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4659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docx

26防雷接地系统技术白皮书

防雷与接地系统解决方案

1.1防雷部分

1.1.1雷电的灾害影响

自古以来,雷电灾害一直存在,据有关研究统计,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平均有2000多个雷暴在进行着,平均每秒有100次闪电。

每个闪电强度可高达10亿伏,可见其能量之大,产生的危害可想而知。

  雷电是在积雨云强烈发展阶段,当云层之间、云地之间、云与空气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的放电现象。

雷电具有1亿伏的高电压和2万℃至3万℃的温度及冲击波,破坏力极大,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因雷电造成的经济损失,美国每年不低于20亿美元,我国也在亿元以上。

并且,雷电危害呈上升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美国每年有数千人受到雷击伤害,近400人死亡。

我国每年也有上万人遭雷击伤亡,故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现代防雷已不能再只停留在对建筑物的保护上,由雷电引起的电磁脉冲辐射和线路浪涌对诸多领域的电子信息系统构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雷电对微电子设备的破坏而造成的损失,己远远超过雷击火灾的损失,雷电灾害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的一大公害”。

据美国的保守估计,由于雷电冲击导致计算机网络失效或损坏,平均每年约占计算机全部故障的70%;在德国的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害中,感应雷击造成的损害高居榜首,占全部灾害损失的33.8%;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雷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达到3000人之多,因雷击造成直接损失近百亿人民币,因此,加强和改进电子设备的雷电防护,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成为当务之急。

1.1.1.1雷击的危害三个途径:

  ●直击雷:

是指雷云对大地或建筑物某点发生的强烈放电。

它可以直接击中设备,更多的直击雷是击中架空线、如电力线、电话线等。

雷电流便沿着导线进入设备,从而造成损坏。

  ●感应雷:

它可以分为静电感应及电磁感应。

当带电雷云(一般带负电)出现在导线上空时,由于静电感应作用,导线上束缚了大量的相反电荷。

一但雷云对某目标放电,雷云上的负电荷便瞬间消失,此时导线上的大量正电荷依然存在,并以雷电波的形式沿着导线经设备入地,引起设备损坏。

另一种情况是当雷电流沿着导体流入大地时,由于频率高,强度大,在导体的附近便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如果设备在这个场中,便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以致损坏。

  ●地电位反击:

当10KA的雷电流通过下导体入地时,我们假设接地电阻为10欧姆,根据欧姆定律,我们可知在入地点A处电压为100KV。

因A点与B、C、D点相连,所以这几点电压都为100KV。

而E点接地,其电压值为0,设备的D点与E点间有100KV的电压差,足以将设备损坏。

1.1.1.2雷电的防护措施

雷电的防护包括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

  ●外部防护包括:

接闪、引下、接地等

  ●内部防护包括:

屏蔽、均压、等电位、共地、过电压保护

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而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大大增加。

一般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只能预防直击雷,而强大的电磁场产生的感应雷和脉冲电压却能潜入室内危及电视、电话及联网微机等弱电设备。

(据统计:

直击雷的损坏仅占15%,感应雷与地电位提高的损坏占85%。

  为此,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提高人类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1.1.1.3过压保护原理

  要保护电气和电子系统重要的是在电磁兼容性保护区内设置一套包容全部有源导线在内的完整的电位补偿系统。

过压保护装置中放电器元件的物理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既有优点,亦有缺点,因此采用多和元件组合的保护电路运用得更为广泛。

  近年来使用人员和保险公司要求在电气和电子设备中安装过压放电器和雷击电流放电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其原因是由过电压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多,而一代接一代的电器和设备却越来越敏感。

根据这种市场需求,在过去七到十年间有许多公司加强了对过压保护的研究,因而有大量过压保护产品系列的问世。

但是能满足包括从具有当代技术水平的能传导10/350us脉冲电流的雷击电流放电器;用于二次配电的可插式过压放电器;电器电源保护装置直到电源滤波器所有技术要求的产品系列却是极为少见的。

