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801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docx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汇编

自然保护学题目整理

往年考题:

一、名词解释(6*5=30)

1.廊道

2.人类中心论

3.生态补偿

4.岛屿生物地理学

5.保护地功能区划

二、简答题(10*4=40)

1.论述墨子的“节用而非攻”对自然保护的意义。

2.什么是缓冲区?

它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游牧?

它对自然保护有哪些积极作用?

4.简述复合种群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

三、论述题(10*3=30)

材料一:

一项关于长江流域某地自然保护区调整的提案被通过,从而该保护区面积减少,

部分缓冲区变成实验区等等,严重影响到了该地珍稀鱼类的生存。

当地部门却在该地建造

了水电站。

1.这则新闻报道反映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哪些问题?

2.谈谈区域开发对自然保护的负面作用,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怎样减少区域开发对动植物

的影响。

材料二:

某地上游居民与下游企业签订协议。

上游居民少砍树多种树以保持水土,从而保

证下游企业的生产工作,下游企业给上游居民一定数额的直接支付。

3.从成本-效益角度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名词解释

1自然保护:

P4

自然保护是一个广义而笼统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具体而可操作的自然保护行为,亦可能是潜在而模糊的环境意识;可能是在全球尺度上的计划或规划,也可能是小区域的决策方案。

概括地来讲,自然保护是一种理念或意识。

2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育自然而圈定的特殊区域,仅仅是人类自然保护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之一。

相对更宽泛意义上来说的保护地,属于特定的一类具有严格意义的保护地,具有独立的管理机构和遵守的法律、条例或规定,可以认为是人类保护自然的一种具体措施。

3自然保护学:

P1\4

自然保护学是一门分析环境与生态系统受扰状态,进而判定其保护价值与必要性,最终采取合理保护方式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自然保护学为自然保护提供从社会、经济、文化、伦理等角度来提供诠释,同时从本体论、方法论和技术层面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科学基础。

4自然生态系统:

P14

自然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扰动较小、生态系统过程以自然过程为主、演替动力基本为自然外力的一类生态系统,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类。

由于人类活动在陆地的强度和广度远远大于海洋,因而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度要小于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类型。

5人工生态系统:

P22

人工生态系统是指以人类按照自身意愿和目的定向建构的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有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种类成分少,脆弱性高,外部物质和能量输入强度大。

以农田、城市生态系统为典型。

6.环境伦理P42

环境伦理是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规范人类行为而建立的一种秩序。

包含两大命题:

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二是“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不同的回答和阐述,导形成了不同环境伦理学派。

整体上,可以将环境伦理学派归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类。

其中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包括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等。

各种环境伦理学派相互补充的、可以并行不悖。

7.人类中心论P43

“人类中心主义”又称为“人类中心论”、“人类本位说”,是一种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世界观、伦理观,认为道德的基础就在于人的利益。

人类中心论经历了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演变过程。

其中强人类中心主义否定自然价值,以人为主宰,而弱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在利用自然时进行更周全的考虑、保护自然,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则承认自然存在的内在价值。

8.生态中心论P46页

生态中心论在生物中心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张将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无论是生命成分还是非生命成分。

生态中心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流派主要有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奈斯的深层生态学、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其伦理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整体生态观2、平等生态观3、自然界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4、道德关怀的范围应拓展到自然万物。

生态中心论的代表著作有:

《沙乡年鉴》、《哲学走向荒野》等。

9.深层生态学P46

是生态中心论的一种,代表人物是阿伦·奈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更加彻底。

深层生态学是从精神的层面理解和感悟生态系统。

浅层生态学是形而下的,是自然科学层面,而深层生态学是形而上的,是哲学和伦理学范畴的,其核心是生态平等主义准则和自我实现准则。

首先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偏见,科学的认识地球上自然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把人和自然作为统一整体来看待;其次是人自身的“小我”和自然界的“大我”都应实现,不仅要认同小我,还要认同整个自然界。

10.生态智慧P49

“生态智慧”是指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对自然世界的科学认知、生活体验、思想感悟及其相应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其中中国古代(主要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的生态智慧有以下特点:

1、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感悟2、对大自然的“仁”和“无为”3、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4、对自然资源的节制利用。

11外部性理论P71

外部性又叫外在性,是个人或者微观经济单位对他人或单位产生的外部影响,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这一经济学概念源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自然保护行为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在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负外部性在于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旅游开发对原生环境与文化的破坏。

12自然价值论P71-73

传统经济价值观认为纯自然系统是没有价值的,由于人类认识的进步、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威胁,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知有了深刻的变化。

强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的机制,而弱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但仅限于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并细分为资源价值、科研机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者将自然本身视为价值的主体,使得自然价值的范畴有了很大的拓展,其中有学者将自然价值分为工具性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

