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336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docx

危化品考试单选题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单选题

1.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性质可分为化学因素、(A.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2.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A.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3.下列(B.噪声)属于物理性危害因素。

4.下列(A.工业毒物)属于化学性危害因素。

5.下列哪些因素或条件不属于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

(c.照明不良)

6.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A.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7.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C.115)种。

8.我国卫生部门公布的法定职业病中有(A.13)种尘肺。

9.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不包括(C.木工尘肺)。

10.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毒物最主要是通过(A.呼吸道)途径进入人体的。

11·《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1985)中,铅及其化合物属毒物(B.Ⅱ)级。

12.《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中,甲苯、二甲苯属毒物(C.Ⅲ)级。

l3.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C.4)个级别。

14.有毒作业分级的三项指标: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有毒作业劳动时问、(A.毒物浓度超标倍数)。

15.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单位,应至少(B.6个月)对高毒作业场所进行一次职业中毒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6.在测定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时,每个作业场所应采集有代表性的样品,数量不得少于(A.3)个。

17.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毒物最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亦可经消化道进入,经消化道进人多半是由于(A.个人卫生)习惯不良造成。

18.毒物进入体内的总量超过转化和排出总量时,体内的毒物就会逐渐增加,这种现象称为毒物的积蓄。

毒物在体内的积蓄是发生(B.慢性中毒)的基础。

19.在工业生产中,呼吸道最易接触毒物,特别是刺激性毒物,一旦吸人,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发生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通过呼吸道的重要影响因素是毒物在空气中的(B.浓度)。

20.职业危害能否引起职业病,主要取决于接触的(B.剂量),即接触的时问和浓度。

21.不同的职业危害对人体的危害不同,如(A.粉尘)可导致尘肺病。

22.职业性皮肤病是职业性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性伤害,其中(A.化学性)因素引起者占多数。

23.急性苯中毒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而慢性中毒主要为(C.造血系统)的损害。

24.处理化学品工作后洗手,可预防患下列(c.皮肤炎)病。

25.从事视屏作业的人员,最易引起(B.视觉系统)过度疲劳。

26.石棉尘主要对人体的(C.肺部)器官有危害。

27.慢性三硝基甲苯(TNT·梯恩梯)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中毒性(B.肝炎)。

28.涂装作业场所空气中产生的主要有毒物质是(B.甲苯)。

29.目前我国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有(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容许浓度。

30.生产性粉尘按其性质一般分为(c.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混合性粉尘)。

31.下列关于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尘毒危害方法错误的是(C.发放保健食品)。

32.根据产生粉尘中(A.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来划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

33.人的眼睛如果长期受到红外线辐射,将会导致(B.白内障)。

34.生产过程中以气体、蒸气、雾等形式存在的有机毒物,根据毒物的性质,不宜采用(A.稀释净化)的方法进行净化处理。

35.用纯氮气置换可燃气体后进人密闭罐内作业,在没有任何个体防护措施时,作业人员有可能发生(B.闪电式死亡)。

36.对工业毒物进行安全评价时,除考虑化学物质的毒性、腐蚀性、挥发性外,还要考虑化学物质的(A.可燃性)。

37.对产生尘、毒危害较大的工艺、作业和施工过程,应采取有效的密闭、(C.负压)、吸收、净化等综合措施和监测装置,防止尘、毒的泄漏、扩散和溢出。

38.有害、有毒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或自然通风的(B.下风侧)。

39.最大班女工在(C.1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应设女工卫生室,且不得与其他用室合并设置。

4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规定当机械通风系统采用部分循环空气时,送入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含量,不应超过规定的接触限值的(C)。

41.在车问的生产过程中,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品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时,应设置(C.自动报警装置,事故通风设施)。

42.空气中含有病原体、恶臭物质(例如毛类、破烂布分选、熬胶等)及有害物质浓度可能突然增高的工作场所,(B.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热风采暖和空气调节。

43.容易凝结蒸汽和聚积粉尘的通风管道、几种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燃烧或形成危害更大物质的通风管道,应设(A.单独)通风系统,不得相互连通。

44.产生大量热、湿气、有害气体的单层厂房的附属建筑物,占用该厂房外墙的长度不得超过外墙全长的(C.30%)。

45.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工间休息室,休息室内气温不应高于室外气温,设有空调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A.25~27℃)。

46.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问为8小时,其允许噪声标准是(A.85)分贝。

47.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每个工作日接触噪声时间为4小时,其允许噪声标准是(B.88)分贝。

48.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c.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9.防止作业场所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是(B。

从声源着眼,降低它的噪声辐射强度)。

50.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决定于(B.接触噪声的时间长短及噪声强度)因素。

51.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空气中有毒物质检测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B.化学分析法)。

52.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违法行为(C.有权)要求纠正,并对纠正情况进行监督。

53.生产经营单位(c.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技术部门或者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

