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827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D项正确。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

西周不是集体统治,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排除C项。

2.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

据下图可知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汉代牛耕图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B项正确。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的耕作方式都是铁犁牛耕,并没有出现新的耕作模式,排除A项。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而是强调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排除C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的西汉不符,排除D项。

点睛:

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

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牛耕图》”等信息,结合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得出结论。

3.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元世祖忽必烈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候符节,易地为宜;死后,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

忽必烈采取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废除世袭制度

B.加强军事控制

C.抑制割据势力

D.控制官吏任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候符节,易地为宜”可知,元世祖忽必烈的做法有利于抑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

A项废除世袭制度的说法与材料“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抑制割据势力,而不是加强军事控制,排除B项。

控制官吏任免不是主要目的,抑制割据势力才是主要目的,排除D项。

点睛:

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本题的题眼是“罢除各地管民官世袭,制定迁转法,收回世候符节,易地为宜”“其子孙按荫叙法授官而不再承袭父职”,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4.中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这些著作

A.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

B.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

C.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

D.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本草纲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出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A项正确。

只有《农政全书》涉及西方农业科技和思想,排除B项。

C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是中国古代科技集大成作品,没有引领后来中国科技发展方向,排除。

D项说法错误,三大科技巨著没有起到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排除。

点睛:

本题以古代科技成就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明清时期出现了三大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运用明清科技的相关史实分析选项即可知道正确答案。

5.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

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

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

6.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1911年10月政党活动公开后,仅到1913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682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312个。

这反映出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C.中国政局陷人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种团体政党的纷纷建立,推动中国民主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与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不符,排除A项。

材料强调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而不是反映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排除C项。

D项说法错误,政党斗争影响中国政治走向,不能说决定,排除。

7.1930年中国的国际收人为20.58亿元,1935年骤然降至14.29亿元,经常性收人从1929年的14.76亿元降到了1935年的6.62亿元。

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B.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

C.一战后列强卷上重来导致萧条

D.国内战争严重阻碍对外出口创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0至1935年,中国的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经济大危机有关,中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状况影响,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国际收入和经常性收入只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一部分,不能推断“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排除。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导致民族工业遭到严重破坏,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战争的信息,材料现象主要受经济危机影响,排除D项。

8.下图为现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幅照片,其反映出当时中国

A.改革激发农民发展经济激情

B.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

C.民众积极开展一五农业建设

D.经济政策与当时国情脱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每人养猪三口”“全县养猪百万头”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现象深受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影响,说明经济政策与当时国情脱节,故D项正确。

此现象出现在大跃进时期,而改革无关,排除A项。

大跃进期间,经济发展方面出现“浮亏风”现象,排除B项。

一五计划于1957年底提前超额完成,与大跃进时期不符,排除C项。

点睛:

历史图片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

理解“每人养猪三口”“全县养猪百万头”等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题时结合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9.下表是对苏格拉底审判情况统计,这反映出

罪名

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

表决形式

程序

审判结果

陪审员

审判员

产生方式

有罪票数

无罪票数

死刑票数

反对死刑票数

怠慢神和蛊惑青年

6000人

501人

抽签

举手

一审制

281票

220票

361票

140票

 

A.雅典民主政治具有真正广泛性

B.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

C.公民的政治素养决定民主效果

D.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中“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形式”“程序”“审判结果”等信息可知,陪审法庭以“怠慢神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故可知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B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排除A项。

审判人员是抽签选举产生,无法确定其素质高低,故C项错误,排除。

材料没有体现直接民主不能保障公民民主权利,而是强调程序合理不能确保判决的公正性,排除D项。

10.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

A.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是启迪人智慧的前提

B.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

C.宗教神学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

D.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打破宗教神学精神枷锁,启迪人的智慧,故A项正确。

宗教神学控制民众的意识形态,但材料无法体现宗教神学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最大敌人,排除B项。

欧洲中世纪,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且材料没有涉及神学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教会与君主相互勾结共同维护封建统治,而是强调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启迪人的智慧,排除D项。

11.1930年苏共中央通过文件规定:

“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

”这表明苏联

A.重点打造农村经济

B.全面展开经济建设

C.努力提高机械化水平

D.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五年计划内,我们已经不仅像五年计划规定的那样,使20%的播种面积实现集体化,而且能使绝大多数农户实现集体化”可知,苏联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反映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服务,排除。

