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828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docx

高考高三考前静悟材料

写在前面的话

静悟基本思路——

主要任务是回归课本、强化基础;构建网络、突出主干;查缺补漏与强化训练,从而提升能力。

调整好心态,科学复习,防止复习中出现“乱而空”的现象。

要做到明确主题、掌握规律、理解因果、常用对比、把握特征(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

1、对照考纲和课标梳理知识体系,对课本知识来一个最后的扫描式清点,查缺补漏。

确定单位时间的复习内容后,在未打开书之前,先回忆教材内容,确认已经记牢、未记牢和已经忘记的,再翻书区别对待,已记牢的可以“一带而过”;

未记牢的再浏览补习一下;已忘记的及时重点重复记忆,确保熟记教材。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回忆教材章节子目录,理清基本线索,归纳历史发展主线,写出知识结构,从总体上掌握教材。

2、多选做一些中等难度的题,尤其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因为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复习注意问题——

1、牢牢把握住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回扣课本

复习到最后阶段,在全面系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做到重点突出,尽可能与高考试题接轨。

应该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做为静悟的重点。

2.适当做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静悟的时间尽管不是很长,但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不仅容易浮躁,而且容易手生,甚至容易形成思维上的空白处,影响答题速度和答题思路的完整性。

所以,建议同学们静悟期间要适当做题,同时对遇到的疑难问题不回避,静心思考,分析出题者的意图、所要考察的知识点、题中需要提取的信息等,做完之后与标准答案进行对比,看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另外,一定要注意建立正确的答题思维模型,不误答,不漏答。

3、做好计划、用好纠错本

规划好自己每天的复习计划。

要具体到每天每节的计划,复习哪些课本内容、看或做哪些试题,做到心中有数。

充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纠错本,将积累的错题回顾整理,对于其中有疑问的知识点做到彻底解决,并尽量将知识概括、归类。

剖析失误案例,谨记前车之鉴。

4、适当关注热点

历史试题考查热点往往是以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

希望同学们不要过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分析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上,对待热点的态度要正确。

5、以轻松心态应对文综考试

文综科目,无非是三科试题的总和,只要各科基本的知识、原理、答题技巧烂熟于胸,没什么可怕的,最多算是我们的第N次文综考试罢了。

做题时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前者符合做题习惯,后者有助于稳定情绪,从而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

总之,整个静悟阶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控制复习进度,保证考前一定能通读一遍教材。

同时,静悟时一定做到不慌、潜心复习。

静悟材料的组成

本静悟材料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应试方法技巧指导;第二部分为知识整合,主要从通史(阶段性特征)和专题(课本体系为主);第三部分为一些重难点问题的阐释;第四部分为一些重要的思考方向;第五部分为历史冲刺训练及文综题训练。

第一部分应试方法技巧指导

(一)选择题

1.仔细阅读题干,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限定语:

“最”、“主要”、“根本”、“直接”、“不正确”、“不属于”、“不同”、“相同”、“无关”、“准确”等,注意时间、空间、人物等,力求读懂,尽量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明确考查的内容、出题者的要求以便正确回答。

2.读懂每一选项包括材料(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尽可能的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相关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名、著作名称、历史名词、重要的历史概念等。

3.对照题干和选项仔细甄别,注重第一感觉。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

(2)排除法是最常见的方法,如在组合式选择题的解题中多运用这种方法。

(3)对于所选选项一定要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或依据。

(4)所有选择题大致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的,答案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定要注意时间顺序。

4.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要尽量避免:

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5.“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的9项神技

(1)优先关注“阿拉伯”(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如:

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3)绝对化的选项一般错误

(4)省略号后有答案,否则也会被省略

(5)抓大放小抓主流,有全集时不选子集

(6)矛盾的互补选项中必有一个是答案

(7)答案一般是主流,陌生选项不靠谱

(8)看见什么选什么(当题目考察的是历史现象)