存衣室里便服和工作服分室存放,工作地点有良好的通风。

这样存衣室的车间,卫生特征等级应为(A.1)级。

55.硫化氢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是(C.10)mg/m’。

5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A.mg/m)。

57.某作业场所已被确定为缺氧环境,此时,有人决定向该环境通人纯氧。

你认为(B.不行,非常危险)。

58.所谓缺氧环境,通常是指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浓度低于(C.180A)。

59.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2158—2003)中的规定,在高毒物品作业场所,应设置(A.红)色警示线。

60.根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2158—2003)中的规定,在一般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应设置(B.黄)色警示线。

61.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人和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使用(B.有毒)物品作业。

62.防尘用的个体防护用品是用来保护劳动者不受粉尘危害,按人体的防护部位可分为(B.呼吸道)防尘用品和身体防尘用品两大类。

63.防毒用品是用来保护劳动者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防止职业中毒的个体防护用品,按防护个体的部位划分可分为呼吸道防护用品和(A.皮肤)防护用品两大类。

64.在密闭场所(氧气浓度小于18%,有毒气体超标且空气不流通)作业时,应选用的个体防护用品为(C.供应空气的呼吸保护器)。

65.在易燃易爆场所作业不能穿戴(A.尼龙工作服)。

66.防尘口罩一般有效期(A.3)年,超过储存期应进行复检,不合格及时报废。

67.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机构必须取得(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资质,并在批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工作。

68.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B.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

69.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应有(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有满足需要的固定场所和技术人员。

70.应使用(B.肥皂)来清洗皮肤上沾染的油污。

71.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工作由(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实施,受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对其核发的安全标志负责。

72.一旦经皮肤接触毒物,当事人应立即脱去受污染的衣物,必要时用布抹干并(A.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73.眼部溅入毒物后,应立刻(A.用大量清水洗眼),并尽可能请医生诊治。

74.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化学品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工人必须使用适当的(B.个人防护用品)。

75.在有毒化学品泄漏区域,对人员进行撤离时,应该(A。

向上风方向转移)。

76.只能在不缺氧的工作环境和低浓度毒物污染环境中使用(A.过滤式)呼吸器。

77.采用(B)只是一道阻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的屏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安全保护措施。

78.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支出方式为(A)。

79.职业病诊断,应当由(B)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80.以下不属于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的是(A)。

81.用人单位对不适宜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C)。

82.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A)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83.新建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A)。

84.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A)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85.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由(C)负责,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的拟定,职业病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的规范工作由卫生部门负责。

86.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对于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B)。

87.下列对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事故应急管理单选题

1.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使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C.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

2.重大事故隐患评估费用由(B.被评估单位)支付。

3.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B.重大事故)隐患。

4.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A.立即整改和排除)的隐患。

5.生产经营单位(c.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

6.下列(B.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责任主体。

7.风险是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B.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8.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后果(c.严重程度)的评价。

9.确定最大危险原则是:

如果危险源具有多种危险物质或多种事故形态,按(A.后果最严重的危险物质或事故形态)考虑。

10.如果一种危险物质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这是(B.最大危险原则)。

11.概率求和原则是指如果一种危险物质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不太悬殊,则按(C.统计平均原则)估计事故后果。

1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了(C.临界量)的单元。

13.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B.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14.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c.危险物质)的数量。

15.重大危险源控制的目的不仅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而且要做到一旦发生事故能将事故危害限制到(A.最低)程度。

16.防止重大工业事故发生的第一步,是辨识或确认(B.高危险性)工业设施(危险设施)。

17.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B.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18.重大危险源的风险分析评价包括辨识各类(A.危险因素)及其原因和机制。

19.企业应对工厂的(B.安全生产)负责,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后,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采取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20.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辩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C.安全报告)。

21.如属新建的有重大危险的设施,则应在其(B.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报告。

22.企业应负责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预案和程序的(B.有效程度),并在必要时进行修订。

23.场外应急预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C.安全报告)和有关资料制定。

24.制定应急预案的目的是抑制(A.突发事件),减少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危害。

25.政府主管部门事先应确保把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C.安全措施)和正确做法等有关资料散发给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公众。

26.政府主管部门要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应(B.尽快报警)。

27.根据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的标准,就可以确定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A.潜在危险源)。

28.下列(c.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建立资金使用各项制度。

29.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下一季度(B.15)日前和下一年1月3l起前向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30.一般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车问、分厂、区队等)的(B.负责人)或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31.重大事故隐患,由生产经营单位(A.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32.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对(A.暂时)难以停产或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保护和保养,防止事故发生。

33.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C.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

34.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c.全部或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界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5.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根据事故(B.波及范围)及其危险程度,可采取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两种形式。

36.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单位负责人必须立即按照本单位制定的(c.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

37.当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现场人员必须根据各自企业制定的事故预案采取积极有效的(c.抑制措施),尽量减少事故的蔓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报警。

38.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应快速(A.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

39.在事故应急救援中,救援人员应迅速建立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和污染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的人员(C.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40.危险化学品的泄漏处理包括(B.泄漏源控制)、泄漏物处理、危害监测。

