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4917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人教版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01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业达标]

1.1928年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不协调的状况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并为社会所肯定。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服饰特点是(  )

A.传统风格仍占据主流B.古典与现代完全融合

C.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D.已经全部实现西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男士主穿西服、中山装、长衫;女士主穿上衣下裙,旗袍基本成定式”,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现新旧并存与土洋结合的现象,故C项正确。

A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D两项说法绝对,排除。

2.上海石库门住宅(如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

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②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③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④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可知,①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表述,错误,故排除含①的选项,故选B项。

3.辛亥革命后一度出现了“人人讲平等的新风气”,人们之间不许称“老爷”“大人”,不许府署官员坐轿。

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的也大大减少。

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这一现象说明(  )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B.封建制度开始丧失存在的社会土壤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西方科技传入改变了中国社会风貌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风气”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风俗的改变,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封建制度开始丧失社会土壤,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

“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

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

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

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满洲统治,剪辫象征着革除满清旧俗,具有革命意义,是革命成功的外在表现,故选C项。

5.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 D

解析 “婚姻自由”是一种时尚,但没有普及,所以成为普遍时尚有夸大的成分,故A项错误;材料与“民生主义”没有直接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强调“婚俗中西合璧”,而是体现了对新式婚嫁习俗的赞美以及对旧俗的抨击,故C项错误,D项正确。

6.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

据此,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C.新文化运动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D.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答案 A

解析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故A项正确。

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故D项错误。

7.1859年,英国人呤俐在广州街头散步,“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

这反映了(  )

A.习俗变迁实现女性解放

B.西方文明影响生活习俗

C.政府明令废止女子缠足

D.习俗变迁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体现出西方文明对中国生活习俗的影响,B项正确。

8.下图所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

这反映出当时女性的着装(  )

A.款式多样

B.受西方服饰影响

C.受苏联影响

D.注重个性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友好,妇女的着装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故选C项。

9.社会风尚往往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以下社会风尚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

①最可爱的人 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③争看港台电视连续剧 ④阅读苏联小说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于1958年,而电视普及、港台电视连续剧引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排除③,B项正确。

10.《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综艺节目火遍神州大地,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 ②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 ③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 ④深入剖析社会生活本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均为电视娱乐节目,承载的是一种娱乐功能,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审美需要,一度引领了社会生活,促进了世界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但没有涉及社会本质的剖析。

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故选A项。

[等级提升]

11.男子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长袍马褂,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和体态。

然而这一情况在晚清开始有了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

①新式教育的出现 ②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 ③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一方面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即它是西方列强侵略扩张的结果;另一方面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关,这体现在新式教育的出现、政治运动的推动和政府及有识之士的推动上。

故选A项。

12.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出中山装,并对其构成赋予了时代精神,如前面五个纽扣代表的是“五权宪法”,四个口袋代表的是儒家倡导的礼、义、廉、耻。

由此可知(  )

①中山装体现了近代服饰中西合璧的特点 ②孙中山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化 ③服饰的变迁反映出社会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 ④人们对服装的审美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时结合了中西服饰的特点,①正确;纽扣和口袋的含义表明②正确;③④是透过服饰变迁的现象得出的认识,正确。

故选D项。

13.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

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

答案 C

解析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西餐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14.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各种穿越剧、抗日神剧和历史偶像剧轮番上演,一些影视作品中的雷人情节严重干扰了广大观众的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请从历史的角度判断,下面哪些影视剧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

(  )

①女主角欢天喜地地向康熙皇帝展示自己的无袖旗袍

②中共地下党员在地铁站里向同伴传递日军情报 ③一对年轻人身穿列宁装和布拉吉(连衣裙),唱着欢快的苏联歌曲去剧院看“样板戏” ④一位刚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从广播里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毅然辞掉工作回家复习,准备圆自己的大学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①不可能出现,无袖旗袍是民国时期出现的;②是错误的,地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③也是错误的,“样板戏”是“文革”时期的表现,当时中苏关系已经不好;④高考恢复是1977年,当时深圳还没有成为经济特区,不是人们打工的目的地。

故选A项。

15.据统计,2002年中国农村新建住房面积7.42亿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平房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所取代,房屋内部也开始注重装修。

“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正是农村民居改变的生动写照。

这一变化表明(  )

A.农村民居装修水平已超越城市

B.城乡社会生活趋于一致

C.农村间的地区差异趋向于缩小

D.农村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50年代住草房,70年代住瓦房,80年代住楼房,90年代住洋房”可以看出,农村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故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

为了“与欧美同俗”,他说:

“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服饰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我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化的认识。

答案 

(1)主张:

放足、剪辫、易服。

目的:

革除固有陋习;启发民众智慧;学习西方文明;推行变法新政。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基本趋势:

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颜色单调到五彩缤纷。

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

(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习俗的变化与时代要求、政治革命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

