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docx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①伐:
攻打。
②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
赵国国君。
④曝(pù):
晒太阳。
⑤喙:
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
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
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
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
②以弊大众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
(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
(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
(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
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积累成语。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成语和谈启示即可。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
“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
”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博闻: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
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
才:
才干;
③句意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
庐:
陋室;
④句意为:
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
相:
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要立德、修身;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3)①重点词有:
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浅,浅陋。
句意为:
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②重点词有:
夫,句首发语词,不翻译;才,才能。
句意为: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4)甲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答案为:
⑴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⑵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⑶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
“不尔,是欺之也。
”
【注释】①陆少保:
即陆元方。
少保,官职名。
②东都:
指洛阳。
③遽:
急忙,立即。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 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 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 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
(1)A于:
在/对。
B是:
这是。
C言:
话/认为。
D不:
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
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
“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
”故句子划分为: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
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
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
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
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
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
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
“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
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
检,拾。
③尝:
曾经,④轩冤:
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
④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
【答案】
(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
(1)“不”:
通假字词,同“否”。
“顾”:
古今异词,回头看。
(2)句中的“舍:
放弃。
去:
离开。
乃:
才。
子:
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可知交友要志同道合,要诚实待人等。
故答案为:
⑴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
⑵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
⑶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掉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
华歡却捡起来,(但是着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于离开。
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于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夫君子之行________
②俭以养德________
③夫学须静也________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作者诸葛亮在文中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三个条件?
(4)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
(1)有道德的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学习;振奋
(2)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立志,学习,惜时。
(4)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以”这里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励”这里是振奋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淡泊:
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
年纪。
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并概括从“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以看出要成才必须要立志、学习;从“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以看出成才必须要惜时。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4)结合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思考,诸葛亮写这篇文章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要立志学习,要珍惜时间,不要到了老了后悔,这也启示我们要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故答案为:
⑴有道德的人;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学习;振奋
⑵①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集中精神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⑶立志,学习,惜时。
⑷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
解答时,只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主旨并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①虞(yǘ)人:
侍卫。
②焉之:
到哪里。
(1)下面各组划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 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D. 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
(1)B
(2)①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
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
②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
(3)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解析】【分析】
(1)A期(第一个):
约定。
C顾:
回头看。
D去:
离开。
故选B。
(2)第①句中,家君: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
约定;日中:
中午。
第②句中,虽:
即使,不能理解为虽然;期:
完成约定。
理解这几个关键词后第①句按照正常语序翻译即可,第②句要把“可不”调整成“不可”。
(3)甲文讲“友人”不守信用,连一个小孩子都瞧不起;乙文讲魏文厚讲信用的故事,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因此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为人一定要讲诚信,这两个故事告诉的道理也是如此,当然也可围绕“诚信”这个话题进行阐述。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及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首先要反复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然后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旨。
而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
(1)两篇文章各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对语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而雪骤:
一会儿雪大了。
B. 公欣然曰:
谢太傅高兴地说。
C. 尝月下戏:
曾经在月下唱戏。
D. 必不明:
一定看不见。
(3)两篇文中孩子们有什么共同点?
(4)你认为徐孺子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好在哪里?
(5)我们也像文中的孩子们一样,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答案】
(1)第一篇:
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
第二篇:
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
(3)都很聪明,比喻精美恰当。
(4)把月亮中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恰当生动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重要性。
(5)清晨,树林里鸟儿就像是百唱不厌的歌唱家,给大自然带来欢乐。
【解析】【分析】
(1)【甲】人物:
谢太傅、子侄辈;时间:
寒雪日;事件:
聚会时咏雪;结果:
谢太傅大笑。
把这几个整合起来就是:
谢家雪日聚会,儿女咏雪,谢公高兴大笑。
【乙】人物:
徐孺子;时间:
月夜;事件:
机智地回答别人的有关月亮的问话。
把这几个信息整合起来就是:
徐孺子月夜玩耍时,巧妙回答别人有关月亮问话。
(2)C项,戏:
游戏、玩耍。
因此这句话应反映为:
曾经在月下玩耍。
故C翻译错误。
ABD翻译正确。
(3)本题要求分析文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
甲文中的兄女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柳絮因风起,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雪花轻盈、洁白的特点。
乙文中的徐孺子用人眼中的瞳子作比,巧妙地反驳了别人有关月中无物当极明的观点,让人非常的信服。
因此,这两个孩子都非常聪明,他们的答话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又贴切。
(4)此题要求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首先分析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赏析其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有物比作眼睛里有瞳仁,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某些事物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此题要求仿照文中孩子们对某样事物做一个形象的比喻。
比喻就是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比如由鸟儿的鸣叫联想到鸟儿在歌唱。
再如秋天的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等。
注意联想要自然,比喻要恰当。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文言文故事的能力,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这些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就是文章所讲的故事。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的外面、语言、动作、心理等。
(4)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手法、象征等)、内容、情感等。
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