同样这种产品系列应该包括用于所有电路,即除电源外,还应包括用于测量、控制、调节技术电路和电子数据处理传输电路以及适用于无线和有线通讯的放电器,以便客户使用。

简单而草率地把放电器装在各种线路中并不意味着最优的过压保护。

只有正确安装才能使放电器达到预期效果。

  电位补偿系统放电器正常发挥效用的前提是将过压而引起的电流以最短的途径通过电位补偿系统接地。

因此,建立一个合格的电位补偿系统至关重要。

在安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应使相互间必须进行信息交换的电路和电子设备与电位补偿系统的导线连接保持最短距离。

根据感应定理,电感量越大,瞬变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电压越高;U=L·di/dt电感量主要和导线长度有关,而和导线截面关系不大,因此,应使导线尽可能地短。

多条导线的并联连接可显著地降低电位补偿系统的电感量。

为了将这两条付诸实践,理论上可以把应与电位补偿装置连在一起的所有电路和设备连在同一块金属板上。

基于金属板的构想在补装电位补偿系统时可采用线状、星状或网状结构。

设计新的设备时原则上应只采用网状电位补偿装置。

将有源线路引入电位补偿装置瞬变电压或瞬变电流意味着其存在时间仅为微秒或毫微秒。

  过压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在瞬态过电压存在的极短时间内,在被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导电部件之间建立起一个等电位。

这种导电部件也包括电路中的有源导线。

人们需要响应速度快于微秒的元件,对于静电放电甚至快于毫微秒。

这种元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间隔内,将非常强大直到高达数倍于十千安的电流导出。

在预期的雷击情况下按10/350us脉冲计算,电流高达50千安。

通过完备的电位补偿装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等电位岛,这个等电位岛对于远处的电位差甚至可高达数十万伏。

重要的是,在需要保护的区域内,所有导电部件都可认为具有接近相等或绝对相等的电位,因而不存在显著的电位差。

1.1.1.4电器的安装及其作用

  过压放电器元件从响应特性来看,有软硬之分。

属于硬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气体放电管和放电间隙型放电器,二者要么是基于斩弧技术(Arc-Chopping)的角型火花隙,要么是同轴放电火花隙。

属于软响应特性的放电元件有压敏电阻和抑制二极管。

所有这些元件的区别在于放电能力,响应特性以及残余电压。

由于这些元件各有其优缺点,人们将其组合成特殊保护电路,以扬长避短。

闪电电流和闪电后续电流需要放电性能极强的放电器。

为了将闪电电流通过电位补偿系统导入接地装置,建议使用根据斩弧技术带角型火花隙的雷击电流放电器。

只有用它才能传导大于50千安的10/350us脉冲电流而且可以实现自动灭弧,这种产品的应用的额定电压可达400伏。

此外这种放电器当短路电流达4千安时,不会引起额定电流为125安的保险丝熔断。

由于这些良好的参数的组合,使得在保护区域内安装的仪器和设备的不间断工作特性得以大大提高。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不仅取决于幅值很高的电流可以进行处理,更重要的是脉冲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者必须同时考虑。

因此,虽然角型火花隙也能够输导最高达100千安的电流,但以其脉冲形式为缩短的(8/80us)。

这种脉冲是冲击电流脉冲,1992年10月以前作为开发雷击电流放电器的基础。

尽管雷击电流放电器放电能力很好,但总有其缺点:

其剩余电压高达2.5至3.5千伏。

因此,在整体安装雷击电流放电器时,应与其它的放电器组合使用。

为了将强电流从数据处理电路以及测量、控制和调节技术电路中传导出,可使用气体放电管,常规的气体放电管可以在试验脉冲8/20us情况下,将10千安的电流传导出。

在这种信息线路中预期不会出现更为强大的放电电流,因为所接入导线的截面相对较小,通常也不再能承载较大的瞬态电流。

  气体放电管的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中段,虽已应用于电信设备数十年,却不光只有优点。

