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炼白瓷.docx
《血炼白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炼白瓷.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炼白瓷
血炼白瓷
《财富故事会》主持人王凯:
云作颜色,玉为骨,心血为柴,艺为炉。
半路出家,陶瓷匠挑战手艺大极限,三天闭关,失踪人如何能涅重生,敬请关注“血炼白瓷”。
财富新观念,创造新财富,各位好,这里是《财富故事会》,我是王凯。
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他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观众看,我不知道接下来给您讲的这个故事算不算是一出悲剧,反正它是从毁灭美丽开始的。
三个月前,中国德化瓷烧制技艺创新领军人陈仁海大师亲手砸碎传世极品千手观音瑕疵品,他的心情难以言表。
陈仁海:
陶瓷艺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自己亲手把这个瓷器砸掉,当砸的那一刹那,心跟这个瓷器一样,碎了,就跟刀绞一样。
王凯:
这被砸的千手观音产自福建德化,全手工制作,在市场上价值38万元,它所独有的细腻洁白,质地如玉,正是德化白瓷的特点。
早在明代,用当地白瓷雕成的观音像被西方人称作东方的维纳斯。
您看我手中这件作品就是德化白瓷,比起景德镇和醴陵的瓷器,德化白瓷杂质更少,材质也比较柔软,所以烧出来的瓷器更加洁白细腻,而且在不施釉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白玉的质感,非常适合做一些小件的工艺品。
您再瞧瞧这雕工,确实是绝了!
这么好的德化白瓷,瓷器的主人应该是爱不释手才对啊,怎么会狠心把它们全毁了呢?
陈仁海:
留下的必须是最好的东西,把有遗憾、有缺憾的东西坚决地敲了,留下的才会是艺术精品。
王凯:
今年38岁的陈仁海在福建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相继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与当地其他大师深居简出、言行低调不同,陈仁海在中国瓷器市场上一直是一位风云人物。
2008年1月1日0时北京大钟寺,2008年新年伊始,陈仁海带着他的作品首次进京公展,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有趣的是,陈仁海的作品不但题材具有鲜活的时代性,而且每个都有专利号,限量发行,当然价格走的也是高端的收藏路线。
陈仁海的作品让首都人民开了眼,当然了,您现在要买他陈大师的作品啊,一要出得起价,动辄几万、几十万。
二要预订,也就是说您交了钱还拿不着现货,您得等。
但就在2008年春节的时候啊,这位陈大师突然失踪了。
从大年初二开始,那些订了陈仁海瓷器的人突然发现怎么也联系不上大师本人了,都是关机,为什么呢?
因为你手机开机,不是一个两个,是很多人打来。
这里要特别告诉您,“携手共荣”是陈仁海非常得意的一件作品,市场价格是300万元,春节期间恰好赶上了交货的日期,但是十几天来陈仁海一直把自己关在工作间里,不能按时交货,这是什么原因呢?
陈仁海:
“携手共荣”这个作品花得工作很多,对方又急着要货,我们这边又交不出,所以说很矛盾。
我要既守信用,还要在该作品的烧制过程中赶制另一件更重要的作品。
王凯:
原来这一件更为重要的瓷器作品进入了烧制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陈仁海分身乏术,等着他的只能是违约赔偿。
陈仁海:
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我想务必在奥运会之前把这件作品烧制成功,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失败很多次了。
烧陶瓷是火的艺术,火候如果掌握不好,升温、降温都会影响到烧成的过程,所以我必须关机。
虽然关机顾客打不通,但人家理解我。
王凯:
摆着三百万的踏踏实实的生意不做,陈仁海鼓捣的到底是什么宝贝呢?
为什么制作这件作品,使他陈仁海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失败呢?
