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642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docx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

云南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勐腊县为例

  摘要:

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文章以勐腊县香蕉产业为例,在深入分析了勐腊县发展香蕉产业的区位优势和现存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发展勐腊县香蕉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县域经济;香蕉产业;勐腊县

1云南省少数民族县域香蕉产业概括

香蕉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引起贸易战的农产品之一,在世界水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到2008年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3大香蕉生产国,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在世界排名分别为第3位和第6位。

 种植面积分布情况

云南香蕉种植历史长,在全省14个地、州的60多个少数民族县都有香蕉种植。

集中分布在红河流域的新平、元江、金平、河口、屏边和怒江流域的隆阳区、陇川、盈江、梁河、潞西、瑞丽以及澜沧江流域的西双版纳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云南省农业厅制订的《云南省种植业区划》中,确定香蕉最适宜区和适宜区有24个县(区、市),占全省县(区、市)的%,其具体划分是:

最适宜县:

年均气温20℃以上,大于等于10℃,年活动积温6000℃以上,夏季月均温20℃以上,1月均温10℃以上;无霜冻,无风害;年降雨量1300mm以上(若雨量满足不了则要有灌溉设施);四季均可供应香蕉。

最适宜区有河口、金平、个旧(部分区)、元阳、红河、景洪、勐腊、元江、瑞丽、景谷、景东、新平(部分区)等12个县(区、市)。

适应县:

一般年均气温18℃以上,夏季月均温不低于19℃,大于等于10℃,年活动积温6000℃,1月均温10℃以上;冬春无霜冻灾害,无风灾;年降雨量1OO0mm以上。

适宜区有:

开远、潞西、盈江、富宁、巧家、华坪、澜沧、江城、西盟、双江、云县、耿马等12个县(区、市)。

 香蕉产业发展情况

过实际调研,笔者了解到香蕉几乎各县的生产种植规模小而且分散,多以“一家一户”

形式为主,种植面积几亩到十几亩不等(很少有超过百亩以上的)。

云南大部分热区为山地,

香蕉大都种在海拔500~1000m区域,加之云南交通条件跟不上、技术相对落后、经营观念封闭等因素的影响,香蕉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香蕉总体产量低、外观质量差,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能充分体现出内在品质优势。

2勐腊县发展香蕉产业的区位优势分析

云南省是香蕉的原产地之一,在我省的西双版纳及红河流域一带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香蕉。

而勐腊县就是西双版纳的三县之一,也是在云南省农业厅制订的《云南省种植业区划》中,被确定为香蕉最适宜区之一。

 与多国接壤和比邻,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勐腊县位于云南省最南端的一个边境县,地处北纬21°08'至22°25',东经101°06'至100°50'之间,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

县城离省城昆明725公里,距离州府允竟洪171公里,距离国家一级口岸磨憨58km,距“澜沧江上第一港”—关累码头110公里,距举世闻名的”金三角“仅230km,现有5条公路直达老挝、缅甸边境口岸,其中有3条柏油公路直通老挝北部三省省会。

勐腊还是素有“东方多瑙河”之美称的澜沧江——眉公诃黄金水道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通向中南半岛的走廊。

沿澜沧江顺江而下可打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诸国,进而可出太平洋到南亚个国,是澜沧江——眉公河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门户,为香蕉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香蕉种植的理想环境

勐腊县国土面积,县境南北最大120km,最大横距57km。

山区面积为,占%,山间盆地只占%,其中万亩以上的平坝有6个。

全县平均海拔1100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是香蕉种植的理想宝地。

3勐腊县香蕉产业的发展现状

种植情况

由于勐腊县的60%~70%的农用山地种植橡胶,30%~40%的农用山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而香蕉业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所以勐腊的香蕉几乎种植在田坝。

到目前为止,勐腊县的香蕉种99%的初产品销往内地,只有1%的初产品出现在本地市场上。

勐腊县香蕉产业的生产种植规模也很小而且分散,也多以“一家一户”形式为主,种植面积几亩到十几亩不等。

据勐腊县经济作物管理站副站长史永忠农艺师估计,勐腊县香蕉一亩可产~吨,一年销售一次,三到四年种植一次,40亩左右需2个劳动力。

采取的种植模式

通过实际调研笔者了解到香蕉业是勐腊县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属于新兴产业。

采用的模式是农户——种植老板(外地老板)——收购商——销售商,是一个开环模式。

也就是,农户只与种植老板存在地租关系,而与收购商和销售商无关;种植老板除了与农户存在地租关系,还与收购商存在卖买关系,而与销售商无关;收购商除了与种植老板存在卖买关系还与销售商存在卖买关系,而已农户无关;销售商只与收购商存在买卖关系,而与农户和种植老板无关。