材料涉及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没有体现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机械化水平的信息,而是强调加快农业集体化的步伐,排除C项。

12.1956年初,美国黄金储备为219亿美元,国内法定储备基础为115亿美元黄金(不能动),可兑换的自由黄金为104亿美元,美国以外流动的美元为161亿美元;1956年底,美国自由黄金储备下降到100亿美元,国际流动美元为165亿。

据此可预测

A.美国经济迅速走向衰落

B.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保

C.美元难以充当国际货币

D.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持续

【答案】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

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以及巡抚总督都御使的设置和沿革,虽以监察百官清廉与否为重要任务,但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监察国家官员对皇帝忠诚与否。

由于封建社会皇权凌驾于监察权之上,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

——摘编自朱建磊《试析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演变考略》

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10月设立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院中,“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依法行使弹劾权、审计权”,可以弹动总统、副总统,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

1932年6月颁布的《修正弹动法》规定:

“监察委员对于公务员违法或失职之行为提出弹劾案于监察院。

”此后又增加了纠举权和建议权。

监察制度建立的宗旨在于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以确保政府行政系统的廉洁。

监察院的设立表明,南京国民政府在竭力强化各种规范模式和行为模式,致力于把监察制系统纳入到政治制度的框架中。

——摘编自王浩宇《评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监察体系的特点及作用。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

【答案】

(1)特点:

体系严密;服务皇权;承袭传统。

作用:

有助于整饬吏治、惩治贪官;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维护君主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变化:

赋予监察院最高监察权;借鉴西方监察制度;监察权具有独立性。

评价: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公职人员的违法或失职行为。

确保廉政:

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完善了行政体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激化;推动了中国监察机制的近代化;为后来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最终沦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工具。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明代中央行政监察体系囊括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巡抚总督都御使等,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可概括为明代监察体系严密;根据材料一“但也脱离不了为皇权服务、加强封建统治的历史局限”可概括为明代监察体系服务皇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承袭传统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这种严密的中央行政监察网络,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说,无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央监察机构还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均是为了代表皇帝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整个国家行政体制运行的稳定”等信息可从整饬吏治、维护君主专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等方面概括作用即可。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说明:

图11《机器时代的“享受”》反映了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综合两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

蒸汽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阐述: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改变了机器大工业的布局,为工厂在购买原料,销售产品和招募人员上提供了便利,推动了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的形成。

蒸汽机的应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应用,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加强了各地间的联系。

总之,蒸汽机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示例2:

论题:

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闸述:

科技发展,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等,拓展了人类的活动领域和空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使人类创造出的物质文化财富越来越多,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加强人类的交流与联系,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如蒸汽机、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清托了大量的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出现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空气和水被污染等问题,使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总之,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消极的后果,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本题属于观点论证型试题,以材料“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机器时代的‘享受’”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科综合能力。

根据材料“使用蒸汽机的工厂”“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和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可概括论题为“蒸汽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围绕该论题,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内容论证“蒸汽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另外根据材料“使用蒸汽机的工厂”“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方面概括论题,论证时紧扣论题,结合工业革命的积极和消极方面进行思考,史论结合,语言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15.【历史一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晚清统治集团为摆脱危机、重振清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变法。

以此为出发点,清政府在法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挽救危机、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自救运动,即清末修律。

1902年颁布上谕:

“现在通商事务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定,妥为协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随后沈家本、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主持修律事宜,设立修订法律馆,着手修律工作。

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甚至是对西方具体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华传统立法的若干精神。

1902-1906年,主要侧重于删除旧体例,调整旧法体系,同时制定一些单行法规以满足当时社会需要。

最大的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清现行刑律》;1906-1911年为第二阶段,以1906年预备立宪为契机,除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外,刑法、民商法、诉论法等领域的法典相继出台。

上述法律使中国基本上建立了新的法律体系,代表了中国法制发展的里程碑。

——摘编自张光剑《清末修律与中国近代法制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修律。

【答案】

(1)背景:

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术主义的发展;清政府统治合法性遭到冲击;新政的开展;西方法律学说的传入。

(2)简评:

清政府在法学领城的自救运动;开始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立法接轨,使近代立法体系初具规模;但又因其对传统法律的沿袭,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

【解析】

(1)根据材料“晚清统治集团为摆脱危机、重振清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变法”可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统治合法性遭到冲击方面概括;根据材料“现在通商事务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定,妥为协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可概括为新政的推动;根据材料“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可概括为西方法律学说的传入;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方面思考作答。

