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7339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docx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关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六篇

篇一

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是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了摸清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年5月至10月份,我带领教工委、民侨委相关人员,先后深入六县(市、区)、市直文化、旅游、统计等十多家部门以及一百余家文化旅游企业进行调研。

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市位于**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独特的地理造就了雄奇险秀的表里山河。

**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2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7000年前已形成成熟的农耕文化。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大观,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全市文物点6767处,名列全省第一。

在众多文化资源中,与旅游业融合的主要有三类:

一是远古时代的遗址遗存。

如神农播谷与羊头山、舜王躬耕与历山、成汤祷雨与桑林等。

二是木结构古建筑。

如青莲寺、开化寺、府城玉皇庙等宋金元木质结构建筑50余座,素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三是沁河古堡古村落。

明清时期,沁河两岸修建古堡达54处,保存完好的有8座。

这些古堡古村落不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建筑的非凡技艺,而且较好地保护了沁河两岸优秀的传统文化。

同时,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也很丰富。

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42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53项,市级70项,遍及传统戏曲、技艺、曲艺、民俗等十大门类;代表传承人国家级9名,省级62名,市级103名;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此外,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

全市革命遗址308处,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5个,市级12个;革命遗址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6个,市级17个;市级党史教育基地4个,县级17个。

**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自然风光绮丽多彩,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个。

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概括起来有太行山水(王莽岭、蟒河、历山等)、神话故乡(炎帝、舜帝、汤帝遗迹遗址等)、围棋源地(黑白黄三种颜色天然棋石)、古建瑰宝(木结构古建筑、“古代彩塑”等)、明清古堡(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古战遗址(长平古战场、碗子城等)、当代创举(锡崖沟、丹河特大石拱桥等)。

除此之外,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古迹在**也随处可见,影响最深最广的有茶路古道(所有古道,都保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冶炼文化(“阳阿古剑”的传说,“九头十八匠”的形成,标志着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明满九州,远销海外)、程颢书院(程颢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任县令三年。

期间,他在泽州境内建设乡学72所,社学数十处,使**文风大振,科甲鼎盛)。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型产业来培育。

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产业环境稳步向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科学规划,全力构建保障机制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XX-2025)》《**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全面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市、县两级旅游发展委员会设立工作,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

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引入高科技创意研发文化旅游产品。

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目标,将**年确立为全域旅游启动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启动大会,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夯实基础,努力提升发展实力

强化园区建设,打造发展高地。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孵化功能和带动作用。

建成文化产业园区4家(皇城相府文化旅游区、珏山文化产业园、吉利尔潞绸文化产业园、司徒小镇农业休闲园)。

正在建设的园区有4家(金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娲皇文化旅游生态创意园、李寨戏曲文化生态园和大阳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立完善文化企业项目库,收集文化企业项目700余个。

据统计,我市各类文化产业活动法人单位1087个,其中,规模以上单位24个,分别是制造业3个,批发和零售业6个,服务业15个;规模以下单位1063个,分别是制造业68个,批发和零售业79个,服务业916个。

XX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增加值19.51亿元。

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共建成a级景区旅游公路336公里,启动了总长500公里的太行屋脊全域旅游大通道以及天下公园生态观光走廊建设,完成了全市8家4a级以上景区旅游咨询服务点建设,新建改建旅游停车场67座、旅游厕所200余座,累计建设公路旅游标识标牌1000余块。

建成特色旅游乡镇4个,特色旅游村18个,特色乡村旅游客栈41个。

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20处,星级饭店18家,旅行社45家。

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3.6万人,带动间接从业人员约18万人。

开发旅游的乡村共有112个,农家餐馆898家,农家宾馆973家,床位20000余支,旅游商品经营店659家。

**年1-8月份,全市商业住宿设施累计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58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33.34万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002.4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4.33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274.66亿元。

(三)精心策划,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一是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着力构建**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

基本形成了动漫、潞绸丝麻、古堡、新兴铸造、陶瓷、太行山水等六大业态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精心策划,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

