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143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 诗词三首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13 诗词三首

导入一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丽奇葩,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多读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就让我们先来欣赏李白的著名诗作《行路难(其一)》。

导入二 漫步古诗苑,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一股奔涌的热血。

今天,我们将欣赏三首古诗词,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导入三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其中的三首诗词,感受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四句写京城友人设下盛宴为李白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一定会因为这美酒佳肴和朋友的一片盛情,“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两句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虽然世路艰难,但诗人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的愿望。

姜太公曾在渭水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太阳旁边经过,后被商汤任用,助商灭夏。

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当诗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他又不禁发出了如此痛心的呼唤。

京城是待不下去了,瞻望前程,歧路甚多,出路在哪里呢?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他的心。

尽管李白暂时还拿不定主意,无法确定自己要走的路,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首联抒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了哀伤的感情基调。

颔联: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通过对受害友人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乡恍如隔世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承颔联比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这两句诗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尾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酬赠之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

这是一首著名的咏中秋之作,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词人对“天上”“人间”的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表达了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了一层。

“我欲乘风归去”,词人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

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弃绝人世。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宽慰之语作结。

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行路难(其一)》

运用比兴手法,情感激荡起伏

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借姜尚、伊尹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悲愤、苦闷,同时执着于远大理想信念的思想感情。

全诗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郁中见豪放

诗人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诗人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诗情起伏跌宕,除对赠诗的答谢之意外,在赠诗的基础上另辟新境,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的优秀之作。

《水调歌头》

至情至理,豪迈高洁

全词抒写了词人中秋月下的苦闷心情和佳节思亲的特有情怀,反映了词人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念头,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整首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结合,以自然的深远澄清映衬胸怀的超脱开朗,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行路难(其一)》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律借与白居易的唱和,表达了自己长年被贬至偏远之地的愤懑,也表现了诗人对生活、世事、未来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水调歌头》中苏轼因政治失意以及和其弟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愁,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古体诗

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的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2.近体诗

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代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其为“近体诗”。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与古体诗相比,近体诗形式更整齐,限制更多。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

根据字数多少又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一般是八句,如40字称为“五言律诗”,56字称为“七言律诗”。

分为四联: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求对仗。

绝句一般是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每首四句,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3.词

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它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达240字)、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内)。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其诗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其诗歌水平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有《李太白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

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为文长于说理。

又通医学。

有《刘梦得文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行路难》(其一):

本诗写于天宝三年(744)诗人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人于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所害,仅一年多便离开了长安。

诗人描写了自己当时极度苦闷的心情,也表现了其对理想的追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

刘禹锡作了此诗答谢他。

《水调歌头》: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苏轼被贬密州,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苏轼心情抑郁惆怅,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赏析】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这首诗相赠,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

诗中说:

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

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表现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这两句是感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

虽然刘禹锡才华横溢,但命运始终让人无可奈何。

虽然表面上是说命运不可逆转,但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满朝的官吏和当权者的,抱怨他们不珍惜人才。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赏析】

此诗与《赤壁》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两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两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要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愁,沉郁顿挫。

酹江月·驿中言别

邓 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

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

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赏析】

这首词的产生本身就很悲壮。

公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南宋最后的

山行朝覆灭,作者邓剡跳海未死也被俘。

文天祥与邓剡是同乡和朋友,被俘后被囚禁在一起,又一同被押往元朝京都。

走到金陵,邓剡由于生病留下就医,文天祥将继续北上。

在分别之际,邓剡就将心中的亡国之痛和对文天祥的仰慕、期望与惜别之情,写入这首赠别词中,一慰朋友之心,二壮万里之行。

此词上片主要写亡国之痛。

首二句“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就金陵的山川形势发出感叹。

“世间英物”,指文天祥。

这两句不禁令人想到:

同是一道水天空阔的长江天险,当年周瑜能在这里将曹操打得一败涂地,而现在,像文天祥这样的英雄,为什么就不能凭它拒敌于国门之外呢?

原因就在于能否得到“东风”的帮助,也就是天意的怜惜。

“东风”如此不公,怎能不叫人怨恨呢?

这两句,凌空而来,磅礴的气势之中,交织着无限悲痛。

下片主要写对文天祥的倾慕、期望和惜别之情。

首先是颂扬文天祥与元人作斗争的胆略与勇气: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这说的是数年前文天祥被元军扣留,乘机逃脱,绕道海上,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南方一事。

意思是说当年谁能相信你能从虎口中逃脱,托身扁舟江海,经过九死一生又重整旗鼓呢?

有如此之肝胆,在今后与元人的较量中再建奇功也未可知。

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情景互融是其一,以古喻今是其二,因难见巧是其三。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赏析】

骊山在今西安市的东北,阿房宫的西面,现有当初的宫殿台基残存。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被焚毁。

张养浩途经骊山有所感而创作了这首小令。

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骊山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玉都已不复存在。

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上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地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深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

紧接着六、七句说: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但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秦朝才有,历史上各朝各代,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在讽刺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加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

张养浩对当时的状况心怀不满,但想到历史,又觉得从夺得政权,到奢侈暴戾,到最终败亡,乃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结局。

作者正是由此引申开来写道: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结尾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消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