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5090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docx

液测试技术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

 

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

马恩李东如姜萌

南阳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目录

 

一、液压元件拆装实验┈┈┈┈┈┈┈┈┈┈┈┈┈┈┈┈┈┈┈┈┈┈┈┈┈1

二、液压增速回路实验┈┈┈┈┈┈┈┈┈┈┈┈┈┈┈┈┈┈┈┈┈┈┈┈┈19

三、顺序动作回路实验┈┈┈┈┈┈┈┈┈┈┈┈┈┈┈┈┈┈┈┈┈┈┈┈┈23

实验一液压元件拆装实验指导书

实验注意事项

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在实验之前,应仔细阅读实验讲义《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了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视条件可在此实验前先拟定好方案,写好预习报告。

必须熟悉所用液压元件正确的装拆顺序、方法和使用场合,因为液压元件都是金属制成

的,元件本身又有液压油,所以要求同学们两只手去拿液压元件,较轻液压元件的一个人两只手拿住,较重的需要两个人四只手同时拿牢,一定要注意安全,既不能伤着自己,又不能伤着别人。

拆零件时如有疑问就先看教材,同学们之间进行讨论,之后再问老师。

在操作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如实而有条理地记录,并且不放过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

操作要胆大心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克服一有问题就问教师的依赖思想。

实验完毕,把所用的液压元件、工具等放回原处,关好电气开关,经指导教师同意后,

方可离开实验室。

一、实验预习

1复习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的结构和原理。

2复习液压马达、液压缸的构造。

3复习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的结构原理性能及特点。

二、实验目的

⒈了解液压元件的内部结构,组成,配合关系。

⒉通过元件拆装实验,加深对各元件基本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用液压元件、工具及辅料

⒈实验用液压泵:

齿轮泵2台、叶片泵2台、轴向柱塞泵2台、液压马达2台、液

压缸1个。

⒉实验用液压阀:

方向控制阀5个、先导式溢流阀5个、减压阀5个、顺序阀5个、

节流阀5个。

⒊工具:

内六方扳手5套、固定扳手、螺丝刀、卡簧钳等。

⒋辅料:

铜棒、棉纱、煤油等。

实验用液压元件及工具

四、实验要求

⒈实验前认真预习,搞清楚相关液压泵、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对其结构组成有一个

基本的认识。

⒉针对不同的液压元件,利用相应工具,严格按照其拆卸、装配步骤进行,严禁违反

操作规程进行私自拆卸、装配。

⒊要求2位同学合拆一个液压缸,一个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液压马达;每位同

学各拆装一个方向控制阀,先导式溢流阀,减压阀,节流阀。

⒋要求画一个液压元件的装配示意图(可以不按尺寸),各零件部件的相对位置应与实

际相符。

五、实验内容

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拆解各类液压泵、液压阀、液压马达、液压缸,观察、了解各零

件在液压泵中的作用,了解各种液压泵、液压阀、液压马达、液压缸的工作原理,按照规定的步骤装配各类液压元件。

六、实验步骤

⒈齿轮泵

型号:

CB-B型齿轮泵。

结构:

泵结构见图1-1及图1-2。

实物:

见图1-3。

工作原理

在吸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从对方齿谷中退出,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增大,完成吸油过程。

在排油腔,轮齿在啮合点相互进入对方齿谷中,密封工作空间的有效容积不断减小,实现排油过程。

图1-1外啮合齿轮泵结构示意图

图1-2齿轮泵结构示意图

1-后泵盖2-滚针轴承3-泵体4-前泵盖5-传动轴

图1-3齿轮泵实物

拆装步骤

⑴拆解齿轮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在对称位置松开6个紧固螺栓,之后取掉螺栓,取掉定位销,

掀去前泵盖4,观察卸荷槽、吸油腔、压油腔等结构,弄清楚其作用,并分析工作原理。

⑵从泵体中取出主动齿轮及轴、从动齿轮及轴。

⑶分解端盖与轴承、齿轮与轴、端盖与油封。

(此步可以不做)

