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7940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docx

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二解析版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

(二)

新课标·全国卷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人的生物性,决定了人是要生老病死的,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社会都必然永远存在,也有整个消亡的)。

这种“死”和“不死”是我们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

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时生同时死。

在共处的这段时间里,每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感受、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一个人的生命可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比如石刻、竹简、书本、光盘等信息载体)传递给别人,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一代代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他作为一个人,生物性决定了他必然会逝去,但他的诗作,连同他的诗的风格,都保存在各种文献中,成为“文化”。

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李白的诗作,经过几百年、一千年后,还能重新影响、塑造出别的诗人,他们可能接近李白,可能超越李白……文化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人“接通”了,可以共享生活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说,“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式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它是跨越时间、空间和生命的东西,也是先于个体而存在,不随个体的消失而消失的东西。

所以我们看文化,必须历史地看,只有在历史中,文化才显示出其真实的意义。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如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结构等。

像我们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在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之后建成,但今天的社会结构并非建国时一下子凭空创造出来的。

谁也不可能把一个社会中旧的东西突然“删除”“清洗”,变成空白,再装进去一个什么全新的东西。

我们中国的革命,形式上是“天翻地覆”“开天辟地”,实际上它是建立在中国社会自身演化的内在逻辑之上的,是几千年中国文明演进中的一个连续过程的一个阶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研究社会也好,改革社会也好,绝不能抛开历史的缘故,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选自费孝通《文化与“不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有生老病死,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这就为文化世代传承提供了可能性。

B.不同个体在共处时间里相互交流学习,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

C.文化的历史性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等的传承,还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等“社会”的传承。

D.研究和改革社会,必须遵循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逻辑,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立论,层层递进,论述文化使人不朽的道理。

B.第二段通过连续设问推进论证,既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又衔接自然逻辑严密。

C.文章通过写李白,论证了生物性特点的人会逝去,社会性特点的人却会不朽。

D.文章运用对比、例证等方法,多层次展开论证,有力支撑观点,富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社会才有文化,文化因此能够跨越时空、超越个体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B.当今文学家能有新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得益于几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C.家风家训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一代代生命体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家族教化。

D.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说法,和文中观点有相通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1909年,克罗地亚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次发现地球内部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穿过这一界面,地震波的纵波和橫波传播速度跳跃性增加。

人们将这可一界面称为“莫霍面”,作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莫霍面”是什么性质的界面?

原位的地幔真面目又是什么?

1957年美国地质学家哈雷·海斯提出了一个科学梦想:

如果能打一口深井,直接打到“莫霍面”,钻取一些岩芯样品,不就一目了然吗?

由于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约为30--40公里,在大洋之下约6—7公里。

因此这口深井,最佳钻探地点就在大洋。

196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批准资助雄心勃勃的“莫霍钻”计划,并与环球海洋勘探公司签订协议,由该公司的“CUSSI”号船实施莫霍面钻探任务。

1961年,“CUSSI”号在墨西哥岸外的瓜达卢佩岛附近水深3600米处,首次成功钻井,在170米厚的沉积层下,取得了14米长的玄武岩样品,迈出了人类向莫霍面进军的第一步。

但此后,由于“莫霍钻”计划预算太高,加上出现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美国国会1966年取消了该计划。

材料二

人类在应对“上天、入地、下海”三大科技挑战中,“入地”的成绩最差。

相对于地球半径来说,最深的钻并还不及其千分之二。

大洋钻探既下海又入地,面临的是双重挑战。

深海海底是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从深海海底打钻,至今还是人类直接探测地球内部无可替代的高效途径。

但越往下钻,钻井越深,岩石越硬,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凭借人类现有的钻探技术,很难打到莫霍面。

美国“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中脊、“亚特兰蒂斯浅滩”海岭实施了梦想打到莫霍面的艰难钻探。

那里是超慢述扩张的洋中脊,地幔熔融不能产生足够的岩浆,地壳断裂非常普遍,广泛分布着暴露下地壳的“构造窗”。

这是人类以目前的钻探技术,可以“触摸”到地幔边界的绝佳场所。

两个月间共使用各种型号的钻头24个,仅钻取岩芯就用坏了11个钻头,但仅向海底深处钻进789.7米,获得469.7米岩芯,与计划中第一期1300米的钻探目标相差甚远。

针对“决心”号钻探技术的不足,2007年日本投入巨资建造了57000吨的“地球”号大洋钻探船,采用新型的“立管型”钻探技术,通过大直径钢管将钻探船与洋底连接起来,使得钻探更加安全、深度更大,理论上可在4000米水深的海域向海底钻进7000米。

日本曾雄心勃勃地向全世界宣布,其最终目标是要“打穿地壳”。

但十多年来,由于船体庞大,带来了成本、运行和管理等诸多问题,“地球”号实际上才打了3000米。

实践表明,利用“地球”号现有的钻探技术打穿地壳,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材料三

地馒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是地球上最大的“化学储库”。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深部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科学问题,无不与地幔息息相关,神秘而庞大的地幔充满了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梦想钻穿“莫霍面”,就可以直接从“原位”的地幔取样,进行深入研究。

历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与“莫霍钻”相关的科学问题。

例如,是什么物理特性造成了莫霍不连续面?

这个界面的地质学本质是什么?

大洋中脊处的洋壳,特别是下洋壳,是怎样形成的?

洋壳与海洋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有多大?

