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模块3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
《高考历史一轮模块3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模块3 第12单元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模块3第12单元第28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考点1
“与上帝直接对话”——宗教改革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政治上:
新兴资产阶级形成,民族意识增强,专制君主兴起。
各阶层都对封建教会的“大一统”政治不满,要求建立适应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民族教会”或适应于资产阶级需要的“廉价教会”。
2.经济上:
西欧资本主义兴起,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社会各界强烈不满。
3.思想上:
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腾堡发明印刷术印制大量《圣经》。
4.主要原因:
天主教会与德意志之间矛盾加深。
16世纪时,天主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普遍要求。
5.导火线:
1517年,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
二、概况
1.序幕: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
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3.实质:
宗教改革是16-17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一场反对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
三、主张
1.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
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信称义的主张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是一种人文主义宗教观
简化宗教仪式
每个人都可和上帝直接交流,无需神职人员干预和繁缛的礼拜仪式。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圣经》至上
人人在上帝和《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不用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否定教皇权威
坚持国家权力(世俗统治权)高于教会;罗马天主教会不应该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
推行世俗婚姻
僧侣可婚配和还俗,铲除教士和俗人之间的隔阂
2.马丁·路德的思想特点:
路德新教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适应了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
四、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教会势力(剥夺了教会在新教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促进了欧洲新兴民族国家的形成。
2.经济上:
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局限性
欧洲宗教改革只是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控制,但宗教改革后并没有放弃宗教,只是用一种新的宗教取代原来的天主教。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欧洲新教的建立与维护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史料一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①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
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②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
史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因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③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马丁·路德关于人的信仰的主要观点,并分析该观点的意义。
(2)根据史料一、二,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
(1)史料一反映了马丁·路德在得救方式方面的主张。
注意史料的出处是本史料解读的落脚点。
关键信息①②说明了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2)史料二首先介绍了马丁·路德政治思想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同时进一步挑战教皇权威,体现出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关键信息③反映出更进一步强调俗权至上、民族自由,全面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
(1)观点:
“因信称义”。
意义:
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表现:
“印记”——其主张明显带有一种承认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
[素养3—历史解释]
1.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
(1)“因信称义”,彻底否定教皇和罗马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3)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立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实际上是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4)宗教改革的最大影响在于成功运用了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创造出新教伦理,把人的心灵从罪恶折磨、来世拯救和教会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人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背景
都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目标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运动,都体现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西欧的广大地区
(2)不同点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形式
借复兴古典文化之名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
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是一场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作用
把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新教思想还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素养4—唯物史观]
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1.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借助宗教形式,但本质上依然具有浓厚的反科学、反理性色彩。
路德等人用信仰的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但是这种虔信主义对于新兴的科学理性也造成了巨大障碍。
2.当宗教改革运动以虔信主义为武器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之后,17世纪发轫的欧洲启蒙运动就开始以理性精神为武器来突破宗教改革运动所营造的虔信主义氛围。
1.马丁·路德认为:
“那些说为求获得救赎或赎罪券并不需要痛悔的人,是在传与基督教不符的道理……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 )
A.推动宗教信仰自由 B.否定教会权威
C.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D.传播无神论思想
C [根据材料“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的直接目的是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抵制天主教会的掠夺,C项正确。
]
2.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自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B [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是教会腐朽的结果,但题干并非主旨是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即灵魂自救途径发生转变,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新教过世俗生活的表述,故D项错误。
]
3.(2016·海南高考)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
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D.支持宗教改革
D [1524年,这正是欧洲宗教改革时期。
其次,威廉·廷得尔主张自由阅读《圣经》,将拉丁文的《圣经》翻译成本民族语言,这些都与宗教改革的思想相符,威廉·廷得尔应该是宗教改革的支持者,D项正确。
]
4.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
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
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
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打破教会的精神垄断无关,故A项错误;新教思想倡导因信称义,反对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故B项错误;材料中新教“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与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新教强调“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
考点2
理性的光辉——启蒙运动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1.经济基础: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2.阶级基础: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的压迫。
3.政治基础: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束缚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的推动,思想解放。
5.斗争武器: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二、性质:
欧洲的一场反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内容
1.核心(指导思想):
理性主义
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运用人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
2.主要内容
(1)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2)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四、代表人物
阶段
国家
思想家
思想主张
代表作品
兴起
英国
霍布斯
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利维坦》
洛克
提出分权思想,赞成君主立宪制
《政府论》
高潮
法国
伏尔泰
①抨击天主教会;
②倡导君主立宪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②反对封建专制;③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论法的精神》
卢梭
①国家学说:
社会契约论;②人权学说:
人民主权说;③法治学说: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民主形式:
主张直接民主;⑤经济论断:
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社会契约论》
扩展
德意志
康德
①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③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能自律
《纯粹理性批判》
五、影响
1.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2.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3.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了法国大革命,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人文主义思想发展演变曲线图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史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①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②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
18世纪的③启蒙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
——摘编自马龙闪《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史料二 ④(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
……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
……“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⑤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的?
