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991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docx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文字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一:

时间的估测

【知识点的认识】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世纪、1年、1月、1天、1h、1min、1s是怎样的时间.

【命题方向】近几年全国中考和竞赛试题“,估测题”出现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该类题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客观原则:

“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而“估测题”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一个体现.

【解题方法点拨】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最近几年各地试卷中出现的“估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想做好“估测题”,要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

知识点二:

时间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时间的单位是秒,毫秒,微秒,主要在科学技术上应用.此外还有国家选用的非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天(日)、(小)时,分,通常使用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年、星期.生活中常见时间单位及其进率关系为:

单位

符号

换算关系

h

1h=60min=3600s

min

 1min=60s

s

 

毫秒

ms

1ms=0.001s=10-3s

微秒

μm

1μm=0.000001s=10-6s

(2)测量时间的工具:

古代入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钟表来计时,常用的钟表有:

石英钟、电子手表、机械式停表、电子式停表等.

【命题方向】中考时时间的测量一般出现在单位的直接换算,换算过程,计算题中单位的换算.

【解题方法点拨】要明确时间的单位,换算进率的关系.掌握测量时间工具的使用.

【知识点的认识】,如1m、1dm、1cm有多长;1kg、1g是多少;2.对物理量的计算关系熟悉,如速度公式、密度公式、重力与质量关系式、压强定义公式、功率定义式及热量计算式等等;3.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

如一般成人.

知识点三:

长度的估测

【知识点的认识】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运用估测法计算的问题称为估测题必须要注意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1m、1dm、1cm有多长.

【命题方向】近几年全国中考和竞赛试题“,估测题”出现的比例一直在持续上升.该类题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客观原则:

“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用于生活”,而“估测题”就是这种要求下的一个体现.

【解题方法点拨】要学会从生活体验中理解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并且能将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用于对生活现象和生活常识的简单解释,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最近几年各地试卷中出现的“估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后发现,要想做好“估测题”,要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

知识点四:

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命题方向】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解题方法点拨】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知识点五:

刻度尺的作用

【知识点的认识】正确使用刻度尺,应做到“五会”:

 

(1)会认:

对刻度尺必须有以下三点了解后才能使用

  ①零刻线的位置:

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

  ②量程:

又称测量范围,即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如被测长度超过量程,可重复使用刻度尺或换用其它大量程的测量工具.

  ③分度值:

又称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其值应包含数字和单位两部分.

 

(2)会放:

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

 (3)会看:

读数时视线应经过被测物体末端与尺相交的位置并与尺面垂直.

 (4)会读:

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会记:

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命题方向】在“五会”中出题:

什么刻度尺,零刻度磨损是否能用,刻度尺的选择,怎样“放、看、读、记”.

【解题方法点拨】熟记刻度尺的使用,灵活掌握与实际中的联系是解好此类题的关键.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一:

机械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

(1)物体相对于其他运动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理学》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只是发生了变化,这个物体就在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命题方向】判断那些现象属于机械运动,例如:

1下列那中现象属于机械运动A.学生在操场奔跑B.“五四爱国运动”C.汽车在路上行驶;判断运动与静止.

【解题方法点拨】要根据机械运动的定义,理解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知识点二:

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一个物体,不论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对于参照物,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说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3.参照物的选取时任意的.

【命题方向】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解题方法点拨】理解参照物的定义,知道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知识点的认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静止;也就是说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一个物体可以是静止的,但一定会出现相对于其它一些物体是运动的情况,而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它可能相对于其它物体都是运动的,一个物体一定可以找到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物体与之有相对运动,但不一定可以找到一个与之静止的物体.

【命题方向】判断物体的是运动还是静止是中考必考内容.

【解题方法点拨】理解好参照物,明白运动与静止时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点一:

速度与物体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大小也称为“速率”.物理学中提到的“速度”一般指瞬时速度,而通常所说的火车、飞机的速度都是指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各种交通工具运动的快慢经常发生变化.初中所指的运动一般是机械运动:

(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匀减速、非匀变速】)

(2)曲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非匀变速曲线运动【抛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振动】)

【命题方向】速度表述方法,机械运动的分类,初中主要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命题.

【解题方法点拨】多了解物理学方法:

例如速度、温度、压强、功率、电流、电功率等表述法.

知识点二:

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初中的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定义式:

v=s/t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

米/秒(m/s),物理意义: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命题方向】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单位的推导、换算,物理意义都是命题方向.

