战场。

第十三章女性主义批评

1.简述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答:

女性主义批评,是指兴起于20世纪后期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

它主要包括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两大分支。

  女性主义批评,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

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女性主义批评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2.简述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

答:

女性主义批评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和颠覆。

   女性主义批评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妇女先驱者的理论创造,伍尔夫通过社会学批评的方式,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迪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二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大转折中汲取了营养。

女性主义批评广泛地吸收和改造了影响甚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心理分析、新历史主义等诸多批评的思路和方法。

  虽然女性主义批评诞生不到半个世纪,但至今仍在继续发展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它以妇女为中心,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它在众多批评流派中,因独树一帜和兼收并蓄而分外地引人注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