缺点之一是与时间相关的点火性能。

上升时间长的瞬态电流使得保护电平会达到与气体放电器额定电压相应的水平。

特别快的瞬态电流会在一点与点火特征曲线会合,此点的电压是气体放电管额定电压的十倍。

另一个缺点是,电压大于12伏和电流大于100毫安时会产生电源后续电流,这种电源后续电流只有在预置保险丝熔断的情况下才能消除,其结果是电路中断。

压敏电阻其功能相当于很多与串联和并联在一起的双向抑制二极管。

工作原理如同与电压相关的电阻。

电压超过规定电压,压敏电阻可以导电;电压低于规定电压,压敏电阻则不导电。

这样压敏电阻可起到很好电压限位作用。

压敏电阻工作极为迅速,响应时间在毫微秒范围下段。

电源上常用的压敏电阻可输导极限可达40千安8/20us脉冲的电流。

因而很适合做电源第二级放电器。

但作为雷击电流放电器则不合适。

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EC1024-1文献中记载,要处理脉冲为10/350us的电荷量,相当于8/20us脉冲情况下电荷量的200倍。

Q(10/350)us=200×Q(8/20)us从这条公式可以看出,不仅要注意放电电流的幅度,而且一定要注意脉冲形式,这是至关重要的。

压敏电阻的缺点是易老化和电容较高,老化是指压敏电阻内的二极管元件被击穿。

由于大多数情况下pn-结过载时会造成短路,依其负载的频繁程度,压敏电阻开始吸引泄漏电流,泄漏电流会在敏感的测试电路中引起测量数据误差,同时,特别是在额定电压高的电路中,会造成强烈发热。

压敏电阻的电容高,使它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在信号传输线路中使用。

电容和导线电感形成一个低通电路,会使信号极大地衰减。

但频率大约在30千赫以下的衰减可以忽略不计。

抑制二极管的优点是可以把剩余电压限制到非常小的范围并能迅速作出反应。

响应时间可达微微秒范围。

抑制二极管用作过压保护缺点是吸收能量的能力太小。

额定电压范围大于60伏时,使用抑制二极管只有在特别情况下才有意义。

额定电压为230伏和110伏的电源不适宜使用抑制二极管。

在这种情况下的放电能力,按8/20us脉冲计,只有几十安培。

电流强度超过此数,抑制二极管会短路,这意味着保险丝熔断和电路断开。

根据过压保护的方案安装放电器包含单个保护元件或者组合保护电路,又按安装技术条件而集成一体的组合件(导轨安装式、电源插座式、适配器)称作放电器。

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的过压保护,至少应分成两级。

如电源,各个只包含一级保护的放电器,可安装在不同的位置,同一放电器中也可能包含多级保护。

为了达到有效的过压保护,人们将需要保护的范围,按不同的电磁兼容性分区,这个保护范围,包括从闪电保护区0,过压保护区1至3,直到干扰电压保护区具有更高的序号。

设置电磁兼容性保护区0到3,是为了避免因高能耦合而损坏设备。

而序号更高的电磁兼容性保护则为防止信息失真和信息丢失而设置的。

保护区的序号越高,预期的干扰能量和干扰电压电平越低。

需要保护的电气和电子设备安装在一个十分有效的保护圈内,这样的保护圈可以针对单个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一个装有多个电子设备的空间,甚至一整栋楼,所有穿过通常具有空间屏蔽的保护圈的电线,在接到该保护圈的外围设备的同时接过压保护放电器。

放电器的选择取决于各个电路和参数。

放电器的工作电压以安装在此电路中所有部件的额定电压为准,而要达到的剩余电压则根据安装在此电路中所有部件的耐压强度确定。

耐压强度按1.2/50us脉冲测试。

并联时,即在有源导线和地之间接上放电器时,则无需注意其额定电流,因为额定电流并不通过放电器。

电路装有串联放电器的情况下,必须注意其额定电流,在数据传输率很高的电路中,放器的衰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专门为数据传输电路而设计的放电器,生产厂家已考虑到其传输速率。

为达到最优化的过压保护方案,用户不仅需要与电气和电子设备的规划人员,同时也要与建筑设计人员及时对话。

  正是在设计规划阶段,注意到电磁兼容性的基本原理,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并最有效地达到过压保护的目的。

在此阶段,确定网状电位补偿系统的设置,并为空间屏蔽和电气及电子设备线路的布置奠定的基础。

按电路参数而挑选出的放电器,就很容易确定其合适的安装位置了。

需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符合专业规定及标准的安装,才能使一个优秀而便于应用的过压保护方案成功地付诸实践。