【解题方法点拨】列举法理解初中阶段的比值定义法有哪些:

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热值、电流、电功率等.

知识点三:

速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变形公式:

s=vt  t=s/v  t是时间,v是速度,s是路程

【命题方向】计算类型:

一、列车过桥问题(注意列车通过路程要加上列车的长),二、爆破安全逃离问题,三、测距离问题,四、追赶问题,五、赶时间问题,六、顺、逆水行船问题,七、比例问题

【解题方法点拨】分类练习此类题目,多与生活联系.

知识点四:

运动快慢的比较

【知识点的认识】运动快慢的比较我们一般采取:

(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3)用路程除以时间,比较单位时间的路程,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命题方向】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采取的物理学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命题重点.

【解题方法点拨】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要善于观察、思考和讨论.

知识点五:

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的认识】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该物体在任何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个定值.因此,千万不要从数学角度把该公式理解成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加速度为零,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我们可以把一些运动近似地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

【命题方向】命题方向: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2)与力结合: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解题方法点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明确“匀速”、“直线”与路程、时间没有关系.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点一:

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变速运动的快慢就是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不断变化的运动,包括大小和方向),速度的变化用加速度来描述!

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的增加(减少)是固定的!

加速度有正负,正代表速度是增加的,负代表速度是降低的!

非匀变速运动呢就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不固定!

(2)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

【命题方向】平均速度的求法,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的区别题目是中考的命题方向.

【解题方法点拨】初中要了解变速运动,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理解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

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

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

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

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知识点二:

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

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理想实验法:

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发声的闹铃,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内气体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其实将罩内气体全部抽出是不现实的,只是一种推理.因此得出结论:

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传声一定需要介质.

(3)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知识点三:

声速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

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符号v来表示.

(2)公式:

v=s/t表示声速,单位是m/s;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

(3)常数:

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

(4)影响因素:

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

(5)声音在传播时由声速大处向声速小处偏折.

【命题方向】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与声音有关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

(2)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

知识点四: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知识点的认识】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

【命题方向】

(1)根据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数据归纳规律.

(2)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

在一个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解题方法点拨】

(1)声速与介质种类的关系规律不是绝对的,软木就是特例,所以表达规律时要说“一般情况下”.

(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3)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知识点五: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是指15℃时.

【命题方向】

此考点属于了解层面的,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解题方法点拨】

(1)记住声速与温度的关系规律.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向声速小的方向偏折.白天地表附近温度高,声速大,高空温度低,声速小,声音向上偏折;黑夜地表附近温度低,声速小,高空温度高,声速大,声音沿地表传播.所以白天不如黑夜声音传播距离远.

知识点六:

人耳的构成

【知识点的认识】耳朵是听觉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外耳的耳廓、外耳道负责收集声音,是声音传入的通道.同时能选择性地听取某些声音,对某些声音有放大.它还保护中耳、内耳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外在屏障.

  中耳是由耳膜、听小骨、中耳腔、咽鼓管等组成.耳膜位于外耳、中耳之间,厚度约1毫米,弹性很好,可以随着声音振动,就像一个绷着的小鼓的皮,所以也叫鼓膜.鼓膜的内侧连着三块听小骨,它们是人身体最小的骨头,也是人体内最精细的结构之一.听小骨首尾相连,组成听骨链,将声音向内耳传导.由于杠杆作用,声音通过中耳时速度和效率提高了几十倍.有一条连接中耳腔和口腔的管道叫咽鼓管,它的适度适时开闭,可以保证鼓膜内外压力的平衡.当然,由于开闭不当,也会使口水、奶水呛入中耳,引起发炎.正常情况下,中耳腔应该是干燥的,如果有分泌液滞留,将会影响声音的传导.

  内耳主要由半规管和耳蜗组成.半规管是位置感觉器,它帮助人体判断自我的体位,维持人体的平衡.因此,耳朵也是平衡器官.耳蜗就像一个蜗牛,它里面的毛细胞将声音的机械振动转换成生物电,通过听神经传入大脑听中枢,我们才能感受到声音.分布在蜗底的毛细胞感受高频声音,分布在蜗顶的毛细胞感受低频声音,而围绕着轴心分布着听神经,它的螺旋神经节,收集来自毛细胞的电信号,负责向大脑中心传递.