(9)看见什么不选什么(当题目考察的是历史本质)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1.认真阅读所要回答的题目,注意提问中的提示语,如“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注意对所问问题的简化与转化,明确所要回答的内容。

得分基本功——数句号,摘材料,主语带着主题跑,“摘”而不“抄”不“创”。

2.仔细阅读材料,特别关注材料中的人物、地名、历史事件名称、时间、作者、材料出处(著作),尽量从材料中获取与材料相关的有效信息。

3.将材料中有效信息和教材相关知识点连接,并结合问题整理答案。

另辟蹊径——看题干,拆词组,答案沿着结构组,每个限制词语,答案路径所在。

4.组织简洁的学科语言回答。

材料解析题的回答要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作答,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

主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几问几答,不能漏答,审题时注意题目的设问方式,实在想不到的内容也不能空着,尽可能写上自己理解的内容。

(2)所答内容的多少可以参考每一设问后所标注的分值,所答内容广度比深度重要。

(3)答题内容要点化。

要点要醒目、全面,分清要点;标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阅卷时采点给分。

(4)答题语言要注意史论结合。

一个要点中尽可能包括史实和结论内容。

(5)书写要工整、清楚,字体大小适中,合理安排答题空间;所答内容轻易不要划去。

即使少数内容需要修改时用笔轻轻划去重写即可。

5.几点答题指引

(1)“变化”类题目:

一般以“从(由)……到……”的句式表述。

(2)“特点”类题目:

应对表现进行高度概括。

如:

鸦片战争后,“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这是表现,应概括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改革开放后,我国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这是表现,应概括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比较·特点——现在考试的比较多,一定紧紧抓住材料,根据材料对应出新特点。

(3)“评价”“评析”“评述”题目的不同:

“评价”类题目:

一般可以先简单阐述评价对象(定性),然后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就行评价,最后还可以视情况加上一些经验教训或认识之类的表述。

(特别是针对未能取得最后胜利或有明显消极影响的事件,如评价辛亥革命、巴黎公社、斯大林模式等。

“评析”类题目:

写完结果简评后,还要写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评述”类题目:

写完基本评析后,要用具体的史实陈述。

(4)比较题(关键在于找准比点:

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

不同点的表述——比较点的提示语,由……到……

比较点的提示语:

A:

……B:

……

(5)分析、理解、说明观点题和探究题、评述观点题: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步骤:

第一步指出观点,并做解释(解释观点的含义)(观点明确)

第二步说明理由,①理论解释②史实论证(史论结合)

(6)运用***观点,评价***事件的题: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

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阶段评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现象和本质的观点等等。

第二部分知识整合

(一)通史知识的整合

中国古代史:

(公元前2070—1840)

【总体线索】中国古代文明史从夏朝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远古——公元前221年)先秦文明

政治: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通过春秋争霸,王室衰微,战国新兴地主阶级手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

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

①生产力: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生产关系萌生③战国时期:

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突出。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文明

政治:

中央集权确立并巩固:

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郡县制度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经济:

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破坏生产力。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外贸开始,并呈现出以陆路为主的特点:

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

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②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黯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220——589)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

分裂走向统一;改革——民族大融合

经济:

北方恢复;偏安——江南开发

思想文化:

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

第四阶段全面繁荣、文明鼎盛时期:

(581——907)隋唐时期

政治:

①统一,稳定②进一步发展③制度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

继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

思想文化:

①对外开放,交流频繁②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兼收并蓄。

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全面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907——1368)宋元文明

政治:

①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控制,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③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经济: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城市打破坊市制,农村形成大量草市,海上和陆地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文化:

①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②理学产生和发展③文学艺术多元化、市民化(新特点)。

第六阶段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1368——1840)明清时期

政治:

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

经济: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新的经济因素出现,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闭关锁国。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

中西差距拉大。

理学占据主流地位。

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形成京剧,以及小说、书法、绘画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