2008年3月3日,距离“奥运和鼎”出炉前72小时
陈仁海:
其实自己的心跟电炉里的电、火一直在升温是同步的,整天都是在揣摩里面到底怎么样了,完全跟这个炉子融在一起了。
很多人讲,现在最美的瓷器在国外,但在我眼里,中国的瓷器是应该能让全世界的人翘起大拇指的。
王凯:
德化是中国的三大古瓷都之一。
早在唐代德化就开始建窑烧瓷,到了宋代,通过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德化白瓷开始销往世界。
去年从南海一号打捞的文物当中,就发现了大量的德化白瓷。
到了今天,德化虽然拥有了1100多家陶瓷企业,年产值59亿元,是景德镇的几倍,但是80%的产品都是为欧美市场提供廉价的西洋工艺瓷。
陈仁海:
为国外订单制作的工艺瓷,其质量要求就是外观好看,内在的质地勉强过得去。
王凯:
一件德化的西洋工艺瓷,在欧美市场上只能卖到1至2美元,这让陈仁海十分痛心,而在国内市场上,德化日用瓷又面临佛山、潮州这些后起之秀的竞争,难以突围。
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让陈仁海觉得这是打响艺术陶瓷品牌的最佳时机,而艺术瓷正是德化的优势所在。
陈仁海:
作为瓷国的一个陶瓷艺人,想把北京奥运这个盛事记录下来,我们就梦想拿出一个作品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瓷器是ok的,是最漂亮、最美的。
王凯:
从2005年起,陈仁海开始着手“奥运和鼎”的设计和制作,但是当同行得到这个消息时,没有一个人把这件事当真,陈仁海的妻子郑彩凤告诉我们,陈仁海为了这件作品,向德化的一些老前辈请教,他们说,在德化做这么大的瓷雕作品根本就不可能成功。
王凯:
陈仁海想借北京奥运的良机,适时推出自己的“奥运和鼎”,按理说这想法倒是不错,德化这么多陶瓷企业谁都不想错过这么一个宣传德化瓷、宣传自己品牌的机会,所以这些企业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奥运题材的作品,但是唯独对陈仁海想做的这个作品,同行们一致认为,他不过是吹吹牛罢了,不能当真。
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陈仁海要做的这个“奥运和鼎”如此不被同行看好呢?
陈仁海虽然在德化的白瓷界打拼了20年,但是他却是半路出家。
陈仁海出生在一个十五代的教师世家,早年师从启功研习书画,后在启功的建议下转攻瓷雕,在德化许多陶瓷世家的眼里,这样的专业背景并不被人看好。
陈仁海:
刚刚介入的时候,很多人说我这个人不懂什么陶瓷。
我承认,在陶瓷这个领域,刚开始我确确实实是外行。
但是,随着我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我感觉在陶瓷这个领域根本就没有内行的人。
王凯:
陈仁海的话很有道理,中国的艺术是无止境的。
他也是暗地里憋了一股劲,这次他所要做的“奥运和鼎”体量之大,工艺之精,是很多同行连想都不敢想的。
陈仁海:
在这之前,没有人做过这个也没有人有这个经验,所以说,“奥运和鼎”的每一个工艺、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世界纪录。
王凯:
德化本地的瓷土虽然洁白细腻,但是质地偏软,在1300摄氏度的炉窑里,瓷土将变为麦芽糖状。
体积过大,在整个烧制的过程当中,瓷器就可能因为自身压力而坍塌开裂,所以自古以来德化的白瓷产品都是一些小型的器物。
陈仁海:
不同的材质有不同的造型,比如说很差的、一般的材质可以做一两米高的瓷器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上好的,像我这个中国白上好的瓷泥,一般做到50厘米左右高的器形就属于比较大的了。
王凯:
陈仁海想要制作的“奥运和鼎”远远超出了传统德化白瓷的规格极限,高度达到130厘米,直径70厘米,从2005年开始到现在他还没有成功过。
陈仁海:
烧制这个鼎的过程中,我失败了若干次,按投入的直接资本计算,起码每一个鼎亏掉几十万元吧。
王凯:
从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二开始,新一次烧制又开始了,由于时间紧迫,陈仁海索性就放下手里所有的订单,全身心地投入到“奥运和鼎”的烧制中来,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的过失都很有可能使好几个月的心血前功尽弃。
2008年3月4日,距离“奥运和鼎”出炉前48小时
陈仁海:
当时的心情就四个字:
“忐忑不安”。
希望都是美好的,看的过程中只有一个心愿:
但愿这一次是好的。
王凯:
陈仁海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因为一年前一次失败的教训令他至今懊悔不已,那次整个“奥运和鼎”的泥坯刚刚完成,一切进展得都很顺利,然而就在员工们准备把鼎抬进炉子进行烧制时意外发生了。
陈仁海:
在鼎将被抬进炉子的一刹那,有一个小兄弟手碰了一下,把“和鼎”的瓷花挤掉了一个瓣,此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因为整个过程只要稍有疏忽,如烧制中器物出现一点点裂缝,或者花瓣断掉了,一切都没有了,都白干了。
我这个人一贯是嘻嘻哈哈的,都是一种笑脸的心态,但我那个时候眼睛真的是含着眼泪,够受的了,说起来人会心疼,会心酸的。
王凯:
推掉了无数的订单,闷在家里做“奥运和鼎”,近两年多的时间啊,这陈仁海是一无所获,现在就连他自己也对能否做成这个“奥运和鼎”失去信心了。
陈仁海:
灰心的时候,连这个炉子都不想去碰它。
每次做这个鼎做了坏掉,做了坏掉,我们也没想到要花这么多、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它,我们都想干脆把这个鼎放弃了。
王凯:
但是,在今年北京大钟寺中国白瓷艺术展上,陈仁海亲身感受到了浓烈的奥运氛围,看到自己的作品这么受欢迎,很多藏家听说陈仁海正在制作“奥运和鼎”,也鼓励他要坚持下去。
陈仁海:
干还是不干,当时确实很犹豫,很难下决心。
当然从内心深处来讲,确实一直在期盼有一个想象中的作品诞生。
王凯:
就这样,北京的展览还没有结束,陈仁海又赶回了德化,继续赶制“奥运和鼎”。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陈仁海最终还是割舍不下这件自己已经倾注了两年半心血的作品,这次他能成功吗?