(1)问,主张根据材料信息归纳,目的结合所学概括。

(2)问,趋势根据材料进行归纳,原因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总结。

第(3)问,紧扣材料主旨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学业达标]

1.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

这条铁路应该是(  )

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淞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相符,A项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C项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

“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

”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

由此可见(  )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答案 B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铁路修建影响城市的兴起与衰落,没有涉及改变南北经济格局,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株洲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而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而衰落,这说明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反映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C项错误;题干没有反映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D项错误。

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

“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当时上海(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在上海出现了乘坐汽车这一现象,而且男女同坐一车,这体现出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观念。

故选C项。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以判断居民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招商局的轮船,C项正确。

汽车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且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铁路是淞沪铁路,不在江苏省内,故排除B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故排除D项。

5.1885年出现了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对上述现象起关键作用的是(  )

A.互联网的发展B.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C.大众报业的发展D.电报业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有线电报。

后来,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由此可以推测,“1885年”“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出现的原因是电报业的发展。

故D项正确。

互联网是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报刊业无法使两地的商品出口价格同步变动,排除B、C两项。

6.清末竹枝词:

“千山万壑赴京门,不失人兮不失言。

尤便好官订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

”词中描写的技术在中国出现于(  )

A.1912年B.1882年

C.1877年D.1906年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的“暗码”“个中托嘱最温存”可以看出是电报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故C项正确。

7.1874年《申报》报道,电报开通之后,商人不仅在上海一埠可以迅速了解近处通商口岸的消息,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

材料旨在强调(  )

A.上海经济地位重要B.电报的作用强于报纸

C.报纸注重商业信息D.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从题干中“即使远至广州、香港等处,‘皆可立待回音’”可知,题干旨在强调电报传递信息的功能,故D项正确。

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答案 B

解析 交通发展不均衡,从根本上讲是由经济发展不均衡决定的,B项正确。

A、C、D三项都不是决定因素,排除。

9.下列对我国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近代航运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

B.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早,但发展缓慢

C.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

D.中国自办电报的时间早于自办邮政的时间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标志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起步,A项正确。

与西方相比,中国铁路建设起步比较晚,故B项错误;1908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C项错误;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自办电报,但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自办邮政了,故D项错误。

10.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

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答案 B

解析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不能说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因此B项“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说法不准确,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C、D三项均符合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领域变化的趋势,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项。

[等级提升]

11.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迅猛增长。

材料表明(  )

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

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

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

答案 C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从解放之前到解放以后再到21世纪中国自行车发展的表现,体现了社会交通和观念的改变。

故选C项。

12.1914年上海发布了《公路安全须知》,规定了行人、乘客、驾驶员、修理员等须注意的事项。

其中有“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行车遇险应协助救伤并据实报告,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不要一面走路一面看报”等等。

这印证了(  )

A.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临时政府通过立法规范交通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协助救济翻车,扶弱伤者”“大车让小车先行”“过牲畜时勿使快车或急鸣喇叭”的规定可以看出近代文明交通行驶的规则,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故A项正确。

13.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铁路的开通是与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事业发展丧失独立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西方国家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中国近代交通获得了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材料未体现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交通是在外国侵略的过程中发展的,这说明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因而其发展丧失独立性,故D项正确。

14.我国的电报历史可追溯到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开设电报业务,从此拉开了中国电信历史的序幕。

然而“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

这说明(  )

A.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社会发展

B.电报超越了近代中国的需要

C.当时中国开始出现近代通讯方式

D.近代通讯不利于清政府统治

答案 A

解析 从题干中的“清廷将外来的电报视作异端邪教”“直到10年后,我国才有了第一条民族电报线”可以看出,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了中国电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B、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15.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自行车制造水平高于汽车的制造水平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呼唤环保健康”中可以看出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故选D项。

16.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査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 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

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

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

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亲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

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态度:

反对(拒绝)。

变化:

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出发点:

维护国家权益。

(2)意图:

富强制敌。

特点:

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

(3)影响:

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亦易正言拒绝”可得出所持态度是拒绝。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可得出变化;两次建言的出发点可以结合国家利益进行归纳。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等可以得出意图。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四,可以从修建国、起步早晚以及发展过程等方面进行归纳。

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权利意识、近代化、半殖民地化等方面分析归纳其影响。

第二小问,结合李鸿章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如国家的半殖民地性质、清王朝的统治腐朽以及学习内容的局限等分析其原因。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业达标]

1.近代妇女报刊以1898年问世的《女学报》为先声。

据不完全统计,1898-1918年间上海出版的妇女报刊数量就有26种之多,超过半数出版于民国初年。

这说明(  )

A.女性成为推动近代变革的主力军

B.女性的觉醒推动了妇女报刊的发展

C.救亡运动有利于进步思想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极大影响了近代出版业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不能体现出女性成为推动变革的主力军,排除A项;妇女报刊的发展推动了女性觉醒,B项错误;从题干1898年的时间可以看出,当时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