13私人成本P75

私人成本是指个人或微观经济单位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需支付的费用。

如使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中,化石燃料的私人成本主要包括燃料本身的价格和使用燃烧设备的费用。

14社会成本P75

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某项经济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这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和这一活动给社会其他主体带来的成本。

如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社会成本既包括私人成本,也包括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而引发的全球变暖等负面效应。

15生态补偿P84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收益,从而激励保护主体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正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目的。

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使自然保护外部性内部化,让自然保护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自然保护者和其行为得到补偿,激励人们从事自然保护投资并使其生态资产得到相应增值。

16MVP和PVAP96-98

MVP即“最小生存种群”,是指种群能够存续相对较长时间所需的最少个体数。

遗传意义上主要考虑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遗传变异所需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在种群统计意义上是指以一定概率存活特定时间所需要的最小隔离的种群规模。

PVA即“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物种数据和模型方法上的分析工具,目的是估测种群面临的威胁,评估种群灭绝和数量降低的风险,或生存概率。

PVA主要研究小种群的随机灭绝问题。

17复合种群P92

复合种群是由一些区域内生存斑块中的局域种群组成的一种超种群,局域种群相当于传统种群中的个体,而复合种群相当于原来的种群。

复合种群是研究区域上局域种群及其生境空间异质性与动态变化的一种生态学理论,为濒危物种及其种群动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可以为环境恶化和生境破坏对物种造成的影响做出定量预估。

18岛屿生物地理学P89

岛屿生物地理学是一种关于特定生境区域内物种动态平衡的理论,它提供的种类-面积关系、物种迁入和灭绝动态过程等科学内容对于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生态及经济价值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呈单调增加的趋势。

其中MACARTHUR等人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认为岛屿物种丰富度取决于物种迁入与灭绝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关系。

19地理信息系统P136-138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支撑下,运用地理学、系统学科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系统管理和综合分析各种地理数据,并完成模拟、决策的地理信息技术系统,主要由计算机系统、地理数据库系统和系统人员、管理与应用人员这三部分组成。

20、缓冲区:

P1918.1.3.2定义+P198三个功能:

缓冲与防护,惠及当地社区,教育宣传与科学研究

21、核心区:

P1918.1.3.1

22、实验区:

P1918.1.3.3

23、廊道:

P200-2018.3.2.1

是什么,影响,类型,六大功能

24、社区共管:

P2269.5.1.3

社区共管是指……一方面,另一方面

大题

1、什么是自然保护学?

它与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P4

自然保护学是一门分析环境与生态系统受扰状态,进而判定其保护价值与必要性,最终采取合理保护方式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

自然保护是一个广义而笼统的概念,可能包含一个具体而可操作的自然保护行为,亦可能是潜在而模糊的环境意识;可能是在全球尺度上的计划或规划,也可能是小区域的决策方案;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保育自然而圈定的特殊区域,仅仅是人类自然保护实践中的生态智慧之一。

不管是概念内涵与外延深而广的自然保护,还是一个具体的自然保护地,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作为指导,而自然保护学正是可以提供这样一些科学支撑的学科。

自然保护学不仅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和伦理的角度,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其采取的自然保护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供较为全面的诠释,同时也可从方法论和技术层面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综合评价与科学管理提供指导。

简言之,自然保护是一种理念或意识,自然保护区是一种实在行为,而自然保护学是一门科学。

2、简述自然保护学的学科特点P2

3、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你认为人类自然保护史是怎样的一部历史?

人类与自然关系变化特征

-基督教教义逐渐变“绿”

-生态学由“浅”变“深”;

-人类中心论由“强”变“弱”;

-主人-管家-平等

(补充课本P41.7,P40)

4、谈谈你对构建自然保护学的看法

参考课本P71.7.3

7、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本P242.2.1P302.2.3

8、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途径有哪些?

改变地球表层景观形态(炸药、挖掘和运输机械的进步;问题的广泛性;愚公移山)

改变地球表层景观结构(大型人造工程、城市化等)

改变地球表层自然过程(改变地表径流、各种循环过程、温度空间格局)

改变化学元素分布状态(采矿―冶炼―制成品―废弃)

合成化学物质,毒化自然环境

影响物种演进速度(延迟或加速灭绝)

定向制造和培育新物种(超级稻、克隆人等、转基因食品)

改变物种分布区域,造成物种入侵(紫茎泽兰、大米草、水葫芦等)

P36-39原因:

人口过剩,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的不断扩大

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

课本P37-382.2.4.2

12.从合理性和可行性角度分析各环境伦理学派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P42-46

P47-48可行性?