⑷装配步骤与拆卸步骤相反。

拆装注意事项

⑴拆装中应用铜棒敲打零部件,以免损坏零部件和轴承。

⑵拆卸过程中,遇到元件卡住的情况时,不要乱敲硬砸,请指导老师来解决。

⑶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正确合理的安装,

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安装,安装完毕后应使泵转动灵活平稳,没有阻滞、卡死现象。

4装配齿轮泵时,先将齿轮、轴装在后泵盖的滚针轴承内,轻轻装上泵体和前泵盖,

打紧定位销,拧紧螺栓,注意使其受力均匀。

主要零件分析

轻轻取出泵体,观察卸荷槽、消除困油槽及吸、压油腔等结构,弄清楚其作用。

⑴泵体3

泵体的两端面开有封油槽d,此槽与吸油口相通,用来防止泵内油液从泵体与泵盖接合面外泄,泵体与齿顶圆的径向间隙为0.13~0.16mm。

⑵端盖1与4

前后端盖内侧开有卸荷槽e(见图中虚线所示),用来消除困油。

端盖1上吸油口大,压油口小,用来减小作用在轴和轴承上的径向不平衡力。

⑶油泵齿轮

两个齿轮的齿数和模数都相等,齿轮与端盖间轴向间隙为0.03~0.04mm,轴向间隙不可以调节。

2、单作用式变量叶片泵

型号:

YBX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

结构:

泵结构见图1-4。

图1-4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结构

1— 滚针轴承2—传动轴3—调压螺钉4—调压弹簧5—弹簧座6—定子

7—转子8—滑块9—滚针10—调节螺钉11—柱塞

拆卸步骤及注意事项

⑴拆下上端盖,取出调压螺钉3、调压弹簧4及弹簧座5等;

⑵拆下下端盖,取出调节螺钉10及柱塞11;

⑶拆下前端盖,取出滑块;

⑷拆下连接前泵体和后泵体的螺栓,拆开前泵体和后泵体;

⑸拆下右端盖;

⑹取出配油盘、转子和定子。

观察结构

⑴观察叶片的安装位置及运动情况;

⑵比较单作用式变量叶片泵定子内孔形状与双作用式定量叶片泵定子内孔形状是否相

同;

⑶观察定子与转子是否同心;

⑷观察配流盘的形状并分析配流盘的作用;

⑸操作如何调定泵的限定压力和最大偏心量。

3、双作用叶片泵

型号:

YB1型叶片泵。

结构:

结构见图1-5。

实物:

见图1-6。

图1-5YB1型叶片泵

1、5—配流盘2、8—滚珠轴承3—传动轴4—定子6—后泵体

7—前泵体9—骨架式密封圈10—盖板11—叶片12—转子13—长螺钉

图1-6YB1型叶片泵实物

工作原理

当传动轴3带动转子12转动时,装于转子叶片槽中的叶片在离心力和叶片底部压力油的作用下伸出,叶片顶部紧贴于定子表面,沿着定子曲线滑动。

叶片从定子的短半径往定子的长半径方向运动时叶片伸出,使得由定子4的内表面、配流盘1、5、转子和叶片所形成的密闭容腔不断扩大,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口实现吸油。

叶片从定子的长半径往定子的短半径方向运动时叶片缩进,密闭容腔不断缩小,通过配流盘上的配流窗口实现排油。

转子旋转一周,叶片伸出和缩进两次。

配流盘结构如图1-7所示。

图1-7配流盘结构示意图

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⑴拆解叶片泵时,先用内六方扳手对称位置松开后泵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栓,用

铜棒轻轻敲打使花键轴和前泵体及泵盖部分从轴承上脱下,把叶片分成两部分。

⑵观察后泵体内定子、转子、叶片、配流盘的安装位置,分析其结构、特点,理解工

作过程。

⑶取掉泵盖,取出花键轴,观察所用的密封元件,理解其特点、作用。

⑷拆卸过程中,遇到元件卡住的情况时,不要乱敲硬砸,请指导老师来解决。

⑸装配前,各零件必须仔细清洗干净,不得有切屑磨粒或其它污物。

⑹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零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正确合理的安装,