2008年3月5日,距离“奥运和鼎”出炉前12小时
陈仁海:
当时心里很矛盾,一是很高兴、很兴奋,二呢,时时刻刻都在为这个结果打一个问号,万一又砸了怎么办?
王凯:
陈仁海依旧难以安睡,年后的一切都如此顺利,和去年年底的一次烧制经历出奇得相似。
陈仁海:
那次“奥运和鼎”降温的时候,我们悄悄地将炉盖打开一条小缝来看一下,这边看一下,好的;那边也赶快打开看一下,也是好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蹦起来,哇!
终于烧出一个好东西来了。
王凯:
当时的陈仁海大喜过望,以为终于大功告成了,但是这边兴奋劲还没下去,打击就来了。
陈仁海:
咦,怎么裂了一个大缝呢,所有的人都觉得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
又是一次失败。
王凯:
原来那次烧的鼎,四个立面都很完美,但是裂口出现在巨鼎顶部的花丛里,所以在烧制的过程中陈仁海根本就察觉不到。
虽说这一次对“奥运和鼎”的烧制陈仁海还是有些担心,但是对于明天的出炉,他似乎还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不但连夜设计了一个开炉庆典仪式,还请来了不少本地的媒体。
说老实话我这也有点担心,如果这次再弄砸了,他陈仁海怎么收场呢。
陈仁海的夫人郑彩凤说:
当然我也是非常希望这一次能够成功,但是关键还是在明天的那一瞬间,开炉看一下我们才知道最后的结果。
陈仁海:
真不敢想象这个瓷器出来的结果是让大家失望呢还是让大家兴奋呢?
2008年3月6日10时29分“奥运和鼎”出炉
陈仁海:
烧制过程中,有些作品在窑炉里面是变幻莫测的,有的作品的烧成完全是偶然性的,完全是碰巧让你烧成的,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己都根本没法复制这些作品。
王凯:
这一次陈仁海的“奥运和鼎”终于烧制成功了。
但是,陈仁海却表现平静,不知道是不是之前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反而让他对姗姗来迟的成功有些麻木了。
“奥运和鼎”刚一出炉,就有买家咨询陈仁海的心理价位,买家出价乃数千万之巨,可陈仁海却不卖。
这是为什么呢?
陈仁海:
这件作品,是德化从古至今体量最大、做工最精的千年一宝,它应属于国家。
我应该对此件作品进行再创作,按此样式,限量制作,追求一些自己都没办法重复、完全是孤品的这样状态的艺术品,满足收藏的需要。
我将历次的次品打掉,把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电费、税收等所有的价值都浓缩在这些作品里面,然后转移到这一件正品来,让收藏者看了它的价值感觉值得,我就是要买这个。
王凯:
陈仁海终于为自己当初的狂言找到了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在这个行业当中真的不存在内行。
陈仁海:
陶瓷是科技,是时代的写照,它是一直发展的,你能认为自己就已经学透了吗?
学无止境,有一句话叫做瓷无止境,我觉得真是这样的!
王凯:
在福建德化有2/3的人从事与陶瓷相关的产业,当然其中不乏世代相传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可是一件瓷雕作品只要打上他陈仁海的大名为什么价格就能从几千元提升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呢?
如何让中国白瓷走向世界?
我们不但需要工艺大师更需要营销大师,不仅需要火还需要心血。
责编 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