连续举办四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活动,以“一周”(文化艺术周)、一节(围棋文化节)、一月(旅游文化月)、一会(经贸洽谈会)为主要内容,集中打造“太行山”文化品牌。

三是注重文化传承,积极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项目。

全市62个非遗传承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大部分已发展成为相对成熟的文化项目,有的保护单位已成为省内外知名企业。

这些非遗项目有琉璃烧制技艺、珐华陶瓷制作技艺、高平绣活、潞绸织造技艺、黑陶烧制技艺、布贴画等。

特别是我市传统技艺研究所开发出的漆器、银器、铁器、珐华、彩陶瓷、手工玻璃器皿、伏姜等产品,在我省第三届文博会上获得好评。

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突出特色、开发精品为原则,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皇城相府文化生态旅游区为代表的沁河流域古堡人文景观群、以王莽岭景区为代表的自然山水风光景观群、以炎帝文化旅游区为代表的始祖文化旅游区以及以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宣传与营销,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各类展会、国内外交易会广泛推介**文化旅游。

积极开拓客源市场,举办市域外多场专场文化旅游推介会,参与“**省旅游发展大会”展示**形象,推介文化旅游产品。

泽州县连续两年开展“秋风古韵·畅游泽州”文化旅游节。

高平市连续举办“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

阳城县持续举办“悠然阳城”系列文化旅游节。

陵川县持续举办休闲避暑节、金秋红叶节。

沁水县成功举办赵树理文化旅游嘉年华活动。

通过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展示了**形象,提升了**知名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旅游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统筹规划不足,发展理念滞后。

一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不突出。

与城乡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缺乏有机衔接,未形成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的一体化战略规划模式。

制约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培育。

二是体制机制运行不畅。

文化及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

部分文化企业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产业发展底数不清。

户外广告、婚庆、艺术培训等行业监管主体不明。

各县(市、区)虽然都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但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改革强化效应还未显现。

三是改革创新力度不强。

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思想观念落后,市场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市场竞争力。

部分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不能实现有效分离,景区之间未形成有效对接,还存在资源整合困难,互相牵制掣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

一是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单位数量在逐步增长,但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数仅有24个,文化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

**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85.65%。

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小,发展相对滞后。

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

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偏低。

“游”的项目单一,“购”的产品缺乏特色,“娱”的项目匮乏,景区景点内容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

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消费少,多数景区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

三是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仍然偏小。

XX年,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为1.8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平均主营业收入1762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旅游总收入逐年上涨,但对财税贡献不大。

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非常有限。

(三)产业品牌不多,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处中原经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本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发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

加之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的融合不够,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

产品的文化创新和创意不足,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力不大。

产品宣传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全面,对市场的开拓各自为政,没有打好营销“组合拳”。

节庆活动期间“热火朝天”,结束之后“冷锅冷灶”,未能形成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和延续性。

(四)人才相对匮乏,创新发展受到制约。

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现代高层次管理、策划、创新及各类服务人才。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策划、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企业中经营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经营人才匮乏。

二是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

由于发展大环境、企业吸引力、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动漫游戏、广告创意、大型演艺等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难以引进,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三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不足。

政府、企业、社会都缺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

各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这些都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紧密结合**实际,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统筹规划。

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尽快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协调相关部门,明确职责范围,摸清文化旅游产业现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建立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性管理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在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

要高标准高起点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强化与其他相关规划的有机衔接,切实增强规划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实施管理。

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实行“1+n”旅游综合管理新机制。

要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旅游交通网络,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快捷方便”,真正实现区域旅游无障碍。

要推进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完善市、县、景区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引导、推介和咨询服务。

要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加快自驾游营地、停车场建设步伐,满足自助游、自驾游等游客需求。

要科学合理地制定鼓励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二)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

要积极培育一批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企业,要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尽快成立广电新闻出版集团、影视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旅游集团,打造一批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

要大力培育、引导、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

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机制,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路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建立健全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要注重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调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渗透,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文化旅游创意水平和创新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培育产业品牌,加强产品营销。