注意配流盘、定子、转子、叶片应保持正确装配方向,安装完毕后应使泵转动灵活,没有卡死现象。

⑺叶片在转子槽内,配合间隙为0.015~0.025毫米;叶片高度略低于转子的高度,其

值为0.005毫米。

主要零件分析

⑴定子和转子

定子的内表面是椭圆柱面,转子的外表面是圆柱面。

转子中心固定,定子中心可以左右

移动。

转子径向开有13条槽可以安置叶片。

⑵叶片

该泵共有13个叶片,流量脉动较偶数小。

叶片后倾角为24º,有利于叶片在惯性力的

作用下向外伸出。

⑶配流盘

图1-5所示,配流盘上有四个圆弧槽,其中a为压油窗口,c为吸油窗口,b和d是通

叶片底部的油槽。

a与b接通,c与d接通。

这样可以保证,压油腔一侧的叶片底部油槽和压油腔相通,吸油腔一侧的叶片底部油槽与吸油腔相通,保持叶片的底部和顶部所受的液压力是平衡的。

4、轴向柱塞泵

型号:

SCY14-1B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结构:

结构见图1-8。

实物:

见图1-10。

工作原理

当电机带动油泵的传动轴8旋转时,缸体5随之旋转,由于装在缸体中的柱塞9的球头部分上的滑靴12被回程盘压向斜盘15,因此柱塞9将随着斜盘的斜面在缸体5中作往复运动。

