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969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1.docx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1

国家开放大学

(宋体1号字加粗居中)

 

论文题目:

(宋体小3号字加粗)

 

(下边几行宋体4号加粗)

分部:

 河南电大

学习中心:

 漯河电大

年级专业:

 

学 号:

姓  名:

***

指导教师:

 ***

完成日期:

年月日

 

论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

 

摘要:

作为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标志性人物,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无法规避的一个现实存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鲁迅及其文学创作的隔膜正日益加深。

但是鲁迅所创作的文学永远熠熠生辉,给人们以启迪和指引,是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本文首先就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进原点探寻,然后以梦幻与写实、喜剧和悲剧、文学和科学着三对矛盾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鲁迅文学在现实里的艰难选择,最后从古今互相对比、中外互相渗透、杂文艺术三个方面对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结。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

毛泽东认为:

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关键词:

鲁迅文学;艺术特点计;分析

 

Abstract

AsasymbolofthetransitionofChinesesocietyfromtraditiontomodernity,LuXunisarealitythatChinesecontemporaryliteratureresearcherscannotavoid.However,withthedevelopmentofthetimes,people'sdiaphragmofLuXunandhisliterarycreationisdeepeningdaybyday.ButLuXun'screationofliteraturewillalwaysshine,bringpeopletoenlightenmentandguidance,isabannerofliteraryhistory.TheartisticfeaturesofLuXunliteratureintotheoriginandthentoexplore,fantasyandrealism,tragedyandcomedy,literatureandsciencewiththreepairsofcontradictionsarediscussed,andfurtheranalysisoftheLuXunliteraturedifficultchoiceinreality,finallysummedupfromthreeaspectsofancientandmodernartcharacteristics,mutualpenetrationandmutualcontrastessaysonLuXun'sliteratureandart.

Keywords:

LuXunliterature;artisticcharacteristics;analysis

 

一、鲁迅文学艺术特点的原点探寻

(一)儿童视角和中年视野

鲁迅的文学艺术岁童年生活的描写很多,比如《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好的故事》等。

在对儿童生活进行描写的过程中,鲁迅采取了了一种儿童视角,所谓儿童视角就是说其具体的故事的呈现充满了儿童的思维特征。

在儿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活的,鸟儿可以唱歌,花儿可以跳舞,连大树也有自己的故事。

这种视角是将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对象来进行对待,是一种非常难得境界。

鲁迅在人生的灰暗日子里,就是利用儿童的视角来化解其内心的焦虑和愤怒。

《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好的故事》等作品里对鲁迅故乡的风土人情进行描写,这既是儿童的视角,也是中年的视野。

鲁迅以经历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堪的一个中年人的视野,从儿时故乡的回忆里对大自然怀有虔敬,对人民充满热爱,使得他心目中的故乡成为其对抗上流社会的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童年时期发生的和闰土等人的交往以及父亲患病,使鲁迅强化了对人情冷暖的看法,强化了他的喜怒爱憎。

(二)在回味往事里感受现实

从总体上来看,鲁迅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

其怀旧的特点,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思乡的情结,而且还将故乡的种种和整个国家民族连接在一起回忆和思考。

比如鲁迅文学作品里的“鲁镇”,既是他的故乡,也是旧中国的一个典型的缩影。

鲁迅在对其故乡人进行会议和剖析的时候,也将他的父老乡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来进行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剖析。

能够体现出鲁迅“在回忆里感受现实”的典型的文学作品就是其《怀旧》这篇文字,它以古老的文言文的表现形式对当时的最新的事件进行描写,虽然说作品里的人们都在回忆这和当下毫不相关的旧事,但是这些旧事却又在现实里发生着,这样就是的过去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具备了一地的历史镜子的功能,这正是其在回忆里感受现实的文学艺术特点所带来的。

(三)批判的思维模式

对于鲁迅来说,批判是一种思维模式。

他的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批判性。

它的作品永远是针对时代弊病的,只要时代弊病依然存在,那么鲁迅的作品就永远存在其现实的针对性。

因此可以说通过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可以了解中国的过去,又可以剖析中国的现在,甚至可以展望中国的未来。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文章,既是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的文学作品里透露着其明显的批判性,他用笔将我们民族的美好和丑陋全部体现了出来,因此可以说批判的思维模式是鲁迅文学作品艺术特点的重要原点之一。

 

二爱恨的集中宣泄

(一)文明与野蛮

我们中国人通常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但是从世界文明的角度来分析会发现我们的文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压抑人性、封建迷信和否定人权等弊端。

鲁迅在《新青年》所发表的很多文章就是对我们所谓的文明,但是包含着一定的野蛮的这样一种批判,他呼吁我们要建立新的科学,这是其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鲁迅在其文学作品里指出,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鲁迅认为改变我们民族现状的唯一的途径就是要拿起“科学”这个武器。

因此构筑文明和野蛮的对立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性的表现。

(二)喜剧和悲剧

喜剧和悲剧的对立也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鲁迅曾经说过,喜剧是把没有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在《呐喊》之前的文章散发着一种豪侠气息,在此以后鲁迅更多利用了悲剧的力量。

