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4306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docx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大学论文

学校代码:

10653

学号:

2006310206

成都体育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

专业散打

作者方鸣

指导教师周直模

成绩

 

二零一零年三月

 

目录

1前沿………………………………………………………………………………………………3

2研究方法…………………………………………………………………………………………4

3散打称谓的起源与发展…………………………………………………………………………4

4散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4

4.1散打在古代的产生与发展……………………………………………………………………5

4.1.1散打技术的萌芽时期………………………………………………………………………5

4.1.2散打技术的基本成形时期…………………………………………………………………6

4.1.3散打技术的发展时期………………………………………………………………………6

4.1.4散打技术的最终成形时期…………………………………………………………………7

4.1.5散打运动的普及时期………………………………………………………………………7

4.1.6散打技术的空前繁荣与规范化发展时期…………………………………………………8

4.1.7散打运动的没落与再发展时期……………………………………………………………8

4.2散打技术在近代的发展………………………………………………………………………9

4.3散打运动在现代的发展………………………………………………………………………9

5结束语…………………………………………………………………………………………10

6参考文献………………………………………………………………………………………10

 

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史考

指导教师:

周直模散打专业:

方鸣

摘要: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散打的称谓及其产生与发展等各方面的历程进行研究,力求为散打运动的发展与教学提供一份详实的资料,使散打运动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接受。

关键字:

散打;散打发展史

OriginandDevelopmentofSandaSculley

Teacherofguide:

ZhouzhimoSandaProfessional:

Fangming

Abstract:

ThispaperdocumentsandmaterialstousethetitleofSandaanditsemergenceanddevelopmentofallaspectsofthecourseofresearch,andstriveforthedevelopmentofSandaandteachingtoprovideafullandaccurateinformationtoenabletheWushusportcanbemoreandmorepeoplelovedandaccepted.

KEYwords:

Sand;BoxingHistory

1前沿

2003年女子散打首次列入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世界杯散打比赛,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开始从国内舞台走向了国际体坛。

虽然散打运动开始国际化,散打运动的技术方法等越来越多的被世界人民认同,但关于散打的起源与发展史的专门性文章却很少,这与散打走向世界的步伐格格不入,也不利于散打运动在世界上的开展和继承。

本文将主要从研究散打运动的起源于发展入手,力求详细真实的对散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做一次梳理,为散打运动走向国际化做一点贡献,为想了解和喜爱散打运动的人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文献。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具有描述和记录古代与现代散打技术的相关书籍,并在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教研室查阅《中国体育史》(刘秉果.著2003年版本)、《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著)等相关书籍,以及在图书馆借阅室查阅有关散打起源与发展的书籍10余本。

(其中包括:

《散手技巧》陶志翔著、《散打》张瑞林著、《散打入门教程》陈超著等相关书籍)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拜访等方式对部分教授就有关散打的起源与发展进行请教。

3散打称谓的起源与发展

散打运动时一项很古老的运动,具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从劳动中提炼的一种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运动形式。

从古到今散打的称谓也随着散打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而出现了很多不同名称与形式的称谓。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文字还没有成形,所以散打基本没有任何文字来叙述其称谓。

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散打有了比较正式的称谓“手搏”。

“手搏”可以说是散打运动诞生以来比较早的正式称谓之一。

[1]《诗·小雅·车攻》:

“搏兽手敖。

”“敖”是地点;“搏”即“手搏”,亦指散打。

意思是说在“敖”这个地方和猛兽徒手搏斗。

又如:

《周礼·夏官·环人》记载的:

“环人搏谍贼。

”“搏”在这里就是手搏的意思。

以及《礼记·月令》上描述的“孟秋之月。

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

”这里的“搏”也为“手搏”之意思。

“手博”的称谓从夏商周时代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只是这期间参插了其他的叫法。

如:

“相搏”等。

在春秋时代散打同时有“手搏”和“相搏”的称谓。

如《左转·僖公二十八年》记载:

“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

”杜预对此注解:

“搏,即“手搏”也。

[2]而《庄子·人间世》记载:

“且以巧斗力者,即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这里所说的论力即为“相搏”[3]。

并且在秦汉三国时期,“相搏”的称谓包含了“手搏”。

“相搏”不仅指“手搏”而且也可以用来指代“角抵”,只是在当时“角抵”以摔为主;“手搏”以打为主。

可见散打在春秋时期的称谓是有多样性的。

到了汉代,散打又有了新的称谓。

“手搏”也叫“卞”、“弁”。

如《汉书·甘延寿传》中记载的:

“甘延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孟康注:

“弁,手搏。

而到了隋、唐、五代时期,“角抵”、“相搏”、“手搏”开始混乱使用,三者都用以指代散打。

如《角力记》上记载:

“后唐庄性多能,癖好非优并角抵战,或云自能此戏。

尝诏王门关,与其角抵斗胜。

《资治通鉴》齐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南汉殇帝刘玢“好手搏”,“与储王宴于长春宫观手搏。

”可见当时散打的称谓是混用的,并且所指代的都一样。

在宋朝和元代,散打的主要称谓又以“手搏”为主,并且各主要书籍上均用“手搏”词汇。

如《宋史·兵志》上记载:

“手搏虽不切用,而亦习其身臂。

”《宋朝事实类苑》卷五十六《将帅才略》记载:

“知河南渑池县旁有个山庙,需要修理,因房梁甚大,大家都抬不动,于是县令世衡想了个发动群众的办法:

下令较手搏,顷城人随队伍观之。

”并且《元史》中同样多次提到“手搏”二字。

明清时期是散打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因此对散打的称谓也多种多样。

如“白打”、“角拳”、“搏击”、“打擂台”等等均出自这一时期。

如明代《白打钱》记载:

“按白打,徒搏也,武艺共十八般,·····十八白打。

”而“打擂台”的称谓主要以民间为主。

散打在民国时期的称谓基本接近现代,有了诸如“散手”、“散招”、“散打”、“拆手”等等称谓,而主要以“散手”来称谓散打,并且至今也有类似的叫法。

4散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4.1散打在古代的产生与发展

4.1.1散打技术的萌芽时期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

”[4]散打的产生也是如此,离不开人类的生产活动,散打是从劳动中提炼的一种运动形式,散打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散打的萌芽主要在原始社会和私有制这两个时期。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十分的低下,人民少而禽兽众,并且当时的猛兽十分凶残。

人们为了生存和自卫,必须常常在简易工具在狩猎过程中遭到破坏时徒手与凶猛的野兽进行殊死搏斗。

在长期的这种环境下,人们慢慢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拳头、脚、绊摔、躲闪等动作与猛兽搏斗。

而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则与散打的萌芽有更加直接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开始诞生。

部落之间为了得到更多的资源,常常进行战争。

人与野兽搏斗的经验慢慢开始运用到人与人斗上,并且为了在战斗中获胜,人们开始有意思的训练和提高这种原始的搏斗技术。

这种有意识的搏斗标志着散打的萌芽。

[5]

4.1.2散打技术的基本成形时期

散打技术从萌芽到基本成形时期可以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了商周时期散打技术成为一种独立的服务于奴隶主贵族田猎活动的搏斗技能,散打技术才开始从萌芽状态慢慢成形,但商周时期的散打仍然保留了散打萌芽状态时期的搏兽技能。

[6]如《殷本纪》上记载:

“帝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礼记·月令》上描述:

“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

”(注:

执:

搏执,即手搏;力:

拳也。

)。

《礼记·月令》上描述的“孟秋之月。

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

”这里的“搏”也为“手搏”之意思。

这三本书分别记载了奴隶主“帝纣”进行田猎活动时用手搏和猛兽进行搏斗;商周武士用手搏进行比试;以及西周奴隶主贵族为防止奴隶的反抗暴动,让司法人员重视搏执的练习。

可见在商周时期,散打技能已经成形,有了专职作用,不但是奴隶主贵族田猎时的主要技能,也是奴隶主统治的暴力手段,而且也有了比较正式的手搏比赛,这对散打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4.1.3散打技术的发展时期

散打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徒手的暴力运动,所以散打技术要发展必须要有能适合它生存的土壤。

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为了维护或夺取更多的权利,就广招兵员,其中大部分又以步兵为主。

为了能够在战场上存活先来,也为了维护或夺取更多的权利,不管是统治者还是士兵本人的生存需要,都需要有一种非常有用的搏斗技能。

而散打技术却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所以步兵的大量发展和崛起使散打技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可能。

而对于这种发展历史上也有很多文献资料对其记载和描述。

除此之外,散打在这时从技能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有了类似现代散打的摔法技能。

并且在很多文献资料上有了一定的记载。

如《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上记载:

“宋闽公的臣子长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注:

脰,颈也;齐国语言)这句话的意识是说:

“宋闽公的臣子长万在很生气的时候,运用了类似散打技能里的抱颈过肩式的摔法来与闵公进行徒手搏斗。

《庄子·人间世》记载:

“且以巧斗力者,即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这上面记载了“相搏”的技术技巧,反应了当时手搏的摔法,并且已经有相当的程度了。

并且散打在这个时期除了在技术上有所发展,散打战术也随着散打技术的发展而开始运用。

如《荀子》中记载:

“若手臂之捍头目,而履胸腹也,诈而袭之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

”《荀子集解》对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先击头目,使知之而后击之,岂手臂不救也。

”这详细描述了类似于现代在散打中运用的先以直拳佯攻对方头部,当对方防御重心放在头部时或后撤时,上步蹬腿击对方腹部的战术。

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散打技能不但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散打技术在这个时候也应运而生。

4.1.4散打技术的最终成形时期

散打技术最终成形时期基本是在秦汉时期,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散打技术只在军中得到了开展,但秦朝到了秦二世即刻宣告其政治统治退出了历史的大舞台,所以秦朝对散打的最终成形影响不是很大。

相反,汉朝对散打技术的最终成形可以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散打在汉代不管是比赛形式;散打的打法;以及理论都有了比较正规的形式。

如汉代对于“手搏”的理解,《汉书·李凌传》如淳注解:

“搏,以手击之。

”;《说文解字》:

“搏,索持也,即拿执对手。

”又如《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关于论述手搏的专著《手搏六篇》,可以已经遗落了。

《居廷汉简甲编》第1304号简上有六个字:

“相错畜,相散手。

”“相错畜”即拿摔得意思;“相散手”则是相互击打的意思。

而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上有:

“挨,击其背;抵,侧击也;拂,过击也。

”的记载。

而且四川新都出土的汉画砖以及河南密县东汉墓室壁画中都有当时“手搏”的画面。

这些都生动详细的描述了汉代手搏的景象:

比赛双方在台上做彼此搏打的动作,裁判在一旁执法。

可见,散打在汉代不管是在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其比赛方法上,都比较成熟了。

并且,散打不仅仅是在军中得到广为流传和开展,而且是在民间也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环境可以说是散打最终成形所需要的非常理想的土壤。

《汉书·甘延寿传》中记载的:

“甘延试弁,为期门,以材力爱幸。

”这说明散打技术是当时统治者选拔期门军武生的主要手段。

《吴都赋》中将手搏运动与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投壶、射箭等民间游戏相提并论。

如书中所记载的“卞、射、壶博”的文字。

可见手搏运动在汉代的明间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散打运动的技术、理论、比赛形式以及散打运动在汉朝时候军民中的普及地位和作用可以看出,散打运动到了汉朝已经成形。

[7]