41.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是(c.迅速而有效地)将事故损失减至最少。

42.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救援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救援力量要(A.统筹安排)。

43.应急救援预案要有实用性,要根据(A.本单位)的实际条件制定,使预案便于操作。

44.应急救援预案要有权威性,各级应急救援组织应(B.职责明确),通力协作。

45.应急救援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要根据(B.实际情况)定期检查和适时修订。

46.应急救援队伍要进行(c.专业培训),并要有记录和档案。

47.应急救援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能胜任所担任的(A.应急任务),才能上岗。

48.应急救援专职队平时就要(C.组建落实)并配有相应器材。

49.应急救援的器材要定期检查,保证(A.设备性能)完好。

50.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B.数量情况)及事故后果可按危险性的大小依次排序。

51.重大危险源设备、设施的硬件方面,应采取(C.双电源保护)。

52.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的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等采取(C.自动监测报警)措施。

53.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采取便捷、有效的(C.消防、治安)报警措施和联络通信、记录措施。

54.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储存、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商品等采取定期(A.检测)措施。

55.企业应急救援指挥部由(A.企业主要负责人)任总指挥;有关副职领导任副总指挥,负责一旦发生事故时应急救援的组织和指挥。

56.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组建(B.应急救援队伍),组织预案的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危险源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57.应急救援总指挥负责组织指挥企业的(C.应急救援)。

58.应急救援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c.具体指挥工作)。

59.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A.事故处置)等工作。

60.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卫生部门负责现场(A.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抢救和护送转院等工作。

61.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物资供应部门负责抢险和抢救物资的(C.供应和保障)等工作。

62.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环保部门负责事故现场的(B.环境监测)及毒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工作等。

63.企业应根椐重大危险源目标模拟(A.事故状态),制定出各种状态的应急处置方案。

64.企业应制定(c.事故应急)程序,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做到临危不惧,指挥不乱。

65.事故发生后,首先要做好(C.自救互救),在医护人员到达时,要听从医护人员的指挥,采取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的目的。

66.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社会援助队伍到达企业时,指挥部要派人员引导并告知(B.安全注意事项)。

67.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事故危险区实施控制主要是防止无关人员、车辆等误入而引起(A.伤害)。

68.事故发生后,在警戒区边界要实施不问断的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B.有效性)。

69.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维护危险区及其附近地区的(A.社会秩序),还应及时利用通告、广播等形式将事故的有关情况及处置措施向群众通报,通过宣传教育,稳定群众情绪,严防由于群众恐慌或各种谣传引起社会混乱。

70.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事故现场侦察人员在实施侦察前要根据已掌握的情况,采取可靠的(C.防毒防爆)措施。

71.采样检测可采取固定点和巡回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居民密集区和交通要道应作为检测的(A.重点)。

72.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危险区的人员应及时组织疏散至(C.安全地带),在污染严重、被困人员多、情况比较复杂时,应有其他组配合疏散组开展工作。

73.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首先应熟悉地形,明确(B.撤离方向);准备好进入危险区应携带的标志物、扩音器以及强光手电等必要器材。

74·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进入危险区后应立即通过敲门、呼叫等方式搜索(B.受困人员)。

75.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撤离前应及时指导危险区的群众做好(c.个人防护)。

76.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合理的(B.撤离路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

77.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对沾有毒害物品的人员要在警戒区出口处(A.实施洗消),进入安全区后再做进一步检查,造成伤害的要尽快进行救护。

78.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根据燃烧物的具体性质,选用合适的(A.灭火剂)扑灭火灾。

79.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利用抢险车上的器材和堵漏工具,灵活运用不同的堵漏方法对容器、管道实施(C.堵漏)。

80.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应采用喷射水或其他相应的惰性介质,使危险物的浓度(B.迅速降低),从而达到排除目的。

8l.急救援过程中,对积聚和存放在事故现场的危险化学品,应及时转移至(A.安全地带)。

8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为预防为主、(A.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83.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救援人员购买(B.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84.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别用红色、(C.橙色)、黄色、蓝色标示。

85.国务院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叫(B.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86.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行动能力的演练活动叫(B.全面演习)。

87.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C.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

88.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组织应急预案演练,高危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A.1)次应急预案演练。

89.在应急管理中,(C.响应)阶段的目标是尽可能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并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90.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应当组织编制本单位的(B.综合应急预案)。

91.对于某一类的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A.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92.按照应急预案编制要求,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c.现场处置方案)。

93.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单位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A.评审)。

94.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论证后,由生产经营单位(B.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

9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c.1)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96.生产经营单位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A.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97.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当至少每(C.3)年修订一次。

98.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未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定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B.3)万元以下罚款。

99.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A.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

化工机械单选题

1.操作平台护栏扶手的最小高度应为(C.1.1)m。

2.制冷机房应有安装良好、朝(A.外)开的门。

3.下列物品中,(C.氮气瓶)可以与氧气瓶同车运输。

4.《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气瓶水压试验的压力为公称工作压力的(C.1.5)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