喜剧具备使人顿悟的功能,通过喜剧能够使我们在更高的历史角度,感受到喜剧人物的可笑,进而感觉到自己力量的强大,这样就会使得人们的改变现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有效的激发。

《呐喊》中的小说包含了很多的喜剧元素,这使其表现出比较特殊的时空结构,但是这些喜剧读后又让人悲凉,这是现实的黑暗所致。

《孔乙己》这篇文章,鲁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进行叙述,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孔乙己穷困潦倒的同时又坚守他读书人的架子的可笑,但是我们采用亲历者的角度去看,就会感受到孔乙己命运的悲惨和社会对其的嘲弄,这又让我们感受到悲剧的味道

(三)由科学到文学

从总体上来看,由于鲁迅的思想关注点由普遍性向个人性发生了转变,因此他也由此走上了由科学岛文学的道路。

鲁迅在早期的时候,其思想成就比较大,对欧洲现代化过程中的根本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借鉴,他通过对尼采主义个个人主义的思考而更加关注人以及人的精神,对于外在的物质的内容,比如科学,他选择了研究前者。

鲁迅的作品《域外小说集》的销路在当时非常惨淡的,这说明了鲁迅由科学岛文学的思维方式和当时的社会的精神文化是不相适应的。

因此鲁迅不再沉浸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开始了在公共空间里的呐喊,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一种新颖的和以往不同的情感表现模式,因此出现了其犀利的杂文。

 

三现实里的艰难选择

(一)孤独的境况

从鲁迅的一生和他的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好像对夜情有独钟。

通过调查和统计,发现鲁迅的《野草》作品集里面一共有24篇文章,其中12篇和夜有关系。

鲁迅在其文学作品里指出,“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

”对于鲁迅来说,夜晚可以使他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自我的处境里,这可以帮助鲁迅看起一些人生的真相。

鲁迅文学作品里面的夜,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同时还是鲁迅孤独的处境。

就像鲁迅所讲,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在失去了光明的夜里,所呈现出来的灰暗、阴郁,一起构成了鲁迅文学作品的时空永恒性。

正是在这种孤独的处境里,鲁迅看透了人世百态,并寻找光明。

(二)不屈的灵魂

虽然鲁迅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失望,但是他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其不屈的灵魂。

从鲁迅的《彷徨》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其与自己的对话,这个时候,鲁迅不单单是对世事抱有批判的启蒙角色,而且成为了一个具有不屈灵魂的战士。

《弟兄》里对沛君的心态的解读,《幸福的家庭》里对作家处境的描写,等都显示了鲁迅及时身处逆境,也永远不屈的高贵灵魂。

总体来看,鲁迅的文学作品是其内在的心灵的对话,是鲁迅在人生的孤独的状态下,对人生的模拟和重新选择,然后通过反思和模拟去获得对抗绝望的精神动力,彰显着不屈的灵魂,构成了其文学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心灵的历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鲁迅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比较痛苦的精神磨练的漫长过程,用泰戈尔的话来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制造天堂的力量,鲁迅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其心灵的历险。

鲁迅对现实绝望,但是又具备不屈的灵魂,因此他对自己的内心不断进行试炼,充满了爱与恨之间的艰难的抉择,是一种心灵上的历险,表现出精神上的流浪。

但是鲁迅并不一这种历险和流浪作为归宿,而是一种探寻,一种思索,一种自我价值的寻找,因此鲁迅朔造了很多的不断探索中的文学形象,成为经典,也促进了现代传统的诞生。

 

四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的归结

(一)古今互相对比

鲁迅把他在后期出版的一些小说集中在一起,将它们命名为《故事新编》,通过这个名字可以帮助我们对这些小说的特点有一个了解。

就是将古今进行对比和批判。

从表面上来看,《故事新编》里面的有些小说对古人是不敬的,但是只有把自古以来的圣人当成普通人来进行剖析,才能够使他们获得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才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扬。

鲁迅对现实非常执着,他将我们民族性格的重建建立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对世界上的各个文明来说,其更新和发展绝对离不开固有的传统,对外来的文化的全盘吸收注定最后会消化不良,是非常不现实的。

鲁迅后期非常提倡我国古代的墨子的兼爱思想、孔子的进取思想和大禹的实干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明显的古今对比的艺术特色。

(二)中外互相渗透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鲁迅在其文学作品里采取了后现代的叙述方式,鲁迅在运用相关的叙事技巧的时候,即使对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学的技巧的吸收和发扬,也是对西方后现代文学的借鉴和创新。

其文学作品里体现出明显的中外相互渗透的特征,体现出明显的互见法,即将一个的具体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将其基本传作为主体进行叙述。

另外,鲁迅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比较明显的回忆录性质和抒情性质,是受到了当时欧洲地区的抒情散文作家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作品是在对传统的文学进行吸收的同时积极借鉴国外文学合理成分的而形成的伟大作品,所以中外互相渗透是鲁迅文学作品的一大艺术特点。