1.2接地部分

  地与电(信号),这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双胞胎。

接地,通常是指用导体与大地相连。

可在电子技术中的地,可能就与大地毫不相关,它只是电路中的一等电位面。

如收音机、电视机中的地,它只是接收机线路里的一电位基准点。

接地,在电力和电子技术中,既简单,又复杂,而且还必不可少。

按接地的作用,可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过压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信号地等多种。

在广电技术中,以上几种接地类型都会遇到。

现就结合实际对某些接地技术问题作一阐述。

 

1.2.1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绝缘损坏造成设备带电危及人身安全而设置的保护装置,它有接地与接零两种方式。

按电力规定,凡采用三相四线供电的系统,由于中性线接地,所以应采用接零方式,而把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导体接至零线上,而不允许将设备外壳直接接地。

这在广电系统的配电房中的开关设备,中央空调机、发射机等电源开关设备和大耗电设备中尤为常见。

在规划设计时,应从地网中引出接地母线至各设备上,再将机器外壳用导体连至接地母线上。

值得指出的是:

接地线应接在设备的接地专用端子上,另一端最好使用焊接。

 

    有时设备外壳会麻手,这是由于交流漏电而设备外壳没接零造成的。

一般可将电源插头拔出调换一下位置再插入即可解决。

这在一些常移动的编录设备中,由于接零线常常被忽略,操作人员有的可能会双手同时接触接零和不接零的设备,就有可能发生上述现象。

 

1.2.2过压保护接地 

    这是为防雷电而设置的接地保护装置。

防雷装置最广泛使用的是避雷针和避雷器。

避雷针通过铁塔或建筑物钢筋入地,避雷器则通过专用地线入地。

避雷器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须检验,以防失效。

如某台的热线电话接入器遭雷击,就是因话线防雷器失效所致。

在防雷引下线上,绝不要连接其他设备的地线,防雷引下线只能单独直接入地,否则雷电会通过引下线损坏其它设备。

如某台卫星电视接收机曾数次遭雷击,其原困是馈线与房顶金属护栏摩擦而绝缘损坏,而金属护栏与避雷针引下体焊在一起,以至雷电窜入而击坏接收机。

 

1.2.3 屏蔽地 

    为防止电磁感应而对视、音频线的屏蔽金属外皮、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屏蔽罩、建筑物的金属屏蔽网(如测灵敏度、选择性等指标的屏蔽室)进行接地的一种防护措施。

在所有接地中,屏蔽地最复杂,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因为屏蔽本身既可防外界干扰,又可能通过它对外界构成干扰,而在设备内各元器件之间也须防电磁干扰,如大家熟知的中周外壳、电子管屏蔽罩就是例子。

 

    

    屏蔽不良、接地不当会引起干扰,这些干扰主要有:

 

    1.交流干扰,这主要由交流电源引起。

对交流干扰的防护,通常对电源进行滤波或在电源变压器初次级间加屏蔽层并接地。

在大的杂散电磁场外,为防电磁干扰进行屏蔽接地十分必要。

例如,我市新亚新商城开工典礼时,录扩设备附近有台变压器,其电磁场就干扰现场的录扩音。

后通过把录扩设备屏蔽接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2.高频干扰。

这类干扰来自各类无线发射台的变频或超变频信号,它们窜入电子设备后在机内得到非正常解调而形成声频干扰。

 

    信号频率越高,建筑物或设备的金属网孔眼就应越小,信号线屏蔽层的编织就应越密,否则将失去屏蔽作用。

对频繁拔插的信号线,应防止屏蔽层在插头处松动和脱落。

因有时仪器设备的屏蔽是通过信号线的屏蔽入地的(它们通过插头插座联接起来),若屏蔽脱落,则很容易造成干扰。

如笔者在汕头某电子厂时,测试人员反映,卫星电视接收机中有时会有一种滋滋作声的干扰并影响图像质量。

经跟踪观察,与飞机的经过有关,显然是澄海机场雷达信号的窜入并得到非正常解调所致。

经分析查找,原来是信号线的屏蔽层在插头外脱落,使卫星电视接收机屏蔽没接地所致。

 