4.1.5散打运动的普及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散打运动得到快速普及的最佳时期,由于当时各地群雄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各个诸侯之间相互战争,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为了求得战争的胜利和保护自卫,不管是君主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十分重视武备,各地尚武风气十分盛行。

就连妇女也出现了十分高涨的尚武热情。

[8]

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安成忠肃公何无忌自寻阳引兵拒卢循·····”参军阐曰:

“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天竺禅僧跋陀在嵩山五乳峰之麓创建了少林寺,寺庙里的小和尚大多是武术爱好者。

如“北齐稠禅师,邺人也,初落发沙弥。

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趠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

绐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而誓曰。

”(注:

角力,摔跤;腾趠,即跳跃;殴击,以拳相击。

)可见,当时散打在民间开展是非常普及的。

4.1.6散打技术的空前繁荣与规范化发展时期

唐朝由于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社会长治久安,并且由于当朝统治者对武备的重视,所以散打在唐朝得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由于对隋朝的荐举武臣之法的不满,为了笼络四方豪杰,武则天不惜爵位在借鉴此前较为成熟的选拔武官德方法基础之上,设立了武举制。

这种做法不但得到了庶族地主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散打的发展。

而其在唐朝时期,散打也相应的产生了一定的规则。

大体有:

1、主要是使用踢法、打法、摔法的技法;2、多在方形的台上进行比赛;3、不分体重级别;4、没有护具保护;5、犯规时处罚不明显;6、获奖者给予奖赏。

这种对散打运动的高度重视以及散打规则的出现,推动散打向着精炼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由于散打运动的规范化、精炼化,促进了散打在民间的推广,并且在民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随书》和《吴兴杂录》上分别记载了散打运动在当时民间的繁荣程度:

“大业六年,角抵于端门街,天下奇技毕集,终月而罢。

”“七月中元节,俗好角力相扑。

”而“蜀都之风,少年轻薄者,结伙为社,募桥市勇状者,敛钱备酒食,约至上元,会于学社山前平原作场,候人交,多至日晏,方了一对,相决而去。

社出物赏之,采马拥之而去。

观者如堵,巷无居人。

从正月上元至五月方罢。

”由次可知民间对散打运动的热爱程度。

散打在当时不仅仅在民间,而且在皇宫大院也十分盛行。

“宝力二年,夏六月,上御三殿,令左右军、教坊、内园,为击球、手搏、杂戏,戏酣,有断臂碎首者。

4.1.7散打运动的没落与再发展时期

元代出于统治阶级本身地位的考虑,为了防止汉族人民起义而推翻自己的统治,所以在民间先后实施了多达10多次的禁武命令,规定民间不得私自持有兵器和练习武术,所以散打运动一度没落下去。

虽然很多书籍上仍然运用角抵一词,如《元史·仁宗本纪》上记载:

“置勇校署,以角抵者隶之。

”但这个角抵的意识是指着装的摔跤。

[9]但由于元代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致使了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出现,起义军为了使自身强大,散打一次又一次的被当做强军格斗技能,所以虽然元代散打运动一度没落,但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又使没落的散打运动一次次的从没落走向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以及统治者的重视散打运动又开始迅速发展,不但散打运动的称谓有了许多很多变化,如“白打”、“角拳”、“打擂台”等,而其散打运动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如《纪效新书》、《散打秘钥》等关于散打理论的书籍。

4.2散打技术在近代的发展

到了清朝后期,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甲午战争以后,以武举制退出历史舞台为标准,散打运动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

到了民国,散打运动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以精武会为代表的社会武术团体在“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的口号下,大力开展武术运动。

1923年马良、唐豪等在上海发起“中华全国武术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可以说是现代散打的雏形。

[10]在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国术馆对散打的雏形---拳脚门进行了探讨,并于1928年并对散打的比赛规则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同年10月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国术考试,散打为正式比赛项目。