(三)杂文艺术

鲁迅的一生在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会文化批评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成果,他始终坚持为学位人生的艺术观念,这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始终和当时的现实社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在其杂文里体现的更为明显。

鲁迅的杂文对于阶级分析理论体现的非常透彻,因此其杂文总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针砭时弊,一语中的,挖掘出现很多所谓的客观理论背后所隐含的比较深层次的政治动机。

所以鲁迅杂文的政治倾向性比较明显,但是杂文本质上是文学体裁,而不是历史和理论等应用文体,所以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去政治的倾向,而鲁迅的杂文也体现了以上对立的两点,同时也为其脱离政治保持艺术提供了可能。

 鲁迅是我国的现代语言艺术大师,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更是突出,可谓是“诗化的散文,散文的诗化”。

鲁迅在杂文中可以自如地驱遣汉语。

例如,在大家熟知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自由地运用了各种句式:

或口语和文言句式交杂;或排比、重复句式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反问句相互交错――使全文混合着散文的朴实和骈文的华美与气势。

然而,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

他仿佛故意地违反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了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

比如,他有时将含义相反的或不相容的词组织在一起,于不合逻辑中显示深刻:

“有理的压迫”“豪语的折扣”“跪着的造反”等等。

  有时他又随意乱用词语,如:

女士们“勒令”脚尖“小起来”,用“一支细黑柱子”将脚跟支起,叫它“离开地球”:

这是“大词小用”;君子远庖厨而大嚼,“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皮:

万物皆备于我了”:

这是“庄词谐用”;“好像失去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永远国下去一样”:

以名词作动词,这自然是“明知故犯”。

待写到兴会淋漓时,就更是无拘无忌地将诸多不相谐的语言顺手拈来,为“我”所用:

“即使连中国都不见,也何必大惊小怪呢:

君不见迦勒底马其顿乎?

――外国也有的!

”;“北京中央公园里不是有一座白石牌坊,上面刻着四个字道:

公理战胜么?

――Yes,就是这个”这真是“喜笑怒骂皆成文章”。

  总之,鲁迅的杂文:

对敌人,犹如黑暗中的一把利剑;对同胞,犹如一杯悉心泡制的清茶形式丰富多彩,莫不清新独创,给予读者以隽永的艺术享受。

这除了思想内容的先进、深刻,有助于他在艺术上的发现以外,还因为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有一座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这一切,充分显示了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精湛融汇与高度结合,它既有强大无比的思想威力,又有无限深厚的文学魅力,不愧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典范。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儿童视角和中年视野、在回味往事里感受现实、批判的思维模式等角度对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的原点进行探寻,然后分析了鲁迅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爱恨的集中宣泄和现实里的艰难选择,最后从古今互相对比、中外互相渗透、杂文艺术三个方面对鲁迅文学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归结。

 

参考文献

[1]彭明伟.冷酷与温暖的文学想象与现实——兼论鲁迅与余华的“童年”[J].文艺争鸣,2015,12:

25-32+14.

[2]冯军,宋剑华.启蒙无效与革命有理——鲁迅《故乡》与茅盾《春蚕》的乡土叙事比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14-21.

[3]许祖华.鲁迅小说中的议论性话语及修辞的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5-35.

[4]郑家建.论鲁迅的六种形象:

一次演讲[J].东南学术,2016,02:

159-174+248.

[5]杨姿.托洛茨基语境下鲁迅“革命文学”观的新阐释[J].文艺争鸣,2016,04:

176-184.

[6]李雅娟.从“诗力”到“美术”——试论鲁迅对上野阳一的接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06:

71-80.

[7]许徐.从“山海经”到“幻灯片”:

鲁迅图像观的发生学考察——兼及“左翼图像学”的创构[J].文艺理论研究,2016,02:

196-208.

[8]许祖华.鲁迅的信念系统与知识系统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5-39.

[9]赵焕亭.“鲁迅遗产与当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6,10:

42-50.

[10]郭磊.他山之石下的心境之尘——论《野草》中鲁迅式文学意象的跨艺术魅力[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03:

78-82.

 [1]刘茂海.从鲁迅前期杂文看“五四”时代精神[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舜之.要有鲁迅式的批评――读吴有恒杂文著作有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5) 

  [3]肖云儒.想起鲁迅――读“阳光杯”获奖杂文[J].报刊之友,1997(3) 

  [4]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

 

致  谢

从文献资料的搜集到论文方向的确定,再到论文的成稿定稿的过程中,我受益甚多,感慨甚多!

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经历,是不断摸索、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素养、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开放性的学术思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毕业论文的构思,撰写过程中,导师给予了我们许多启迪和指导,并对我们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宝贵的意见,使得论文得以顺利完成。

谨此,对于老师学术上指导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大学读书期间,我的成长离不开学院的诸位老师,是他们精心授业,耐心解惑,使我能够系统、深入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为我的论文写作及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曾经给予我诸多帮助的学院及其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

同时,要感谢身边的同学们给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学院给我们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最后,我还要由衷的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他们一直无私的支持着我求学进取,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工作,最终得以完成学业。

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同学和家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