从而实现油泵的吸油和排油。

油泵的配油是由配油盘6实现的。

改变斜盘15的倾斜角度就可以改变油泵的流量输出。

图1-8SCY14-1B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

1-中间泵体2-内套3-定心弹簧4-镶套5-缸体6-配流盘7-前泵体

8-传动轴9-柱塞10-套筒12-滑履13-轴销14-压盘15-斜盘

16-变量活塞17-丝杠18-手轮19-螺母20-钢球

配流盘结构如图1-9所示。

图1-9配流盘结构示意图

图1-10SCY14-1B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实物

拆装步骤及注意事项

⑴拆解轴向柱塞泵时,先拆下变量机构,取出斜盘、柱塞、压盘、套筒、弹簧、刚球,

注意不要损伤,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搞清各自的作用。

⑵轻轻敲打泵体,取出缸体,取掉螺栓分开泵体为中间泵体和前泵体,注意观察、分

析其结构特点,搞清楚各自的作用,尤其注意配流盘的结构、作用。

⑶拆卸过程中,遇到元件卡住的情况时,不要乱敲硬砸,请指导老师来解决。

⑷装配时,先装中间泵体和前泵体,注意装好配流盘,之后装上弹簧、套筒、钢球、

压盘、柱塞;在变量机构上装好斜盘,最后用螺栓把泵体和变量机构连接为一体。

⑸装配中,注意不能最后把花键轴装入缸体的花键槽中,更不能猛烈敲打花键轴,避

免花键轴推动钢球顶坏压盘。

⑹安装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安装完毕后应使花

键轴带动缸体转动灵活,没有卡死现象。

主要零部件分析

⑴缸体5

缸体用铝青铜制成,它上面有七个与柱塞相配合的圆柱孔,其加工精度很高,以保证既

能相对滑动,又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缸体中心开有花键孔,与传动轴8相配合。

缸体右端面与配流盘6相配合。

缸体外表面镶有钢套4并装在滚动轴承11上。

⑵柱塞9与滑履12

柱塞的球头与滑履铰接。

柱塞在缸体内作往复运动,并随缸体一起转动。

滑履随柱塞做

轴向运动,并在斜盘15的作用下绕柱塞球头中心摆动,使滑履平面与斜盘斜面贴合。

柱塞和滑履中心开有直径ø1mm的小孔,缸中的压力油可进入柱塞和滑履、滑履和斜盘间的相对滑动表面,形成油膜,起静压支承作用。

减小这些零件的磨损。

⑶中心弹簧机构

中心弹簧3,通过内套2、钢球20和回程盘将滑履压向斜盘,使活塞得到回程运动,从

而使泵具有较好的自吸能力。

同时,弹簧3又通过外套10使缸体5紧贴配流盘6,以保证泵启动时基本无泄漏。

⑷配流盘6

如图1-7所示,配流盘上开有两条月牙型配流窗口a、e,外圈的环形槽f是卸荷槽,与

回油相通,使直径超过卸荷槽的配流盘端面上的压力降低到零,保证配流盘端面可靠地贴合。

两个通孔c(相当于叶片泵配流盘上的三角槽)起减少冲击、降低噪音的作用。

四个小盲孔起储油润滑作用。

配流盘下端的缺口,用来与右泵盖准确定位。

⑸滚动轴承11

用来承受斜盘15作用在缸体5上的径向力。

⑹变量机构

变量活塞16装在变量壳体内,并与螺杆17相连。

斜盘15前后有两根耳轴支承在变量

壳体上(图中未示出),并可绕耳轴中心线摆动。

斜盘中部装有销轴13,其左侧球头插入变量活塞16的孔内。

转动手轮18,螺杆17带动变量活塞16上下移动(因导向键的作用,变量活塞不能转动),通过销轴13使斜盘15摆动,从而改变了斜盘倾角γ,达到变量目的。

5、电磁换向阀

型号:

34E—25D电磁阀。

结构:

电磁阀结构见图2-1。

图2-1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

工作原理

利用阀芯和阀体间相对位置的改变来实现油路的接通或断开,以满足液压回路的各种要求。

电磁换向阀两端的电磁铁通过推杆来控制阀芯在阀体中的位置。

拆装注意事项

⑴观察35E—25B电磁阀的外观,找出进油口P,回油口T和两个工作油口A、B。

⑵拆解中应用铜棒敲打零部件,以免损坏零部件。

将电磁阀的电磁铁和阀体分开,观

察并分析工作过程,依次轻轻取出推杆、对中弹簧、阀芯,了解电磁阀阀芯的台肩结构,弄清楚换向阀的工作原理。

⑶装配电磁阀时,轻轻装上阀芯,使其受力均匀,防止阀芯卡住不能动作,然后遵循

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按原样装配。

⑷注意拆装中弄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装配。

6、单向阀

型号:

I—25型。

结构:

单向阀结构见图2-2。

工作原理

压力油从P1口流入,克服作用于阀芯2上的弹簧力开启由P2口流出。

反向在压力油及弹簧力的作用下,阀芯关闭出油口。

图2-2I—25型单向阀结构示意图

拆装注意事项

⑴观察直角式单向阀的外观,找出进油口P1,出油口P2。

⑵观察阀芯结构(钢球式或锥芯式),了解弹簧的刚度及作用,分析其工作原理,理解

其结构、特点。

⑶注意拆装中弄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装配。

7、溢流阀

型号:

Y型先导式溢流阀(板式)。

结构:

Y型先导式溢流阀结构如见图2-3。

图2-3Y型先导式溢流阀结构示意图

1-调节手柄2-调压弹簧3-先导阀芯4-复位弹簧5-主阀芯

图2-4Y型先导式溢流阀实物

工作原理

溢流阀进口的压力油除经轴向孔g进入主阀芯的下腔外,还经轴向小孔e进入主阀芯的上腔,并经锥阀座上的小孔a作用在先导阀锥阀体3上。

当作用在先导阀锥阀体上的液压力小于弹簧的预紧力时,锥阀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关闭。

因阀体内部无油液流动,主阀芯上下两腔液压力相等,主阀芯在主阀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关闭状态(主阀芯处于最下端),溢流阀不溢流。

当作用在先导阀锥阀体上的液压力大于弹簧的预紧力时,锥阀在弹簧力的作用下打开。

因阀体内部有油液流动,主阀芯上下两腔液压力在阻尼孔作用下不相等,主阀芯在上下腔液压力的作用下向上或向下移动,形成溢流口并开始溢流,来调节系统中的压力。

拆装注意事项

⑴观察YF型先导式溢流阀的外观,找出进油口P,出油口T,控制油口K及安装阀

芯用的中心圆孔,从出油口向里窥视,可以看见阀口是被阀芯堵死的,阀口被遮盖量约为2毫米左右。

⑵用内六方扳手对称位置松开阀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栓,用铜棒轻轻敲打使先导

阀和主阀分开,轻轻取出阀芯,注意不要损伤,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搞清楚各自的作用。