(2)关于对清末修律的简评,首先理解清末修律是属于法学领域的自救运动;然后根据材料“晚清立法一方面表现为对西方近代立法原则和基本理论的采用,甚至是对西方具体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另一方面也继承了中华传统立法的若干精神”“上述法律使中国基本上建立了新的法律体系,代表了中国法制发展的里程碑”等信息,可从积极(近代立法体系初具规模、法律的近代化)和局限(沿袭传统法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

本题引用清末修律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清末修律的“背景”“评价”等内容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

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晚清统治集团为摆脱危机、重振清政府的合法性权威接受了本来不肯接受的东西——变法”“现在通商事务繁多,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定,妥为协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等,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概括归纳即可。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奋起维护自己的权利。

开始只限于中产阶级妇女,且只针对中产阶级的妇女问题,到了七十年代中叶,妇女运动席卷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也投身于这一运动,并不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如女。

早期参加妇女运动的人,大都是六十年代学生运动最高潮时期的参加者。

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政府制定了一项名为“应予接纳”的纲领:

要求企业录用资历良好的妇女以及少数民族妇女。

在英国,六十年代后期通过一项同工同酬法案,规定妇女男子同工同酬。

法国则在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妇女服务的部门,德国政府也成立了专门处理家庭及青年事务的机构。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II》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影响。

【答案】

(1)特点:

逐渐越出中产阶级妇女范畴;由欧美蔓延到全球;受到学生运动的影响;取得了一的成就。

(2)影响: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妇女的改革;为妇女进人社会工作做出贡献。

【解析】

(1)关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特点,根据材料“到了七十年代中叶,妇女运动席卷全球,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也投身于这一运动,并不再局限于中产阶级的如女”可从妇女运动逐渐越出中产阶级妇女范畴、由欧美蔓延到全球方面概括;根据材料“早期参加妇女运动的人,大都是六十年代学生运动最高潮时期的参加者”可概括为妇女运动受到学生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在英国……规定妇女男子同工同酬。

法国……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妇女服务的部门,德国政府也成立了专门处理家庭及青年事务的机构”等信息可概括为妇女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关于简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影响,根据材料“六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十年代晚期和七十年代的斗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在英国……规定妇女男子同工同酬。

法国……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妇女服务的部门,德国政府也成立了专门处理家庭及青年事务的机构”等信息,可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迫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妇女的改革、为妇女进入社会工作做出贡献等方面思考作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思本(1273-1333年),临川人。

元武宗、仁宗时,朱思本多次奉命代天子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

因而得以旅行各地,实地考察地理状况。

据载,朱思本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今华北、华东、中南地区,“跋涉数千里间”。

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当时保存的图籍,更依据自己实际调查研究,前后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舆地图》。

该图长宽2.1米,图幅很大,详细注明了元代地理的风貌。

尽管朱思本仍采用了计里开方的绘法,但该图的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

《舆地图》因篇幅过大,不便保存,现已佚。

明代罗洪先据《舆地图》曾广以成《广舆图》,现从罗图中尚可见朱图之大概。

——摘编自房列曙、木华主编《中国文化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思本能够绘成《舆地图》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思本绘成《舆地图》的意义。

【答案】

(1)因素:

国家的统一及广阔的地域;借鉴吸收前人经验及资料;丰富的实际调查研究;自身的长期努力。

(2)意义:

保存了当时的地理风貌信息;推动了元代地理学的发展;为后人创作提供了借鉴。

【解析】

(1)根据材料“朱思本多次奉命代天子祭祀五岳四渎等名山大川。

因而得以旅行各地,实地考察地理状况”“朱思本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足迹遍及今华北、华东、中南地区,‘跋涉数千里间’”可概括为朱思本丰富的实际调查研究;根据材料“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利用当时保存的图籍,更依据自己实际调查研究,前后花费了10年的时间,绘制了一幅《舆地图》”可从总结前人的经验、自身努力等方面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国家的统一及幅员辽阔等方面思考。

(2)关于朱思本绘成《舆地图》的意义,根据材料“该图长宽2.1米,图幅很大,详细注明了元代地理的风貌”“尽管朱思本仍采用了计里开方的绘法,但该图的精确度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地图”“明代罗洪先据《舆地图》曾广以成《广舆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