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510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docx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古诗词鉴赏

2019年中考语文专项训练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

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独”字,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2.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离别的愁绪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奉献精神等

2.浩浩荡荡的离愁就像江水滚滚而来,“我”满怀着这样的惆怅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添了无边的愁思,尽管如此但“我”毅然地举起了马鞭向东一指,义无反顾地走向天涯(故乡)。

3.只看带有“花”字的一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体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回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意思,“浩荡离愁百日斜”中的“离愁”既指诗人离开京城时的伤感,也指眼见朝廷衰落腐败的伤心之意。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古诗句中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描述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同时要在把握诗歌写作背景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

示例: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夕阳西下,黄昏将至,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

3.根据自己的诗歌积累,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即可。

注意书写正确。

如:

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近代·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C.“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描述了“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的情景。

D.“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意为“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2.下列各项中,对两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江城子•密州出猎》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C.《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D.两首诗词都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

【答案】

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并非选项中的“与朋友分别”。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

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对人生前景充满信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

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这两首诗词虽然运用了典故,但都不是表现作者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和信任的悲愤与愁苦之情。

故选D。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丰年留客足鸡豚”中“鸡豚”是指鸡肉、鱼肉,“足鸡豚”的正确语序应是“鸡豚足”。

B.颔联描写诗人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道出了世间事物此消彼长的哲理。

C.尾联塑造了一个轻叩柴扉、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依恋。

D.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显得游兴十足。

2.诗中说“古风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具体指村民保有吹箫打鼓,在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保有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豚”是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所以A项中所说的“鸡豚是指鸡肉、鱼肉”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

诗中说“古风存”是指“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和“衣冠简朴”。

即:

在立春后,村民保有吹箫打鼓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以及村民们穿着简朴,热情好客,淳朴的品性。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诗歌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诗人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写出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表达了自己立志报国的心志。

【解析】

1.欣赏诗句。

题干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总之,两句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力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运用典故,表达将土们誓死报效朝廷的英雄气概。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6.以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背景,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宋代诗人王质有一首《八声甘州》词: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1)上片中划线句子“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一句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这中间有什么故事?

(2)这首词道出了“英雄”的一生。

请从词中所涉及的事件中任选一件(划线句子除外),简要概括时间的情节。

【答案】

(1)三个人物:

徐庶、庞统、诸葛亮。

人物之间的主要故事(示例参考)有:

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江湖传言“卧龙凤雏,得其一足以安天下”。

(2)示例参考: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隆中对答,谋划天下大计。

向东攻取荆州,向西掠地益州以为根基,然后连吴抗曹,最后谋求夺取中原,回复汉室。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上片中画线句子涉及到徐庶、诸葛亮、庞统师兄弟三人。

他们三个人都是相知相识的好朋友和同学,他们三个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做到慧眼识英雄:

徐庶举荐诸葛亮,诸葛亮推荐庞统,都说对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徐庶投了曹营,但是一生不出一个计谋,帮助刘皇叔打败了过几次曹军。

庞统可以说是用他的死,为刘皇叔换来攻占益州的借口和决心。

诸葛亮出山后不负众望拿下荆州,攻占益州。

刘备死后,又凭自己一己之力,保证了蜀汉延续十几年。

据此归纳作答。

(2)根据诗文内容,叙写词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作答。

如:

“杂耕渭上”指的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据武功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垒。

魏军坚壁不出,诸葛亮即分兵屯田于渭水两岸,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作为久驻之计。

再如“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7.古诗文阅读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示例:

“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

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

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

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重山·端午①

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②。

空惆怅③,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释:

①《小重山·端午》是元曲作家、诗人、词人舒頔的作品,作于明朝建立(1368年)之后的一个端午节。

舒頔生平处于元明之际,《新元史》称他"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指朱元璋等起义军),贼感而释之"。

他忠于元朝,入明不仕。

②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系臂,相传这五彩丝线代表着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可以抵御邪祟灾瘟,人们称之为"长命线"。

一说这五彩象征着五色龙,可以降服鬼怪。

③惆怅:

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楚辞·九辩》: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描摹出一幅合家团圆共度佳节的温馨,刻画出了中华民族在节日之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作者"空惆怅"是因无人解,"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C.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将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调,为抒情作了铺垫。

D.此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把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

2.该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B

2.作者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

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解析】

1.B错误,“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

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无人解”等诗句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9.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凉州词

唐•王翰

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

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

尽。

③意气:

情意。

④长安:

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请结合内容分析,诗歌三、四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春色已尽(花鸟已阑、已是暮春时节、已至初夏),大风凛冽(风沙尤寒、尘沙漫天、冷酷严寒),寒冷恶劣

2.战士们在夜晚听到悲凉的胡笳曲《折杨柳》,不禁思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长安。

抒发了战士们在寒风飞沙的边塞荒凉之地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考查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出诗句中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提取相关的形容词。

第一句“花鸟已应阑”可知是秦中地区已是暮春时节;第二句中“风沙犹自寒”指出此时塞外还是风沙漫天,气候严寒的季节,一暖一寒形成对比,突出塞外气候的恶劣。

2.考查分析诗歌的情感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三四句写了战士们在夜晚因听到胡笳曲《折杨柳》,因而激起了对家乡长安的思念之情,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抒发他们在苦寒之地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

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

【详解】

对比手法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

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

11.古诗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

远.③行杯:

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作品

洞庭湖的景象

景物描写的作用

《岳阳楼记》(范仲淹)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①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②________________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回答问题。

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