环境伦理学派主要有人类中心主义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

这些学派帮助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

1、强人类中心论是造成目前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紧张的主要思想根源,对自然保护的指导意义不大。

2、弱人类中心论有助于人们对自然承担起道德责任,理性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而不是盲目索取。

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规范要求人类在对自然或资源进行利用时,做长远、周全的考虑。

只有被人的理性思考肯定了的偏好才是应该给予满足的,这样环境才能得到保护。

3、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目前的生态危机归结为人类进化中的危机,强调只能靠人类自身来拯救自己,强调要参与我们自身的进化,将人类价值与自然整体价值联结在一起。

4、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认为:

如果人类拥有生存权和自由权,那么动物也拥有,动物拥有值得我们予以尊重的天赋价值,一切物种均应平等。

这一理论实际上是人权运动在环境论领域的延伸和扩展,也促进了人类道德水平的提升

5、生物中心论认为非人类生命、非生命物质和生物共同体拥有人类应当予以尊重的权利,把所有生命当做道德关怀的对象,主张物种平等主义,避免了以往生态伦理观中的生物等级观念和物种歧视主义。

6、生态中心论把道德义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

15.墨子的“节用而非攻”在今天有何意义?

P53

墨家学说的节用而非攻的思想对于当代自然保护有着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1、其节用原则的出发点是为圣人治政服务,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作用。

目前社会奢靡、暴殄天物的风气对自然保护特别是动物保护构成巨大的挑战。

而墨家的节用思想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有重要作用。

2、在当时,墨学中的兼爱表现在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上就是非攻。

墨家反对战争,尤其反对大国、强国对效果、弱国的攻伐掠夺。

其宣传兼爱交利,反对攻伐掠杀的思想,对于保护地表植被,使自然休养生息具有重要作用。

3、在今日,人类影响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战争的破坏力更甚,追求奢华的生活成为时尚,因此宣传节用非攻的思想对构建和谐的国家关系,保持地球村的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演进有着重要作用。

16.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的“生态智慧”?

P49

1).生态智慧概念。

P49第二段

2).古代社会较少有环境问题,固然与人口稀少、社会生产力低下、环境压力低有关,但古代生态智慧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中国先秦的生态智慧有以下几个特点:

对自然环境的综合认识;对大自然的“仁”与“无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对自然环境的节制利用。

3).具体阐释,儒家、道家、墨家每一个标题的第一段,以及特点。

抄吧抄吧~

17.民族文化与传统对于自然保护有什么意义?

1).民俗文化是某个区域某一种群约定俗成的文化要素的总和,包括语言、音乐、舞蹈、礼仪等。

民俗文化对成员有一种隐形的约束和压力机制,使其遵从和传承。

在民俗文化中有一些自然禁忌,与自然保护有关的主要是与山川、林草以及动物有关的生产和生活禁忌,这些禁忌作用使得人类对自然或敬畏或顺从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民俗文化的自然禁忌来自原始的的自然崇拜。

自然禁忌的直接结果是减少了人类扰动,保持了自然的原始性和完整性。

【举例子比如说神山崇拜P56第二段;神树崇拜P57第二段。

2).传统习俗是个人或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和风俗,对于自然保护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有许多对居住环境进行改善和美化的产统习俗。

其中,对常年生活的庭院用绿色植物进行绿化是各个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活在中国云南等地的傣族种植了多种树木,比如【教材P57最后一段】

3).乡规民约是指一地区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的总结,它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乡规民约对自然保护的作用体现在惩戒和激励两方面,但规劝和惩戒的作用更大,对于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乡规民约会加以惩戒规劝,约束村民的行为。

(1)原始宗教信仰的压力机制;

(2)原始民主意识的约束机制;(3)传统道德教化的示范机制。

18.从自然保护的角度评述游牧文化。

P59-61

1).游牧是指不定居而逐水草从事的畜牧业,是一种依靠牲畜饲养的生存方式和经济系统,其中所涉及的群体携带其主要家产-牲畜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周期性的空间迁移的生活。

2).从科学角度来分析:

首先,游牧迁移使得放牧活动与自然环境节律达到一致,能够最大限度嘉绍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

其次,游牧迁移使得草地承载负荷减少,利于草地生态系统恢复。

第三,游牧生产方式具有种群数量自我调节的功能,这种自然晒选客观上也起到了自然保护的作用。

3).从文化角度上分析:

游牧文化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化最亲近自然并且少攻击性。

同时游牧文化具有浓重的自然禁忌意识,敬畏自然,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了朴素的自然保护思想。

而游牧文化简朴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达到对草地和水域的最小影响,还通过建设草库伦等行为抚育自然。

4).目前,有关游牧文化优劣及归趋的争论颇多,但总的来说游牧是与自然最亲近的文化类型,应加以适当弘扬和保护,同时游牧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我演进。

20.谈谈民族文化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意义?