⑶取出弹簧,观察先导调压弹簧、主阀复位弹簧的大小和刚度的不同。

⑷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掌握溢流阀的工作原理。

⑷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特别注意小心装配

阀芯,防止阀芯卡死,正确合理的安装,保证溢流阀能正常工作。

⑹注意拆装中弄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装配。

8、减压阀

型号:

JF型减压阀。

结构:

JF型减压阀结构如见图2-4。

图2-4JF型减压阀结构示意图

工作原理

进口压力p1经减压缝隙减压后,压力变为p2经主阀芯的轴向小孔a1和L进入主阀芯的底部和上端(弹簧侧)。

再经过阀盖上的孔和先导阀阀座上的小孔作用在先导阀的锥阀体上。

当出口压力低于调定压力时,先导阀在调压弹簧的作用下关闭阀口,主阀芯上下腔的油压均等于出口压力,主阀芯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处于最下端位置,滑阀中间凸肩与阀体之间构成的减压阀阀口全开不起减压作用。

拆装注意事项

⑴观察JF型减压阀的外观,找出进油口P1,出油口P2和泄油口,从出油口向里窥视,

可以看见阀口是打开的。

⑵用内六方扳手对称位置松开阀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栓,用铜棒轻轻敲打使先导

阀和主阀分开,轻轻取出阀芯,注意不要损伤,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搞清楚各自的作用。

⑶观察、分析其结构特点,掌握工作原理,比较和溢流阀的不同之处。

⑷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特别注意小心装配

阀芯,防止阀芯卡死,正确合理的安装,保证减压阀能正常工作。

⑸注意拆装中弄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装配。

9、节流阀

型号:

L-10B型节流阀。

结构:

L-10B型节流阀结构见图2-5。

图2-5L-10B型节流阀结构示意图

1-阀芯2-螺杆3调节手柄

工作原理

转动手柄3,通过推杆2使筏芯1作轴向移动,从而调节调节流阀的通流截面积,使流经节流阀的流量发生变化。

拆装注意事项

⑴观察节流阀的外观,找出进油口P1,出油口P2。

⑵用内六方扳手松开阀体上的螺栓后,再取掉螺栓,轻轻取出阀芯,注意不要损伤,

观察、分析其节流口的形状结构特点。

⑶根据节流阀的结构特点,理解工作过程。

⑷装配时,遵循先拆的部件后安装,后拆的零部件先安装的原则,特别注意小心装配

阀芯,防止阀芯卡死,正确合理的安装,保证减压阀能正常工作。

⑸注意拆装中弄脏的零部件应用煤油清洗后才可装配。

七、思考题

⒈齿轮泵的吸油口和压油口哪个大?

⒉你所拆的液压缸的密封形式有哪些?

⒊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哪个是常开的,哪个是常闭的?

实验二液压增速回路实验指导书

实验注意事项

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在实验之前,应仔细阅读实验讲义《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了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视条件可在此实验前先做好元件拆装实验。

拟定方案,写好预习报告。

必须熟悉所用液压元件的装拆方法和使用场合,随之安置在实验台面板合适位置,进行液压元件和电气线路连接,切记液压系统主溢流阀在实验前调到全开状态,经实验指导老师审定通过,方可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如实而有条理地记录,并且不放过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

操作要胆大心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克服一有问题就问教师的依赖思想。

实验完毕,把所用的液压元件、工具等放回原处,关好电气开关,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一、实验预习

4复习课本P267,快速运动回路。

5预先设计一个增速回路,要求实现快进-----工进-----快退-----停止的过程,快进要求

用差动。

二、实验目的

1通过亲自拆装,了解液压回路的组成和性能。

2利用现有液压元件,拟定方案,组装回路。

3通过实验加深对增速回路的理解。

4进一步熟悉阀的接口,阀的控制回路。

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1。

图1增速回路实验台

四、增速回路(差动回路图)