1.2.4信号地 

    各种电子电路,都有一个基准电位点,这个基准电位点就是信号地。

它的作用是保证电路有一个统一的基准电位,不致于浮动而引起信号误差。

 

    信号地的连接是:

同一设备的信号输入端地与信号输出端地不能联在一起,而应分开;前级(设备)的输出地只有与后级(设备)的输入地相连。

否则,信号可能通过地线形成反馈,引起信号的浮动。

这在设备的测试中,信号地的连接尤其要引起注意。

例如,笔者在某电子公司工作时,质检部门反映卫星接收机质量测试结果不一。

原来,质检部的测试仪器,有的外壳接地,有的外壳没接地(测试信号由信号中心传送至各部门),以致信号通过地回馈使测量结果不一致。

后把所有接地的测试仪器设为不接地,这种现象就没有了。

    防雷接地不但是建筑物必须考虑的内容,电气系统和电子设备也必须考虑防雷。

如果前端机房为独立建筑物时,则必须设计防雷接地系统,具体要求和设计方法可参照《建筑物防雷接地规范》。

但前端机房一般不是独立的建筑,因此,该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系统可以保护前端机房内系统设备的安全,故不必重新做防雷接地,但有4点须引起注意:

    第一, 雷电从有线电视接收天线串入系统。

由于避雷针高度不足,使接收天线处于保护角的临界区域,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也就增大。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做到:

    ①避雷针与天线之间的最小距离应大于3 m,避雷针的高度要足够高,保护角要小。

    ②天线竖杆或铁塔应整体连接。

若用法兰连接应保证有5个以上的螺栓,不能满足时应另加横截面不小于48 mm2的镀锌圆钢将上下两部分电焊跨接。

    ③室外设备(如天线放大器)金属外壳与天线竖杆(铁塔)良好连接。

    ④必要时,引入信号的电缆穿金属护套管敷设,外屏蔽层的上端与天线竖杆连接,下端接地干线连接。

    第二, 弱电机房地板须采用防静电地板,信号电缆与电力电缆分沟敷设。

播出机架采用全金属屏蔽式构造。

静电地板的金属支柱下用接铜线导静电,一般是在地板下使用铜箔或铜编织带做成网格状,施工方法有M型或S型。

作用是使整个机房的地板时时处在等电位状态。

接地是为了将机房内产生的静电及时泻放。

电源线从顶部布线,信号电缆则在下面行走,并确保机架有良好接地,一方面能有效抑制信号相互干扰,另一方面能有效地避免在500~2 000 m开外雷击所造成的电磁脉冲的危害。

    第三, 雷电从电源网串入,在电力线明线引入时,是有可能发生的。

为避免发生这种侵害,可考虑在电源引入端加装隔离变压器或雷电保护装置。

    第四, 当前端输出为金属缆线时,雷电有可能从此处串入,因此在设计出口位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出口处在避雷针(带)保护角内。

    ②电缆外皮加装雷电保护装置并做接地引下线与接地网连接。

    ③雨水沿电缆向外排流。

  

    2.1  电(光)缆的防雷接地

    对于走地下管道的电(光)缆,应在引下和引上处将金属管道或电缆金属外皮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市区架空电(光)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光)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郊区旷野的架空电(光)缆线路要在分支杆、引上杆、终端杆、角深大于1 m的角杆、电杆及直线线路每隔10~15根电杆上加装避雷针,吊线应接地处理,接地装置用35 mm×35 mm×2000mm角钢或直径10mm以上圆钢,埋深2 m。

    2.2  设备的防雷接地

    各种设备仪器的外壳均应就近接地,但不得与电源变压器和有线广播的接地线相连;对需要外线电源的放大器、供电器,应按防雷标准要求增设电源避雷器。

    3网络系统的防雷接地  

    用户分配网络一般安装于建筑物内,因此可受到建筑物避雷系统的保护,但仍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干线或支线进入建筑物(分配网络)时,应在进入建筑物后的第一连接点处,将电缆外皮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网连接。

    ②分配电缆尽量避免在该建筑物避雷针(带)保护角之外布线。

    ③分配电缆尽量避免布线于室外。

1.3另附计算机屏蔽机房接地

电磁屏蔽室的接地应该充分考虑高频接地时可能产生的各种效应,从而在接地设计是达到最好的接地效果避免产生各种共地干扰现象。

其中包括计算机设备的公共接地,接地环路的形成和解决和计算机房接地的种类。

以下是对三部分的分别说明.