具体来说,农户出租土地,按年收费,老板雇佣外地(一般是红河州劳动力)劳动力,按颗数收取劳动报酬,一颗30元,一颗投入30元成本。

种植技术由香蕉种植老板提供,一般是老板自己或老板请技术人员。

到目前为止,勐腊县只有唯一的一个村子是农户自己种植香蕉,但由于种植比分散,资金、技术短缺,政府不重视,导致产量、品质在市场竞争中显的不堪一击。

4勐腊县香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生产设施和技术低下

勐腊县虽然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设施和技术跟不上,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由于勐腊县的气候半年降雨半年干旱,而灌溉条件有限,灌溉设施和技术跟不上,导致只能在平坝种植,丢失了在山区种植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香蕉采收的机械程度较低,主要依靠人工采收,容易造成外皮刮伤,影响外观,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种植技术参差不齐,不便于政府管理

种植分散、技术不统一,导致种植水平、产品质量不统一,加大了政府宏观管理的难度,是政府制定统一规范的钉子。

  政府没有对香蕉产业给予重视

由于勐腊县的主导产业较多,香蕉业又是才兴起的产业。

因此,县政府对香蕉没有给予重视,对产业引导不足,没有制定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提供交易平台。

导致生产出来的香蕉不知要销往哪里,是当地农民不愿意自己种植香蕉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来劳动力增多,导致本地剩余劳动力增多,引起众多社会问题

一方面,由于外来劳动力比当地劳动力廉价,老板出于考虑成本问题,选择外来劳动力。

这就导致外来人口增多,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突出,市民的安定生活的不到保障。

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经济和教育问题,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没有想要就业的观念。

这就导致了产生生产与我无关的念头,除了做好地主,就是整天出入娱乐场所。

接踵而来的是杀人、打架、斗殴等犯罪行为。

市场不稳定,存在较大的风险

由于香蕉的生长期只是3~4年,与其他作物相比时间较短。

因此其市场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不能有效的预测市场需求量,存在较大的风险。

5结论与对策

①推广香蕉无损伤采收技术,建立了多个香蕉无损伤轨道采收示范点。

“香蕉机械化轨道采收”技术是无损伤采收措施的一部分,它是一项投资小、效益高的生产技术设施。

从根本上解决香蕉采收的擦压伤难题,以海南南宝一蕉园使用的结果统计表明,用轨道采运香蕉的效率是人工搬运的10倍,香蕉擦压伤率是人工采收的10%以下。

它不仅使香蕉的商品价值提高,而且节约了香蕉采摘后从田间到包装场的搬运费用和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更主要是能保持漂亮的外观和缩短货架期。

②采用统一的种植技术和优良的品种。

采用统一的种植技术不仅便于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规范与标准,而且还有助与提高当农民的香蕉种植技术。

这样即可以降低种植农夫对种植老板的依赖程度,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农民自己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优良品种是决定丰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选择适合的优良品种。

有关专家认为种植脱毒组培苗是有效控制香蕉束顶病、病毒性心腐病的关键措施。

所以笔者建议建立或更新蕉园时,一定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优良种植品种和组培脱毒苗。

③建立香蕉深加工示范点。

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勐腊县还没有香蕉产品加工厂。

勐腊县的香蕉产品只是初产品,香蕉采收后就直接运往外地。

笔者认为可以在勐腊县建立香蕉产品深加工厂,把香蕉蕉加工成香蕉干、香蕉面粉、香蕉粉等。

因为这些产品较好地保持了香蕉的色、香、味以及营养成分,而且方便运输。

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剩余劳动力,减少外来劳动力和因此引起的众多社会问题,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个人收入,还可以将外观被损坏或外观不达标的香蕉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当然这还需要积极的政府扶持政策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

④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商品流通效率。

笔者认为农业部门应该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一支业务精、市场预测分析能力强的队伍,加强对县内香蕉产区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预测分析香蕉市场发展趋势;要加强对产品促销工作的宣传,提供香蕉交易平台,以提高我县香蕉市场的占有份额;随时研究国内主产区产业发展动态和产业发展政策,提出我县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方佳.中国香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

443-447.

周昆华.试论云南香蕉产业化[J].热带农业科技,2006,29

(2):

15-17.

张兴旺.云南香蕉业现状、优势和发展思路[J].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

32-34.

周昆华.论云南香蕉的产业化结构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