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雪史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8225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末大雪史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明末大雪史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明末大雪史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明末大雪史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明末大雪史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末大雪史料.docx

《明末大雪史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末大雪史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末大雪史料.docx

明末大雪史料

明末大雪史料

【篇一:

气候对明朝衰亡的影响】

气候对明朝衰亡的影响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二十位皇帝,国祚294年。

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

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

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明朝虽然强盛,但末期的明朝也正是一个多事之秋。

明末大旱、明末蝗灾和鼠疫、明末流寇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冲击着明朝的政治统治。

使原本强盛的明朝跌入了谷底,从此一蹶不振。

而这时的气候正是导致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ice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极度寒冷的时期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ice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这时发生了萨尔浒之战,明军大败明朝灭亡以后,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

“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西元1610年)四月壬寅,贵州暴雪,形如土砖,居民片瓦无存者。

”①

“明熹宗天启三年(西元1623年)夏五月,四川天降大雪,积数尺,树枝禾茎尽折。

”②

“夏六月,云南临安大风甚寒,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

”③历史上也记载,近五百年来最严重的乾旱发生在1637至1643年(思宗崇祯十年至崇祯十七年)尤以1638至1641年为甚(陈维贞,1995年)通常旱灾一旦形成,就是寸草不生,赤地千里,影响范围相当大。

现代的科学研究证明,当地表的平均温度每下降摄氏3度时,则大气中凝聚的水分将减少百分之二十(20%),而导致严重旱灾。

所以,明末之所以气候寒冷又严重乾旱,是由於气温的下降,连带导致水汽的减少,而造成的乾旱。

③云南通志:

四川通志明史记载「熹宗天启二年至思宗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

崇祯六年西安旱灾,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④

在明末的历史纪录中,曾出现相多的蝗害记录,蝗虫对农作物而言是害虫,当其数量少时,还不算有太大的危害,可是一旦其数量遽增之时,则对能作物将产生相当大的破坏,常能在短时间内吞食大量的农作物,造成粮食的歉收,甚至毫无收成可言,进而造成饥荒的发生。

在频繁的旱灾的同时,鼠疫也随时威胁着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在几次小规模的鼠疫之后,一场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据估计,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l000万人以上。

由于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相伴随,所以,这一时期华北人口的死亡数应当更多。

崇祯十四年,「浙江大旱,飞蝗蔽天,食草根几尽,人饥且疫」。

「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旱蝗,山东寇起。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

天行瘟疫,朝发夕死。

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是对鼠疫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特点的描述。

当时北京实际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

如一份清代档案就提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

“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④陕西通志:

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因为明末天灾连年,使得农作物不能收成,饥民纷纷起来为乱,结而成为流寇。

天启六年,陕北灾害最为严重,於是在此年八月陕西流贼起。

在崇祯元年一年中,王大梁起义於汉南,高迎祥起於安塞,王左捱起於宜川,民变大规模展开,暴乱集团一时并起,从陕西到河南,从武昌到成都,到处滋事。

崇祯元年陕西欠饷一百三十八万两,乃有逃兵。

「崇祯二年议裁驿站冗卒」,所以被裁失业的驿卒与逃兵才与流寇合流。

李自成就是在这次裁减中失业,再加上受官方欺压,於是投奔高迎祥。

崇祯七年,华北无可食之粮,可掠之地,於是流贼往南到较为富庶的湖广一带。

流寇组成五路大军,明末农民起义在这时出现高潮,由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领东进的一路,以明朝的中都凤阳为主攻方向,短短十天就突破明军防线,打下凤阳。

崇祯八年,流寇流窜各地,除蝗害之外,各地未传灾情,流贼已脱离生计问题,成为专事抢劫的职业盗匪。

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李字成被推为闯王,成为起义军的领袖。

崇祯十六年,流贼大溃明军於潼关,并攻陷西安。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於西安称帝,同年,北京迎流寇入城,思宗死,明朝被李自成所推翻。

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冰河期导致寒冷,而寒冷又导致乾旱;乾旱本身即使得作物歉收,而乾旱又有利於蝗虫的生长,更加导致作物的严重歉收,甚至毫无收成。

而歉收将导致民乱的产生,进一步地去掠夺资源仍然丰富的地区,就如同蝗虫过境一般,最后造成整个地区的动荡不安,形成更加不可收拾的民乱,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篇二: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之古代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要点解读】

考纲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

(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刀耕火种,集体劳作。

(2)春秋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2、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

1君主土地所有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②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考纲二手工业的发展

主要形态

1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产品主要供王室、贵族使用,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

2私营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中叶后占主导地位

3家庭手工业:

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主要部门

冶炼青铜铸造:

商周时期技术已经很成熟

冶铁:

①技术: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冶炼生铁和钢;南北朝时发明灌钢发②燃料:

汉代开始用煤;北宋普及,南宋末期开始用焦炭,明朝流行

纺织业①丝织:

西周后工艺大发展,汉代成为丝国”唐代出现缂丝技艺②棉织:

宋元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陶瓷业①新石器时代:

我国先民开始烧制彩陶、黑陶。

②东汉掌握烧制青瓷的技术③唐代瓷器大量出口④元代开始生产彩瓷⑤宋代景德镇等瓷窑文明天下⑥元代烧制青花瓷⑦明清时期出现粉彩和珐琅彩。

★深化拓展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足投入。

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相应变化。

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

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6.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考纲三商业的发展

1、商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

商代人善于经商,周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2)秦汉:

随着交通的发展,商业活跃,但总体水平不高。

(3)隋唐:

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4)宋元:

商业空前繁荣,集镇夜市兴旺,纸币使用,海外贸易发达。

(5)明清:

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

2、城市的繁荣

(1)宋代以前

1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坊与市分开

2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及交通要地。

(2)宋代

1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也不受限制。

2城市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

(3)明清:

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

★深化拓展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历代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2)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而衰。

(4)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

考纲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和发展

1条件:

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2部门:

苏州的纺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等

3实质:

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2)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

2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其发展。

2、“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

1目的:

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政治的稳定。

2表现:

秦国首先提出;汉代打击富商大贾;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征收重税,限制民间贸易。

3影响: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它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政策

1原因:

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统治者的自我满足、盲目排外;防范

“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2清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

3影响:

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社会进步。

【难点突破】

1.精耕细作

今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具体是指一个综合的技术体系,它是我国古代农业最为突出的特点。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复种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产量以及灌溉、施肥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抵抗灾害的一种表现。

2.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所谓“男耕女织”,即是典型的小农生产形式。

它的特点:

土地块小而散乱;生产资料分散;土地私有并不断发生兼并和分割;经营方式趋于分散;沉重的租税剥削和超经济的压迫;脆弱的佃农、自耕农如汪洋大海;极易涌现破产逃亡、背井离乡之潮;小农业辅之以家庭小手工业。

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顽强抵抗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进入中国。

这种小生产方式本身就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它排斥任何先进的生产力因素,不可能有资本的社会积累,不可能出现社会化的劳动、协作,不可能采纳先进的技术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运用。

小农经济还是延滞商品货币经济发展、阻碍中国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的主要因素。

3.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徽商、晋商

原因分析:

(1)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的发展;

(2)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真题例析】

1、(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

【篇三:

2017福建省教师招聘统考教综高频考点: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三)】

2017福建省教师招聘统考教综高频考点: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三)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免费提供2016福建教师考试公告最新资讯、福建教师考试备考资料、福建教招历年真题以及福建教资历年真题等。

如需咨询福建教师考试,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高频考点速记】

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一)天文历法

1.四象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一更——黄昏、一鼓、甲夜——19—21点二更——人定、二鼓、乙夜——21—23点三更——夜半、三鼓、丙夜——23一1点

四更——鸡鸣、四鼓、丁夜——1—3点

五更——平旦、五鼓、戊夜——3—5点

3.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

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

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

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

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十二月:

小寒、大寒

4.四时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5.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

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于支纪法”。

6.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建元)。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等。

(3)于支纪年法。

于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卵、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于支纪年。

”“丁卵”

如《五人墓碑记》: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指公元1627年。

(4)年号于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二)古代称谓

1.年龄称谓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牮24岁(女)——花信年华始龀、龆年:

男孩八岁束发:

男子十五岁弱冠:

男子二十岁而立:

男子三十岁不惑:

男子四十岁知命:

男子五十岁

2.别称父母称高堂、椿萱、双亲。

妻父俗称丈人,雅称岳父、泰山。

兄弟称昆仲、棠棣、手足。

老师称先生、夫子、恩师。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堂称寒窗、鸡窗,同学为同窗。

女婿称东床、东坦、娇客。

父母死后称呼上加“先”字,父死后称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称先母、先慈、先妣。

同辈人死后加“亡”字,如亡妻、亡兄、亡妹。

夫妻一方亡故叫丧偶,夫死称妻为寡、孀,妻死称夫为鳏。

3.讳称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

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父母之死称:

见背、孤露、弃养等。

佛道徒之死称:

涅檗、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

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一般人的死称: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三)传统思想文化

1.秦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思想家辈出,学派纷起林立,形成“百家争鸣”,为中国思想文化之源。

《汉书?

艺文志》列出学派十家: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

(2)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先秦代表思想流派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

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

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在当时影响也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儒家说“爱人”,墨家说“兼爱”。

思想看似相近,但有差别。

儒家“爱人”是“有差等”的,墨家“兼爱”是“无差等”的。

(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天人关系是中国先秦哲学争论的重要问题。

天人关系的核心是人作为主体同他的周围世界客体的关系,也是思维同存在的关系。

中国思想家很早就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思考。

(4)先秦重要著述

①六经六经指儒家奉为经典的六部先秦著述,即: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六经亦称六艺。

不过“六艺”另外一种含义是指六种基本能力,即礼、乐、射、御、书、数。

2《论语》

孔子弟子编纂,主要记述孔子言行。

3《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4《道德经》老子著,也有人说此书后人编纂。

2秦汉魏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借以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东汉道教产生

道教产生于东汉,但是与神仙方术及各种先秦思想有关,特别是奉老子为教主。

(3)东汉佛教传人佛教从印度传入,一般认为是东汉明帝派人访求佛教经卷,以白马驮至洛阳,建白马寺。

(4)玄学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以道家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

3.宋明

(1)宋明理学

(2)宋明理学代表人物

①周敦颐

②程颢

3程颐

4程朱学派

5陆九渊

6王守仁

4.清

(1)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

其代表作为《日知录》,反映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

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2)戴震清代思想家,对程朱理学持批判态度,其代表作为《原善》,梁启超、胡适称之为近代“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3)严复清末启蒙思想家,积极介绍西方思想,其翻译的《天演论》,将进化论思想引进中国。

(4)康有为近代中国推进思想变革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5)粱启超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的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饮冰室合集》。

(四)古代地理

1.中国

2.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

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

“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3.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

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社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5.五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