要深入发掘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发挥项目引领和品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繁荣发展。

要围绕我省全面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新品牌定位,深入挖掘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错位互补,完善文化旅游大产业格局。

要通过对资源重新整合,在各个空间板块上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或产业集群,打破“一枝独秀”的产业格局,在不同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吸引物和服务业态。

要将娱乐演艺妙融入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发文化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借力旅游市场,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强化宣传营销整体意识,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网络、微博、微电影、动漫等新兴媒体,开展创新型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营销活动。

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和文化旅游产品研究开发,大力实施自然景观精品、文化旅游名品、休闲度假新品的开发策略。

积极培育互动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化旅游新业态,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品质,促进文化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需求,切实增加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收入。

(四)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

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高端人才利用机制,成立专业水平高、构成范围广的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借用省内外高智力资源,为政府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要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要完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文化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

要建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成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篇二

**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响“清新福建、绿色**、快乐武夷”品牌,旅游产业取得了新进展。

本文围绕**市旅游产业发展成效、优势亮点、制约因素等开展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产业发展效果显著

**市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旅游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境内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各类景点52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1家,3a级旅游景区35家,2a级旅游景区5家。

省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和特色村54个、旅游观光工厂6家,其中国家级工农业示范点2家,省级观光工厂2家。

据统计,**年**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149.96万人次,比增20.6%,实现旅游收入592.11亿元,比增27.7%;2018年1-5月,**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1752.61万人次,同比增长21.2%;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71.12亿元,增长31.5%。

二、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一)资源构成亮点

1.山水林文资源丰富

**市地处福建北部,**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境内有**、杉岭、仙霞岭、鹫峰山四大山脉,组成福建省北部第一大山带。

境内千米以上山峰绵亘不断,1300米以上山峰就有209座。

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176条,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溪河有70条,构成溪河众多、径流量大、流域面广的自然水系。

福建省第一大江--闽江,发源于海拔千米以上的**,干支流水力资源丰富,其中建溪,富屯溪和闽江境内河段是闽北水源,水力、水运的大动脉。

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国家森林公园、**将石自然保护区、**匡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瓯万木林、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等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寺庙(建瓯禅宗光孝寺、建瓯黄华山妈祖景区、建瓯东岳庙、建瓯孔庙),佛教文化——石窟(**合掌岩石窟),历史文化——古城(建瓯通仙古城门、建瓯五凤楼),名人文化——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张三丰、郑成功、宋慈、柳永、江淹、黄裳、欧冶子、廖刚、袁枢等。

2.红色资源潜力巨大

**十个县(市、区)均为中央苏区县,拥有革命遗址、纪念性设施、名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和红色景区六类红色旅游资源。

XX年至**年,福建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4565万人次,综合总收入达460亿元。

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占福建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4.8%,**市作为红色旅游重点发展地区,随着红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

3.立体交通成型

**市布局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多方发力推进交通体系建设。

在航空方面,境内有**机场,已开通至厦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济南、青岛、重庆、香港等27条国内和地区航线,航线布局以大中城市为轴心,辐射周边地带,东南形成网络,西北向纵深发展,并设立国家一类航空口岸。

在铁路方面,合福高铁是福建省首条能通行350km/h高速动车组的高速铁路,已建成通车。

**市范围内设有**北站、**北站、**东站、建瓯西站四个站点。

至江西的鹰厦铁路、峰福铁路,以及**市内外南铁路,年货物吞吐量1000万吨,客流量200万人次,仅次于省城福州。

目前“南三龙”铁路已全线铺轨贯通,设**北、**西、三明北、三明、永安南、双洋、漳平西、雁石南、龙岩9个车站,计划2018年12月底开通,到时从**到龙岩从7.1个小时缩短至1.5个小时,到厦门仅需2.5个小时。

(二)政策助力发展

旅游业已成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XX〕42号、62号)相继出台,旅游业的发展迎来了最好历史机遇,“一带一路”“、“互联网+”等发展趋势成为**旅游业的创业创新空间。