等等。

在太阳系中,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拥有其他星球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生理机制”。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比较成功地回答了“地球是怎么活动的”问题,但对于地球活动的具体过程和细节、活动机制等问题,仍然很不清楚,还需要世界各国科学家凝心聚智,共同寻求答案。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地球内部对人类来说,仍是一个未知的全新秘界。

相比于几十万公里外月球上的样品,地球内部几公里深处的莫霍面,距离我们很近,但似乎又遥不可及。

我们相信,向地球深处每多钻进一点,我们对地球结构及其历史的认识,就会加深一点、更新一点!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地壳与地幔之间有一个分界面,因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最早发现而命名为“莫霍面”。

B.由于预算太高,加上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美国国会最终没有将“莫霍钻”计划付诸实施。

C.越往下,钻井越深,岩石越硬,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凭借现有钻探技术,不可能打到莫霍面。

D.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球是怎么活动的”,但我们对其具体过程和细节、活动机制仍然很不清楚。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洋深度一般为30多公里,大洋底离莫霍面近,所以“莫霍钻”最佳地点在大洋。

B.大洋钻探面临下海、入地的双重挑战,目前最深的钻井还达不到目标的千分之二。

C.“地球”号大洋钻探船,采用新型的“立管型”钻探技术,但也不可能打穿地壳。

D.相比于月球,地球内部的莫霍面距离我们要远得多,还需要各国科学家共同探索。

6.三则材料的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7-9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

他的形象呢,身林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

“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

“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法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

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枚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

“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

“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

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

“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

“不!

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她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

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

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

父亲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

“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

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

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儿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一方面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同时也有效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叙述父亲生活中的几件小事,生动地塑造了父亲这样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形象,他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工作,无私奉献。

D.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8.小说中母亲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以父亲卸装换衣、清理现场、坐下打盹的画面为结尾,这样写有何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小题。

鲍昱字文泉。

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

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

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

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

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

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

光武遣个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

对曰:

“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

”帝报曰:

“吾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

”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

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

后拜汝南太守。

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

建初元年,大旱,谷贵。

肃宗召昱问曰:

“旱既大甚,将何以消复灾眚?

”对曰:

“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

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

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如此,和气可致。

”帝纳其言。

四年,代牟融为太尉。

六年,薨,年七十余。

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

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

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

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

百姓观者,莫不劝服。

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

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阙,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

(节选自《后汉书·鲍昱传》)

10.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这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B.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徒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C.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徒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D.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

暂任、代理。

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B.小黄门:

汉代低于黄门侍郎一级的宦官。

后泛指宦官。

如范晔《后汉书·酷史传》载:

“帝令小黄门持之。

C.肃宗:

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太庙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历史上的每个君王都有庙号,并且只有一个庙号。

D.服阕:

守丧期满除服。

守丧期间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鲍昱不断升迁,始终不忘百姓利益。

任汝南太守时,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在南阳时,他修建校舍,尊敬、赡养老人。

B.鲍昱善理狱讼,依法公平处理案件。

建初元年,遇大旱,肃宗问他如何消灾,他乘机进言,委婉暗示这是冤狱不平所致,肃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辜被囚禁的人。

C.鲍昱谨守职责,深受皇帝器重。

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招让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注明的姓氏,以使天下人知道忠臣之子又为司隶。

D.鲍昱的后代注重名节,良好家风得以传承。

人们爱戴鲍德,称其神父。

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居丧,守孝三年;三年服满,便隐居墓旁,不过问时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

(2)宜一切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本题共2小题,9分)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①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②已息,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法酒:

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

②机:

机巧功利之心。

③几杖复何铭:

给几、杖作铭文,含自警或劝诫意。

14.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与人格?

(4分)

15.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5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

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

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呼①“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③“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

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

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C.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D.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如鱼得水充满生机吹毛求疵颐指气使

B.游刃有余充耳不闻求全责备颐指气使

C.如鱼得水充满生机求全责备横加指责

D.游刃有余充耳不闻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当今的微信朋友圈“晒步数”也已成为时尚。

现在,如果每天走的步数没达到两三万步,你都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晒。

___,有的人竟然深夜在家门口的花园“暴走”。

运动是为了健康,____,进而使健康受损,则是本末倒置。

走路既可健身,也可伤身,过量的走路会加重关节负担,使原有的轻微损伤加重。

通过微信运动排行榜的激励适当走路,对身体有一定帮助,但千万不能不顾自身体质,特别是为了冲榜而盲目增加走路的量。

总之,朋友圈晒步数不是目的,_____。

21.下面是波特与劳勒激励模式简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如此标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0年高考延期语文三轮复习信息监测卷

(二)

参考答案

1.C(A项,“而社会却可以长治久安”说法错误,太绝对,原文第一段“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是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B项,“其知识和经验会形成共同的动态信息库”错误,原文第二段“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更新的‘信息库’”。

D项,“继承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说法过于肯定,原文最后一段“它总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故选C。

2.C(C项,论证的观点不恰当,应该是论证了“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3.A(A项,“有社会才有文化”说法错误,而且与后句也没有因果关系。

原文中第二段“‘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

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

是基于人的群体性即社会性。

”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A(B项,“美国国会最终没有将‘莫霍钻’计划付诸实施”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196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批准资助雄心勃勃的‘莫霍钻’计划,并与环球海洋勘探公司签订协议,由该公司的‘CUSSI’号船实施莫霍面钻探任务。

1961年,‘CUSSI’号在墨西哥岸外的瓜达卢佩岛附近水深3600米处,首次成功钻井,在170米厚的沉积层下,取得了14米长的玄武岩样品,迈出了人类向莫霍面进军的第一步。

但此后,由于‘莫霍钻’计划预算太高,加上出现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