1).民族文化与传统是原生自然的保护神。

2).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宗法社会中,历代民间都有以一定的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所产生的道德强制和约束,通过耳濡目染而广泛流布,逐步积淀为民族文化,整合为在世俗层面上对其社会成员的压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客观上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继续回答17、18题的答案,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的作用。

21.简述宗教文化对于自然保护的积极意义。

P62-67

1).宗教对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或地区的人们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主要的宗教对社会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宗教力量与自然保护力量形成强大联盟,从而使宗教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

2).佛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

自然观:

缘起说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全息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组成它的事物和事件相互渗透的网络整体;无情有性说认为万物都有佛性,蕴含万物共生、平等、同价的思想。

生命观:

佛教认为人类必须遵循生命之法,多做保护自然和拯救众生的善事,这就是“依正不二”的原理,有助于制约人类的贪欲,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

佛教对生命的关怀,最为集中的体现是普渡众生的慈悲心肠。

教徒们采取不杀生、素食、放生善行保护自然。

3).基督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

基督教教义具有浓厚的“二元论”思想和人类中心论倾向,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环境问题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基督教教义走向绿化,重构与环境主义相符的基督教教义体系,这样的生态神学有助于遏制自然危机,改善世界生态。

4).伊斯兰教对于自然保护的意义:

伊斯兰教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善待生命,节制利用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则要求人类以博爱情怀对待自然万物,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

这些思想对于当今自然保护工作有着重要启示。

23.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如何有效地达到减排的效果?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单靠技术难以达到全球尺度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因此通过市场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交易成为很重要的途径。

其中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是由西方国家排污权交易制度演变来的,这源于科斯定理,即如果交易费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建立了全球温室气体市场交易机制,鼓励减排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由此换取投资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额度。

议定书生效后,全区碳交易市场快速增长。

排放权是一种“双赢”的创新机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有了重要意义。

发展中国家通过合作可以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有效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度降低在本国实现减排的经济成本。

最终共同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达到保护全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目标。

24.自然保护的成本有哪些?

P74

按照自然保护成本的用途分类

1、购置成本:

购买或把一块土地置于保护状态所需要花费的资金

2、管理成本:

为组织和管理保护区域,或开展一项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

3、交易成本:

与经济上的交易他判有关的费用。

4、损害成本:

由于保护计划的实施,而对保护区内或者周围的某些经济活动早彻骨的损害费用的支出。

5、机会成本:

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因而丧失做其他选择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按照自然保护成本的受体分类

1、私人成本:

个人或微观禁忌单位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所需支付的费用。

2、社会成本:

全社会为某项经济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25、自然保护的收益有哪些?

P76-77

1、经济效益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反映了投入或者消耗资源与产出或者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经济效益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

常常表现在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增加上。

自然资本的增加:

生物多样性、生境续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得到维系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资本的增加:

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使得林牧业等生产经营活动收入增加。

自然保护带来的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方面收益也属于社会资本的增加。

2、社会效益

一般是指自然保护对社会成员在精神层面带来的正面效应,如自然保护生态系统得到保育,居民生活方式转变。

还包括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

如自然保护活动使公众的日常行为和伦理意识得到大的变化。

社会效益属于社会资本的范畴。

3、生态效益

指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在人类保育下产生的对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正面影响的效能。

生态效益大大小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表现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终增量。

自然保护生态效益通常包括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改善大气质量、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

26、谈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自然保护的作用。

P84-85

由于环境与生态系统大多是公共用品,且其价值又多体现在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因而自然保护或破坏的行为大多有正外部性或负外部性。

按照庇古解决外部性的理念,生态补偿是有效途径。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收益,从而激励保护主体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正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目的。

其实质是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使自然保护外部性内部化,让自然保护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使自然保护者和其行为得到补偿,激励人们从事自然保护投资并使其生态资产得到相应增值。

28、自然保护的经济学理论有哪些?

P68-73

1、公共物品理论:

是指满足公共需求,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性和收益的排他性。

由于公共用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公有地悲剧”和“搭便车”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

通常把公共物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归结为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但是政府管理公共物品时同样存在“政府失灵”现象。

2、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又叫外在性,是个人或者微观经济单位对他人或单位产生的外部影响,亦称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这一经济学概念源自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自然保护行为既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在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负外部性在于一定程度上牺牲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旅游开发对原生环境与文化的破坏。

3、自然价值论:

传统经济价值观认为纯自然系统是没有价值的,由于人类认识的进步、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威胁,人们对自然价值的认知有了深刻的变化。

强人类中心主义否认自然的机制,而弱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价值的存在,但仅限于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并细分为资源价值、科研机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

生态中心主义者将自然本身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