《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要“依托福州省会城市、厦门国际门户、武夷新区三大旅游核,强化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构建福莆宁山海休闲文化旅游区、厦漳泉滨海文化度假区、闽西北生态文化旅游区、闽西南客家红色文化旅游区四大旅游片区,形成旅游要素集聚、特色鲜明、合作密切的旅游区域。

”武夷新区作为福建省三大旅游核之一,将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千亿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均将旅游业列为“5+3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明确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随着《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落实力度的加大,以及**市进入高铁时代,武夷新区加快建设,研学、康养旅游基地的打造等,全市旅游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发展制约因素

(一)格局分布失衡

在**市旅游中,**市旅游龙头凸显,从游客量、旅游收入上直观看出:

**年,**市共接待中外游客1283.1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0.66亿元,游客量占**市游客量比例为30.9%,,旅游收入占**市旅游收入比例为40.6%(如下图所示)。

而**年,**市游客量648.46万人次,占**市旅游客流量的15.6%,旅游收入78.49亿元,占**市旅游收入的13.25%;**县旅客量179.53万人次,占比4.3%,旅游收入19.04亿元,占比3.2%,其他县市的旅游总收入则更低。

可以明显看出,目前**旅游格局失衡,除**市以外的区县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较缓,**市带动作用发挥不足,区域联动较难发挥。

(二)景城融合乏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旅游产业衍生的旅游产品较为单一,不能发挥出更多的连带消费效应,效益规模不高;二是城市人气值有待提升。

近年来**在福建省旅游城市人气中排行较后,反映出**在旅游吸引、服务设施、接待设施等方面还比较薄弱;三是城市接待设施仍待完善。

**市旅游接待设施业态类型、创意理念应该加强,高星级酒店数量应进一步增加。

(三)产品模式单一

**景区的数量、种类排在福建省前列,但大多处于初级开发状态,以山水游览和文化遗迹游览等简单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仅限于餐饮、爬山等比较单一的功能,可参与性不强,部分景区旅游起步较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大多数景区的旅游产品还主要停留在观光层面上,从内容到组织形式基本雷同。

如**市,云灵山漂流与江西省5a景区大觉山漂流相似;和平古镇的古建筑,**、泰宁等周边县市也有不少;天成奇峡竹筏漂流和**九曲漂流、泰宁上清溪漂流基本同质;花千谷庄园项目的开发与建阳花花世界存在交叉。

另外,和自然景区相比,**市的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尤其匮乏,与其文化之邦之底蕴不相符。

例如武夷茶文化和朱子文化等具有极高品位的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内涵挖掘和文化表现形式不够丰富。

(四)专业人才缺乏

**市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管理人才都较为稀缺,旅游点缺少熟知当地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的导游,或者导游素质偏低,无法把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完整的呈现给游客。

如**市a级景区的管理人员基本非专业,和平古镇、大埠岗樱花小镇、金坑红色旅游、卫闽迷宫小镇均为政府管理,缺少专业管理人才。

部分景区位置相对分散,远离城区,年轻人择业畏难,招工难度大,导致从业人员年龄偏大,队伍断层严重,行业队伍建设亟需健全升级。

三、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的建议

(一)区域联动带全局发展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快旅慢游的实现,做强做大龙头,发挥龙头强大带动能力,能推动旅游业全域发展。

要在龙头带动下,各区县市明确发展思路、步步为营,全力提升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崛起。

如以武夷新区为龙头,带动大武夷全域崛起的“1+3+6”旅游发展战略模式。

发挥**“双世遗”优势,积极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完善“大武夷旅游”联盟合作机制,打响武夷旅游品牌。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出台营销鼓励政策,依托组团大社、强社开展持续宣传营销,联合推广旅游精品线路。

加强与知名旅游网站合作,如携程网、去哪儿网、途牛旅游网等,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进一步提升大武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政策联动带景城融合

要加快特色镇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