(1840—1949)

【总体线索】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这一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存在两对主要矛盾即:

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年)

阶段特征: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政治:

西方国家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遭到破坏,太平天国运动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清政府“中体西用”维护统治。

思想文化:

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洋务思潮,中体西用。

外交:

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被迫开放。

社会生活:

社会习俗开始展现时代特征。

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色。

第二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阶段特征:

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经济:

(1)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

(2)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3)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黄金发展时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义革命的过渡准备阶级基础。

政治:

(1)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并走向覆亡。

(2)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次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斗争不断。

如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3)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君主立宪(维新派)、民主共和(革命派)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4)军阀政府专制独裁,对外卖国;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5)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开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思想文化: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

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传播。

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思想并存。

外交:

参加一战,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社会生活: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近代文明方向发展继续近代化

第三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阶段特征:

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政治:

1、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开始,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国共两党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文化: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成熟;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

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和影视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中国现代史:

(1949——)

【总体线索】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其中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新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功与失误相伴,曲折前进。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促进了祖国的统一进程。

第一阶段:

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政治:

巩固政权,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建立民主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确立。

经济:

建国初经济恢复时期(49—52年)。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53—57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五计划的制定,一化三改造。

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思想文化:

提出双百方针

外交: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三大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

外交政策由一边倒向淡化意识形态包容性,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

第二阶段:

探索时期(1956-1976年)

政治:

成功的探索,“八大”正确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了整风运动。

曲折与错误,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经济:

成功的探索——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论十大关系》;“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提出经济建设调整的“八字”方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曲折与错误——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外交:

70年代外交三大成果——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思想:

国防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教训深刻。

社会生活: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较快,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以来)

阶段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期开放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政治:

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完善一宪三制,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港澳回归;两岸关系发展。

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21世纪初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与大国和大国集团结为各种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起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合作与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思想文化: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科教兴国战略和贯彻落实“双百方针”。

社会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文艺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世界近现代史:

(约1500-1917)

【总体线索】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

在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发展过程中,一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凸显个人价值和民主意识的人文精神也随之不断成长,以代议制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

19世纪中期以后,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

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14世纪——16世纪末)

阶段特征: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经济: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17世纪——18世纪末)

思想: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

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

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经济:

①工业革命。

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

②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政治:

①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思想文化:

①自由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社会主义思潮。

②生物进化论。

蒸汽机的发明

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印象派绘画;古典主义和印象派音乐;

第四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经济: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标志着工业文明时代向纵深方向发展。

政治:

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

①电的应用和发明;②后印象派绘画;

电影与电视。

第五阶段两种现代化文明模式的并进(1917——1945年)

阶段特征:

相对稳定到走向战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的特点。

经济: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虽有弊端,但成就巨大),30年代苏联创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

②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其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罗斯福新政突破传统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创立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政治:

①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为人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西方国家对苏联封锁、包围。

②经济危机影响下,德、日法西斯上台,挑起二战。

为战胜法西斯,美、苏、中等国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思想文化: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为现代科技文明发展奠定基础。

②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出现反传统的特点,是对传统文明的否定与发展。

第六阶段整体世界文明的扩展(1945年——至今)

阶段特征:

从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争霸,互有攻守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

经济: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等。

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时期——“滞涨”——复兴——再繁荣——再危机。

②社会主义的变化:

斯大林模式弊端越来越严重。

改革未摆脱危机,解体后,进行调整,继续发展。

世界经济的发展:

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特点;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多元化。

政治:

两极开始形成——两极最终形成——多极化趋势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思想文化:

①现代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为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②艺术文化文明、生活文明出现多元化。

(二)专题知识梳理(依据教材)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的内容与作用②宗法制的内容与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要内容、历史影响)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平定叛乱、设中朝和刺史、实行推恩令)③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威胁集权)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⑤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三省、设中书省)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①基本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