有些机构中需要二种运动速度,快速时负载小,要求流量大,压力低;慢速时负载大,要求流量小,压力高。

因此,在单泵供油系统中,如不采用差动回路,则慢速运动时,势必有大量流量从溢流阀溢回油箱,造成很大功率损耗,并使油温升高。

因此,采用增速回路时,要满足快速运动要求,又要使系统在合理的功率下工作。

差动回路图见图2。

五、实验步骤

⒈先画好增速回路图。

⒉根据回路图查找(准备)好各液压元件,管道,接头。

⒊熟悉控制回路的原理。

⒋按照回路图,从泵的出油口开始连接管道,按照进油路依次连接各阀接口,一直连

到缸的进油口,然后从缸开始连回油路,对照系统图依次连接各阀的回油路接口,一直连到油箱为止。

⒌连接各阀的控制回路。

6重点检查泵出口处的溢流阀是否接好,压力表是否正常。

7把溢流阀开口开到最大,启动油泵,一边观察压力表,一边调节溢流阀,当泵的压

力达到所需压力时,停止调节溢流阀。

8启动换向阀,观察缸是否能完成所要求的运动过程,如果不能完成要求,要停泵,

检查油路接口连接是否正确,直到能完成工作要求为止。

9实验成功后,先卸压,后停泵,再切断电源。

⒑擦拭设备,保持环境卫生。

六、实验要求

要求每位同学亲自动手,结合增速回路原理图连接一遍,并能说出其工作原理。

图2液压缸差动连接快速运动回路

八、思考题(前4个问题必做)

⒈在差动快速回路中,两腔是否因同时进油而造成“顶牛”现象?

⒉在差动连接与非差动连接,输出推力哪一个大,为什么?

⒊慢进时为什么液压缸左腔压力比快进时大,根据回路进行分析。

⒋如该回路中液压缸,改为双杆液压缸,在回路不变情况下,是否能实现增速,为什

么?

⒌该回路中,如把二位三通阀两个出口对换,是否能实现上述工况,可能会出现什么

问题(由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⒍该回路如要求记录工进时间,工况表如何编排?

实验三顺序动作回路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预习是做好实验的前提。

在实验之前,应仔细阅读实验讲义《液压与气压传动实验指导书》、教材《液压与气压传动》,为了能充分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动手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必须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掌握基本原理和主要实验步骤,视条件可在此实验前先做好元件拆装实验。

拟定方案,写好预习报告。

必须熟悉所用液压元件的装拆方法和使用场合,随之安置在实验台面板合适位置,进行液压元件和电气线路连接,切记液压系统主溢流阀在实验前调到全开状态,经实验指导老师审定通过,方可进行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仔细的观察,如实而有条理地记录,并且不放过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

操作要胆大心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克服一有问题就问教师的依赖思想。

实验完毕,把所用的液压元件、工具等放回原处,关好电气开关,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一、实验预习

⒈复习课本P276顺序动作回路。

⒉预先设计一个两缸的顺序动作回路,要求分别用顺序阀和行程开关来控制实现两缸

顺序动作。

二、实验目的

⒈通过亲自拆装,了解液压回路的组成和性能。

⒉利用现有液压元件,拟定方案,组装回路。

⒊通过实验加深对顺序回路的理解。

⒋进一步熟悉阀的接口,阀的控制回路。

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见图1。

图1顺序动作回路实验台

四、顺序动作回路(顺序动作回路图)

在机床及其他装置中,往往要求几个工作部件按照一定严格顺序依次动作。

如组合机床的工作台复位、夹紧,滑台移动等动作,这些动作间有一定顺序要求。

例先夹紧后才能加工,加工完毕先退出刀具才能松开。

又例磨床上砂轮的切入运动,一定要周期性在工作台每次换向时进行,因此,采用顺序回路,以实现顺序动作。

依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压力控制式、行程控制式和时间控制式。

顺序动作回路图见图2。

五、实验步骤

⒈预习时画好顺序动作系统图。

⒉根据回路图准备好各液压元件,管道,管接头。

⒊熟悉控制回路的原理。

⒋连接各阀的控制回路。

⒌重点检查泵出口处的溢流阀是否接好,压力表否正常是。

⒍把溢流阀开口开到最大,启动油泵,一边观察压力表,一边调节溢流阀,当压力表

指示到泵出口所需工作压力时,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