(1)史料一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行了比较。
关键信息:
①体现了文艺复兴强调人性。
②反映出文艺复兴仍未摆脱神学观的束缚。
③反映出启蒙运动强调理性、科学、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2)史料二介绍了启蒙运动的内容特点,并且分为宗教和政治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信息:
④说明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宗教神权统治,主张宗教信仰的自由,追求思想自由。
⑤说明启蒙思想家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统治,以求得人自身的解放。
(1)差异:
文艺复兴:
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
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丰富和发展:
提倡理性与科学;反对宗教神权统治,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倡导建立“理性王国”,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素养3—唯物史观]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继承
(1)体现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上。
(2)继承了人文主义精神,要求从教会束缚中解放个性。
(3)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发展
在批判对象上
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重点放在封建君主专制上
在涉及领域上
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史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在批判形式上
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在思想特点上
启蒙思想家不再承认外界的任何权威,而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素养4—历史解释]
1.启蒙运动的主要特点
(1)从批判的对象看,矛头指向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2)从批判的方式上看,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诉诸理性,启蒙思想家宣传理性,对封建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是科学进步与资产阶级强大的反映。
(3)从批判的领域来看,集中于政治、思想领域,即使是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对专制、教权和迷信。
(4)从历史作用上看,主要是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做思想动员和理论准备。
2.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
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对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制内阁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对美国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对法国
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素养5—家国情怀]
启蒙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鼓吹变法图强。
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的冲击,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
1.(2019·湖北八校联考)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据此可知( )
A.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B.启蒙思想源于科学知识进步
C.宗教改革推动启蒙运动产生
D.文艺复兴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A [根据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知,科学方法利于启蒙思想的形成,因此科学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故选A项。
]
2.(2018·烟台模拟)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
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
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C [材料反映的并非实行何种政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私有制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对其进行制约,故C项正确;材料中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说明不是主张取消国家机构,故D项错误。
]
3.(2018·惠州二调)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
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
这反映了他( )
A.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B.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D.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A [根据材料中“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可知,孟德斯鸠主张用法律手段管理人民;根据材料中“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可知,孟德斯鸠认为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故A项符合题意。
]
4.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
“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A [根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并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故A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本部分知识在高考中考查频率不高,主要以法国为典型背景,考查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及对相关政治理念的理解。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
(2018·全国卷Ⅲ·33)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
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主义已经衰落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A [材料中“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知识分子通过沙龙聚会的形式,纷纷发表各自的见解,宣传“科学”“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启蒙思想逐渐流行,故A项正确;材料中沙龙讨论的并非传承宫廷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显示当时是“18世纪前半期”,法国专制主义还未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
2.考查点:
启蒙思想政治理念的实践——人民主权
(2017·全国卷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D.法律至上
C [法国的国民公会是普选产生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是民主得到发展的体现。
法国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思想,C项正确。
]
[模拟精选·直击考法]
1.考查点:
欧洲宗教改革中的民族主义
(2018·保定二模)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 )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
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
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
D [“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可见与民族国家的产生相关联,故D项正确。
]
2.考查点:
马丁·路德的思想内涵
(2019·成都摸底)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
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
”路德这番言论意在( )
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
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
B [根据材料“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
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
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可知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故B项正确。
]
3.考查点:
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构想
(2019·渭南质检)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
这表明卢梭认为( )
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
B.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
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
D.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
D [“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体现的是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安全,也是对人自由的约束,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表明权利转让是为了安全,无法体现个体自由,故A项错误;B、C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
4.考查点:
启蒙运动的影响
(2018·雅安三模)18世纪末期,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以此拉拢人心。
这反映了( )
A.民主政治已普遍建立
B.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君主对法国大革命的认同
D.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B [由材料“欧洲大陆的许多君主,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俄国的叶卡捷琳娜等都鼓吹自己是国家第一仆佣”可知受到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提倡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