【命题方向】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以及怎样减弱噪音两个方面是命题方向.例如:

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通过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解题方法点拨】认识人耳的结构,同时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七:

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人耳的构造:

外耳、中耳、内耳

声音的传导途径:

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内耳

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人        人   能听到的声音条件有三:

1.声源 且发声振动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2.有传声的介质:

如空气等   3.有良好的听力

【命题方向】一般出现选择题填空题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例如:

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D、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介质【解题方法点拨】从了解耳朵的结构、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

知识点八:

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知识点的认识】原理:

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声.

也叫作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只限于传导障碍,既鼓膜、听小骨损坏,也就是非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

【命题方向】利用“骨”----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的特点出与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题.

【解题方法点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一般说来,介质的密度越高传播的速度越大;温度越高传播的速度越大.抓住特点才能解题.

知识点九:

双耳效应

【知识点的认识】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双耳效应的基本原理

 如果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此时由于声源到左、右耳的距离相等,从而声波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相位差)、音色差为零,此时感受出声音来自听音者的正前方,而不是偏向某一侧.声音强弱不同时,可感受出声源与听音者之间的距离.

“双耳效应”的原理十分复杂,但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双耳的位置在头部的两侧,如果声源不在听音人的正前方,而是偏向一边,那么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就不相等,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与相位就有差异,人头如果侧向声源,对其中的一只耳朵还有遮蔽作用,因而到达两耳的声压级也有不同.人们把这种细微的差异与原来存储于大脑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并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辨别出声音的方位.

1、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

 由于左右两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除了来自前方和正后方的声音之外,由其他方向传来的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就有先后,从而造成时间差.如果声源偏右,则声音必先到右耳后到达左耳.声源越是偏向一侧,则时间差也越大.实验证明,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时间差约为0.62ms.

2、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差

 两耳之间的距离虽然很近,但由于头颅对声音的阻隔作用,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就可能不同.如果声源偏左,则左耳感觉声级大一些,而右耳声级小一些.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声级差可达到25db左右.

3、声音到达两耳相位差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而声波在空间不同位置上的相位是不同的(除非刚好相距一个波长).由于两耳在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声波到达两耳的相位就可能有差别.耳朵内的鼓膜是随声波而振动的,这个振动的相位差也就成为我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个因素.当然频率越低,相位差定位感觉越明显.

4、声音到达两耳的音色差

 声波如果从右侧的某个方向上传来,则要绕过头部的某些部分才能到达左耳.已知波的绕射能力同波长与障碍物尺度之间的比例有关.人头的直径约为20cm,相当与1700Hz声波的波长,所以频率为1000Hz以上的声波绕过头颅的能力较差,衰减越大.也就是说,同一个声音中的各个力量绕过头部的能力各不相同,频率越高的分量衰减越大.于是左耳听到的音色同右耳听到音色就有差异.只要声音不是从正前方(或正后方)来,两耳听到音色就会不同,这也是人们判别声源方位的一种依据.

【命题方向】利用双耳效应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

医生把振动的音叉放到我们头的左后边和右后边,目的是为了检查我们的听力.还有,当一个人的眼睛被蒙住了,他还是能利用双耳效应判断声源的方向.

人们利用“双耳效应”发明了立体声技术,配合电声设备较好地将各种声响(如乐队演出的直接声、墙壁的反射声、厅堂混响声的空间分布等)呈现出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立体”空间感觉.通常的“双通道立体声”的作法(如图1.2-2所示)即是用代表人双耳的左、右两个话筒同时接收来自两个方向的声音,经过两套放大器的放大后,从左、右拉开一定距离的两个扬声器中播放出来.使人双耳听到不同方位的不同声音,产生“立体”的方位感觉.双通道立体声给人的感觉还只限于听者前方张开的角度为几十度的狭小范围.为了将声音的立体方位感觉扩展到环绕听者四周的360°的平面内,就用四个话筒集中在一起,并使它们的方向分别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四个方向(如图1.2-3所示),经放大后,由分布于室内四个角的四个扬声器中播放出来.这就得到“四通道立体声”,也称为全景声.同理,改变话筒、扬声器的位置和方向等,还能得到三维空间环绕声、厅堂立体声等.

【解题方法点拨】理解双耳效应才能解题.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一:

音调

【知识点的认识】声音频率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的三个主要的主观属性即音量(也称响度)、音调、音色(也称音品)之一.表示人的听觉分辨一个声音的调子高低的程度.音调主要由声音的频率决定,同时也与声音强度有关.对一定强度的纯音,音调随频率的升降而升降;对一定频率的纯音、低频纯音的音调随声强增加而下降,高频纯音的音调却随强度增加而上升.

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