1.3.1计算机设备的公共接地

计算机网络产品的接地应该充分考虑网络设备的屏蔽性和对接地电阻的要求,一般计算机房中的网络设备的屏蔽措施主要采用网络机柜作为终端设备的屏蔽层,但是往往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忽略了网络机柜接地母线(排)的敷设和机柜的地线问题,大多采用网络机柜的外壳做为屏蔽体和公共接地线,这样由于屏蔽体上吸收了大量杂波干扰导致地线上的杂波干扰通过地线串到网络设备的外壳和信号端造成对正常信号的骚扰,这样就容易造成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和传输效果。

最好的办法是在网络机柜内增加一条接地线(排)使公共地线和屏蔽层接地线分开,在机柜里纵向敷设铜排使每个隔层的设备都可以就近接地以减少由于地线较长所增加的寄生电感和导线的电阻。

另外较多设备的接地除了安全地以外还要有两个分开的地,一个屏蔽地,一个电路地(静电地)。

这些地仅在电源处连接(注1)。

机柜为高频提供了很好的回路,屏蔽地通过10~100mF的电容与静电地连接,对于高频接地金属件之间的铰接、连接、滑动连接和任何临时性的连接都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对于永久性的连接焊接是最好的。

1.3.2机房内的地线阻抗

当机房内的均压环(地线排)与地面或与机壳连接前沿着地面走线时应该视其为一条导线,在屏蔽方面考虑时是应该可以用LCR网络模型来描述,LC决定了传输线的特性阻抗Z0,随着频率的变化电感量也不断的增加或者超过导线的电阻,电感的阻抗也回不断的增加直至达到某个谐振点上A,再这个频点上从导线的端点看导线的阻抗很高通常会达到数百欧姆(取决与电路中电阻的损失)。

同时,随着频率的增高,趋肤效应造成的损耗也会增加,谐振的幅值个峰谷也会越来越模糊。

所以为了保证良好的接地效果和电器连接地线应该工作在原理谐振点A的地方,所以地线的长度应小于最小波的1/20。

在很多场合中为了保证接地电路的正常工作,大多采用一条低阻抗的地线与安全地连接(最好采取并联方式)。

1.3.3接地环路的形成和解决

理想的接地系统中应该是在电流通过时没有压降,保持各接地点之间没有电位差存在。

但是在实际条件下是达不到的,因为任何导线都是既有电抗又有电阻存在的。

当有电流通过时,地线上必然产生压降。

当电路多点接地是各个电路之间又存在信号之间的联系既形成地环路。

(如图1)设备1在A点接地,设备 2在B点接地同时有一根信号线连接两个设备,于是信号线和地线之间就形成了地环路ABCD,由于AB之间存在地电压Uab它将叠加在信号Es上一起加到负载Zl上从而产生差模骚扰。

如果设备见用2根导线(如图2)则Uab将加到两个导线上,由于两跟导线间对地阻抗不对称,Uab在这两根导线上产生的共模电流大小不等,而在负载端产生差模电压,影响设备2的正常工作构成差模骚扰。

抑制地环路骚扰的方法是切断地环路,为此可以先将信号地与机壳绝缘,使地环路的阻抗大大增加,将地电压大部分都加到该绝缘电阻上,相对的到导线上的电压就会减少;其次对于用双绞线传输信号的设备来说,可以用平衡电路代替不平衡电路是信号回流线对地阻抗达到平衡,使地电压驱动的共模电压相等,所以在设备的负载端就不会产生差模骚扰了。

1.3.4计算机房接地的种类

1.3.4.1安全接地

通常设备的电源系统必须在入户口带有与地相连的回线(安全地)。

在于用于安全导线的黄绿线也应该在入户口开始,对于设备来说金属外壳必须有黄绿线接到配电系统的地。

1.3.4.2 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与安全地和其他接地系统是应该相对独立的,有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