1933年国术馆举行了第二届国术国考大会规定点到为止,没有时间限制,用手脚击中对方任何一个部位都得一分,即使触及对方头发也得一分。

结果致使比赛双方只得躲躲闪闪逃避对方的攻击,以至于国术场变成了斗鸡场。

这次比赛被认为是散打向现代竞技的一次尝试。

总之,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需要,人民对散打普遍很重视,并试图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国术馆举行的国术国考与昔日的武举制相类似,局限了“拳脚门”的发展,最后已经取得的尝试性进展也在屡年的战火中夭折了。

4.3散打运动在现代的发展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把发展武术运动提上了中国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

1952年,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武术被列为推广项目,在随后研究发展的重点上,先将武术套路运动形式作为推广,表演和竞赛的重点,但是散打在民间仍广泛流传。

1953年在天津举行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技大会上,散手作为表演项目之一。

后来贺龙提出发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武术的主张,这对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散打比赛中出现了伤亡事件,所以易出现受伤的对抗项目均不被提倡,有关散打项目的研究随之终止。

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术被视为“唯技击论”,散打的发展陷入了空前的低谷。

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各个领域都进行改革开放,武术项目应该套路和散打两条腿走路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8年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散打调研组,分别在湘潭和北京听取了部分老武术工作者的意见,并写成《关于开展散手运动的报告》。

1979年国家体委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散手项目试点。

同年在南宁举行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赛,对散手进行尝试性表演。

1980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赛期间,国家体委调集了散手试点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制定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并且拟订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征求意见稿)。

1982年1月份,国家体委又调集北京、山东、河北、广东、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六个单位的相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

并按制定的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散手邀请赛。

此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全国性的武术对抗性项目表演赛,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规则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1987年全国武术对抗赛中,采用了设台比武的办法,从而奠定了以擂台为民族特色的武术对抗形式。

1988年,由中国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国际武术节上,首次举办了国际武术散手擂台邀请赛,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60名运动员进行了为期3天的激烈角逐。

中国代表队获得了7个级别中的5个级别冠军。

这一竞赛形式和办法很快被国际上所接受,这标志着武术散打已经走向现代体育竞技的舞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散打的快速发展,1990年国家体委颁布《武术散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并于第二年纳入《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1993年11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散打第一次被列为世锦赛正式比赛项目。

1998年散打被正式列为第十三届亚运会比赛项目。

2001年全国首届女子散打邀请赛在上海市举行,标志着中国女子散打比赛的启动。

2003年女子散打首次列入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正式比赛项目,同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世界杯散打比赛,标志着中国武术散打走向国际体坛。

5结束语

5.1从散打运动的产生于发展上来看,散打运动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每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对散打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其发展进度与速度也不尽相同,在和平时间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散打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但在每次的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对与散打的发展基本采取打压的态度。

但其总体趋势是在不停的前进与壮大。

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由于世界搏击大环境和统治阶级的重视,可以说散打运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是奠定在散打运动的漫长演变基础之上的。

5.2从辩证的观点去透析散打运动的发展与起源的全过程,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散打与古代散打发展上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散打运动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古代散打运动的发展却如此的曲折,主要是因为现代散打运动的机制较以前更为健全,赛制更加合理;以及现代散打运动的技法更加丰富;规则更加完善。

5.3应当承认,散打运动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继承,现代散打更是对传统武术技击的技法内容、方法、结构的整理和过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过去的东西,然而未来散打的发展要想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就必须在继承原有的基础之上以竞技武术散打为先导,融入世界搏击运动与体育文化系统当中。

改革现行散打赛制,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道路;丰富散打技术体系;近一步修改散打规则,使规则更简单明了,充分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导向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使散打运动更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陶志翔.散手技巧[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7月

[3]张瑞林.散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月

[4]马克思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

[5][6][7]陈超.散打入门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8]李云县.散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9]刘秉果.中国体育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